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现代航空制造产业学院课程群建设研究

2023-11-21侯红玲白海清冯荣王军利何亚银何雅娟

高教学刊 2023年31期
关键词:航空学院能力

侯红玲 白海清 冯荣 王军利 何亚银 何雅娟

摘  要:在现代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中,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目标达成的关键,课程教学是落实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建立课程群可有效避免课程教学内容的重复,有利于促进学生毕业能力的达成,有利于学校、企业和行业的教学资源高效整合,有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该文详细介绍现代航空制造产业学院课程群建立的依据、建设内容以及发展机制,提出按照大课程群进行教学内容布局和学习效果考核评价,根据多门课程同时支撑某一毕业能力的思路建立符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的课程群,通过课程群的准入准出、考核评价、师资队伍以及可持续发展等系列机制积极引导课程群的良性发展,为促进现代航空制造产业学院课程可持续健康发展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产业学院;课程群;地方本科院校;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31-0095-05

Abstract: In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l of modern industrial colleges, the curriculum system is the key to achieving the goal of talent training, and course teaching is the core of implementing the quality of talent train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course groups can effectively avoid the duplication of course teaching content, promote the achievement of students' graduation ability, facilitate the efficient integration of teaching resources of schools, enterprises and industries,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alent training. This paper introduces in detail the basis, construction content and development mechanism of the course group of Modern Aviation Manufacturing Industry College. The paper proposes to carry out teaching content layout and learning effect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according to the large course group and establishes a course group in line with the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 concept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according to the idea that multiple courses support a certain graduation ability at the same time. The study actively guides the benign development of the course group through a series of mechanisms such as access and access,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faculty team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ourse group. The purpose is to promote the modern aviation manufacturing industrial college. The sustainable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curriculum plays an active role in promoting it.

Keywords: industrial college; course groups;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alent training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本科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为社会输送了大批高素质人才,为国家构建现代化的产业体系做出了重大贡献。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調整,市场对应用型人才的道德品质、职业素养、实践应用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而高校教育教学活动没有紧跟产业发展需求,导致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上还不能完全适应,高校人才过剩与企业人才短缺共存的问题持续存在,迫切需要推进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20年7月教育部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的通知,提出培养适应和引领现代产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是高等教育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推动高校分类发展、特色发展的重要举措。同时决定在特色鲜明、与产业紧密联系的高校建设若干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等多主体共建共管共享的现代产业学院。《指南》一出,全国掀起了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热潮,建设主体主要为应用型普通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建设地域主要分布在广东、江苏、浙江、重庆和天津等;建设成果从“一枝独秀”到“百花齐放”。

陕西理工大学是一所省属的地方本科院校,坚持“扎根秦巴,艰苦奋斗,立足陕西,服务基层”的办学定位,承担着为地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学校所在地汉中是国家较早规划建设的航空制造基地和大型运输机装配基地,具备集飞机研发、零部件加工、整机装配及试飞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条。随着汉中航空智慧新城产业的建设与发展,越来越多的航空零组件制造配套企业入住汉中,装备制造产业将急速扩大和快速发展,但受地域限制,引进人才难,留住人才更难,这一现象严重制约了汉中航空产业的发展。如何解决汉中航空制造企业人才短缺这个问题,一个重要的推手就是建立现代航空制造产业学院 ,将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与现代行业企业需求紧密结合,将高校教育教学资源和企业生产实践资源高效整合,将培养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和具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有机融合,为地方航空制造行业培养急需的技术人才。现代航空制造产业学院立足汉中,服务汉中航空制造产业发展,以培养航空制造领域高素质工程科技人才作为主要目标,深入推进学校、航空制造企业产教融合,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实现校企双方共生、共赢。

现代航空制造产业学院的建设目标要围绕当前和未来產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要求,尤其是区域或地方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要求,明确建设方向,并将其分解为明确的建设任务,推动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目标的实现。产业学院的核心任务是人才培养,目的是学生通过在产业学院学习培养后具有胜任工作岗位所需的能力,而这些能力来自不同的培养环节、不同的课程设置,所以研究课程体系和课程的有效实施对于产业学院人才培养尤为重要。本文重点研究产业学院课程群建设的原则、思路、内容和发展机制,为地方院校产业学院的课程和课程群建设提供经验和示范。

一  课程体系建立的基本原则与思路

产业学院是基于区域或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实际需要而建构的新型办学组织,本质上是培养人才的教学组织,同时也承担着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职责。产业学院融合了产业、企业、高校、地方政府、科研院所及各类园区等多元主体的运作元素和功能,这些来自不同主体的元素与功能能够实现更高程度、更大范围和更多类别的创新,有助于知识生产模式的转换。从管理体制和单位归属来说,产业学院同样是高校的二级学院,但在具体实践中,产业学院既可以按照普通二级学院的管理方式来办学,也可以单独建立产教融合平台或进驻各类园区,采用更加灵活的运作机制。

陕西理工大学现代航空制造产业学院 依托汉中航空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围绕当地航空产业对人才的需求,重点从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协同育人以及校企开发课程和联合建设课程群等多层面开展研究工作,充分挖掘学校、企业、政府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功能,培养符合行业岗位需求的技术人才。

在课程设置时主动体现服务和聚焦产业行业的特性,主动对接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航空制造业,根据行业企业对人才能力的需求,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精心设计课程体系,形成与产业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具体实施时,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优质核心课程建设为抓手,多方协同建立大课程群,推动产业学院人才培养质量落地。

二  现代航空制造产业学院课程群的建立

从文献来看,当前学术界对课程群的概念界定大致分成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强调,课程群是根据逻辑性和相关性对既有课程进行横向联合,注重课程之间的统一或融合;第二种类型强调,课程群以某个课程为基础或焦点,再加上其他相关课程组成的课程群体。课程教学是落实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课程质量在教学质量中处于核心地位。课程群建设立足“大课程”布局,与强调单门课程质量不同,是多门课程同时支撑某一能力的培养。

(一)  工程教育认证理念下的课程群建立

近年来,工程教育认证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持续改进”,这一理念已深入人心,有效推动了专业内涵式发展,保证了人才的高质量培养。工程教育重点以学生学习效果为导向,从培养学生能力的角度出发,建立有效的毕业能力与课程之间的对应关系,避免了不同课程在教学内容上的重复。正是因为建立了有效的毕业要求与课程之间的矩阵关系,自热而然也就形成了课程群。

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有12条,分别是工程知识、问题分析、设计/开发解决方案、研究、使用现代工具、工程与社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职业规范、个人与团队、沟通、项目管理和终身学习。为了更好地落实通用标准的要求,各专业结合专业特点,在教学实施时进一步细化标准,将标准分解为具体的毕业要求,每个毕业要求下由3~7门课程来支撑毕业要求能力的达成。同一毕业要求下的课程即可组成一个小的课程群,统一标准下的课程形成大课程群,这些课程在知识、能力、思维及方法上有一定的联系和延续。

(二)  产业学院课程群的建立

在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建设产业学院的积极性不断提升,很多学校充分发挥特色专业优势,与地方行业企业合作建立了产业学院。企业和高校是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重要主体,双方通过资源共享、师资共享、场地共享等方式合作,共同参与人才培养。产业学院课程群建立时按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理念,由培养目标确定毕业要求,由毕业要求反向设计课程体系,一个毕业要求下的多门课程自然形成课程群。

现代产业学院学生的培养更应关注人才的职业能力和岗位能力的培养,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抛开传统的思维,综合高校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在岗位胜任力、职业能力方面应增加相应的教学环节。从培养角度看,人才能力的储备和形成来自多个教学环节长期的训练和积累,其中课程教学是储备知识的关键,大课程即课程群的教学是能力形成的关键。因此建立课程群对学生所需能力的养成至关重要。

成立产业学院后,首先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确定培养专业名称、明确企业对人才具体的能力要求,然后协商制定培养方案,如图1所示。在培养方案制定时高校在课程体系中重点设计该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而企业提出岗位能力并体现在专业课程设置中,双方多次研讨后形成培养方案。在教学实施时,按照培养方案逐年实施教学环节。

现代航空制造产业学院课程群的建立重点根据航空技术岗位的核心能力要求,按照能力递增和能力并行两种情况分别设置相关的课程群,对同学科或跨学科的相关课程进行整合,以课程间的主要知识点、学科研究方法、工程问题等逻辑联系为结合点,形成相对独立的课程系统,确保设置的课程群与产业链紧密衔接。

每个课程群一般由3~5门课程组成,各课程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又相互独立,每门课程围绕一定的毕业要求能力设计课程教学大纲并组织教学过程。建立课程群可以有效防止具有并列、交叉或递进关系的多门课程在同一学科内多次出现,理顺了课程内容的关系,促进了课程结构的优化,进而提高了人才培养过程的效率和教学质量。

三  课程群建设的内容

(一)  聚焦产业的课程群建立

以陕西理工大学现代航空制造产业学院为例,建立课程群时主要根据航空制造业产业对人才技术和能力的迫切需求来确定。现代航空制造产业学院建立了“航空制造、飞机装配以及计算机仿真”三大课程群(图2),分别侧重先进制造能力、数字化装配能力以及借助工具分析工程问题的能力,体现了航空制造人才培养体系能力的系统化。各课程群既要考虑自身的课程内容和体系,还要协调好与其他两个课程群之间的关系,三大课程群之间既有区别也有逻辑关系。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和行业的社会资源,共同开发大课程群,重点开发专业共享课程,共同推进产业学院良性运营,将各主体打造成为利益共同体。

构建课程群时以核心课程为抓手,如航空制造课程群中的飞机零部件加工与成型工艺、飞机装配课程群中的飞机数字化装配技术、计算机仿真课程群中的CATIA在飞机设计中的应用三门校企融合的课程。建设时重点打造“学校老师+企业导师”的双师课堂,具有真实工程案例的教材和以解决工程能力考核为核心的课程评价,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达到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效果。课堂教学和教材进一步落实教学内容与技术发展的对接、教学内容与行业标准、教学内容和产业需求对接。在课程内容组织上,充分利用企业技术资源的优势,将行业标准、工艺流程、先进设备、企业管理等引入课堂,不断丰富航空制造、飞机装配方面的教学资源。

产业学院的核心内核是要整合各类教学资源,推动人才培养向更深层次发展,有效发挥企业的优势资源。通过对产业学院部分课程进行混合式教学,树立产教融合的典型課程和典型案例,建立产业学院教学模式和教学标准,规范课程授课模式。建立企业授课资源库、改变企业授课模式、方法,增强企业导师与校内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互动。产业学院的园区和相关航空制造企业参与课程开发与建设,围绕园区技术、产品和服务等,将一些重要的课程纳入共建共享环节。激励行业、企业深度参与课程教学,搭建典型课程的企业课堂,将一些典型案例、智能加工、智能检测及现场调试等高质量的视频做成资源库,借助现代教学工具增加工程内容,增强学生工程意识。进行典型的混合式授课课程建设和教材编写,推动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生产流程等产业需求科学对接。上述课程也可适时调整,当企业技术、服务模式发生变革时,产业学院课程群建设就要及时淘汰与岗位弱相关的、加入新的课程来更换。

(二)  打造一流的双师双能型课程教学团队

从国内已有的产业学院来看,大部分师资均来源于高校,学术型师资占据了很大的比例。这类教学人员的工程背景和实践经验较少,对工业生产现场了解不多,实际操作能力不足。而企业师资虽然在工程背景和技能操作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缺少教学经验,教学时间不能保证,授课方式和思路不能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导致教学效果达不到预期。要想使产业学院在育人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需要双方合力打造一支双师双能的课程教学团队,按照一定的制度和规范进行建设。

产业学院的课程教学团队,从人员组成看,由学校教师和企业、行业的受聘教师共同组成;从管理模式看,不能用学校统一的管理方法,要制定与产业学院相适应的管理办法;从队伍培养的角度看,产业学院教师队伍是教学型、实践型、科研型和双师型的教师队伍;从日常运行来看,往往要借助虚拟教研室的模式进行课程的研讨和交流。

成立的现代航空制造产业学院设置了三类课程群,组成了校企联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每个课程群有明确的负责人和团队成员,以校内教师为课程群负责人,多方联合组成了课程群的教学团队。

为了避免课程之间的重复建设,课程群的教学团队要围绕共同的课程目标和教学任务来进行教学,但产业学院在运行时,由于多方成员往往不在同一地点,很难在同一时间汇聚到一起,所以多通过虚拟课程群和虚拟教研室的模式,基于互联网和各种音、视频会议软件与企业、行业进行协作,通过云端等方式集体研讨、交流,在科学研究、课程教学、学生评价等方面达成共识。

(三)  聚焦岗位需求的多元化实践平台建立

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专业课程模块和实践教学模块的大教学体系,建立了学生课内基础实训-专项核心课程实训-产业学院中心实践-企业毕业设计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模式,打造了“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实训与实战、仿真与全真”于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现代航空制造产业学院归属到学校二级学院进行管理,共享二级学院的教学资源,如校内的实习、实训场地和教学科研设备。同时产业学院积极地与企业合作,为人才培养提供工程实训实践岗位、真实工程环境,双方联合打造集教学、科研和生产于一体的多元化实践平台。建立的多元实践平台基于校内的教学实验平台和企业的生产资源,不仅服务于学生的教学,也为双方教师的科学研究提供了条件和保障。

同时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围绕地方产业发展来服务,通过多元化实践平台,双方集中实力可以持续开展产业技术公关和新技术研究,促进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同时推动现有产业转型、改造。

四  课程群发展机制建设

任课教师从理念和认知上要转变,由原来追求单门课程的教学质量转为追求课程群教学质量,理清课程群内课程之间的衔接、互通和互补关系,站在更高的起点上进行课程建设和课程教学。

建立课程群的准入与退出机制,根据技术发展和企业岗位需求适时调整课程群内的课程。企业导师、高校教师不同学科背景、不同专业优势,通过资源共享、创新教学,更容易实现课程群建设的多元化和规范化。

课程群的评价机制,课程群的课程在内容上相通、相近又逻辑统一。教师要抛弃以前侧重单门课程的教学评价理念,从大课程的框架去系统地考虑课程群内课程的设置和课程教学效果。

课程群教师队伍的梯队建设,要形成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等合理搭配的传帮带梯队,将一些素质高、潜力大的年轻教师加入到课程群建设中,促进教师在高校、产业企业之间的双向流动,便于专业课程的实施;同时要传帮带,发挥资深教授的示范引领作用,培养一批年轻教师形成梯队,逐渐扛起课程群教学工作的“大梁”。

可持续发展理念建设课程群,服务产业发展是现代产业学院的典型特征,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现代产业将需要适应性地转型、改造和升级,这就需要现代产业学院发展在与产业保持与时俱进的同时,产业学院的课程群符合产业的转型和升级,实现课程群的可持续发展,为卓越工程教育培养提供稳定的保障和支撑。

五  结束语

对于地方本科院校来说,担负着为地方重点行业、企业培养急需的技术人才的重任。产业学院的建立要紧紧围绕地方资源,在区域发展特色的基础上选择目标产业和目标企业,结合高校的学科和专业设置,共同服务产业学院人才培养质量。通过大课程群的建立使得人才培养系统完整化,过程规范化,进一步促进人才毕业能力的落实。只有这样,地方本科院校构建的产业学院才真实地服务于地方现代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薄璐.高职院校现代产业学院校企合作课程开发模式研究与实践[J].陕西教育(高教),2022(11):65-67.

[2] 张菡,王洪杰,何迪,等.现代产业学院模式下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研究及实践——以通化师范学院为例[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21,42(12):54-59.

[3] 冀宏,张扬,朱益波,等.产教融合课程的理路与实践——以常熟理工学院行业课程建设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2(4):70-76.

[4] 金劲彪,邱昆树.现代产业学院的文化冲突及其化解[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2(3):129-133.

[5] 周继良.现代产业学院的组织属性与制度创新[J].内蒙古社会科学,2021,42(3):197-204,213.

[6] 柯婷,王亚煦.现代产业学院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以粤港澳大湾区首批全国现代产业学院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22,42(18):80-86.

[7] 杨树勇.新工科背景下机械类专业课程群建设的研究[J].甘肃科技,2021,37(19):73-74,134.

[8] 劉彬,周敏,佟春生.OBE视角下的PLC纵向课程群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33(3):197-201.

[9] 林健,耿乐乐.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培养新时代卓越工程师和促进产业发展的新途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1):6-13.

[10] 梁军,侯迪波,谢颖峰,等.新工科自动化“一体两翼”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高教学刊,2022,8(24):18-22.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学改革本科类重点项目“三对接模式的西部地方院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与研究”(21BZ065);陕西理工大学研究生教改项目“新工科背景下我校机械类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与实践”(SLGYJG2011)

第一作者简介:侯红玲(1976-),女,汉族,陕西汉中人,工学硕士,教授。研究方向为本科教学管理和先进制造技术。

猜你喜欢

航空学院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初等教育学院
“闪电航空”来啦
“闪电航空”来啦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学院掠影
达美航空的重生之路
一战航空百年回眸
独立学院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