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槐角的本草考证与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2023-11-25段亚辉王明帅刘华石马梦雪宁夏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 2023年11期
关键词:槐角

段亚辉 王明帅 刘华石 马梦雪 宁夏

【摘要】通过查阅历代本草、方书、古籍及近现代文献,对医籍中出现的槐角的名称、归经、基原、配伍及用法用量等进行了本草考证。古籍中多记载为槐实,近现代以槐角为正名,全国各地均产。槐角苦、寒,归肝、大肠经,功效清热泻火,凉血止血。其具有抗炎、抗氧化、抗骨质疏松、抗肿瘤等作用。槐角为临床常用中药,为了充分开发利用槐角,对槐角的本草考证、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进行综述,以期为槐角的安全合理使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槐角;本草考证;传统功用;用法用量;现代研究

【中图分类号】R28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23)21-0071-08

DOI:10.3969/j.issn.1007-8517.2023.21.zgmzmjyyzz202318015

Advances in the Research on the Materia Medica, Chemical Constituents

and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of Fructus SophoraDUAN YahuiWANG MingshuaiLIU HuashiMA MengxueNING Xia*

Heilongjiang Academ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Harbin 150036,ChinaAbstract:By referring to the materia medica, prescription books, ancient books and modern literature, to made a textual research on the name, meridians, origin, compatibility, usage and dosage of Sophora fruit in medical book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most of the ancient books recorded Huaishi, and in modern times, Huaijiao was used, and it was produced all over the country. Sophora fruit is bitter and cold. It belongs to the liver and large intestine. It has the effect of clearing heat and purging fire, cooling blood and stopping bleeding.  Modern pharmacological studies show that Sophora fruit has anti-inflammatory,anti-oxidation, anti osteoporosis, anti-tumor and other effects. As a commonly used Chinese medicine in clinic, In order to make full use of Fructus sophora, the textual research, chemical constituents and pharmacological action of Fructus sophora were reviewed,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safe and rational use of Fructus sophora.

Keywords:Fructus Sophora; Textual Research; Traditional Application; Usage and Dosage; Modern Research

槐角作為我国常用中药之一,别名有槐实、槐子、槐豆、天豆、槐连豆、槐荚、槐连灯、九连灯等。收载于《中国药典》(2020年版),槐角为豆科植物槐Sophora japonica L.的干燥成熟果实,具有清热泻火、凉血止血的功效,用于肠热便血、痔肿出血、肝热头痛、眩晕目赤[1]。植物槐在我国分布较广,南北各地均多栽培,以北方最为常见。集中分布于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等地。历代典籍记载的槐角内容丰富,而现代药理研究又进一步拓宽了槐角的功用范围,现全面梳理传统功用和现代研究进展,旨在为深度挖掘槐角的应用价值提供参考。

1槐角名称及性味归经考证

槐最早记载于《尔雅》:“槐大而叶黑。叶昼聂宵炕,名为守宫槐。”[2]《本草衍义》记载:“槐实只言实,今当分为二。实本出夹中,若捣夹作煎者,当言夹也。夹中子,大如豆,坚而紫色者,实也。”[3]在古代典籍中,最初多被记录为“槐实”,后世在沿用过程中,逐渐出现一些别名,但使用频次不高:槐子、槐豆、天豆、槐连豆、槐荚、槐连灯、九连灯等。《本草原始》一书中记载为槐豆,《本草纲目》记载“角曰荚”,因为形状似灯状,故有槐连灯、九连灯、槐荚等别名,今以槐角作为正名。

《神农本草经》记载:“味苦,寒。”[4]《本草乘雅半偈》曰:“槐实,一名守宫。昼夜合开,使得气于阴。槐字从鬼,鬼为阴之灵。冬钻其火,冬亦时之阴。故入五脏,入血分。……冬取槐檀之火,槐当入肾。”[5]《本草备要》记载:“槐实即槐角,凉大肠苦寒纯阴。入肝经气分。”[6]《本草便读》:“槐角则所结之子也。色紫质重。但入肝与大肠。下降之力为多。”[7]《本草蒙筌》记载:“槐实,味苦、辛、咸,气寒。无毒。”[8]《本草从新》记载:“槐实,苦,寒。槐性纯阴,虚寒者宜戒,即虚热而非实火,亦勿妄投。”[9] 《本草汇言》记载:“槐实,味苦,气寒,无毒,沉也,降也,入手足阳明,兼入足厥阴经。”[10]《本草经集注》[11]《名医别录》[12]《新修本草》[13]与《神农本草经疏》[14]中记载槐实味酸、咸,其它古籍记载的性味归经大多为苦寒无毒,没有较大差异。

2基原考证

槐角,原名“槐实”,作为药用首载于东汉《神农本草经》[4],被列为上品。《本草品汇精要》记载:“五月、六月开花,七月、八月结实,其功用不言有别。”[15]《本草蒙筌》记载:“粒大如豆,色紫而坚。实生荚中,十月收采。”[8] 从梁代《名医别录》[12]中开始区分槐的果实、枝、根、皮的主治功效,明代《神农本草经疏》[14]补充了槐的花、叶入药的功效。近代《全国中草药汇编》[15]注明槐角为槐的果实,《中药大辞典》[16]《中国药典》[1]明确了槐角来源于豆科植物槐的成熟果实。《本草纲目》曰:“其木材坚重,有青黄白黑色。其花未开时,状如米粒,炒过煎水染黄甚鲜。其实作荚连珠,中有黑子,以子连多为好。”[17]《中国药用植物图鉴》[18]记载了槐和刺槐两个不同品种。刺槐,别名胡藤、洋槐、德国槐,原产北美,现在我国南北各有栽种。槐,别名槐树、豆槐、白槐树、金药树、护房树。全国均有分布。药用部分为6~8月份采收的花蕾即槐花,8~9月采收的果实即槐实,为止血药,功能凉血、清热、止血,主治赤白痢疾、肠风痔漏、吐血、咯血等出血症,也适用于微血管脆弱性的多种出血症,还有催生堕胎作用。二者形态相同之处为都属落叶乔木,高15~25 m左右;叶互生,奇数羽状复叶,叶柄基部膨大。花冠蝶形。不同点为刺槐,花期在4~5月之间,基部长达2.5~4.5 cm,花序腋生,作下垂状;荚果棧状,矩圆形而扁,长8~12 cm,赤褐色,内含种子4~10颗;种子肾脏形,褐色而有微小黑斑。槐,基部长达25~75 mm,花序顶生,萼钟状;荚果串珠状,长25~50 mm,无毛,绿色,肉质,不开裂;种子1~6粒,长方形,黑褐色,光滑无毛,长7~9 mm[13]。

综上所述,槐与刺槐都是豆科植物,但二者同科不同属,刺槐属于刺槐属,其槐花可食用,而作为药用的槐属于槐属,一般情况下,仅作药用,不建议食用。槐角从古至今的基原均为豆科植物,古籍形态描述与近现代基本一致,基原未发生变化。随着槐的栽培逐渐增加,产地分布扩大且遍及全国,对基原的考证有利于鉴别槐角的真伪。

3槐角功效主治考证

《神农本草经》记载:“槐实,味苦寒,生平泽。治五内邪气热,止涎唾,补绝伤,五痔火疮,妇人乳瘕,子脏急痛。”[21]这一记载在以后的历代本草中均有延续,由此可见,该书所涉及的槐角功效为后世奠定了基础。槐角多与当归、枸杞、地黄、人参等药物搭配使用,以补肝肾,益气血,乌须发等。南北朝时期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记载:“槐实,味苦,酸,咸,寒,无毒……攫取汁,铜器盛之,日煎,令可作丸……又堕胎。久服明目,益气,头不白,延年。”[11]明确记载了槐实可明目和乌发,还有堕胎之效。之后的本草多沿用此,或作补充。唐代《新修本草》记载:“槐实……枝主洗疮及阴囊下湿痒。皮主烂疮。根主喉痹寒热。……槐子以多连者为好,十月上巳日采之。新盆盛,合泥百日,皮烂为水,核如大豆。服之,今令人脑满,发不白而长生。”[13]该书中描述了上好的槐角以枝相连者为优,擅治疗各种血热疮毒。《名医别录》云:“槐树菌也,当取坚如桑耳者。枝炮熨止蝎毒。”[12]《神农本草经疏》中概括了槐的各个部位都有不同的药效作用,对槐实、枝、根的记载沿用《本草经集注》[11]及《名医别录》[12],并补充了花、叶“苦平无毒”[14],充分说明了槐的疗效好,使用范围广。《本经逢源》记载槐实:“治烦闷风眩,痔血肠风……明目止泪,清肝,泪为肝热。固齿乌髭。”[22]《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中药大辞典》[16]等对前人提到的功效精简为“清热泻火,凉血止血”,对古人的经验传承有所片面,长久以往掩盖了药物的部分功效,限制了其临床应用。历代功效主治内容记载详见表2。

4炮制及用药考证

槐角入药以生用、炒用、 蒸用后煎汤内服为主。古籍记载的槐角服用方法常用酒、姜汤、米汤等多种方式送服,内服多煎汤,或入丸散,嫩角捣汁用,外用为烧存性后研末调敷。槐角的炝制工艺如图2所示,用法记载详见表3。

目前槐角入药形式有净槐角、蜜槐角、槐角炭等,通过不同的炮制方法来增强槐角功效,或改变药物性能,扩大药用范围。《本经逢源》记载槐实:“十月采集,渍牛胆中,阴干百日,食后吞一枚,明目補脑,发白还黑,肠风痔血,尤宜服之。”[22]《圣济总录》记载:“槐子一两炒,炼蜜为丸,温酒下,空心服,治阴疝肿缩。”[25]《雷公炮炙论》载:“槐实,凡使,用铜锤锤之令破,用乌牛乳浸一宿,蒸过用。”[35]《局方别裁》中记载的槐角丸治疗五种肠风泻血[36]。《本草汇言》记载四两槐角子酒洗、炒,配伍白芍药、木香,共为末,白汤调下,可治赤痢毒血;还记载了可治疗吐血、咳血、呕血、唾血,或鼻衄、齿衄、舌衄、耳衄,用槐子配伍去心的麦门冬,加五十碗水煎汁慢火熬制成十五碗,早中晚,白汤下[10]。综上所述,槐角发挥凉血、止血的功效,治疗泻血、痔血、血淋、崩漏、血痢等疾病时多炒黄,研末制丸,或米汤送服,或煎汤,以达到缓和药性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5槐角主要成分的现代研究

5.1主要化学成分经现代研究[37-38]发现,槐角中富含多种化学成分,共鉴定出131种,包含:黄酮类81种(黄酮类19个、异黄酮类19个、黄酮醇37个、二氢异黄酮3个、二氢黄酮醇2个和花青素2个)、酚等其它类化合物15种、氨基酸类、多糖类、皂苷类、生物碱类等化合物。主要的活性成分为黄酮类化合物、异黄酮类化合物以及多糖类化合物,其中异黄酮和苷类含量较高[39]。

5.2主要药理作用槐角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具有抗炎、抗氧化、抗生育、抗骨质疏松、抗肿瘤、降低血压、胆固醇等作用[40]。近年来研究发现:①槐角中含有的异黄酮类化合物与己烯雌酚结构相似,具备雌激素类似的活性 ,雌激素会影响成骨细胞负责的骨形成与破骨细胞负责的骨吸收之间的平衡状态,临床上被挖掘有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有药理实验[41]结果得出,槐角苷是异黄酮中活性最强的一种物质,具有开发成天然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的可能;此外,染料木素可以促进通过性腺外的途径合成雌激素,也可用于防治骨质疏松症,还对高血压、心脏病等有治疗作用。②槐角中黄酮化合物芦丁具有抗炎、抗氧化、止血降压、维生素样作用,还有抗病毒和抑制醛糖还原酶的作用;黄酮苷、芸香苷及槲皮素有良好的抗炎作用。③槐角中的三萜皂苷类化合物具有较强的免疫活性[38,42]。

6讨论

综上所述,通过查阅和梳理历代本草、古籍、文献,发现很多药物在不同历史时期存在同名異物和同物异名现象[54]。经考证,槐角药用历史悠久,我国古代对槐角的应用较为成熟,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4],后世多沿用该典籍中的功效,在各朝各代中均有记载或补充,古籍中主要侧重于描述槐角的功效主治及用法用量,这为后世临床用药奠定基础。现代药理学的研究拓宽了槐角的应用范围,古籍中记载的槐角多用于治疗肠热便血、诸痔及出血等疾病;现代药理研究发现了槐角中的多种化学成分,证明槐角还有抗炎、抗氧化、抗肿瘤、抗骨质疏松等作用。但是无论古今,对槐角的制剂研究都较为单一,目前市面的槐角制剂多还停留在沿用古法的层面,大多是制成丸剂,这在临床应用方面还有很大的开发前景。近年来槐角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槐角苷和染料木素,槐角苷的雌激素样作用逐渐被挖掘成为当下研究热点,但因其槐角苷属难溶性化合物,生物利用度低,限制了制剂的发展和临床使用。常用的增溶方法有固体分散体、包合物、自微乳、脂质体、成盐、络合物、降低粒径等方法,在查阅文献过程中发现,关于槐角苷的增溶研究文献较少,染料木素的研究相对成熟。在中医药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保健水平不断提高,然而中医药一些传统的优势受到严峻挑战,中西文化交织,出现了中医药文化传承的弱化,化学药物日益受到重视,如何平衡和改革还需我们不断探索,总而言之,中医药发展要与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相适应,最大化的发挥中医药优势[55]。

7结论

药物考证的根本目的在于为该类中药的现代研究提供源头性依据。因此,在本草考证时要针对问题、现状以及当代需求进行深入的总结与分析,吸收前人之精华,并不断地对其进行补充,尤其是经典名方中考证药物自身在方中的不同特点和作用,以充分验证中医用药的辨证思维,同时结合现代研究成果,为临床更加有效地治疗疾病奠定基础。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20:371.

[2]郭璞.尔雅[M].王世伟,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332.

[3]寇宗奭.本草衍义[M].北京:北京汇聚文源文化,2015:165.

[4]杨卫平.神农本草经彩色药图[M].贵阳: 贵州科技出版,2017: 221.

[5]卢之颐.本草乘雅半偈[M].刘更生,校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348.

[6]汪昂,郑金生.本草备要[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629.

[7]张秉成.本草便读[M].北京:科技卫生出版社,1958:52.

[8]陈嘉谟.本草蒙筌[M].王淑民,等,点校.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 220.

[9]吴仪洛.本草从新[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652.

[10]倪朱谟,戴慎,陈仁寿,等.本草汇言[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583-585.

[11]陶弘景.本草经集注[M].尚志钧,尚元胜,辑校.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 227.

[12]陶弘景.名医别录[M].尚志钧,辑校.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43.

[13]苏敬.新修本草[M].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 299.

[14]缪希雍.神农本草经疏[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284.

[15]全国中草药汇编编写组.全国中草药汇编(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75:864.

[16]苗明三,孙玉信,王晓田,等.中药大辞典[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828.

[17]李时珍.本草纲目[M].岳桂华,杨高华,校注.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6:1570.

[18]第二军医大学药学系生药学教研室.中国药用植物图鉴[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60: 639,641.

[19]刘文泰.本草品汇精要[M].曹晖,校注.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301.

[20]李时珍.本草纲目:白话手绘彩图典藏本[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19.

[21]孙兴衍,孙冯翼.神农本草经[M].戴铭,黄梓健,等,校注.南宁:广西科学出版社,2016:46.

[22] 汪昂.本经逢源[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122.

[23]孙思邈.备急千金药方校释[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2014:12.

[24]王焘.外台秘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570.

[25]赵佶敕,王振国,杨金萍.圣济总录[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8:2138.

[26]朱震亨.丹溪心法[M].彭建中,校注.沈阳:辽宁科学出版社,1997:26.

[27]张介宾.景岳全书[M].李继明,校注.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1939,1796.

[28]张志聪.本草崇原[M].李小平,点校.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2:36.

[29]汪昂.本草备要[M].郑金生,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611.

[30]吴仪洛.本草从新[M].陆拯,赵法新,陈明显,校点.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744.

[31]陈蕙亭.本草撮要[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9.

[32]钱俊华.本草害利评按[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675.

[33]金月,谢静,张岩,等.槐角不同炮制品中槐角苷的含量测定[J].北京:中國医药科学,2022,12(5):75-77.

[34]金爽,白雪,许雯慧,等.固载乳酸菌发酵中药槐角研究[J].长沙:中医药学报,2022,50(1):47-51.

[35]刘宋,雷敩.雷公炮炙论 辑佚本[M].王兴,法辑校.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86:30.

[36]王世民,韩仲.局方别裁[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4:1087-1089.

[37]陈钇洁,欧嘉瑶,王彩娥,等.槐角化学成分分析研究进展[J].化学工程与装备.2022(3):212-213.

[38]刘明月.槐角黄酮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及产品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 2018.

[39]陈钇洁,刘思琦,欧嘉瑶,等.槐角中黄酮类化合物研究进展[J].山东化工.2022,51(3):348-351.

[40]王景华,唐于平,楼凤昌,等.槐角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J].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2002,17(2):58-61.

[41]王剑波.陕西槐角的资源、品质、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2.

[42]张庆贺,柏金辰,孙冰雪,等.槐角化学成分及其抗骨质疏松作用研究[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17,29(9):1517-1522.

[43]王永红,冉茂娟,姜艳,等.槐角黄酮抗炎、止血、抗溃疡作用的实验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4,27(13):5247-5249.

[44]陈帅,袁崇均,罗森,等.槐角黄酮衍生物制备工艺及其降脂作用研究[J].中药药理与临床.2018,34(6):50-53.

[45]王永红,龙晓莉,何菲,等.槐角总黄酮对高脂血症大鼠降血脂及抗氧化能力的实验研究[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9,20(22):2677-2681.

[46]杜宁,金慰芳,王洪复,等.槐角苷对卵巢摘除引起的大鼠骨质疏松症和生殖系统萎缩的治疗作用的试验研究[C]//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分会.2009第十七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出版者不详],2009:2.

[47]王磊.基于AQP1、AQP3调控的槐角苷栓剂治疗萎缩性阴道炎作用机制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2022.

[48]张庆贺.槐角和莲子心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的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8.

[49]许勇,陈伟珍,张风华,等.槐甙对去卵巢大鼠骨量丢失的预防作用[J].上海:中西医结合学报, 2003,14(1):14-15.

[50]刘姜华.微生物转化槐角苷制备染料木素的研究[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17.

[51]颜景芝,张光毅,裴林,等.矾酸钠和染料木黄酮对脑缺血/再灌注诱导海马神经元损伤的作用及分子机制[J].徐州医学院学报, 2003,23(3):189-195.

[52]王笑、王雨.槐不同药用部位本草学、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草药,2018,49(18):4461-4467.

[53]王杰,刘瑞珍.槐角多糖抗氧化活性研究[J].食品研究与开发, 2020,41(1):25-29.

[54]王杰.槐角多糖分离纯化、结构分析及生理活性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 2019.

[55]詹志来,张华敏,黄璐琦.经典名方药物考证关键问题分析与要点建议[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22,28(10):1-9.

(收稿日期:2023-01-13编辑:杜玲玉珊)

猜你喜欢

槐角
不同产地、部位、采收期及加工方式槐角中槐角苷的含量测定
基于UPLC特征图谱结合多模式识别和色度值的槐角炮制前后差异研究
正交试验优选槐角中槐角苷的提取工艺
中药槐角有效成分、药理作用及炮制历史研究进展
门神门神骑红马
门神门神骑红马
槐角有效成分的研究进展
槐角提取物中槐角苷的含量测定研究*
槐树
清热润肠的槐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