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误诊为“面部丹毒”的麻风1 例

2023-11-15马竹芬李玉叶

皮肤病与性病 2023年5期
关键词:麻风耳部鳞屑

马竹芬,杨 溪,李玉叶

(1.云南师范大学校医院,云南 昆明 650504;2.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性病科,云南 昆明 650000)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29 岁,农民,云南昆明人,因“左侧面部、耳部红斑、鳞屑伴麻木1 年,肿胀伴痛20d”就诊。患者自诉1 年前无明显诱因左侧面颈部、耳部出现红斑、鳞屑,皮损区有麻木感,无瘙痒、疼痛等症状,自行使用“地奈德乳膏”涂擦患处后无好转。20d 前原有红斑骤然肿胀,伴剧烈疼痛,无发热、寒战、乏力等全身症状。于当地医院诊断为“面部丹毒”,予抗感染治疗(具体不详)后无好转。患者否认发病前面部外伤史,否认抠、挖鼻孔史。

体格检查:系统检查无异常。皮肤科检查:右侧面部、耳部大面积水肿性红斑、斑块,表面有白色鳞屑,右颈部散在少量水肿性红斑、斑块。皮损边界清楚,表面光亮,皮损区域皮温高(图1)。神经系统检查:皮损区温度觉、痛觉丧失,触觉迟钝;左耳大神经增粗,质软,有压痛。

图1 左侧面颈部、耳部红斑、斑块、鳞屑

辅助检查:血常规、感染相关蛋白检验无异常。皮肤组织液抗酸染色:左眉弓(-)、右眉弓(-)、左耳垂(-)、右耳垂(-);皮损组织病理检查HE染色示:表皮大致正常。真皮浅层、深层可见呈条索状的上皮样细胞肉芽肿,周围淋巴细胞包绕(图2、图3)。皮损部位组织切片抗酸染色:(3+)(图4)。

图2 (HE×200)真皮浅层、深层可见呈条索状的上皮样细胞肉芽肿

图3 (HE×400)真皮深层可见上皮样细胞肉芽肿,周围淋巴细胞包绕

图4 (抗酸染色×1000)真皮内查见阳性杆菌

诊断:①界线类偏结核样型麻风

②I 型麻风反应

2 讨论

麻风是由麻风分支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侵犯人的皮肤和外周神经[1-2]。麻风救治不及时导致的溃疡、畸形、残疾会严重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但由于麻风早期缺乏典型临床特征,皮损的外观、形态、大小与其他皮肤病容易混淆,麻风的延迟诊断和误诊情况一直存在。麻风不同时期及分型临床表现不同,其中界线类偏结核样型麻风可表现为边界清晰、单侧分布的红斑、斑块,仅凭皮损难以诊断,但除皮损外麻风分枝杆菌还可累及外周神经,感觉神经受损导致浅表感觉减退、出现麻木等异常感觉,是诊断麻风的重要线索。麻风反应是指在麻风的慢性病程中,由于免疫状态的改变而突然出现的病情活跃或加剧[3-4]。其中I 型麻风反应是细胞介导的迟发型超敏反应,常见于免疫状态不稳定的界限类麻风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原有皮损部分或全部变红、充血水肿,伴剧烈疼痛及触痛;周围神经干迅速肿胀,伴疼痛及触痛等神经炎表现[5]。麻风反应显著增加麻风患者畸残的风险,严重麻风反应可导致内脏损伤危及患者生命,因此掌握麻风反应发病特征对麻风反应的诊断、预防、治疗和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本例患者表现为单侧面部边界清楚的疼痛性红斑、斑块,局部皮温高,故误诊为“面部丹毒”,但患者出现上述症状前有经久不愈的原发皮损,疼痛的程度,无外伤史,且经抗感染治疗无效,可供鉴别。患者以红斑起病,自觉麻木感,提示外周神经感觉异常,需警惕麻风;病情进展后原有皮损颜色变深、伴剧烈疼痛,需警惕麻风伴发的I 型麻风反应。提示临床对表现为红斑、斑块,皮损区自觉麻木者需警惕麻风,对上述皮损基础上出现活动性改变,伴疼痛及周围神经炎改变的患者需警惕麻风伴发的I 型麻风反应。需及时进行外周神经查体,必要时进行组织液抗酸染色及组织病理以明确诊断。

猜你喜欢

麻风耳部鳞屑
沟通表里和解祛邪法治疗银屑病的临床疗效及对皮肤症状的改善作用研究
耳部用药安全须知
关注麻风,消除歧视, 共同走向文明进步
银屑病的冬季护理
探讨寻常型银屑病鳞屑程度与维吾尔医体液(helit)学说关系△
牛皮癣有什么良药良方根治
贵阳市边远农村村民麻风健康知识调查与干预
耳部放血疗法治疗风热血热证风瘙痒的疗效观察
甘肃省麻风受累者麻风相关知识知晓率调查
一种阳极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