APP下载

朱光亚不为浮名绊,愿为大事来

2023-12-10钟达闻

知识就是力量 2023年12期
关键词:物理系两弹一星原子弹

钟达闻

朱光亞(1924年12月25日~2011年2月26日),湖北武汉人,中国共产党党员,两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核科学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他被誉为中国科技的“众帅之帅”,为中国科技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

  1950年,朱光亚在美国密执安大学留影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结束了校园合唱比赛后,一位意气风发的青年组织他留美的同学宣读家信。他们一齐围坐在草坪上,青年握紧飘越重洋的信纸,远方朝阳似火,他的眼睛被映得熠熠生辉。

“我看见祖国光明的未来了。”他喃喃自语。

这个青年就是朱光亚。他于1924年出生在湖北省宜昌市一个纯朴、温暖的工人家庭,这样的家庭养成了朱光亚踏实肯干、勤奋认真的优秀品质。

1941年,朱光亚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国立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物理系,心中被埋下了物理学的种子。第二年,朱光亚转入西南联合大学,师从周培源、吴大猷(yóu)等物理学家。

1945年,中国抗战胜利,朱光亚以华罗庚助手的身份前往美国密执安大学研究生院学习。他在校期间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于世界级的物理期刊上发表了多篇论文,在核物理这个尚为新兴的学科前沿留下了中国人的足迹。

1949年,年仅25岁的朱光亚获得了密执安大学物理系原子核物理专业的博士学位,命运的齿轮就此转动。

  1950年,美国,朱光亚与妻子许慧君合影

人必真有爱国心,方可以用大事

1949年,新中国成立。朱光亚组织起草了《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希望能够动员大家为新中国的事业作贡献。他在信中写道:“祖国迫切地需要我们。”1950年,朱光亚回到了祖国,于北京大学物理系任教,成了该系最年轻的副教授。

1955年,中国决定发展原子能事业,造属于我们自己的原子弹。朱光亚与王淦昌(中国核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元勋)等科学家一起,肩负起为中国培养第一批原子能专业人才的重任。

1959年起,朱光亚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核武器研制的工作中。

我这一辈子主要工作

做的只有一件事

——搞中国的核武器

1964年10月16日15时,西北地区广袤的戈壁滩上闪过一道强光,腾空而起的巨大蘑菇云宣告着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朱光亚在沙漠中见证了这一刻,他望着那朵跃起的蘑菇云潸然泪下,自己少年时的强国梦终于实现了。

朱光亚参与了中国多项核武器的研究工作,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空投航弹、第一颗氢弹……他的身影无数次出现在新中国核事业发展的重要时刻。他藏身于核武器爆炸的烟云背后,与默默耕耘的科学家一起,让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少数几个独立掌握核技术的国家之一。

1999年9月18日,朱光亚被国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他是“两弹一星”元勋中最后一个被解密的人,至此,这些伟大的科学家终于全部为人所知。

2004年12月,一颗由中国发现的小行星被正式命名为“朱光亚星”。2011年2月26日,朱光亚魂归“朱光亚星”,享年87岁。雪落北京,他的星光却如当年照耀在那个青年眼中的朝阳一般,永远璀璨。

“细推物理即是乐,不用浮名绊此生。遥远苍穹,他是最亮的星。”朱光亚的精神将永远存在于“两弹一星”的事业中,奔涌在祖国的血脉里。

  1953年,朱光亚从朝鲜回国后怀抱女儿

(责任编辑 / 牛一名  美术编辑 / 周游)

猜你喜欢

物理系两弹一星原子弹
“两弹一星”民族骄傲
从“两弹一星”研制历史看“国之大者”
传承“两弹一星”精神中国青年英才论坛在青海举行
绝密运送: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运载历程
电子信息与物理系简介
“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 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
徒手“撕开”原子弹
行在科研 育在四方——记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副教授黄善仿
酷漫
1929~1933年王竹溪在清华大学物理系的成绩单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