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花洲书院

2023-12-08王剑冰

作文与考试·初中版 2023年27期
关键词:百花洲邓州范仲淹

王剑冰

披一身烟尘,我在四月的早晨走来,来看花洲书院。鸟鸣清脆,河水荡漾,白色的柳絮随微风四处飞扬。

穿着长衫的范仲淹,被鲜花簇拥,慈善的目光望向远方,越过千年时光。

人們含着敬仰,脚步放轻。这里,那里,浓郁的芬芳中,分明伴有阵阵书香。曲径通幽处,一个女子领着一群孩子,孩子们个个昂首往里走,边走边诵:“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庆历新政,范仲淹很想有一番作为,但阻力重重,就像一场又一场疾风骤雨。新政失败,他从参知政事先贬邠州,再贬邓州。一生四海为家、走南闯北的范仲淹,这一年五十七岁了。说起来,邓州算得上偏僻,但是他捡起一粒种子就想成了花,看到一阵风来就想到了家,他心安,也心甘。何况他知道,邓州舟车会通,沃野百里,也是人杰地灵之地。

到邓州正值干旱,范仲淹在这里凿井修堰、引水保田,哪怕是一场瑞雪,也要与百姓同乐共欢。看着百花洲好,便按照家乡的建筑风格进行整修。当时,邓州风光宛若江南。百姓们由此知道了什么叫“政通人和”。范公的朝堂再难听到鼓响,只听见乡野间的欢笑和歌声。

范仲淹主持庆历新政时,就曾劝谏仁宗建校办学,至邓州还是没有忘记“劝天下之学,育天下之才”的宏愿。他要在百花洲畔建一座书院。缺少资金,他带头捐俸,各界贤达和黎民百姓深感其诚,纷纷解囊。书院很快落成,就叫花洲书院。在一片花的洲上让一片书声响起,是多么美好的意象。他为讲堂起名“春风堂”,是要春风化雨,是要如坐春风,是要“春风堂下红香满”。除请名师执教,范仲淹自己也讲学,他将公余的时间都花在了这里。

一批批学子慕名而来,他们知道这是咏出“潇洒桐庐”的那位文雅诗者,是吟出“塞下秋来风景异”的那位威严将帅。他们追随先生,便是追随正义与正直;学习先生,便是学习作文与做人。

一步步地踏进书院深处,那声音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沉浑。先生捻着胡须,在幽静的院子里吟唱。金色的光线洒满他的肩头,他的视线越过湍水、白河、汉水和长江,直达潇湘。他看到洞庭湖的渔船,水中的锦鳞,翔集的沙鸥;看到静影沉璧,皓月千里……一个人有了大的格局,整个天下便尽在胸中。

走过棂星门,走过泮池,走过小桥,前面就是春风堂。尽管岁月在它身上留下了痕迹,显得有些沧桑与陈旧,却丝毫不掩其庄重与风雅。堂前的楹联是谁人写就?“何物动人,二月杏花八月桂;是谁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

历史的浪花溢上来,波涛汹涌。每一朵浪花,都变成种子,在心里发芽、开花。

贾黯、范纯仁、张载、韩维,均师从范仲淹于花洲书院,他们有的成了科考状元,有的成了大学士,有的成了理学创始人。书院是邓州的灵魂。近代这里又走出高振宛、高振洛、彭运斌等名士才俊。后来书院变成小学堂,变成重点中学。如今,莘莘学子依然诵读着先生的名言,从这里走出去,走进春风里,走进鲜花中。

范仲淹不在意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他到哪里都会有一个新的起点。一次次放下,反而使他拥有更多。

在邓州的两年很快就过去了,朝廷调范仲淹到荆南府。邓州的百姓舍不得先生,挤满了道路。情真意切直达皇廷,范公因而留任一年。对于范仲淹,三年时间不算长,而对于邓州的百姓,已无限满足。邓州人记着这位父母官,把他的一切都留下,包括他的身姿、他的文字、他的气象。邓州人每天洒扫、维护着花洲书院,这里,已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个精神家园。

花开了一季又一季,雨下了一场又一场,书香始终如一。如今,这片土地显现出更加瑰丽的色彩。如若先生此时走来,定会心生另一种诗情。

【文本解读】

“我”在四月的清晨来到花洲书院,想起它的历史:范仲淹来到邓州,为完成自己劝学育才的愿望,在百花洲旁建起一座花洲书院,他亲自担任讲师,至此,文脉一代代延续下去。即使身处被贬谪的境地,他仍然心怀天下,希望留下一片政通人和的局面,他把自己的精神永远地留在了书院里。踏进书院深处,似乎能听到先生捻着胡须,在幽静的院子里吟唱,吟诵水中的锦鳞,翔集的沙鸥;吟诵静影沉璧,皓月千里……他在每个花洲书院的读书人心中种下了一粒种子:无论何时,都严于律己,勤政爱民,心忧天下。

云天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先天下人之忧而忧,后天下人之乐而乐”,他做到了,他无愧于“先生”之称。

【适用文题】新的起点;我听到了花开的声音;我的精神家园……

猜你喜欢

百花洲邓州范仲淹
河南邓州“四议两公开”工作法 解锁乡村治理有了“金钥匙”
寄秋声
“中国·邓州第四届《红楼梦》读书竞赛总决赛”综述
范仲淹词的传播与接受
济南市百花洲泰山行宫遗址发掘简报
范仲淹苦读轶事
关于范仲淹的称谓
让雷锋精神的接力棒代代相传——南阳市邓州“编外雷锋团”学雷锋纪实
范仲淹教子俭朴
庞振坤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