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施光南音乐作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2023-11-29沈含笑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38期
关键词:施光南音乐作品育人

沈含笑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 公共基础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0)

施光南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和音乐家,他的作品不仅鼓舞了一代代青年奋发向上,更是经典的时代赞歌。将施光南音乐作品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利用优秀的音乐作品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创新,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歌曲所蕴含的精神力量,实现寓教于“乐”,以情感育人的效果。

一、施光南音乐作品及其音乐作品的特征

施光南是浙江金华人,1990年因病去世,享年49岁。在他短暂的一生中留下了诸多优秀作品,谱写了上千首歌曲,为芭蕾舞剧创作音乐,还写了两部歌剧[1]。纵观施光南不同时期的音乐作品,主要蕴含以下特征。

(一)永恒的主题是爱国

施光南音乐作品的永恒主题是爱国,他的创作充满着对党、对人民、对祖国的满腔深情。旋律是音乐作品的灵魂,而感情则是旋律的灵魂,通过旋律可以感受作曲家所传递的情感[2]。在选词谱曲的背后折射出施光南的价值观,比如他选择了许多关于爱国的歌词进行谱曲抒发情感。歌曲《多情的土地》,开头直截了当表达了对祖国深深的眷恋,在描绘祖国秀丽山河的美景中,诉说着对祖国深深的爱恋之情,以及对祖国母亲养育自己的诚挚感恩;《我的祖国妈妈》歌词深情,旋律优美,刻画了一个从青年离家到暮年怀念家乡的海外游子形象,随着词曲旋律的层层递进,听众跟随音乐引起共鸣,深切感受到海外游子对故土怀念的炽烈情感;《不老的祖国》《黄土根》等作品,同样表达了对祖国母亲的满腔深情。此外,施光南对党有着浓厚的感情,《最美的赞歌献给党》由施光南谱曲,歌曲利用向日葵与太阳、江河与海洋,比喻党和人民的密切关系,通过明亮、欢乐的旋律,唱出在党的带领下人民群众齐心协力建设社会主义的决心及信心。还有歌曲《如果我牺牲在战场》《火车司机之歌》等佳作,都饱含着施光南对祖国的深情[3]。他用一生的创作实现自己的誓言,使自己的作品能激发青年人更爱国,对未来充满信心,增强对党和人民的感情。

(二)创作立场扎根人民

音乐作品只有和人民群众的生活相联系,紧紧扎根于人民,才能唱出人民的心声,永葆生机与活力。施光南的音乐作品中,有许多反映普通人民群众生活的佳作,施光南之所以能够抓住这个要点,就是因为他热爱生活、不辞辛劳深入田间地头、乡间树林中搜集素材,注重与人民群众保持紧密联系,将自己的创作理念与搜集到的民间音乐素材相融合,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音乐作品中[4]。例如歌曲《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在深入研究当地的民俗和民歌以后,围绕新疆人民的真实生活,把主人公对情人、对祖国、对生活的爱融为一体,唱出了人民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歌曲《我是山乡邮递员》歌唱了一位在山乡不畏风吹日晒,只愿群众方便的邮递员形象;歌曲《火车司机之歌》展现了一个乐观向上、活泼可爱的火车司机形象;歌曲《假如你要认识我》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自豪、欢乐、可爱的青年突击队员形象。类似的作品诸如《生活多美丽》《年轻的心》,表达了年轻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施光南用音乐塑造了所处时代的普通劳动者形象,反映出他们的思想、喜怒哀乐和真实生活,同时也使普通的劳动者能够在歌曲中找到共鸣和慰藉,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从这方面来说施光南不愧被称为“人民音乐家”[5]。

(三)内容紧跟时代步伐

20世纪60年代,施光南的作品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人民的精神风貌,比如歌曲《五好红花寄回家》鞭策了许多年轻人去当兵,在部队建功立业争当五好战士;《上工地》《公社书记下田来》等作品,蕴含着施光南对社会主义新生活的赞美。“文革”时期,面对诸多磨难和打击,施光南依旧饱含热忱,通过歌曲表达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马铃声声响》《打起手鼓唱起歌》等作品欢快上口,贴近老百姓的生活,从作品中也能体会施光南的坚毅和勇敢[6];1977年一首悲壮、激昂的《周总理,您在哪里》,唱出了对伟人的深切缅怀。到了新时期,改革开放以后施光南又创作出大批反映新时期变化和发展的歌曲,《祝酒歌》表达了人民迈向新生活的喜悦之情,《在希望的田野上》唱响了改革开放的赞歌。80年代初掀起出国热,创作的主题主要抒发对祖国的热爱和思念。施光南的音乐作品与时代紧密相连,既彰显了时代风采,又体现了施光南本人不断进取、乐观、勇敢的精神。从他的作品中唱出了时代之声,无愧于“时代歌手”的称号。

二、施光南音乐作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的意义

音乐是民族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更是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不可或缺的载体。将施光南音乐作品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以乐动人、以乐育人,在“大思政”育人格局下,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方向[7]。

(一)挖掘红色资源,有助于丰富思政育人素材

优秀的音乐作品能够激励人、感染人、鼓舞人,虽然音乐和思想政治教育属不同的学科领域,但是两者却有契合之处,都属于意识形态领域。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较为单一,主要以课堂为主阵地、教师说教为主,导致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不高。将音乐作品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学生对当地优秀文化的认同。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教育思想和教育方式也在不断更新。施光南音乐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有歌唱美好生活的,有对祖国母亲深情告白的,还蕴含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发展。将施光南音乐作品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可以巩固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还能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地方文化资源的认识和运用,深化金华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

(二)传承红色基因,有助于唤醒学生爱国主义情怀

施光南音乐作品蕴含丰富多样的民族精神,爱国更是他进行音乐创作的不变宗旨,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随着全球化发展日益加深,外来文化的渗透日渐增强,大学生身处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其价值观塑造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将优秀的音乐作品应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唤醒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抵制消极错误思想的渗透。施光南的音乐作品,爱国主义串联新中国不同的时代。例如《革命烈士诗抄》饱含着施光南对革命先烈的深切怀念;《打起手鼓唱起歌》活泼愉快的旋律背后,彰显的是各族儿女热爱家乡、建设家园的豪情与信心;歌剧《屈原》讴歌了屈原强烈的爱国之情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这些作品歌唱美好生活、诉说对祖国母亲的真情,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对培育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怀具有重要意义。

唱响红色经典,有助于坚定学生理想信念。青年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关乎国家未来,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施光南音乐作品既涉及对革命先辈崇高信念的致敬,饱含了对党的忠诚和对人民的热爱,又唱响了新时代青年人的理想与追求,将施光南音乐作品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帮助学生强化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还能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例如歌曲《最美的赞歌献给党》表达了人民群众对党忠诚、永远跟党走的坚定信念。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把希望和未来巧妙地结合,抒发了20世纪80年代青年对于建设美好家乡的信心和热情。施光南音乐作品中歌唱了许多普通劳动者的形象:邮递员、火车司机、青年突击队员等,既唱出了不同行业劳动者努力奋斗的初心,又唱出了他们建设祖国、为人民服务的自豪感。将施光南音乐作品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唤醒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担当。

三、施光南音乐作品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优秀的音乐作品直抵心灵,具有较强的感染力,施光南音乐作品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素材、新载体、新内容。高校应积极探索施光南音乐作品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创新育人模式,深入落实立德树人重任,切实发挥优秀音乐的育人功能。

(一)融入思政理论课,筑牢课堂育人阵地

思政理论课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用施光南音乐作品为思政课赋能,不仅可以增强课堂的吸引力,还能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1.课前,思政教师按照音乐作品创作的背景以及抒发的情感,结合施光南音乐作品所蕴含的特征,将其与思政课程内容相契合的部分进行梳理和分析。例如思政课教师在讲“坚定理想信念”这一主题时,结合歌曲《革命烈士诗抄》让学生感受先辈们坚定的信念;结合歌曲《假如你要认识我》传递改革开放初期年轻人奋发图强的时代风采,启发学生要胸怀远大志向。

2.课中,通过音乐、歌曲、故事讲述、情景表演等形式,将思政课讲深、讲透、讲活。为将施光南音乐作品与思政课更好地融合,可采用音乐的形式导入新课,并结合作品创作的背景和意义,针对授课内容设计问题链,以小组的形式展开讨论,教师进行归纳总结。此外,除了融入音乐作品,还可以将施光南本人的故事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施光南是一位勤奋刻苦的作曲家,从他身上可以看到不断进取创新的精神。

3.课后,灵活布置作业,例如让学生学会唱一首施光南的歌、演绎音乐家施光南的故事、撰写听后感、走访施光南故居、观看施光南歌剧等,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后作业,不仅可以激活思政课的魅力,凸显育人价值,还能提高思政课堂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二)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凝聚文化育人合力

首先,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融入施光南音乐作品。不仅能提高施光南音乐作品的影响力,加深学生对地方文化的理解,还能陶冶高雅情操。校园文化活动的主题、内容、方式体现了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导向作用,施光南音乐作品所涉及的题材丰富,举办活动可选择的主题也较多。例如,可以举办以施光南作品为主题的歌唱比赛、歌曲鉴赏大赛、微电影比赛、主题日活动等,通过搭建育人平台,使学生的思想在文化活动中得到升华。其次,在校园环境中融入施光南音乐作品。完善宣传施光南音乐作品的场所,在校园建造施光南雕像、施光南音乐作品长廊、施光南音乐教室等,打造“环境思政”的氛围。润物无声中让更多的师生关注施光南及其音乐作品,从而引起学生的共情、共鸣、感动、感染、感召。再次,开展红色研学旅行活动。深入挖掘施光南音乐作品的文化育人资源,在施光南故居建立红色教育基地,通过实地参观让学生了解人民音乐家的故事,继承和发扬施光南精神文化遗产,体验音乐作品的魅力,唤醒沉睡的文化资源,感悟老一辈音乐家的刻苦奋斗,赤子之情。

(三)融入高校网络平台,创新网络育人路径

在快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是互联网,他们喜欢追逐潮流,乐于尝试新鲜事物,饭前“拍一拍”、饭后“抖一抖”、睡前“刷一刷”已成常态。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也为施光南音乐作品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阵地和契机,高校必须紧紧把握网络主动权。

1.学校可以利用自身官网,选取合适的施光南音乐作品作为背景音乐,并根据不同的节日进行更新。学生在浏览学校官网时不仅能获取相关信息,还能在施光南音乐的感染下,领悟到音乐所传递的内涵,从而引发情感共鸣。

2.在学校的官方网络平台增设宣传施光南音乐作品专区。利用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抖音、B站、官方微博和头条等热门网络传播途径,定期推送相关的音乐作品,通过创新宣传途径,营造音乐育人的良好氛围,彰显施光南音乐作品的内在价值,构建音乐作品网络育人新平台。

3.健全施光南音乐作品网络互动平台。通过增设留言区,让学生分享感悟,畅谈对音乐的认识并给予建议。还可以结合学校与地方特色,设置答题积分环节,让学生通过听歌答题的方式,了解音乐作品背后的故事,不仅有助于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还能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空间。

(四)融入专业课程教学,构建协同育人体系

施光南音乐作品蕴藏丰富的思政内容,在高校专业课中融入思政内容,不仅是落实课程思政的要求,更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题中之义。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不应局限于思政课上教学,还应与专业课程教学相结合,立足本校实际,结合地方特色文化,形成思政育人大格局。

首先,打造“沉浸式”音乐思政课。以施光南音乐作品为载体,通过全面发掘音乐专业和课堂教学所蕴含的课程思政元素,将音乐与思政融合为一体,利用音乐传递内在力量。学生通过对施光南音乐作品的聆听、赏析、演唱、反思,进一步理解其折射出的思想精神,从而找到思想与情感之间的共鸣。其次,在教学中渗透施光南音乐作品的内容,既能提高专业课教师的思政育人能力,又能促进不同学科的双向互动,发挥思政育人与专业育人的协同效应。比如,音乐教师和思政教师之间可以相互交流学习,不仅可以拓宽教学思路,还能增强双方对音乐作品的表达和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了解,从而不断凝聚强大的教育合力。再次,学校还可增设以施光南音乐作品为背景的公选课,不仅能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思政养分,还能让学生在“人民音乐家”情怀的熏陶中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水平。新时代背景下,只有不断拓宽育人渠道,才能切实发挥协同育人的内在价值,做到“育人春风化雨、铸魂润物无声”。

猜你喜欢

施光南音乐作品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雷晓伟音乐作品选登
深切的怀念 珍贵的记忆
初冬
山乡春来早
姑娘的爱情
辨其体、感其韵、品其意——基于“曲式”的音乐作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