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宽鸿善教 以声歌乐
——哈尔滨音乐学院王鸿俊教授小记

2023-11-18王澳迪

轻音乐 2023年9期
关键词:西洋哈尔滨歌唱

王澳迪

哈尔滨音乐学院王鸿俊教授的工作室窗前, 一幅丛林溪景油画在晚霞的映照下显得格外出彩, 一旁的电脑办公桌摆满了书籍与论文, 钢琴静静矗立在工作室中央, 钢琴与办公桌填满了工作室的大部分空间, 也见证了王鸿俊教授教学研学的全部过程。 王鸿俊教授是哈尔滨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主任, 从教近三十年来, 以诲人不倦的精神培养了一大批在国际国内声乐大赛获奖的优秀歌者以及在各高校任职的声乐教育人员。 他主持声乐歌剧系工作以来, 十分重视声乐表演教学和学术研究建设, 对声乐教学、 声乐艺术领域的突出问题有着深刻的思考研究。

一、 声乐教学之方法、 思索与建设

王鸿俊教授对于声乐教学领域的研究从未停歇, 在教学方法相关方向的多项理论观点可谓是高屋建瓴。 针对声乐教学问题的思考研究, 王教授形成了集教学方法、 教学思索、 教学建设三位一体的研究脉络。 在教学思索方向补充了对于声乐教学方法美学审美层面的缺失, 进而针对高等师范院校声乐教学的现状、 改革等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刻的思考研究, 在上层建筑领域总结规律, 寻求对策。 王教授还从教育教学制度层面出发, 深刻思考了声乐教育的变化与对策。[1]

(一) 系统科学的声乐教学方法

王鸿俊教授注重歌唱心理因素对学习声乐的作用,指出 “想要创建好的声音, 首先要建立起良好的歌唱心理”。 关于歌唱心理的概念, 王教授认为声乐学生要在内心建立一个好的声音概念, 通过想象准确地把握自己的声音形象, 这个想象就直接关乎学生的心理状态, 是声乐学习最快最好的方法。 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状态, 王教授注重教学中学生练唱心理的训练, 提出 “为了创作音乐而练习, 练习的本质是创作”, 特别重视练习中注意力的运用, 从开始的有意注意练习到最后的无意注意, 即通常所说的 “条件反射”。 甚至在心理学层面——知觉的整体性、 选择性、 理解性三个特征——对歌唱训练的心理功能提出了深刻见解。

针对声乐学习导师制一对一的授课形式, 王教授着重强调了教师教学思想对学生学习的巨大影响, 提倡培养学生对作品的完整表述能力以及加强歌唱意志与自信。 他提出 “好的教师首先要使学生知道我们只是解答声乐问题的引导者和顾问, 而且能指导学生如何运用自然规律, 绝不是声音的创造者”。 教学过程中, 王教授指出, 要用温和的态度指导学生, 针对学生上课以及登台演唱时的紧张更应以勉励为主。 他提倡声乐教学要遵循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则, 要鼓励学生多参加演出实践以及观摩实践, 并掌握大量作品。 在具体歌唱心理训练层面, 王教授更是从细节着手提出见解, 具体如: 训练时要用什么样的情感掌握歌唱方法, 歌唱方法又如何运用以表达情感; 不同的心情影响肌肉的收缩, 进而影响歌唱声音; 表达感情是一种技巧, 即一种声音的构思和造型; 歌唱演员要保持清晰的头脑, 充分做好心理准备, 理智地运用技术。[2]

学生良好的歌唱心理必然可以在以上观念方法的指引下形成良性循环, 不断取得长足的进步并创造出美妙的歌唱艺术。

(二) 全面深刻的声乐教学思索

王鸿俊教授尤其注重声乐表演的美学追求, 认为表演对于声乐这门艺术的审美价值实现具有决定性意义。声乐作品转化为现实的音响必须经过歌唱家的二度创作, 这就是指歌唱家的审美追求——通过意识或直觉认识声乐作品, 再依据乐谱结合歌唱者个性化的处理——呈现出创造能力。 王教授提及的声乐表演中的创造能力指的是一种身心积极协同发展状态下的心理活动过程,进而提出歌唱表演过程中的 “有我” “无我” 状态, 即主动捕捉角色形象以塑造角色的 “有我” 状态和进入角色、 化为角色, 真实共情角色的 “无我” 状态。 从 “有我” 到 “无我” 都体现了歌唱者自己对于处理歌曲、 表现音乐过程中的见解, 也即歌唱者自身的审美追求。

在此基础上, 王鸿俊教授进一步指出 “富于美的追求的声乐表演也是歌唱者在艺术上是否走向成熟的分水岭”。 成熟的歌唱者拥有独特的个人表演风格, 具体体现在: 具有明确的创造意识; 对音乐作品有独到的诠释; 可以根据自身综合情况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演唱形式。 最后, 王教授总结出歌唱的过程, 一方面要认识音乐作品的客观内容, 另一方面要有目的地影响观众, 两方面统一起来去寻求美, 不断去认识和创造美好歌唱。[3]

此外, 声乐审美具体到声乐表演的不同风格种类上, 王鸿俊教授针对歌剧与艺术歌曲的演唱, 从五个方面研究了两种风格的艺术特征与音乐内涵, 进一步思索了演唱和审美的细枝末节。 王教授认为美声唱法作为西方主流声乐艺术发展至今, 艺术歌曲与歌剧两种演唱形式最具代表且占重要地位, 在声乐教学与演唱实践中,准确区分把握两者关系, 认清差异, 能表现出两种形式的艺术韵味, 审美需求和艺术效果才会更为贴合准确。针对两种演唱风格, 王教授总结了五个方面: 音量的控制与处理要定位准确; 作品音域不同, 要依据演唱者音域宽窄进行匹配; 两种形式结构不同, 要考虑情节大小, 整体性和连贯性; 表演形式的不同, 在舞台人物的塑造上, 两种演唱形式的繁复程度、 外界表现辅助程度以及心理塑造都有差别; 艺术创作层面, 两种艺术要求的情感表现和艺术修养有差别, 要达到的目标效果和艺术感染力也就不同。

以上, 声乐表演审美层面的诸多理论问题, 王鸿俊教授都在较高的维度上给出了研究观点, 这些观念思索经过实践总结, 都能够较好地服务于歌唱。

(三) 透彻有序的声乐教学建设

得益于早年间在师范院校的工作经历, 王鸿俊教授对高等师范院校的声乐建设问题研究得十分透彻。 21世纪, 伴随高师音乐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状况, 王教授看到高师声乐教学水平稳步提高的同时, 也洞察了诸如适应时代变化、 课程体系完善不足等问题, 他认识到高师声乐教学存在着五大类的问题: 第一, 部分声乐教师缺乏艺术修养与理论支撑, 存在重技能、 轻文化, 重单项、轻综合的问题; 第二, 部分声乐教师的示范能力不强,存在教学过程不直接、 教学感受不直观的问题; 第三,部分声乐教师不能正确听辨学生演唱情况的听觉问题,不能很好地听辨学生的声音条件, 因而无法正确指导学生; 第四, 部分声乐教师不能准确判断学生嗓音类型的问题, 无法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特性潜能做出准确全面的判断; 第五, 部分声乐教师缺少钢琴伴奏教学能力,无法为学生提供基本的音准和节奏依据, 教学质量不高的问题。[4]

针对以上教学问题, 王鸿俊教授对高师声乐教学的改革进行了理性思考。 为建构新型声乐教学模式, 王教授从提高声乐教学质量、 匹配新时代社会的需要出发,提出了几点看法和认识: 首先, 要突出师范性, 从培养目标着手, 合理加强对基础理论以及声乐教学法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 使学生会唱更要会教。不可照搬音乐院校的声乐教育模式, 应按照培养目标,协调统一技巧、 理论、 教学三方面, 培养一专多能的师范人才。 然后, 提高声乐教学质量, 改革传统声乐授课模式。 一直以来沿袭的专业音乐院校 “一对一” 授课模式并不适用于师范类学生的发展需要, 改革应采取个别课为主, 集体课、 小组课为辅的多样授课模式, 这种模式可以增强学生横向的声乐学习对比感知力。 声乐集体课能更好地解决大多数学生普遍性的声乐理论问题, 综合展开声乐理论包括歌唱技术、 嗓音知识、 语言风格、艺术处理、 声乐常识流派等相关知识, 更符合师范学生的职业发展要求。 小组课则具有观察声乐教学的直接师范属性, 更能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 对于个人学习积极性以及师范效果大有裨益。 其次, 应增加学生的艺术实践, 这也是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课堂与舞台相统一的内在要求。 最后, 要注重审美的培养, 正确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 指导学生挖掘唤醒作品的情感内涵。[5]

以上王鸿俊教授对于声乐教学问题以及改革的思考认识都积极呼应了提高声乐教学质量、 适应新世纪新时代发展的要求, 值得深思。

二、 声乐艺术之地区传播、 发展

哈尔滨作为国内唯一被联合国授予 “音乐之都” 称号的城市, 一方面是联合国对哈尔滨一直以来传承和发扬音乐文化不懈努力的肯定, 一方面也是哈尔滨音乐界人才辈出的有力证明。 作为毗邻俄罗斯的独立专业音乐院校, 哈尔滨音乐学院从建院开始就显现出与俄音乐文化交流的桥头堡功能, 对俄音乐研究一直以来为哈尔滨音乐学院所见长。 王鸿俊教授作为哈尔滨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一直以来就密切关注哈尔滨地区音乐的发展状况, 尤其是对声乐艺术、 俄侨声乐艺术在哈尔滨地区的传播影响问题的研究。 可以说, 王教授对俄声乐领域的研究在音乐学术界占有重要地位。

(一) 西洋音乐本土化前提的思考

提及王鸿俊教授对声乐艺术的传播发展研究理论之前, 必须要提到的是王教授关于西洋音乐本土化发展相关的文化反思, 这对了解王教授关于声乐艺术之传播以及在哈尔滨地区的发展与衍变等研究成果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王鸿俊教授认为百年前西洋音乐以其成熟的创作体系、 思维方式和美学观念在我国 “上层社会” 产生轰动, 这些音乐现象都与哲学有着密切的关联。 王教授指出西方音乐与哲学承载了西方思想的沉淀, 哲学可以通过音乐打开美学的大门。 诚然, 音乐的发展受制于统治阶级, 其发展轨迹深受哲学思想的影响, 西方哲学渗透伴随着中世纪、 文艺复兴时期、 巴洛克时期、 古典时期音乐的创作, 无论是中世纪纯粹的宗教音乐, 还是巴洛克时期 “叛逆的” 数字结构音乐, 再到古典时期 “奏鸣曲式” 为代表的 “规定曲牌” 模式、 古典后期贝多芬的理想与批判、 “浪漫派” 的多维化创作都与哲学的思辨息息相关。 王教授认为正是哲学的指导意义让音乐没有偏离美学与人类学的原则。[6]

西洋音乐也是从进入中国开始就深受中国传统哲学的影响悄然进行本土化嬗变的, 王鸿俊教授将这个嬗变进程大致分为 “学堂乐歌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三十年” “中国先锋乐派的兴起” 三个阶段。 学堂乐歌时期的音乐创作选取最贴近中国国情的旋律、 乐思, 为西洋音乐穿上了 “长袍马褂”, 此时的社会风云激荡, 背后的哲学思潮指引着最初的西洋音乐本土化; 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十年专业音乐院校的建立整合, 大批音乐家的创演活动以及数量众多的西洋形式的中国作品诞生都使西洋音乐迎来了第一次与本土化审美的融合, 王教授认为这种融合与进步始于民众的审美需求, 而在这背后深刻的哲学意义在于音乐本身所具备的美学引领能力; 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大批先锋乐派登场形成的新风格新思维又是在西方哲学巨大变革和中国传统哲学指引共同影响下的结果, 此时的中国音乐接轨国际。[7]

王鸿俊教授认为中国西洋音乐形成独特风格, 具有固定受众群体, 音乐哲学与美学观点进入新纪元都指引着中国新一代音乐者的目标: 推行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哲学思想为前提和目标的西洋音乐创作; 引领以传统西洋音乐形式为基础的新的创作。

(二) 声乐在哈尔滨地区传播发展脉络的研究

西洋音乐本土化过程中, 西洋歌唱作为西洋音乐的一个表现形式和重要载体, 在国人中一直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哈尔滨作为近现代历史上对外交流一直处于前沿的城市, 西洋声乐艺术在哈尔滨地区的传播发展具有典型性特征。

王鸿俊教授认为, 近现代以来西洋声乐艺术在哈尔滨地区的传播, 初期主要集中在俄侨群体中。 历史上,沙皇俄国掠夺了我国黑龙江以北地区的大量土地, 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中东铁路的修建, 使得沙皇俄国先后向我国东北地区移民俄侨60 万, 这些历史因素开启了西洋声乐艺术在哈尔滨乃至东北地区的传播进程。 20世纪初期的俄侨声乐艺术活动主要混杂在由俄侨官员以及国外人员组织的综合性音乐会中, 直到中东铁路俱乐部的落成才正式形成了专业场所, 为职业艺术家和职业团体提供了艺术平台。 但此时能真正参与其中的我国人员是极少的。 到20世纪20年代前后, 中东铁路俱乐部下属的哈尔滨歌剧团已经能够成功上演 《黑桃皇后》 《浮士德》 等多部世界著名歌剧, 此外, 俄罗斯的一些轻歌剧团也来到哈尔滨进行了比较频繁的交流演出, 更重要的是一些西方国家的歌唱家也先后来到哈尔滨进行交流演出, 为当时哈尔滨地区的歌剧艺术注入了活力。 以上原因加快推动了当时西洋声乐艺术在哈尔滨地区的发展。[8]

近一个世纪以来, 哈尔滨地区的声乐艺术一直在发展壮大。 王鸿俊教授研究认为, 20世纪中叶前后, 俄侨声乐艺术的传入大大影响了哈尔滨的音乐爱好者和学习者, 大量人员效仿学习这一异国音乐形式, 诞生了大量的音乐团体, 客观上也影响培育了大量的声乐人才。 中俄 (苏) 交好时期, 哈尔滨地区的声乐艺术水平领先全国, 俄罗斯 (苏联) 为首的东欧学派逐渐影响和促成了哈尔滨地区的美声演唱风格。 即使在特殊年代, 依然有著名花腔女高音张权举办的音乐会, 以及在其建议下创办的 “哈尔滨之夏音乐会” 等声乐艺术活动。

以声乐领域音乐家为线索, 观哈尔滨地区声乐发展脉络可以看到: 从20世纪20年代俄国男低音歌唱家苏石林来华演出开始, 哈尔滨声乐的审美基调逐步形成。苏石林先生在华长期的教学中也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如黄友葵、 胡然、 斯义桂、 郎毓秀、 温可铮等优秀歌唱家、 声乐教育家。 之后的时间里, 哈尔滨地区陆续出现了大批优秀的歌唱家, 他们最终成为我国不同地区具有领军地位的音乐家, 如李双江、 金铁霖等。 改革开放以后, 哈尔滨地区的声乐发展更加繁荣, 受男低音歌唱家斯义桂、 男中音歌唱家吉诺·贝基讲学的影响, 声乐艺术开始上升到理论和概念的高度。 此后的哈尔滨地区声乐人才辈出, 虽受地域经济影响变化出现过人才流失的现象, 但王教授看到, 随着近几年哈尔滨音乐学院、 哈尔滨大剧院等专业院校团体的筹建落成, 以及 “音乐之城” 底蕴资源的整合发力, 哈尔滨地区音乐艺术的回暖速度正在加快。[9]

王鸿俊教授针对近现代西洋声乐艺术在哈尔滨地区的传播与衍变以及当代哈尔滨声乐艺术发展的研究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对于声乐学习者, 尤其哈尔滨地区的西洋声乐学习者来说, 这些理论研究成果都具有很高的学习价值。

结 语

笔者有幸作为王鸿俊教授的学生, 一直以来承蒙恩师教诲, 声乐水平有了极大提高, 学术研究能力也日益增进。 思其缘由, 正是恩师深厚的理论研究以及扎实的实践功底指引着笔者正确方向。 仔细拜读王教授的理论成果之后, 更觉学问之高、 维度之高、 拓界之广难以望其项背, 王教授还有其他领域如声乐美学领域、 音乐表演学领域、 戏曲领域、 新世纪音乐、 道教音乐等诸多研究成果还未能在此详尽解读。 笔者才疏学浅, 以上只是对王教授已有的声乐教学治学方向做的浅薄记述, 只期望能进一步理解学习王教授的声乐研究成果, 同时可以让声乐教育从业者和声乐学习者了解学习王教授的相关理论成果。

高山仰止, 桃李天下。 近30年的教学生涯, 王鸿俊教授立足教学实践, 精研声乐教学, 宽鸿善教, 始而相与! 近30年的研学之路, 王鸿俊教授恪守实事求是,学思宽广, 路漫漫其修远兮!

猜你喜欢

西洋哈尔滨歌唱
为你而歌唱
为你歌唱
清宫里的西洋钟表师
紫禁城内的西洋科学家
哈尔滨“8·25”大火 烧出了什么
关于《村歌唱晚》的通信
奇妙的哈尔滨之旅
歌唱十月
对郑和下西洋的再认识
《老哈尔滨的回忆》国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