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2—2022年我国男幼师职后发展研究综述

2023-12-04于梦娜辛均庚

教育观察 2023年27期
关键词:幼师幼儿园职业

于梦娜,辛均庚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贵州都匀,558000)

一、引言

学前教育是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中的起点工程,对人的终身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学前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需要确保经费投入,需要建立符合国家规定的课程体系,更需要打造一支专业、敬业、乐业的教师队伍。[1]提高幼师队伍的男幼师比例可以促进幼儿园师资队伍性别结构的合理化和幼儿良好个性的发展,使教学方式多样化。近十年来,学界对男幼师职后发展研究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从不同层面研究男幼师职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包括职后适应、流失原因、坚守动因以及专业发展等。

为详细了解我国男幼师职后专业发展的研究现状,本研究对2012—2022年我国男幼师职后专业发展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首先,在中国知网以“男幼师”为主题词,以2012—2022年为发表时间进行检索,共检索出相关论文360篇。然后,对资料进行分类整理,筛选其中影响力较高(被引次数和下载次数较多)的、涉及男幼师职后发展的50篇论文为研究对象。最后,运用数据统计和绘图工具,从年发文量、研究机构、经费来源、关键词频率四个维度进行分析统计,较为直观地呈现我国男幼师职后发展的研究现状、内容、不足和对策等信息。

二、研究概括

(一)年度发文量

年度发文量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某一问题的研究趋势。50篇样本文献的年度发文量统计如图1所示。从中可以看出,除2018—2020年的年发文量较为突出外,其他年份的发文量都为3篇左右。2010年印发的《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加大男幼师培养力度,加快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的幼儿教师队伍。[2]此后,研究者开始更多关注男幼师的生存状况和专业发展。进一步挖掘各文献的研究主题发现,2012—2015年的论文主要探究男幼师缺失和匮乏的原因,2016—2019年的论文主要研究男幼师的发展及前景问题,2020—2022年的论文逐步从职业抱负理论、数理统计与职业边缘化等多个方面探究男幼师的专业发展。

图1 年度发文量

(二)研究机构

统计50篇样本文献的研究机构后发现:90%的研究机构为高等院校,其中又以师范类院校为主;其次的研究机构是幼儿园和合作研究者,分别为4%和6%。由此可以看出,研究男幼师职后发展的机构较为单一,主要是高等院校。

(三)基金资助

科研项目研究需要经费的支持,经费主要分为校部、省部级和国家级项目基金等。统计50篇样本文献的基金资助情况后发现:未标明基金资助的文献占比为56%;省部级基金资质的文献占比为28%,其中安徽省和浙江省的基金资助占比较高;国家级和校级的基金资助占比分别为5%和11%。结合年度发文量分析发现,2020—2022年的论文有着较高的基金资助比。

(四)关键词频率

梳理50篇样本文献的关键词,生成关键词云图,如图2所示。由图2可以看出,2012—2022年我国男幼师职后发展研究的关键词主要有男幼师、男幼师、学前教育、幼教事业、幼儿园工作、职业优势等。

图2 关键词云图

三、研究主题

(一)职业价值研究

不同性别的幼师会对幼儿的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男幼师有着重要的职业价值。吴亚会提出,男幼师能培养幼儿的独立性格,可在教学中帮助幼儿在社会化过程中汲取男女两性的优秀品质,促进幼儿人格和谐发展。[3]宗德志提出,男幼师可以弥补幼儿在受教育过程中双性教育的缺失,健全幼儿教育体系,提高幼儿教育质量。[4]罗晓红等人基于双性教育机理展开研究,认为双性教育可培养幼儿同时具有男性和女性的人格气质,有利于幼儿正确性别认知的形成、良好个性的培养和综合思维能力的开发。[5]熊慧认为,男幼师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家庭教育中父亲角色的缺失,并且男幼师对信息技术工作的敏感能够促进幼儿教育的科学化和现代化。[6]

综上所述,研究者从多个角度论述了教师体系中男幼师的特有价值,主要从男幼师的职业优势、对师资队伍完善的重要性等方面进行研究,同时详细阐释了男幼师为何有价值。

(二)职后适应研究

职后适应对男幼师的专业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众多研究者探讨了男幼师的职后适应状况,分析了男幼师职后不适应的原因,提出了促进男幼师职后适应的对策。

一是男幼师职后不适应的原因分析。梁玉华认为,男幼师职后不适应的原因主要有幼儿园对男幼师的工作安排不合理、男幼师的工资较低、男幼师缺乏专业的发展平台等,提出幼儿园应主动为男幼师创造一个互帮互助、有集体归属感的成长和工作环境。[7]张乐以男幼师沙龙为研究对象,发现男幼师在职业选择和坚守过程中因刻板印象而产生的工作压力和孤独感,会影响到他们的职业幸福感,也会阻碍他们的专业发展。[8]

二是促进男幼师职后适应的对策研究。秦菲开展了专业认同的叙事研究,提出幼儿园应营造和谐的人文环境,实现男女教师心理与能力上的互补和知识上的共享,促进男幼师在被赋权、信任的情境下实现专业发展。[9]王静书认为,需要建成有幼儿园、家长和教育部门等多主体参与的男幼师职业专业技能评价机构,更合理公平地开展职业评价,促使男幼师更好地适应职后生涯。[10]

综上所述,研究者主要从现状和对策两方面对男幼师的职后适应展开研究。但总体上看,我国男幼师职后发展的研究数量较少,研究力度不大,应进一步探究如何构建社会、幼儿园、男幼师三位一体的男幼师职后培训体系,提高男幼师的职业认同度。

(三)流失原因研究

男幼师在幼教行业中有着不少优势,但受传统观念束缚、社会认同度不高等因素影响,男幼师容易陷入入职率低、流失率高的困局。不少研究分析探讨了男幼师的流失原因,主要包括男幼师自身、幼儿园和社会环境三个方面。

一是男幼师自身。邓力铭等人认为,男幼师的压力主要来源于职业与生活:一方面,男幼师工作环境的单一和承受的更多关注易使男幼儿产生职业孤独感和压抑感;另一方面,男幼师的社会地位和薪资待遇不高,工作压力较大,易使男幼师职业认同感缺失,难以坚守岗位。[11]康建成通过问卷调查发现,男幼师流失的主要原因是其本身并不热爱幼师职业,在选择专业时仅仅把学前教育专业当作进入本科院校的途径,没有进行正确的职业规划,难以产生职业认同感。[12]向麟等人提出,男幼师之所以选择提前退出,是因为实际收入与期望收入之间的较大反差使其失落感倍增,从而放弃继续献身于幼教事业。[13]

二是幼儿园方面。赖联泓提出,男幼师流失的原因主要是幼儿园对男幼师的重视度不够,使得男幼师独自探索发展道路,常感到身心俱疲,难以发挥自身优势和实现自我价值。[14]窦如浩通过调查发现,幼儿园为了节省开支,常使男幼师身兼数职、工作繁杂,导致男幼师不能专心投入教育和专业发展。[15]刘学金认为,幼儿园对男幼师有着更高的要求,但男幼师往往缺乏专业指导,幼儿园管理者也不知道该如何对男幼师进行合理科学的培养和管理,这使男幼师在专业成长过程中产生孤独感和无助感。[16]

三是社会环境方面。聂海燕等人认为,社会刻板印象对男幼师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负面影响,男幼师在择业时遭到外界的质疑,在工作过程中缺乏同事的支持和归属感,因而在众多压力下选择跳槽或不愿意从事幼教行业。[17]通过对职业规划的伦理审视,陈永琳提出,社会过多强调男女幼师之间的性别差异属性,弱化了两者作为幼师的共有属性,导致社会对男幼师的职业表述出现了偏离教师伦理本源的现象,也对男幼师的职业规划产生了影响。[18]

综上所述,虽然有越来越多的男幼师加入幼儿师资队伍,但他们在多个方面存在生存困难。研究者大多从男幼师自身、幼儿园和社会环境方面进行分析,为后续的相关研究打下了基础。大多研究以个案分析或地方群体分析为主,收集的数据较为单一,难以对男幼师的职后发展现状进行全面概括。因此,对我国男幼师发展困境的整合研究可以成为今后的方向之一。

(四)坚守动因研究

剖析男幼师的坚守动因,对于稳定男幼师队伍、改善幼儿园师资队伍结构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者主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展开研究。

一是宏观层面。黄珊等人提出,良好的社会与职业发展环境会对男幼师的职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我国的相关政策明确了学前教育发展的基调与方向,加上学前教育的普及率和质量大幅提升,男幼师感受到了学前教育行业的巨大潜力,更有信心坚守岗位。[19]代勤认为,可通过提高男幼师的专业声誉、为男幼师提供发挥优势的教学环境、完善男幼师从教的激励机制,吸引男幼师扎根幼师岗位。[20]

二是微观层面。基于戈特弗雷德森职业抱负发展理论,徐灵芝等人提出应引导男幼师学习榜样模范的教育行为方式,使其接受榜样精神的感染与熏陶,使男幼师的促使男幼师道德行为动机得到激发和强化,思想境界得到净化和提升,从而促使男幼师坚定职业信念,产生职业抱负。[21]刘海等人认为,幼儿园应设置可充分发挥男性特质的工作,根据男幼师在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组织针对性培训,为男幼师提供相互学习、分享和沟通的空间与机会。[22]

综上所述,研究者大多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男幼师的坚守动因进行分析,主要包括社会环境改善、政策支持、幼儿园帮助等方面,更为深入的分析较为缺乏。

(五)专业成长研究

研究男幼师的职后专业成长有利于激发男幼师对职业发展前景的向往,找准自我发展的定位,改善学习与工作状态。研究者主要从男幼师自身、幼儿园和社会环境三个方面对此展开研究。

一是男幼师自身。段雯舒对4名男幼师进行个案研究,认为男幼师在职后应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提升专业发展意识,形成合理的工作评价与教学反思体系,促进自身专业成长。[23]王路青等人认为,男幼师应该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人生观,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以优异的工作成绩消除社会偏见,获得尊重。[24]徐陈从幼儿园多媒体技术灵活运用角度出发,认为男幼师应该借助自身掌握的多媒体技术不断提高教学技能,从而更好地适应日常的教学管理工作。[25]张思婕认为,男幼师并非完全被动的劳动者,他们具有主体性意识,能够将自己从社会的偏见认知中脱离,也能够让自我再次嵌入专业的职业认知身份,更加认同自我、发展自我。[26]

二是幼儿园方面。幼儿园是男幼师的主要工作环境,对男幼师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王钦提出,幼儿园应建设有温度的园所文化、开拓男幼师的发展空间、健全奖励机制、微干预男幼师的心理资本,从外部塑造男幼师的职业承诺。[27]在心理授权和职业承诺方面,崔炳莉提出幼儿园及相关部门要定期开展男幼师的职业规划教育与发展帮扶工作,针对男幼师的现存问题给予针对性的帮助,并畅通建言献策的渠道,提高男幼师的自我效能感和工作参与度。[28]基于某市幼儿园的调查,曹照洁等人提出幼儿园应营造和谐的工作环境,引导在园教师树立正确职业性别观念,避免工作中产生的偏见影响男幼师职业幸福感和价值感的获得;引导男幼师积极发挥自身优势,探索特色教学方式,提升保教结合的能力。[29]

三是社会环境方面。当前,国家和社会十分重视学前教育和幼儿教师的发展。王姝霖基于管理学视角,提出改善男幼师就业情况的策略,如引入市场机制,为男幼师提供相应的劳动与社会保障。[30]王一清提出,要出台相应的政策法律辅助男幼师的职业发展,如明确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对学前教育发展的主体责任并以立法的形式体现,明确男幼师的法律地位,打破在编幼师与非在编幼师的身份壁垒。[31]

综上所述,对男幼师职后专业成长的研究主要包括男幼师自身、幼儿园及社会环境三个方面,研究成果较为丰富,在各个层面都提出了详细的对策,为提高男幼师的职后发展水平提供了建议。后续研究可探讨如何真正落实这些对策。

四、结语

近年来,男幼师的职后发展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从男幼师的职业价值到职业困境再到专业成长,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这些研究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研究内容较为单一,主要以个案研究或地域研究为主,缺乏全国范围的普遍研究;二是研究机构单一,以高等院校为主,且研究机构间缺乏合作;三是缺少专门针对农村男幼师职后发展的相关研究。后续研究可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注意研究内容的整合,综合多个维度展开研究,形成体系的研究成果;二是研究机构要开展深入合作,如幼儿园和高等院校可共同开展男幼师职后发展研究,增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促进研究成果的落地与转化;三是加大对农村地区男幼师职后发展的研究,为解决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提供参考建议。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男幼师的职业发展趋势,及时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促进男幼师的专业成长。

猜你喜欢

幼师幼儿园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我爱幼儿园
男幼师荒
欢乐的幼儿园
职业写作
爱“上”幼儿园
一名幼师的高山族舞蹈情怀
我爱的职业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表演:幼师语文口语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