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他汀类药物防治脑卒中的作用机理、用药指导及不良反应

2023-12-02贾红芳叶雪赵颖董林森

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 2023年10期
关键词:类药物胆固醇服用

贾红芳,叶雪*,赵颖,董林森

(天津康复疗养中心神经内科1,重症医学科2,天津 300381)

脑卒中是指由于脑血管破裂、脑供血阻塞导致的脑组织坏死的总称,对发病初期的脑卒中患者应给予积极的治疗,可阻止疾病进一步发展,减轻脑损害。临床治疗脑卒中疾病中,应根据患者不同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类型、发病时间等情况确定治疗方案,给予个体化治疗,发挥积极影响[1]。他汀类药物是一种3 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 还原酶抑制剂,可通过降低血液中的LDL-C、TG 的水平减少脂质在血管内皮细胞的沉积和侵袭,抑制血管平滑肌增殖,减缓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从而减少脑卒中的发生[2]。本文对他汀类药物应用于该病治疗的相关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1 他汀类药物防治脑卒中的作用机理

1.1 药物作用机理

他汀类药物,内含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成分,其HMG-COA 为胆固醇合成限速酶[3]。该药物与HMG-CoA 还原酶的亲和力强,较HMGCoA 与MG-CoA 还原酶高2000~20 000 倍,当人体服用他汀类药物后,可抑制HMG-COA 还原酶,阻断体内HMG-COA 转化,减少内源性胆固醇的合成,使肝细胞内胆固醇的生物合成减慢,并反射性引起细胞膜表面低密度脂蛋白(LDL)受体表达增加,加快血浆清除LDL,同时胆固醇合成减少也可使肝脏合成apoB100 减少,从而降低血清总胆固醇TC 及LDL-C 水平,发挥调脂作用[4]。樊春荔等[5]研究指出,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脑卒中,控制好药物剂量,可提升临床疗效,降低他汀类药物不良反应。崔海峰[6]研究指出,脑卒中患者服用他汀类药物治疗的短期疗效显著,不会增加颅内出血情况,有利于患者恢复。高胆固醇是脑卒中发作的危险因素,降低人体胆固醇,也是防治脑卒中发作的关键,而他汀类药物具有降脂作用,在脑卒中高危人群中应用他汀类药物,对于防治疾病发作可达到一级、二级预防作用[7]。

1.2 他汀类药物种类

就脑卒中患者而言,由于其体内胆固醇水平增高,可通过低脂饮食、增加运动量等降低血脂水平,也可通过服药他汀类药物调节体内血脂水平,预防疾病复发[8]。他汀类药物是一类降脂药的总称,可大致分为天然化合物和人工合成化合物,天然化合物包括普伐他汀、洛伐他丁、辛伐他汀、美伐他汀等,人工合成化合物包括阿托伐他汀、西立伐他汀、罗伐他汀、氟伐他汀等。市场中常见的他汀类药物主要有五类,包括瑞舒伐他汀、洛伐他汀、辛伐他汀、氟伐他汀以及阿托伐他汀。临床中常用的降脂他汀类药物包含洛伐他汀、普伐他汀、罗伐他汀、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等,其中罗伐他汀调脂作用强,可降低高脂血症患者体内LDL-C 水平42%~52%,降脂作用强于其他他汀类药物。刘海梅[9]研究指出,针对临床脑卒中患者,采用他汀类药物联合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进行治疗,患者凝血功能得到显著改善,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马宪等[10]研究指出,与单一他汀类用药效果比较,采用他汀类药物联合普罗布考治疗脑卒中患者的效果优异,可降低血脂水平,改善预后。

1.3 他汀类药物药效周期

他汀类药物是临床中有效的降脂药,可降低脑卒中发病风险[11]。脑卒中患者在服用他汀类药物4~6周期间药效发挥最大作用,可将机体LDL-C 水平降低1 mol/L,降脂效果明显,在持续用药后,LDL-C水平维持在稳定水平,且长期服用该药物不会造成患者体内血脂水平持续降低,并降低病情复发风险[12]。因此,临床防治脑卒中疾病中,应在患者服用他汀类药物后4~8 周内,监测患者的肝功能,若肝功能正常,可持续用药,并在后续治疗过程中,每隔半年复查一次,依据病情变化,动态调整用药方案,以发挥最大药效[13]。

2 他汀类药物防治脑卒中的用药指导

2.1 脑卒中患者用药指导

在临床应用中,需结合患者病情,合理选择他汀类药物种类与剂量,以改善患者血脂水平,提高疾病治疗效果。在患者服用他汀类药物期间,医护人员需为其讲解药物治疗注意事项;出现发热、乏力、肌痛、肌压痛以及肌无力症状时,需测量血磷酸肌酸激酶水平,若血磷酸肌酸激酶水平升高且超正常水平5 倍,应立即停药,保障患者身体健康。赵连博[14]研究指出,应用瑞舒伐他汀+注射用巴曲酶治疗脑卒中疾病,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可降低患者血脂水平及血液黏度,改善血液流变情况,发挥治疗效果。

2.2 高危人群用药指导

临床对于脑卒中高危人群,包括高龄,且既往有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糖尿病、脑卒中病史的患者,需合理使用他汀类药物,降低LDL-C 水平,从而控制患病风险[15]。针对此类人群,在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中,需复查血脂水平。对于LDL-C 水平大于26 mmol/L 的患者,可继续使用该药物治疗,而对于基线LDL-C 水平降至21 mmol/L 以下的患者,需定期监测患者血脂水平。同时,对于高危患者,需配合转变患者生活方式的方案,合理调整降脂药物用量,加强运动,降低体质量,进而降低LDL-C 水平,调节高胆固醇症状,发挥临床疗效[16]。

2.3 共病多药人群用药指导

临床中针对脑卒中共病患者,需采取多重用药方案进行治疗,而由于不同药物于他汀类药物作用,对患者产生的影响也不同。相关研究指出[17],对于临床因共病而服用多种药物的脑卒中患者,停用他汀类药物会增加心脏衰竭的风险,影响身体健康。基于此,应当对共病多药人群进行用药指导,如有呼吸系统疾病史、缺血性心脏病史、脑血管病史患者,合理调整药物剂量,有助于减少用药负荷。如临床中因共病服用他汀药物的患者,辛伐他汀与维拉帕米、地尔硫䓬合用时,确保辛伐他汀剂量不超过10 mg/d;服用经CYP3A4 代谢的他汀类药物,避免与替格瑞洛合用,以降低患者横纹肌溶解风险。对接受达比加群治疗的老年患者,避免服用辛伐他汀药物,以降低出血性卒中的风险[18]。

3 他汀类药物防治脑卒中的不良反应

他汀类药物的广泛使用,虽有较高的有效率,但是同时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该类药物可对脂肪酸氧化产生不良影响,降低肌膜胆固醇,并消耗类异戊二烯,对钙稳态、脂类化合物代谢等途径产生干扰,引发机体自身免疫,造成线粒体功能失调,辅酶Q 和辅酶Q10 表达量的减少,进而导致一系列以下相关不良反应[19]。

3.1 肝损伤不良反应

应用他汀类药物防治脑卒中,药物使用不当,有潜在不良反应风险。在用药过程中发现如果使用他汀类药物时间过长或剂量过大,往往会对肝细胞造成损害,导致转氨酶升高,肝功能异常,影响患者身体健康。因此,临床对脑卒中患者,需规范用药,合理控制他汀类药物剂量,不仅可强化发挥药物降脂作用,降低药物不良反应,药物安全性高,也可达到疾病防治目的,发挥积极应用价值[20]。

3.2 骨骼肌溶解不良反应

脑卒中患者使用他汀类药物会影响肌肉的形成,造成骨骼肌溶解、肌肉不良反应,导致患者出现弥漫性血管内溶血、急性肾功能衰竭等疾病。在患者应用他汀类药物后,机体中辅酶Q10 的合成被抑制,造成线粒体呼吸功能异常,影响肌细胞能量合成[21];同时,其会使骨骼肌脂质出现沉积,增加细胞质中钙离子浓度,造成细胞凋亡。针对此类不良反应,临床需合理调节用药剂量,采取低剂量药物治疗方案,降低他汀类药物对脑卒中患者造成的肌肉损害,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22]。

3.3 脑出血不良反应

在实际临床诊治脑卒中疾病中,患者服用大剂量他汀类药物易造成脑出血,其原因可能为他汀类药物具有多效性,可影响血小板功能(血小板-4 因子)及凝集因子(t-PA,PAI1),因此理论上他汀类药物可能促进血肿的扩大,使脑出血风险增加。赵丽莹等[23]研究指出,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脑卒中疾病,其用药剂量与颅内出血风险相关联。临床应用他汀类药物防治脑卒中,由于患者个体不同,他汀类药物发挥的药效也不同,实践治疗中需结合患者个体因素,综合分析选择合适的用药方案,以确保达到血脂调节效果,预防疾病发作或复发,阻断病情进展[24]。

4 总结

综上所述,临床中应用他汀类药物,可发挥降脂作用,调节人体血脂水平,从而有效控制脑卒中发作,合理用药,调节用药剂量,在防治该病方面发挥临床应用价值,降低临床不良反应,可在实践中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类药物胆固醇服用
谈谈胆固醇
降低胆固醇的药物(上)
降低胆固醇的药物(下)
服用二甲双胍 谨防维生素B12 缺乏
服用三七的“科学打开方式”
服用降压药警惕不良反应
胆固醇稍高可以不吃药吗等7题…
氟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常见不良反应观察
土家族“七”类药物考辩
良书每月一副,按编嘱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