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强国背景下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政策演进与实践突破①

2023-11-17李潮海

现代教育管理 2023年9期
关键词:强国县域优质

李潮海,李 卓,褚 辉

(辽宁教育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1)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强调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时代要求。这充分表明,党和国家始终把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战略地位摆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位置。从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我们清晰地看到党和国家赋予教育新的历史使命——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1]。这三者内在统一、螺旋上升,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是总体目标,加快建设高质量的教育体系是重要支撑,加快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是重要基础。义务教育作为教育事业的重中之重,是我国基础教育的绝对主体;县域义务教育作为我国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义务教育的薄弱环节和短板所在。如何在教育强国的大背景下,进一步厘清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政策理路和实践进路,是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迫切要求,更是支撑教育强国建设的时代旨趣与核心要义[2]。

一、教育强国赋予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时代价值

何为教育强国?这是当前我国学者热议的话题,也将是未来一段时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需要首要回答的问题。2023 年5 月29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阐述了建设教育强国在新时代新阶段的重大战略意义。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的一个重要目标,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征途上,发挥着十分重要的奠基作用。当然,教育强国建设也是一项非常浩大的基础工程,是通过聚焦发展全人、建设高质量体系、提供公平机会、促进创新发展等方面的努力,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教育制度创新、教育公平普惠等强国目标,从而增进广大人民福祉、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国家发展进步的一条重要路径。

(一)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基础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3]基础教育是教育体系的起点,也是教育强国的基础。要发挥好基础教育的起点和基础作用,关键在于明确基础教育应该强在哪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新征程上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提供了根本遵循。把人才培养作为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基础,也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支撑力量,更作为现代化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众所周知,基础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基石,是整个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中覆盖面最广、战线最长、影响力最大的关键部分,是人才培养的起始阶段,也是为人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素质基础的重要阶段。只有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才能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才能为国家的社会经济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逻辑起点是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育人性,即教育是人全面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教育质量是衡量教育成果的重要指标,而促进人的发展是教育的最终目标。基础教育是教育体系的起点,是每个学生接受教育的开始,其根本使命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基础教育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质量。只有基础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才能确保学生后续阶段的学习取得更好的效果。教育的育人功能是非常广泛的,只有多维度、全方位地发展和培养每个学生,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育人目标,为国家繁荣和社会进步提供良好的人才基础和智力支撑。我国教育的育人功能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强国建设是以人才建设为基础的,只有充分体现教育的育人功能,才能培养出具有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人才。

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建设教育强国的现实需要。基础教育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提升国民素质的基础。从现实来看,我国基础教育至少面临两个方面需要:一是建设现代化国家需要高素质的人才;二是人民群众需要公平优质的教育。基础教育是培养栋梁之材的重要基础,基础教育培养的人才是国家发展的根本力量。由此推论,基础教育也是国家提高综合竞争力的基础。高质量的基础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国家培养和输送更多高素质、高能力的优秀人才,增强国家的综合竞争力。每个人的教育机会和质量都是社会公正的体现,通过改善农村地区的教育条件和提供优质教育服务,可以合理满足农村地区居民对教育的需求,增加他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提升人民对教育强国建设的支撑力和贡献力。

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奠基教育强国的必然选择。目前,国家制定了一系列专项政策和发展规划,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保障,也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导。随着国家科技创新战略的实施、教育产业化的推进,这不但为教育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先进技术、手段、资金等重要保障,也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带来新的历史机遇。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变化,我国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也逐渐凸显出一些问题,区域间的教育水平差异越来越明显。随之带来的教育焦虑剧增、教育竞争加剧、“五育融合”推进不深入、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教育质量有待全面提升、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有待构建等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础教育发展的进程和水平。在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只有灵活地调整发展策略,加快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才能迅速实现教育强国的目标,这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必然要求。

(二)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

当前,振兴县域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主要任务,其战略措施是大力推进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县域普通高中振兴崛起。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我国小康社会建设目标的实现,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日益增长。然而,目前我国教育资源分布并不充分,有限的教育资源在区域、学校、群体、学段之间配置不均衡,由此导致的教育差异与人民群众对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需求形成了矛盾。解决这一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正在被国家作为教育改革发展、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突破点。国家从顶层政策层面进行系统设计与规划,从而使不同学生和不同群体占有的教育资源更加均衡,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当前情况下,推进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建设,通过发挥教育公平、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整合教育资源、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的作用,促进基础教育的全面提升和发展,成为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支撑教育强国建设最重要的抓手[4]。在当前我国“以县为主”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下,县域层面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我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

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教育公平的保障。在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过程中,公平一直是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包括机会公平、资源公平和质量公平。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可以经由以下路径发挥作用:通过加强农村地区的教育设施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等,实现城乡教育资源的均衡分布,确保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平等的教育机会;通过提供优质的教育和服务,帮助农村地区学生实现自身发展,提升农村地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出更多具有竞争力的人才,推动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公平性;通过促进教育公平和机会均等,减少社会不公平和不稳定因素,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稳定性,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发展。

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能够弥补教育短板。从整体性和系统性来讲,只有县域义务教育达到了整体性的优质均衡,我国基础教育才能获得高质量的发展。县域是我国城乡的融合体,是我国义务教育基层管理的主要部分,我国绝大部分的人口都集中在县域层面上。县域内的中小学生大部分生活在乡村,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实行城乡二元管理体制,这使城乡教育发展水平和教育质量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在拥有的教育资源和获得的教育供给方面,城市家庭的孩子明显优于农村家庭的孩子。目前来看,县域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短板,是教育强国建设中的薄弱环节[5]。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价值所在,就是让县域内的每一名学生均能够优质均衡地享受公平的教育机会和教育资源,成为合格的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既是义务教育发展乃至基础教育改革的最终目标,也是补齐短板,为教育强国建设奠定基础的关键所在。

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县域教育,正在经历着从城乡分割格局到城乡一体化均衡发展的重大转变。随着我国城乡结构的不断融合,原有的城乡二元化分割格局正在被打破。县域内的义务教育适龄学生,开始越来越多地移居到城市中来,使义务教育的重心开始不断向城市倾斜。城乡教育人口的大量流动,将城乡之间原本存在的教育差异现象,人为地演化为社会热点问题。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能否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能否实现,也影响到教育强国建设这一重大战略部署能否顺利完成。

(三)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教育强国目标实现的重要基础

教育强国建设是通过提高教育质量和促进教育公平,实现国家全面发展和人民全面幸福的一项重要国家战略。而基于优质均衡的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将公平与质量相结合,既可以保证各地学生平等接受教育,又能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和服务。这样的发展模式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为国家的长期繁荣和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建设教育强国,其根本目的就在于建设人才强国,促进全体人民的素质和技能的提高,为经济、社会、文化和科技的发展提供有效的人力资源保障。在实现教育强国目标的伟大进程中,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是基础支撑,而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又是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实现县域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将有利于提高我国教育的质量和公平程度,促进社会平衡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为国家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基点。县域是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最小单位,基础教育是每个学生接受教育的起点,基础教育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前提。只有实现基础教育的公平,才能确保每个学生都有平等、充分的学习机会。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使广大农村地区的学生享有与城市学生一样的优质教育资源和平等的教育机会,让每个学生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服务,消除城乡、地区、学校之间的教育差距,实现教育公平。

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能够促进教育质量提升。义务教育优质均衡与基本均衡最大的差别,就是优质均衡在注重硬件教学条件基本均衡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学校内涵发展和质量的提升,强调学校文化建设,关注德育工作和学校特色的形成,尤其注重学校办学治校的水平与育人质量。通过推进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区创建工作,可以激发各地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推动教育教学方法的改进和教育质量的提高,可以推动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和德育工作的实效,更能提高学校的办学治校水平和育人质量。

二、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政策演进与现实困境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首先要促进教育公平,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为义务教育更加优质更加均衡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和政策支持,为实现教育现代化和人才强国建设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小康社会的基本实现,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不断提高。然而,我国由于地区的差异和各种因素的影响,仍然存在教育不公平和发展不均衡的现状。尤其是城乡之间差距还很大,需要进一步健全政策保障体系,推进教育均衡化发展。同时,需要加大财政投入,改善教育设施设备,提高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率,促进教育公平,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一)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政策演进

义务教育是我国法定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完成的教育。在义务教育改革发展中,我国出台的系列义务教育政策发挥着关键作用[6]。义务教育是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建设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公共性、普惠性、基础性、发展性等基本特征的集中体现。义务教育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其以优质均衡为基本政策导向。纵览我国义务教育政策法规建设的历程,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一是起步阶段。在我国基础教育长期以来城乡差距较大的背景下,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政策起步较晚。2003 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变革了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同时改变了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政策,从制度层面打破了义务教育的城乡发展格局[7]。关于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思想,是2006 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首次以法律形式提出的。随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战略目标,并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这标志着我国开始重视和推动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二是加快推进阶段。从2010 年起,我国教育部进一步加快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步伐。《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提出了加快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具体目标和政策措施。此后,教育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推动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包括综合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和培养等。

三是深化改革阶段。2016 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了新时期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重点任务。在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文件要求推进基本公共教育均衡发展,强调要摆脱简单追求增加规模的教育发展思路,注重提高教育质量和均衡发展水平。2019 年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在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优质均衡,把“实现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确定为未来国家教育现代化的主要发展目标之一。

四是持续改进阶段。近年来,推动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仍然是教育部的工作重点。教育部会同相关部门不断出台政策措施,督促各地区加快补齐城乡教育发展差距,推进教育公平、优质均衡发展。各级政府通过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城乡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改善农村地区的教育质量和条件。2023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规定以公益普惠和优质均衡为基本方向,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水平,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在教育强国建设的伟大历史进程中,要以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建设,进而支撑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学校布局、教师资源配置、不同学生群体公平发展等成为优质均衡的政策核心议题。

(二)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现实困境

在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政策的推动下,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工作已经拉开序幕。2022年,全国有135个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先行创建县(市、区、旗)上榜,我国开始迈上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新征程。然而,各地在实践推进的过程中,也正面临着一些现实的困境。

第一,部分县域义务教育体制机制不健全。县域义务教育体制机制主要是指为促进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而实施的一系列保障措施、配套机制以及人员安排和组织管理制度等,是保障和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方面。不可否认,在县域义务教育发展过程中,长期以来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的存在,使义务教育发展的标准和细则都是以县为主[8],缺少对不同地区实际情况的考量,导致部分县域对国家政策落实力度不强。在我国县域义务教育管理过程中,单个学校在管理关系中常常处于被动和从属的地位。管理者忽视了单个学校在办学过程中所面临的复杂性与多样性特点。所以,这些学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强,内在积极性得不到很好的激发和调动,国家的相关政策、国家课程教学改革精神,没有得到非常深入的落实。

第二,部分县域教育资源配置差距依然明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发展质量仍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在新的历史时期,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既要考虑国家战略调整,又要考虑出生率、出生规模和人口分布的现实情况变化。受城镇化进程的影响,一些县域面临着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较大差异,影响了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部分县域城乡之间的学校存在差异、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之间存在差异、集团化办学后带来的垄断性竞争也引发了明显的教育资源配置问题。这些问题将会造成教育的起点不公平和过程不公平,进而影响这些地区义务教育的整体、良性和可持续发展。

第三,县域教师资源分配不合理。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过程中最敏感、最牵动人心的问题就是教师问题,教师能否“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是重要问题[9]。在这些方面,存在的最突出问题就是县域城市学校和乡村薄弱学校之间的教师不能正常流动、乡村优质教师“留不住”。很多乡村优秀教师,都会不断地流向县域优质学校,造成了剩下的乡村教师基本上都是年龄偏大的教师,教师的年龄结构非常不合理。

第四,农村义务教育生源保障不足愈发明显。近年来,从全国来看,普遍出现了县域乡村小学招生人数逐年下降的问题,义务教育阶段生源不足的情况非常明显,这主要是由教育人口大量流向城市学校造成的。一方面,城市学校的入学人数激增,尤其是一些重点学校,多地出现了入学人数的预警现象,班额不断扩大,大班额现象非常突出;另一方面,随着教育人口的大量转移,乡村逐渐空心化,乡村学校的入学人数和义务教育在读人数的保持率不断下降。这种两极分化的现象,已经引起我国教育学界和社会学界的高度重视。由教育人口单向流动造成的城乡二元化分割格局,正在倒逼城乡一体化的教育改革深入进行。由此可见,进一步深入大力推进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已经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第五,部分学校内涵建设及教育质量有待提升。对照国家下发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评估教育质量的指标[10]可以发现,部分学校的内涵建设及教育质量需要提升。调研发现,部分学校没有认真贯彻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德育工作的整体规划、推进机制、实施方案、常规管理制度等不健全,缺乏系统性。部分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整体水平不高,没有体现全校师生的共同价值追求,缺少师生共同参与构建的校园文化体系。班级文化、厅廊文化设计和规划缺乏特色,内涵发展水平有待于提高。从制度建设上来看,多数学校章程的内容及其制定、修订过程不规范,章程缺乏对学校办学的指导。大部分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相关管理制度、工作方案、工作计划等不健全,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得不到保障。大多数学校的教师培训经费没有达到不低于学校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5%的要求。个别学校教师对教育部新发布的“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缺乏深入的学习和理解,有的教师仍然停留在原有的综合实践活动学习内容中,没有按照新的要求开展教学和实践活动。

三、教育强国背景下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实践突破

当前,教育强国战略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主要战略,在此背景下,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展,在推进教育现代化强国建设进程中,始终把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展作为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战略,着重加以推进。义务教育作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作为教育强国建设的基点,理应责无旁贷。在教育强国建设的大背景下,义务教育的管理者应树立科学、合理、动态的优质均衡发展观,完善健全政策保障体系,以系统性、整体性、辩证思维来破解当前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难题。要坚持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最终目标,把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作为努力方向,以为教育强国建设奠基为历史使命。在继续推进学校标准化硬件建设的基础上,鼓励学校加强内涵建设,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水平高质量教育的热切期盼和需求,着重从制度建设、资源配置、师资均衡、内涵发展、系统治理等方面加以突破,基本构建一个政府保障有力、教育资源充足均衡、教育质量实质性提高、区域整体性协调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新样态。

(一)聚焦促进教育公平,在推动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均衡化上实现新突破

在教育强国发展战略的推动下,实现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应在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促进公平,消除城乡教育不均衡现象;另一方面,推进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要从教育体制机制入手,坚持政府主责是第一要务,强化市县两级政府责任,明确优质均衡发展任务,健全优质均衡保障制度,促进城乡一体化制度建设[11]。市级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地区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和城市薄弱学校集中,提高农村地区教育发展水平,缩小城乡义务教育差距。统筹规划好县域义务教育资源的公平合理配置,采取多种措施确保教育资源分配公平,为每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县级政府各行政部门要落实责任,尤其是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大考核评价力度,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作不断走向深化。

首先,优化教育资源布局。按照城市人口总量控制、随迁子女“无门槛”入升学并共享公共服务政策的原则,扩大城市教育承载力。可分别在用地比较紧张的中心老城区、土地资源相对丰富的新城区等,采取有偿置换、合并与迁移等形式,按照街道、社区和居住区,在合理的服务半径内安排中小学布点。探索学校用地的多功能使用和资源共享机制,实现多所同层级学校资源互补、多所不同层级学校资源共享,建构立体的片区学校联合体,使学校呈组团式与社区协同发展。结合村镇体系特征、人口规模、人口结构和空间分布以及流动趋势,在地域比较广阔、地貌相对平坦、交通比较便利、人口居住相对集中的乡镇或农村新型社区集中设立小学和初中,并为学生远距离上学提供校车等交通服务。在偏远、交通不便、人口居住分散、生源数量不足的地区,保留必要的村小或教学点,确保农村学生和留守儿童就近享受公平、优质的教育。

其次,健全学生公平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机制。完善学区运行机制,实现学区内教育资源统一管理、共享互补。合理确定学区和学校之间的管理权责,提高学区管理效能。完善县域内城乡中小学布局规划,统筹学区内大型设施建设,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加强学区内不同学段教育的相互衔接,加强乡镇中心小学对村小、教学点的指导和管理,探索实施“就近走教”和“安全走教”的有效机制,实现教学点的教育教学质量与乡镇中心小学均等化,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不断缩小区域、城乡、校际教育差距。要实现流动人口子女入学同城化、留守儿童和困难群体教育帮扶精准化,依法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城镇入学时的“同城待遇”。按照区域常住人口规划学校数量和学位数量,实现常住适龄人口的义务教育全覆盖,重点解决城镇大班额和新增适龄人口就近入学问题。更新农村寄宿制学校资源配置标准,提高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不断完善家校联系、心理辅导、社区关怀和志愿服务等机制,重点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营养和学习的保障条件。完善全覆盖的学生资助体系,做到对困难群体教育帮扶精准化。扩大贫困生资助覆盖面,提高资助水平。完善民间参与助学激励政策,完善助学贷款机制,不让一个孩子因为经济贫困而辍学,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二)聚焦提升教育质量,在课程实施质量和内涵发展水平提高上实现新突破

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作,要着重从内外两个方面理顺和加强:从内部治理入手,加强学校自身的内涵建设,注重制度建设和管理水平提高,大力挖掘学校管理和办学的内功,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从外部来说,统筹规划好县域义务教育资源的公平合理配置。从内外两个方面共同推动县域义务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创新的思路和助力。提高课程实施和教育教学质量是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方面,也是教育强国建设中培养具有创新创造能力和综合素养人才的重要途径。

首先,深化课程体系建设。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构建完备的课程体系,多元化提升教学质量,着力发展创新的教育模式,大力提高育人水平,助推科学人才培养,从而为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的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要充分利用课堂主渠道,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注重开展创新性、开放性和启示性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把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知识体系,使课堂教学成为青少年的思想引领、政治塑造和价值观培养的有效途径。充分开发思政教育资源,积极开展红色教育活动,深化构建爱国主义长效机制,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和情怀[12]。

其次,优化课程设置及实施方式。课程设置与实施要突出素质教育,确保设置多元化课程、整合跨学科知识、实施灵活的教学方式、加强教师培训和专业发展、加强家校合作和社会资源利用。要重新审视课程设置,将素质教育融入各个学科和教育环节中。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批判思维、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不只追求知识的灌输,而是注重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和品质。在确保基础学科教学的同时,注重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为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和兴趣,增加选修课程或者兴趣课程,包括艺术、体育、科技等领域。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特长和兴趣,给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机会。鼓励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和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注重学生主体性,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合作学习能力。鼓励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资源,开展多媒体教学、在线教学和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实现知识、能力、素质和个性的全面发展。

再次,提高课程育人质量。在加强教师能力培养、优化课程设计、引入跨学科教学、提供个性化学习机会、强化实践教学以及与社会资源合作等方面的努力外,还要努力提高课程育人质量。课程育人质量的提高,关键要加强课程评价和反馈,建立科学有效的课程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通过不同方式的评价,如测试、作业、项目成果展示等,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评价。同时,及时向学生和家长反馈学习成果和进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加快构建义务教育课程实施监测指标体系,研制义务教育课程实施监测方案,对县域义务教育课程实施水平进行监测,做到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提高课程的育人质量。

(三)聚焦人才培育质量,在提升教师支撑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素质和能力上实现新突破

教师是教育事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支撑。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和明确教师的职业前途,对于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和职业素质。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课堂教学水平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科成绩,进而影响到教育教学质量的优劣。优秀的教师不仅要有专业知识,还要有生动的授课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成就感。因此,要强化教师精准培训,根据不同培训对象,精准调研培训需求,准确界定培训目标,精准匹配课程资源和实施团队,创设相应教育情境,切实提高培训的指向性和针对性,以教师质量提升推动学校优质均衡发展。以新课程、新教材、新方法、新技术为牵引,提高国家、省、市多样化培训的效果,促进国家、省、市搭建立体化教师和校长培训的新格局和新框架。建立教师培养培训机构联盟,依据学校特点开展教师进修交流,打造高质量培训研修基地。发挥名师辅导帮带作用,强化高水平同伴指引和跟岗学习,提升教师思想觉悟、政策素养、教育理念和专业技能。建立健全内容丰富、目标精准、路径多元、成效显著的教师培训体系,使教师教育实践与地方实际情况和学生切实需要相匹配,使教师专业技能与国家大政方针及地方政策相协调,培养教师做“四有”好老师和当好“四个引路人”,积极主动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其次,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能够精细化操作,让知识清晰明了、易于理解和掌握。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和明确教师的职业前途,可以让教师感受到自己在教育大业中的特殊荣誉、使命价值和社会尊重,增强教师的职业满意度,从而促进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发展动力。只有不断促进教师专业水平和职业素质的提高,才能提高基础教育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只有打造出优秀的教育师资队伍,才能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和优良的教育环境。在教育强国背景下,需要聚焦人才培育战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重从师德师风、教学理念、教育方法等方面培养优秀教师,鼓励教师创新思维并探索多种教育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创造能力。

再次,实施“留人工程”,为农村学校留住优秀教师。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最重要的因素是“人”。县域各级政府部门,尤其是教育主管部门,要树立“一盘棋”的思想,大力实施“留人工程”。第一,要确保“留下来”的乡村教师具有较好的物质待遇,可以满足他们的刚性需求,真正做到政策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第二,县域各级政府应有专项资金,设立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基金,要明确对甘心奉献农村教育的优秀人员给予更多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激发和鼓励这些具有乡村教育情怀的教师更加乐于奉献,提高他们的荣誉感和归属感;第三,要进行制度建设,完善更加科学合理的城乡之间校长、教师的定期交流轮岗制度,畅通城乡不同学校的交流平台,使人才流动的机制活起来、动起来。

(四)聚焦优化治理体系,在健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制度和推进机制上实现新突破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要优化治理体系,着力健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进机制。从推进管理体制改革、强化监测和督导评估等多个方面入手,不断聚焦优化教育治理体系,全方位健全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保障制度,推动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首先,加快推进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要想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就必须从源头上厘清那些制约教育和学校释放活力的教育内外部诸多因素。从外部看,提升学校活力主要依靠政府提供办学条件和给予制度保障;从内部看,关键是激发校长、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建立健全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的制度,推动各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切实扭转评价导向,推动其他部门向教育行政部门“权力让渡”,建立新型政校关系,落实中小学办学自主权,调动校长、教师积极性。实施“县管校聘”教师管理制度,构建优质均衡公共服务体系,使教育服务富有特色、高效率,并能够适应义务教育发展的需要。

其次,完善教育经费投入和管理机制。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把教育投入作为支撑地区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资。统筹安排教育投入、高效配置教育资源、科学实施绩效评价。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的保障机制,建立与地区财力状况、教育发展需求和物价变化水平合理联动的公办学校生均财政拨款稳定增长机制[13]。以建立“精准资助”工作机制为抓手,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现资助全覆盖。紧紧围绕立德树人,不断创新资助育人途径和方式,巩固教育扶贫成果,强化对弱势群体的支持力度。对教育领域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要求进行落实,市以下各级政府按照要求履行教育支出责任。建立健全“谁使用、谁负责”的教育经费使用管理责任制,提高经费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14]。

再次,加强教育督导和动态监测。加强教育督导与动态监测是提高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对保证义务教育的质量和公平具有重要意义。在加强教育督导的同时,还要注重落实教育政策,加强有效的调研分析和信息收集,切实督促各地方落实教育制度和措施,促进教育强国建设不断提升。在教育强国建设进程中,要提高教育监管水平,及时解决教育领域的矛盾和问题,处理教育领域中出现的不良行为,保护教育生态环境。通过教育督导的手段,监管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要建立完善的监测、激励机制,创新工作方式[15],通过多种手段和渠道,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推进教育督导和动态监测的工作质量。进一步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强化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和评价体系建设,深入推动监测结果应用,为转变教育管理方式和改进学校教育教学提供参考,引导更公平、有活力、高质量的义务教育发展格局形成[16]。

最后,加强现代教育治理和学校安全制度建设。在教育强国建设中,加强现代教育治理和学校安全制度建设,成为保障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措施。要加强现代教育治理,引入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模式,从政策、法律、规范等诸多方面,加强教育治理,规范教育行为,有效保障教育公平和质量。要进一步完善招生考试、师生权益维护、学校管理、教学行为规范等规章。推进中小学现代学校章程的制定实施,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制定依法治校的考核办法和标准,启动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活动。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监测系统建设,确保义务教育有序、健康、幸福高质量发展[17]。建立安全保障机制,加强对校园各类安全风险的防范和应对,确保学校、学生和教师的安全。

(五)聚焦形成教育合力,在系统解决当前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难题上取得新突破

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是一个充满复杂性与艰巨性的系统工程,需要时刻秉持科学、合理、动态的发展理念,以系统性、整体性、辩证性思维来研究和探索。在教育强国背景下,义务教育要为每一个适龄儿童和少年提供全纳、公平、优质的教育公共服务,为人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为教育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基础动力与支撑。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在复杂的社会大环境中,不但要依靠党的全面领导,更要得到政府和全社会的支撑与保障[18]。

首先,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根本认识,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指示精神和党的教育方针。各级党委(党组)要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系列讲话和党的教育方针纳入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重要内容,列为各级党政干部教育学习培训的专题内容。要经常召开党委常委或政府常务专题会议,结合实际及时部署落实相关教育工作,确保国家教育决策部署坚定不移落地落实。要始终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加大基层党建工作力度,将党建工作纳入学校绩效考核和督学督政指标,实现党建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把深入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学校教育,切实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完善校规校纪建设体系,提升依法治校能力和水平,保证教育事业发展政治方向。

其次,树立县域义务教育科学、动态的优质均衡发展理念[19]。第一,要保证县域范围的义务教育适龄学生有学上、上好学。尤其是针对偏远地区的乡村教学点和经济条件比较差的学校,要实施政策倾斜、经费保障和师资协助等,采取城市和乡村地区资源优势互补和共享等多样化政策保障乡村孩子上好学。学校要因地制宜,采取一切适宜的评价手段和方式,促进和引领学生全面发展和成长。要基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发展的目标,构建起学生个性化、全面性的人才培养标准,并能够结合区域和时代发展的变迁,进行动态调整。第二,要依据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学生的数量规模和居住地理位置,进行义务教育学校的空间布局调整,最大限度考虑适龄阶段学生的各种需要,来对应和整合适龄学生资源。同时,要主动聚合并充分利用物力资源,充实、完备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化技术装备,以确保义务教育学校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有机结合。第三,在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过程中,要追求一种特色均衡教育。特色与均衡并不是一对矛盾,其恰恰是对人才培养的个性化和全面性的高度融合与凝练。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既具有一致性,也具有多样性。在国家和地方政府层面有特定的评估标准,这是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一致性方面;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方面。我国县域空间非常辽阔,发展状况也千差万别,在共性要求的基础上,不能千篇一律地进行模式化办学,要注重办学特色化,还要致力于综合性和全面性人才培养。为此,在具体的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办学实践中,要注重防止一刀切和固化的学校模式,善于从本地具体乡情出发,从本地乡土特色出发,注重乡土教学资源的深入挖掘,注重培育乡土教育特色,弘扬地方乡土文化。要在满足国家一般性办学标准和要求的基础上,创建出各具特色、朝气蓬勃的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办学新局面。

再次,凝聚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和支持教育事业发展。要以校、家、社三位一体共同体建设为载体,进一步加强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的建设活动。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相结合,充分利用社会有关资源,尤其是行业资源,建立支撑学生全面发展的科普基地、劳动基地、家庭教育中心和指导服务中心等。要以学校教育作为主阵地,整合各方教育资源。家庭教育作为支撑地,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社会教育作为辅助地,补充学校教育的不足;政府教育作为保障地,综合配置教育资源,全面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只有实现教育资源的多元化、教育教学的优化,促进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联动,才能够促进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参与和支持,对于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教育事业在吸纳各类社会资源的同时,也可以通过教育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社会和谐意识和文化认同。

猜你喜欢

强国县域优质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果桑优质轻简高效栽培技术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夏季管得好 酥梨更优质
县域消防专项规划研究
蔬菜桑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浅谈如何优质开展“三会一课”
强国有我
秦晋争霸
山东县域GDP排名出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