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声乐艺术中的技术与个性
——高校声乐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探讨

2023-11-26郭一静

戏剧之家 2023年28期
关键词:美声唱法表演艺术声乐

郭一静

(武汉音乐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60)

演唱技术及个性都是在声乐艺术中的两个重要元素,在高校的声乐艺术教学过程中,必须要高度重视这两种元素,并保持二者之间平衡。这也要求高校要对目前的声乐教学体系及时进行改革与创新,提高整体教学效果。

一、推进高校声乐表演艺术教学改革创新的必要性

声乐表演是较为常见的艺术表达形式,在实际表演过程中使表演者与观众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是非常重要的[1]。虽然当前众多高校纷纷开设了声乐表演的相关课程,但是多数课程中的艺术特性却并不明显,很多高校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声乐表演艺术的教学。但这种单一、呆板的教学模式会使学生失去灵性,固化学生的声乐表演形式,与声乐艺术教学核心强调的创造性以及灵性培养恰恰相反。要切实体现教学方式的改革与创新,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领会声乐表演艺术的实际内涵,培养学生群体的艺术情感。基于此,切实推动高校声乐表演艺术教学方法的创新是至关重要的,这也是保障、提升我国高校声乐艺术教学成效的关键点。

二、高校声乐表演艺术教学中的问题

当前我国高校声乐表演艺术教学存在的问题多集中在具体教学方法、教师整体能力水平及高校教学设备等方面[2]。多数高校内声乐表演专业的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的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方法比较单一,这并不是教育能力的问题,而是部分教师群体的教学观念需要与时俱进。声乐表演艺术是一门综合性专业种类,但由于缺乏专业师资力量,很多课程无法满足实际教学需求,导致高校声乐表演专业教学成效较低。教师认知单一性问题也是教学方法应用不够灵活的原因之一。众所周知,声乐教学是一门极具艺术性的综合专业课程,所以该课程的教学方式应在原有基础教学方法上,根据学生不同特点、不同情况加入灵活的教学方式。但目前有些高校声乐表演课程的专业教师没有及时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优化,整体教学思维比较落后。难以调动学生的兴趣,无法有效提高学生的积极性,甚至导致学生对该课程产生抵触心理[3]。而且,较为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也会对学生深刻理解掌握声乐作品的内涵产生影响,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抓到学习重点,无法充分领会课程精髓,使整体学习效率大打折扣。并且,部分高校仍然存在声乐表演艺术课程教学设施设备不全的现象。在声乐表演艺术教学课程中必然会使用到多种乐器,但目前多数学校的教学乐器大多比较陈旧,乐器的音准和质量都无法得到保证,这就为声乐艺术课程的高质量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

三、声乐艺术中的技术和个性

(一)声乐艺术中美声唱法的技巧

声乐艺术的技术性与演唱者的独特个性是紧密相关的,这要求演唱者不但具有较高标准的声乐技术水平,充分诠释出声乐艺术作品中的多种层次情感,为声乐演唱作品赋予鲜活的生命力。在此过程中,拥有更高技术水平也能够更好地诠释各种作品中多种特色的声乐艺术文化。最初美声唱法是从其他国家传入到国内的,但在多年的本土化过程中也融入了不少中国的特色气息[4]。最初阶段的美声唱法起源于意大利,这种唱法发展成熟,系统性与科学性较高,其共鸣、气息及发声方法也被广泛应用在同类型的其他作品中。

(二)声乐艺术中美声唱法的个性

表演者自身在表演过程中的鲜明个性表达能展示出美声作品的独特魅力。表演者通过诠释作品、塑造人物形象等方法对艺术作品进行二次创作,能使表演者将自身独特个性风格融入到艺术作品中,所以个性的鲜明程度能影响声乐艺术表演作品的高度。美声的唱法要求演唱者声音洪亮但不刺耳,要有足够的穿透力,并且要在演唱过程中保持气息平稳,还要做到音色统一。随着人们对声音的要求越来越严苛,在意大利传统美声唱法的基础上,在不断完善与演变过程中,声乐演唱技术也在不断提高与发展。

四、高校声乐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一)突出高校声乐教学特色

我国高校的教育课程是声乐艺术教学的重要实现方法,因此声乐教学一定要明晰自身的具体责任与培养目标,将具有美声唱法技巧特色的艺术文化融入到实际教学过程中。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声乐教学课程的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无法很好地诠释声乐教学的艺术个性。在这种情况下,各高校的声乐教学课程应该积极明确办学特色,降低教学方式同质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在此过程中,可以将地方特色音乐文化与声乐艺术特点融合作为基本思路,有效结合区域特色文化,打造充满个性的声乐艺术教学体系,促进高校声乐艺术教学的多元化发展。

(二)深化高校美声教学改革

将声乐艺术教学与美声音乐艺术特点有效结合,将演唱技巧与美声艺术的融合,切实提高国内声乐艺术的整体魅力。这要求国内各高校在实际声乐课堂过程中深化美声教学理念改革。使作品的效果呈现更具层次感,注重因人施教,在传授美声技巧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推动学生形成美声唱法的艺术思维[5]。同时还要注重教学理论与实践训练相融合,平衡二者之间的关系,合理运用实践课堂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自主演唱的课堂环境,鼓励其讨论交流练习,使学生充分掌握美声艺术的表达技巧。在此基础上,还要重视教学内容,避免出现课堂内容单一枯燥的现象,将不同人物、不同时代、不同区域的经典曲目与美声教学深度融合,使学生在多背景、多素材、多参考的基础上高效学习美声唱法。

(三)充分挖掘学生的个性

各个高校在开展声乐艺术教学的过程中要重点挖掘学生自身个性特点,使学生在学习声乐艺术的过程中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从自身角度出发积极探索与感知声乐艺术的特点,而不是在教师的主导下被动地去接受声乐艺术的掌握技巧。这要求高校教师在开展声乐艺术教学的实际过程中让学生了解声乐作品的音乐背景以及唱法特点等,让学生从自身情感角度去感知、了解要学习的作品内容,更好地探析美声作品中蕴含的艺术特点。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利用创新的教学方法,切实挖掘学生的潜质,培养学生群体的个性化的学习。

(四)开展分类教学

学生个人能力、学习方法的掌握程度以及学习技巧的应用等不同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这就表明“一刀切”的教学方式并不利于声乐艺术教学的开展[6]。在实际的教学课程过程中,部分学生会因为自身原因在学习进度以及整体学习成效方面产生差别,如果这种差异过于明显就会导致后续的教学活动开展不顺利。若当前教学方式无法协调学生学习程度参差不齐的现象,会使教学规划难度加大,进而影响教学效果。因此,该专业的教师要充分明确学生群体间的个性化差异,合理采用分类教学的方法,切实体现“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使专业内全部学生都能够拥有良好的教育机会,推动教学水平的高质量发展。美声唱法教学包含着呼吸、声音、共鸣、语言等内容。这要求演唱者有一定的表演气质,在演唱过程中要做到吐字清晰、声音连贯,保证能够更完美地呈现表演作品。考虑到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擅长领域,专业教师要依据学生的个人演唱特点以及不同优势有针对性地对其展开分类教学,提升学生能力,补齐学生短板,整体提升教学质量[7]。例如,高校专业教师可以按照符合学生个人特点的方式来进行分类教学。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依照学生的个人爱好和不同优势合理分配学习任务,在进行统一性基础教学课程后,为不同专长的同学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规划。使高校美声艺术教学既充满“共性”又充满“个性”。

(五)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声乐表演艺术课程是将想象力与创造力集于一身的艺术课程,若表演者无法真正融入到实际表演情境当中,那么它的表演就不具有感染力和代入感,使作品的观赏性大打折扣。要使表演者可以彻底融入表演情境中,就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构建出良好的氛围与意境,为培养学生的艺术想象力提供助力,使学生通过自我联想的方式快速进入表演状态,更深层次地表达艺术内容并将其完整地传递给观众。因此,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特定学习环境下提高学习质量。在此教学环节教师要通过语言艺术、音乐熏陶以及播放视频的方式适当引导学生,使学生产生视觉上的冲击。并且教师还要在教学过程中传授给学生感悟情感与领悟信息的方法,以达到培养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的目的。这样即便学生无法在表演之前建立表演情境,也可以利用自我联想的方式通过发挥自身想象力导入表演情绪,更好地领悟作者的情感意图,最终实现高质量的表演。在此基础上,声乐表演艺术专业课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运用多媒体设备,以多媒体为辅助,进行音乐作品的专业点评,使学生在不断锻炼中提高自身对艺术作品的解读能力。同时,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还要重点培养学生的二次创作能力,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艺术作品。例如,专业教师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了咏叹调《晴朗的一天》,在课堂上与学生们共同分析该作品表达的深刻内涵,共同感悟作品想要表达的情感,探讨美声唱法在该作品的使用技巧,对该作品布置二次创作的课后作业。在下次课程中,教师依次点评学生的作业作品,适度分析作品创作情况,最后带领全体同学共同进入作品二次创设的情境,提高整体课堂的教学效率。

(六)应用合作教学模式

声乐表演艺术是在表演过程中采用多人合作的方式完成的。因此,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品味声乐表演艺术的特点。在此基础上,专业教师可以利用开展合作教学的方式实现学生群体间的能力水平互补,提升同学之间的默契度,使艺术作品更具观赏性[8]。为保障同学之间可以实现优势互补,教师要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依据学生的需求及真实水平,采用合理分组方式的教学模式,促进各个小组成员之间互助互学,形成小组成员良性竞争[9]。彻底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热情,有效提升声乐表演教学的整体质量以及教学效率。例如,某高校专业教师在组织学生赏析经典歌剧《宠姬》时,可以布置合作练习任务。在对角色分配时,通过学生间的沟通交流,使学生以竞演的方式争取心仪的角色,最后按照个人能力特点为学生选择符合自身表演特长的角色。随后,教师以指导人员的身份,组织全体学生学习并练习该音乐作品的表演与美声技巧部分,实现师生群体与学生群体的良好互动,保障作品演出效果具有一定的观赏性。在完成作品练习后,教师要组织同学以汇报演出的方式完美呈现地演出作品,并对最终表演成果进行科学合理点评,使同学能够明确掌握了解自身的优缺点,以便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声乐表演艺术水平。

五、结束语

声乐艺术的教学是一个集持续性与灵活性于一体的教学过程,专业教师要做到持续推进教学方式的改革与创新,形成更有效的教学成果。高校专业教师要保证在教学工作当中,重视教学方案改良的方法,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进行深刻反思,最终采取更创新高效的教学方案,顺利推进教学以促进教学改革计划。

猜你喜欢

美声唱法表演艺术声乐
杨丽萍表演艺术中心
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The REACH加建项目
频谱分析在美声唱法教学中的应用
1949年以来汉剧表演艺术资料述论
研究美声唱法发展史对美声学习的启示
当代美声唱法教学多元化模式的思考
现代音乐美学对音乐表演艺术的启示探索
流行演唱元素在美声唱法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