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乐学专业器乐课程的多元化改革与实践探讨

2023-11-26龚志甫

戏剧之家 2023年28期
关键词:音乐学器乐教材

龚志甫

(四川文化艺术院 四川 绵阳 621000)

器乐课程作为高校音乐学专业中的一门重要课程,随着文化全球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我国的器乐课程受到西方音乐形式的冲击,不得不更多地依赖系统的学校教育[1]。但目前,我国在高校音乐教育上仍存在不足,分析其原因主要为:在器乐课程中,缺乏明确的目标,普及不够;部分音乐教师现有的器乐知识无法满足现代化音乐教育的需要。因此,对高校音乐学专业器乐课程进行多元化改革的研究意义便在于此。本文立足于全球多元文化视野,提出了几点关于推动器乐课程改革的实践措施,以期促进高校音乐教育发展,加快器乐课程改革步伐。

一、音乐学专业器乐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多年的发展中,我国的器乐教学已经培养了一大批实用型师资,成为音乐学专业器乐课程教学的中坚力量,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21 世纪以来,大量高校纷纷开设了许多与器乐教育相关的课程,把器乐教学渗入整个音乐教学领域,为器乐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与广阔的前景。随着基础教育音乐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以培养基础音乐人才为己任的高校音乐学专业,却仍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导致在教学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上,与实际的教学需求存在明显的脱节问题。

(一)盲目设置课程,随意选用教材

首先,受到西方音乐学构架的影响,我国高校音乐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上高度重视钢琴、声乐技能教学,而忽视了民族乐器的普及教学[2]。许多高校的课程设置缺乏标准,未能将器乐课程纳入音乐专业必修课,导致培养目标不明确,选修课效果不佳,对学生掌握器乐演奏技能缺乏明确规定。除了少数主修器乐的学生,器乐课程几乎不对其他专业的学生开放,导致器乐教学覆盖范围狭窄。在器乐课程的设置上,重“洋”轻“土”的现象较为普遍,在无形中使学生产生轻视民族乐器的错误心理。其次,基于器乐课程重“洋”轻“土”现象和器乐种类的繁多性,导致高校器乐课程教材一直处于混乱选用状态。在器乐教学中,没有标准化的“教师辅导手册”或“自学教材”,教师只能采用考级教材,但这些考级教材更注重考试,多以技能训练的独奏为主,曲目选用也都限制在近现代,教材内容涉及面过于狭窄。

(二)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方法单一

部分音乐教师对高校器乐课程的教学目标并不明确,使音乐学专业器乐教学也走上了一条纯技术化训练之路[3]。首先,大部分的教师将教学目标重点放在理论知识与演奏技能上,忽视了器乐本身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底蕴,也忽视了对学生审美情趣、鉴赏力和表现力的培养,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视野不宽,难以触类旁通,使器乐演奏成为技术性操作的代名词。其次,在器乐教学中,教师未强调对学生伴奏、合奏等综合能力的训练,知行合一脱节现象严重。最后,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都很少主动将其他课程或相关的知识融入器乐教学中来,多学科意识淡漠,学科知识割裂严重,不利于创新。

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常常忽视了不同类型乐器之间的特点,仍采用同一种教学方法,缺乏创新,使得教学事倍功半。教师习惯于依赖前人总结的方法,导致教学失活。基于教师职业的“终身化”,部分教师认为该职业为“铁饭碗”,忽视对自身知识储备的丰富,导致教学能力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化的教学要求,学生一味地对教师的演奏风格模仿、复制。

(三)学风浮躁,教师厌教、学生厌学

我国的教育事业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随着高校扩招的推进,高校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对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面临的教学任务日益繁重,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和要求不断提高。随着时间的推移,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决心和信心受到影响,导致他们思想动摇,怀疑自己的职业方向和工作价值,将教学视为一项乏味、机械、重复的任务,工作态度消极,敷衍了事,缺乏明确的行动目标,对教育工作失去热情。大部分学生也只是按照教师的标准,为了学习而学习,例如有的学生为了通过考试,一学期只练习一首乐曲[4]。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未对器乐作品中蕴含的深厚文化进行讲解,导致学生在文化素养上有所欠缺,学生在曲目的理解上存在较大偏差。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的行为将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严重降低了音乐教学质量。

二、音乐学专业器乐课程的多元化改革措施

课程改革是不断变化的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必须把握住时代精神。中国作为后发型的现代化国家,在课程的现代化发展中必然会面临西方先进国家所经历过的问题,而器乐课程改革只有在立足我国教育现状的基础上,借鉴改革经验,才能找寻到正确的前进方向。高校器乐课程改革的目的并不是要打碎、摒弃传统器乐教学中一切旧有的东西,完全重新建立,而是要在继承的基础上重构,是一种广义的课程整合,是对原有课程的吸收、扬弃、创新和超越。

(一)立足多元化文化视野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文化全球化趋势日益兴起[5]。因此,器乐课程的改革,仅仅依靠传统音乐文化,是远远不够的。高校器乐课程改革需要顺应国际发展趋势,立足多元文化视野,积极反思、吸收以往教学经验,保留我国传统音乐器乐教学的精华,在发展过程中去糟粕、创新,加强与世界音乐形式的交流,在吸收异质音乐文化的过程中,取长补短,有效融合,创造更加发达的中国器乐文化,培养一批具有中国情怀和全球意识的未来音乐人才。

(二)重树民族音乐观念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音乐教育缺乏对中国传统音乐的深入研究,民族文化意识淡薄,导致了我国音乐文化民族乐器成了音乐学专业中的配角,这与中国音乐教学的现状严重不符,也与未来的发展相悖。为了解决该问题,促进我国音乐教育与社会主义音乐文化现状相符,就必须肯定传统音乐在音乐教育中具有的积极意义,明确和强调民族音乐在高校音乐学专业中的主体地位。因此,必须打破高校音乐教育以西方音乐文化为中心的专业课程设置格局,提升民族器乐课程的地位,重树民族音乐文化观[6]。具体措施为:

首先,加强民族器乐在音乐教育中的地位,面向全体学生开放,作为器乐专业的必修课,使传统器乐成为与西方器乐课程同等重要的课程。课程在大一、大二开设,一共四学期,一般不少于68 学时。

其次,丰富器乐课程的内容。高校器乐课程重要包括器乐演奏、理论知识、音乐鉴赏这三个模块。第一学期开设器乐演奏、理论知识课程,1周1学时;第二学期开设器乐演奏、音乐鉴赏课程,1 周1 学时;第三、四学期学习综合器乐演奏、理论知识和音乐鉴赏课程,1 周1 学时。最后,组建管弦乐队,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课程为每周4 学时。

(三)构建多元化的评价机制

传统的器乐课程评价方式单一,以考试考查为主。期末,学生自选1 首作品,学生按照学号顺序分组考试,自报曲目。评分小组根据学生的现场演奏情况进行打分,最后取平均分作为学生的期末成绩,以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在给出学期演奏选曲后,学生能够预见最终的考试内容,进而针对性地训练,不利于学生开放性思维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不到培养。因此,器乐课程改革需要在重构评价方式的基础上,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机制[7]。具体方法为:

首先,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在结果性评价的基础上,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将课堂表现、日常测试等纳入评价体系,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其次,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根据学生的课堂出勤、学习思想和学习态度等,用较为准确形象的文字进行定性评价;日常测验学生的理论知识和音乐鉴赏能力;丰富学生可供选择的考试曲目范围,将原来的2 至3 首教学曲目修改为4 至6 首,期末查考时,取代学生自主选取的模式,采用教师选考1 至2 首的形式,增加考试的不可预见性。

(四)加强教材建设

教材作为专家学者共同编写的经典范式,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关系着课程改革的成败。因此,教材建设便成了高校器乐课程重构的关键。不同器乐艺术在发展的过程中,均受到曲目、乐器和演奏者的影响,因此,高校器乐课程的教材建设也应当包含这些因素。

首先,巩固教材建设的基础性地位。以时间作为纵轴,教材大致可以分为传统乐曲、近现代乐曲和当代乐曲。如此一来,学生在器乐课程学习中,能够对器乐的发展历史等有进一步的了解,以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

其次,保持教材的开放性[8]。融入各种风格的乐曲,例如中国传统乐曲、中西融合的乐曲、现代技术改写的乐曲,以及外来形式的民族乐曲等。提高学生对不同时期音乐创作特点和技巧的理解。

最后,重视教材的实践性与多样性。注重选用教材曲目的多元化,独奏、合奏和合奏的比例应适当,并注意曲目的难度。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便利性,将教材曲目录制成视频,为学生提供听赏借鉴。

三、结语

我国的器乐课程教学在多年的发展中,对培养音乐人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我国的器乐课程教学起步较晚,在实际的教学中人才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高校器乐课程的改革与创新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器乐课程的重构,可以改变高校音乐教育工作者的传统教育观念,拓宽他们的文化视野,掌握我国基础教育音乐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内容、新方法,并将其体现在实践教学中,培养适应现代发展的音乐人才。当然,课程重构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

猜你喜欢

音乐学器乐教材
音乐学人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民族器乐的传统与当代演释
第三届音乐学学术前沿中青年学者论坛
标注及口述史视角下的《音乐学人冯文慈访谈录》
论中国音乐学百年来之三大阶段
谈器乐在初中音乐第二课堂教学中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