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乐剧在儿童戏剧教育中的优势分析

2023-11-26

戏剧之家 2023年28期
关键词:乐教剧目音乐剧

牛 蕾

(南京传媒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13)

教育戏剧和戏剧教育作为两个不同的概念,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戏剧教育是一种以“戏剧”为目的的教育方式,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认识戏剧,培养学生的戏剧素养以及与舞台表演相关的人才。教育戏剧则是一种以“戏剧”元素为手段和媒介的教育方式,在这里,“戏剧”仅仅是“教学法”,其目的是通过一种新的方式开展教学。然而,随着教育戏剧在儿童教育市场的引进和推广,教育戏剧和传统的戏剧教育也逐渐融合。教育戏剧机构在教学过程中探索教育剧场,并创作了原创儿童剧。传统的戏剧教育也在教学过程中寻求技能训练之外的教育目的。由此可见,教育戏剧和戏剧教育在坚持各自理念的基础上,也在以包容的心态互相借鉴。客观讲,儿童培训机构的音乐剧课程实质还是戏剧教育课程,而非教育戏剧课程,但是,作为儿童戏剧教育市场的新生事物,其较传统的儿童戏剧教育有非常明显的优势。项目跟踪调查的幼儿园(南京优翰幼儿园)有常态的教育戏剧课程,在2023 年,该幼儿园以开放的心态引进了保利少儿音乐剧团——Kinder theater 儿童戏剧教研中心的少儿音乐剧教育课程,教育戏剧课程与戏剧教育课程在该幼儿园互相交流,从实践上看,两门课程相得益彰,有很好的效果。

我国有专门的儿童剧团,但是,儿童剧团多以成人为主,以儿童为主的儿童剧团很少,即便有,其成员基本上也是流动性的,因为学生都是在成长阶段。奇德乐戏剧教研中心成立于2015 年,是江苏省首家针对儿童音乐剧教育和剧目研发的培训机构,2022年,奇德乐戏剧联合南京保利大剧院成立保利少儿音乐剧团,依托保利大剧院国内外戏剧演出资源和高端展示平台,实现了教学、演出、研学的一体化。目前,奇德乐有11 个level 的梯度学习分级,能满足不同水平和年龄段的学生的学习需求,并根据不同的年级设计相应的剧目展出,形成一套长效化、体系化的教学系统。

既然儿童音乐剧的教育仍属于戏剧教育范畴,那么,课程成果还是要以舞台表演进行呈现,而音乐剧本身的综合性较传统戏剧更高,在角色表演的基础上还有唱跳的才艺表演,要将二者融合起来。在儿童音乐剧戏剧教育课程设置中,要考虑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既要对各种才艺进行分解教学,还要将分解的才艺融合在一起教学,既要有传统戏剧的台词课程,还要有声乐课程、形体课程和表演课程。音乐剧演员除了要有角色表演的演技外,还要有才艺,在音乐剧的舞台或者影视银幕上,我们可以看到,音乐剧的演员都是专业演员,只会角色扮演的演员如果没有歌舞才艺很难登台。然而,儿童音乐剧的教学基本上是艺术探索的启蒙阶段,儿童音乐剧的创排更多是一种素质教育,对学员的天赋和资质并没有特别的要求,只要热爱就能参与,而且基本能保证最终演出的正常进行,较传统的话剧更具优势,当然,在这种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还会培养一些优秀的儿童音乐剧小演员,他们日后会成长为专业的音乐剧演员。本文就儿童音乐剧在儿童教育中的优势进行分析。

一、乐教启蒙

“儒家乐教”即“以乐为教”,它是将乐舞作为具体途径,把施教者欲传达的道德、情感、思想、观念等藏于音乐之中,通过这种形式优美、内涵高尚、人们喜闻乐见的雅乐,在无形中影响受教者内心的教化方式。[1]传统儒家乐教起源很早,但是,乐教在当代社会的发展并不乐观。爱唱爱跳是小孩子的天性,音乐剧对各种元素的综合,尤其是乐舞的韵律感天然带有的欢乐氛围很受孩子欢迎,因此,儿童音乐剧教育可以成为乐教启蒙。乐教通常“指向通才培养而非专才培养,礼乐教育涵盖诗、礼、乐三种形态,诗指向语言层面,具有情感性,礼指向行为雅化层面,具有超越性,乐指向精神超越层面,具有和谐性。”[2]儿童音乐剧的培训课程并不仅指向专业演员的培养,其更大的作用也是通识教育。音乐剧的课程设置兼顾音乐、台词、形体、表演等多种内容,而最终综合起来的戏剧呈现也在戏剧艺术的层面上提升了孩子的素质和审美水平。

传统教育本质上是理性教育,而受众理性的差异化状况严重影响了理性教育的成效,而乐教则诉诸情感,人类的情感相比较理性而言具有共通性。“情感,以其与个体生命活生生的联系,以其比逻辑——理智先在的地位,以其作为动力系统的优势,打通了通往理性的道路”[3]。乐教的礼乐教化对音乐作品有品质的要求,儿童音乐剧教育排练的都是经典音乐剧剧目,其音乐都有较高的艺术水准,虽然不能与礼乐相比,但是,将其作为面向儿童的乐教还是很好的选择。此外,戏剧艺术叙事表达的主题也有很好的教育意义。这些经典剧目本身所带的主题表达和审美提升作用对儿童有较高的价值。而且,除叙事本身外,还有很多文化输出,这样一来,参与该剧目的儿童就会从经典IP 入手,由点及面,进入对该剧的各种信息的探索中,进而了解同一作品的影视、舞台、书籍各个不同的版本。儿童对音乐剧的初体验就像一颗种子,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儒家乐教的“中和”价值观是中国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在项目所跟踪的音乐剧培训机构的教育中,教育意义和审美培养意义基本都得到了实现,做到了美善相济。儿童音乐剧的开发和培养对于恢复儒家乐教,建设和谐社会有很重要的意义。

二、集体经验

在音乐剧课程中,因为课程结果是以剧目形式呈现,课程内的学生就形成一个剧组,每个人都是团队的一分子,一个人掉队就会影响大家的呈现,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培养孩子的团队意识和责任意识。据音乐剧课程的任课教师反馈,学生上课很少有迟到现象,当然,除了团队意识,还能培养他们对音乐的热爱,虽然他们以后不一定成为音乐剧演员,但是,他们都会沉浸在剧目排练的歌曲和舞蹈中。

音乐剧的表演形式和传统话剧的表演形式有很大不同。在话剧中,演员会根据剧本分配角色,演员数量受角色数量制约。但是,在少儿音乐剧培训中,每期学员数量不统一,学员数量并不总是与剧目角色数量保持一致。在这种情况下,音乐剧较传统戏剧就表现出一定的灵活性,在以唱跳为主要表达方式的少儿音乐剧中,合唱段落和群舞段落有非常大的灵活度,可以在保证剧目演出效果的情况下灵活应对角色数量和演员数量之间的差额。当然,这个灵活性还受舞台演出效果的约束。

在团体活动中,迟到是很多课程中都会出现的情况。学生一旦迟到,对于教师上课内容的接受就会受到影响。即便在教育戏剧这种相对开放的课程之中,有学生迟到,大家就很难进入到情境中。但是,在音乐剧课程中,随着音乐响起,学生就会很快进入到教学的唱跳的状态中。

同样,在小孩子的世界里,情绪经常失控,那么,在常规课堂中,经常需要教师耗时间处理孩子们的情绪问题,而在音乐剧的上课过程或者剧目排练过程中,音乐响起,随着歌舞氛围的带动,孩子能很快从不良的情绪中走出来,歌舞节奏对孩子情绪的带动比教师的苦口婆心更有效果。

与普通课程的同学之间的竞争关系不同,音乐剧中孩子们更像是一种合作的关系,大家齐心协力,为了集体的呈现自觉做好自己的事情,并在演出成功后收获自我成就感和集体荣誉感。

三、表演的魅力

音乐剧表演是才艺表演和角色表演相统一的表演。戏剧是模仿的艺术,模仿不仅是外在的模仿,还包含对角色的内在情感和情绪的模仿,儿童模仿的天性在戏剧表演中可以获得充分的表达,小演员可以在《猫》中演绎猫的角色,在《狮子王》中演绎辛巴,在《美女与野兽》中演绎野兽,总之,在舞台上,一个人变成另一个人的戏剧表演能让孩子在外在形态和情感体验中体验角色、理解人物,而代言体的角色表演对于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此外,戏剧舞台把叙事艺术立体构建为各种人生的镜像。戏剧会给演员提供一个假定情境,角色表演能让孩子们在假定的戏剧情境中设身处地地体验并理解人物,并在此基础上思考人生境遇及选择。比如,《猫》里格里泽贝拉的《回忆》是角色格里泽贝拉曾经风光而今暮年落魄时的一段唱段。这种人生情境离儿童的日常情感体验距离非常大,但是,在假定情境下,这种表演可以拓展儿童的情感体验。

在这一点上,角色代入和对于角色情境的理解和分析和教育戏剧相似,教育戏剧也是在戏剧中安全的虚拟情境中让孩子体验并认知相关情感。只不过,教育戏剧的情境是更为开放的探讨,而戏剧教育的情境则受剧目编排的限制,有一个确定的目标。但在教育戏剧和戏剧教育两种不同的教育方法中,角色表演这一戏剧元素在帮助孩子拓展情感体验和社会认知方面的作用是相似的。

日常课程是剧目排练的准备,登台演出是剧目排练的目标,也是日常课程成果的检验,也是孩子们最期待的展示环节,舞台体验能让孩子拥有特别的成就感。在儿童剧的戏剧演出中,舞美是非常重要的内容。而音乐剧的舞美在整个戏剧领域都是以华丽复杂而闻名,比如经典的《猫》《美女与野兽》《狮子王》《钟楼怪人》等。舞台美术包含的场景造型和服装造型可以帮助演员和观众更好地进入假定情境。孩子们身着角色服装,根据戏剧情境而转换的场景及舞台上的道具等能让孩子顺利进入演出空间。

舞台的公开性和凸显性能使孩子们从日常生活跳出来,让小演员成为众目睽睽之下被观看的角色,观演关系形成后,舞台与观众之间的距离能让演员更好找到“进入角色”的状态,配合舞美、服装、灯光音效以及台下注目的观众,通过一场洋溢着欢乐的唱跳让小演员过足表演的瘾。

四、游戏和狂欢

伽达默尔认为,戏剧本身就是游戏,“人类游戏中的无目的的理性表明了一种对我们来说至关重要的具有特质的现象,……它在此表明了一种同一性,即自我同一性。……在这种方式中,人表现出奋求、企慕荣誉和严肃的奉献精神,这是在人类的交往中迈出的重要一步。”[4]对于游戏的参与者,游戏本身有重要的意义。游戏本身有一定的流程和规范,“游戏表现的功能在于,最终结果并不是任何一种随意的东西,而是只能被如此规定的游戏活动”[5]。而从游戏升级为戏剧艺术后,就会有更严格的流程和规范,这在排练环节和演出环节均有呈现。而音乐剧作为戏剧的一种,在音乐和舞蹈的律动下,对于少儿而言,其游戏感更强。孩子们会以一种主动积极的方式参与其中,其成长会似春风化雨般悄然发生。

游戏本身就是“同戏”,“游戏始终要求与别人同戏……游戏也是一种交往的活动,……观看者显然不只是一个观看眼前活动的看客,他参与游戏,成为其中的一部分。”[6]在音乐剧欢快的韵律下,音乐剧的观演氛围就像一片欢乐的海洋,台上台下陷入狂欢。根据项目跟踪的幼儿园及合作戏剧培训机构的演出情况,孩子们都有非常正规的演出舞台,而在汇报演出的形式下,台下观众多为家长、亲友或对少儿音乐剧培训有兴趣的潜在人群等。“假如有什么东西同所有的节日经验紧密相连的话,那么,就是拒绝任何人与人之间的隔绝状态,节日就是共同性,并且是共同性本身在它的完满形式中的表现”[7]。在这种类似节日狂欢的氛围中,儿童剧目演出获得极大的肯定。

当然,任何学习进步的肯定都会鼓励孩子,但是,相较学习成绩的滞后回馈,台下面对面即时的掌声更加让孩子具有成就感。一场演出就是一场仪式,一个非日常的特殊的经历就像节日一样,是一种被激活的生命瞬间,会在儿童的体验和记忆里成为一种被期待的经验。

五、结语

基础教育阶段是儿童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在基础教育阶段渗入音乐剧教育,一方面符合儿童的天性,另一方面也提升了孩子的审美能力,而且,在教育过程中还培养了儿童的集体意识和合作精神。音乐剧本身在音乐上的乐教熏陶以及经典音乐剧中的故事情境中的人生体验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对孩子的素质教育。从某种程度来讲,音乐剧教育可以看作中国乐教复苏之路的一种探索。然而,当下中国音乐剧市场上优秀剧目稀少,所谓的经典剧目基本上是国外剧目,中国原创的音乐剧剧目比较少。当然,从另一个角度看,儿童音乐剧的培训也为未来中国音乐剧的发展培养了储备人才,是中国音乐剧市场发展的希望。

猜你喜欢

乐教剧目音乐剧
《朱载堉<六代小舞谱>学术复原与“乐教”》(插图)
舞台剧目
新见晚清民国传奇剧目十一种
文华大奖”获奖剧目
优秀剧目进校园
浅谈孔子的乐教思想对当今音乐教育的意义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孔子乐教思想研究述评
爆笑音乐剧的成功之路
韶乐· 乐教与美育——《韶乐》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