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指向理解的小学语文革命文化教学路径建构

2023-11-11张晓红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23年9期
关键词:革命文化教学路径理解

张晓红

【关键词】小学语文;理解;革命文化;教学路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义教新课标”)突出强调语文课程的文化育人导向,发挥以文化人的课程功能。革命文化作为语文课程内容三大文化主题之一,承担着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责任。从革命文化的定义来看,革命文化是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理想、人格、心理、精神、行为方式的综合体现,主要包括革命理想信念、革命精神、革命生活作风和革命情怀等。[1]革命文化的主要载体是革命文化题材类选文。对于新时代的小学生来说,革命文化是过往的错综复杂的历史,虽然蕴藏着深厚的精神文化内涵,但学习课文时会有认知、体悟上的障碍,对革命人物的思想、行为理解不深入。因此,基于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立足教学实践,分析小学语文革命文化教学的“理解”困境,优化小学语文革命文化的教学路径,便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一、小学语文革命文化教学中“理解”缺失的表现

在小学语文革命文化教学中,学生的“理解”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从语言方面看,革命文化题材类选文所反映的时代与学生所处的现代社会在时空上存在较大的距离,学生对其比较陌生;文本中有些词语看着熟悉,却别有寓意;有些句子读来陌生难懂,限制了学生对文本语言丰富内涵的理解和感受,难以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无法实现多维立体的阅读。

第二,从思维方面看,革命年代战争之残酷复杂,环境之艰苦险恶,革命志士的大情怀、大气概,对于小学生而言都是难以体会的。一些教师在教学此类文本时说教性过强,习惯用成语将革命人物所展现的精神品质概括得“高大全”,在“脸谱化”“神化”中消解了学生对革命精神、理想信念的理性思考,学生对于文本的矛盾冲突点无法进行深入的思考。

第三,从审美方面看,小学语文革命文化作品主要依托记叙革命事迹,侧重家国情怀和理想信念的革命精神呈现,包含记叙、抒情、说明、议论等不同方式。但在教学中,部分教师只片面地强调革命文化类课文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忽略了语文学科的审美性,导致学生不能立足文学表达艺术去感受课文语言的形式美及革命人物的形象美与革命事件的价值美,不能联系革命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去深入理解文本中革命传统文化的内涵美。

第四,从文化方面看,在革命文化教学实践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多的是通过书本了解过去,没能通过社会实践、研学等活动及时勾连革命文化在新时代的发展与创新,无法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成为中流砥柱的历史规律和必然性。

基于以上四个方面的问题,如何在小学革命文化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促进其深度思维的发展,形成深刻的省思品质,把革命者的家国情怀转化为自己的人格力量,达到革命文化类课文“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獨特作用,是值得老师们思考的问题。笔者根据“理解六侧面”、深度学习等理论,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进行了指向理解的小学语文革命文化教学实践探索。

二、小学语文革命文化教学的“理解”目标

“理解”的内涵非常丰富,不仅发生在认知领域,也发生在情感领域。美国课程专家威金斯和麦克泰格阐释了理解的六个侧面,即解释、释译、应用、洞察、移情、自知。其中,前三个侧面分属理解世界领域,后三个侧面分属理解他人和理解自我领域。指向理解的小学语文革命文化教学,以始为终,以促进学生深刻理解、反省思维、知行合一为目标,通过紧扣关键词和创设情境任务等,在完成任务和学习文本中入境、生情、践行,特别关注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思维训练。

1. 解释维度:融释贯通,系统理解

所谓解释,是指恰如其分地运用理论和图示,有见地、合理地说明事件、行为和观点。[2]在革命文化类课文教学中,解释维度的目标主要指向对革命人物、事件、活动等进行合理、恰当的论证说明,表现为具有辨析能力,能够把握革命事件的关键时刻、关键问题、重要观念等;能融释贯通地把握革命传统作品,理解革命人物的爱国情怀、理想信念、英勇无畏等革命精神。

2. 释译维度:探寻意义,表达理解

释译是指能提供有意义的阐释、叙述和翻译。[3]在小学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教学中,释译维度的目标为:学生能将坚守理想、坚持真理、不怕牺牲、不负人民等革命情怀、革命精神与“我”的生活相联系,能结合自己的经验和经历对文本进行合情合理的阐释,用自己的语言讲述其对“我”的意义和启示。解释与释译维度都重视“联系”,但解释更关注“理论本身的内部联系”,而释译更注重“理论与我的生活的联系”。[4]

3. 应用维度:迁移运用,传递理解

“能应用”主要指向“在新的、不同的、现实的情境中有效地使用知识”。[5]在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将体会到的革命大爱、大义,革命信念,革命传统等用演讲、人物志展、画思维导图、做小小宣讲人等活动进行评价及传达,并允许学生自我规划追寻理想信念的行动。

4. 洞察维度:全景视角,批判理解

“洞察”是指具有批判性、富有洞见的观点。[6]在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教学中,这类理解体现为对革命精神、信念、传统等一种极具力度的深刻见识,能联结不同文化、时代背景和生活中人们的信念和行为,审视熟悉的想法,创建全面的、批判性的认知。

5. 移情维度:以己度人,深化理解

“移情”是指感受到别人的情感和世界观的能力。[7]在学习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时,应通过情境创设、任务体验等方式引导学生以己度人、推己及人,促进深度理解,产生情感共鸣。

6. 自知维度:反躬自省,评价理解

“自知”是指知道自己“无知”的智慧,知道自己的思维模式与行为方式是如何促进或妨碍了认知。[8]指向理解的革命文化教学应运用自我评价、互动评价、发展评价等,引导学生深入反思自己对“革命精神”“革命人物”的狭隘理解,及时调整自己的“认知”“行知”。

三、指向“理解”的小学语文革命文化教学路径

为了进一步厘清指向理解的小学革命文化教学路径,下面以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为人民服务》一文为例进行具体分析。

1.“理解”视域下目标的确定

从理解视域出发,整合《为人民服务》所在单元的人文主题、语文要素、课后习题及综合性学习等内容,确定《为人民服务》一文指向“理解”的教学目标。

本单元的两条阅读要素,一条为“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另一条为“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其中的“关注描写”和“查阅”,就包含着“理解”中的“解释、释译、洞察、移情”等维度。综合性学习“奋斗的历程”编排了“开展阅读分享会”“制作小诗集”“写一写自己的心愿”三个学习活动和七则阅读材料——《毛主席在花山》《十里长街送总理》《飞夺泸定桥》《狱中联欢》《伟大的友谊》《囚歌》《春天的故事》等。其中,“分享、制作、写一写”,包含了“理解”中的“应用、洞察、移情、自知”等维度。

《为人民服务》有四道课后习题:一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3 自然段;二是说说课文围绕“为人民服务”讲了哪几方面的意思;三是读一段话,说说每句话的意思,想想句子之间是怎样连起来的;四是联系本单元的学习内容,说说对“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我们用“理解六侧面”来分析课后习题,课文的教学目标及价值就变得更加清晰:

(1)解释维度——能借助影像、图片、文字资料等,理解“重于泰山”“精兵简政”“死得其所”等词语的意思,融会贯通地把握“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内涵。

(2)释译维度——能结合自己的经验和经历对“为人民服务”的内涵进行合情合理地阐释。

(3)应用维度——评价不同时代、不同人物身上所体现出的“为人民服务”精神的具体内涵;初步感受课文论述缜密、层层深入的表达特点,并尝试写一段演讲稿。

(4)洞察维度——能联结不同文化、时代背景和生活中的人们“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和行为,形成对“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批判性理解。

(5)移情维度——联系本单元学习内容,能置身于“为人民服务”典范人物所处的情境,感受和领会其情感和观点。

(6)自知维度——反思自己对“为人民服务”精神理解上的不足,能有效地调整自己的“认知”“行知”,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

2. 寻求获得学习结果的证据

初步构建了课文的预期结果导向后,教师可以利用“理解六侧面”作为评估蓝图,帮助我们更全面地洞察学习者的理解程度(见表1)。

3. 设计基于“理解”的学习过程

指向理解的革命文化单元教学设计的第三阶段,围绕“WHERETO”要素来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以使学生达到预期的结果。其中,W 表示要帮助学生知道单元方向和预期结果;H 表示使学生保持兴趣,把握学生的情况;第一个E 表示学生要探究和体验问题;R 表示学生能反思、修改自己的理解;第二个E 表示开展评价;T 表示满足个性化学习;O 表示通过组织教学提升理解。

《为人民服务》这节课可以“见证演讲的魅力”为学习任务,设计两个学习活动:一是“发现演讲辞的写作密码”,旨在引导学生感受、发现、理解、积累《为人民服务》这篇演讲辞的话语形式;二是“为人民服务之我见”,辨别演讲的价值和意图,运用演讲辞的话语形式撰写演讲稿,表达自己对“为人民服务”时代内涵的认知、领悟,形成观点,积极反思(见图1)。

学习活动一“发现演讲辞的写作密码”,聚焦演讲稿的文体特征,帮助学生理解演讲是一种语言交际活动。通过分析《为人民服务》的演讲背景、演讲对象、演讲目的,围绕演讲观点、演讲辞的思路及其语言特点等问题,带领学生分析文本论证的深刻性和逻辑性,提升学生的理性思维、辩证思维。同时横向勾连《十里长街送总理》,纵向勾连四年级下册《千年梦圆在今朝》等文本,体会“为人民服务”在革命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表达内涵,深刻理解“为人民服务”是贯穿百年党史的红线,培养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及初心使命的价值认同感。

学习活动二“为人民服务之我见”,把“为人民服务”这一党的宗旨与时代生活进行转化。第一重转化——看别人,将教材中具体的人物形象与当今社会各行各业为人民服务的平凡身影相联系;第二重转化——看自己,将“为人民服务”这一价值取向与学生的生活日常相联系,引发学生从自身生活出发,发现“为人民服务就要当好班级值日生”“为人民服务就是乐于助人”“为人民服务就要不怕困难”等,并尝试迁移文中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具体阐述自己的观点。在语言思维发展的同时,彰显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对学生的精神指引和实践行为转化的价值。

四、指向“理解”的小学语文革命文化教学要津

根据前文对“理解”目标的诠释以及革命文化题材类选文的教学设计,为了更好地在语文课程中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指向“理解”的小学语文革命文化教学须遵循以下三条原则。

1. 注重语言思维与文化审美相一致

革命文化内容在统编教材中主要以选文的形式呈现,并且文体多样,有诗词、故事、小說、回忆录、演讲稿、散文等,不同文体表达特点不同。教师要立足语言文字的表达特点,依体而教,寻求不同文本在语言文字、教学取向、价值追求之间的关键点、结合点,挖掘不同文本的语言之美、结构之美、逻辑之美、思维之美,体现语文教学的核心要义。换言之,革命文化教学要在语言文字教学的过程中实现。所以,要在注重语言思维与文化审美相一致的基础上,坚持语言思维的先在性和第一性原则,这也是小学语文革命文化教学的基本原则。

2. 探求历史逻辑与思想精神相统一

革命文化是包括中国共产党人在内的中国人民在伟大实践中不断提炼而成的,具有复杂的历史脉络。在追求理解的革命文化教学中,可以打破年级和学段的分割,注重在意义的关联与衔接中引领学生探究革命事件、革命精神的历史逻辑及革命人物的成长历程,感受革命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历史阶段所呈现出的精神力量,充分发挥革命文化在凝聚信仰、培根铸魂等方面的重要价值。

3. 坚持学习实践与评价引领相互动

义教新课标强调,“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以及多种评价方式的综合运用”[9]。革命文化不是外化于师生生命之外的事件和逻辑,而是指向师生内在精神世界的力量。陶行知先生曾指出:“一定要把知识(静态)跟实践(动态作用)结合起来,实践得越多,知道得越真切,越能发挥指导实践作用”[10]。教师在设计情境任务时,要注重任务设计的“召唤性”和“成果导向性”,让学生在亲历任务的过程中和多元评价的引领中,入境、生情、践行。

指向理解的革命文化教学强调在目标“理解”的导向下,在真实的表现性任务中,融知识教育、情感教育、德性教育为一体,将革命信念、革命精神、革命作风嵌入当下生活,培育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猜你喜欢

革命文化教学路径理解
文化自信的学理与增强路径
试论革命文化对文化自信的作用
红色革命文化对高校思政工作的推动策略分析
妇产科临床护理教学路径的建立与应用研究
人文精神关怀下的德国音乐学教育
谈科学故事促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尹雪艳,永远的上海梦
偏远地区高三英语学习方法探究
中国近现代革命文化基本问题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