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ARTS 艺术

2023-11-09

优雅 2023年11期
关键词:创作

中国 四川成都 魔法金色飞毯艺术家SpY常以日常物品为创作材料,以此打破人们对这些物品的固有印象。SpY为成都时代美术馆特别创作的巨型动态艺术装置作品《毯》,以数千条救生毯组成,它们以不同的模式循环运动,并持续产生如海浪般的声音。白天,天窗光线照射其上散发出金色波光,观众仿佛置身金色的水底。

美国 剑桥 围墙中的围墙哈佛大学2023“ARTS FIRST”艺术节上亮相的装置《围墙》,占地350平米。装置由多条聚酯薄膜粘贴在地面和主体结构上,形成一个内圆外方的结构。哈佛园内的建筑各具特色,它们与校园内众多的古树营造出一种围合感。从这个意义上说,《围墙》可以被理解为围墙内的另一个围墙。

越南 广南省 风的形状艺术家Khánh Phan擅长在自然景观中加入人或动物,创作出一系列令人震撼的大地艺术作品,宛如一首首写在荒野里的诗篇。在他的最新作品《风的形状》中,人挑着担子走过一片被风吹拂的草地,留下的足迹转瞬即逝,仿佛人类从未涉足过这片自然的领地。正是这种短暂而微妙的存在,引导人们重新审视人、动物与自然的关系。

中国 四川成都 自在松弛艺术家Penelope Guerineau创作的大型公共艺术装置《松弛》亮相成都太古里漫广场。宏大的编织穹顶与穿插的线条勾勒出恢弘的美学场景,摇晃的秋千和交织的光影蕴藏着自然的灵动,更有沉浸式全景声控系统所打造的极致听觉享受。公众通过秋千与装置连接,成为装置的一部分,慢慢体会平衡和谐之美,因而松弛。

英国 苏塞克斯 摇摇欲坠受经典电影《意大利人的工作》的启发,雕塑家Richard Wilson在英国德拉沃尔美术馆的屋顶上打造出一座“巴士”雕塑。犹如电影结束时的镜头,这辆“巴士”悬置于楼顶,仿佛随时都会坠落。作品标题《稍等片刻,伙计们,我有一个好主意》也是对电影悬崖式结局中主角最后一句台词的致敬。

法国 巴黎 梦幻橙色世界艺术家James Chinlund善于运用各种材料营造出与众不同的感官体验。在其最新创作的沉浸式装置作品中,James用低密度聚乙烯材料打造出巨大的气囊,经充气膨胀后逐渐撑满某个预设空间。温暖的橙色光芒如同一撮撮跳动的火焰在空间中流淌,观者置身其中,仿佛回到童年盛夏午后躺在树荫下的悠闲时光。

《我是你的镜子》

《接龙》

“解构主义”盛行当下,它代表的不仅仅是一种设计理念,其背后反传统的精神以及提倡的审美多样性才是真正的价值所在。致力于挖掘“解构主义”无限潜力的艺术家Joana Vasconcelos,以服装、织物、陶瓷等日常生活用品为创作材料,结合刺绣和钩针等传统葡萄牙手工艺,将看似不相干的元素重新拼接,创作出震撼心灵的装置艺术。近日,Vasconcelos携个展“Plug-in”亮相里斯本MAAT博物馆。此次个展以“电力和动力”为主题,在科技和当代艺术之间搭建一场有趣的对话。展览汇集她2023年最新创作,以及自2000年以来创作的部分标志性作品和EDP基金会艺术收藏的项目。展品跨越其30年艺术生涯,个展将持续至2024年3月31日。

《生命之树》

MAAT博物馆外的空地上摆放着Vasconcelos曾在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展出的两件大型装置作品。《我是你的镜子》(2019)是由多个巴洛克风格镜子,以重叠的方式组成的巨大“威尼斯面具”,Vasconcelos希望观众能透过镜子找到隐藏在面具下的真实自我;《接龙》(2018)是由多个轮毂为材料创作而成,形似一个巨型“魔戒”。MAAT博物馆大厅摆放着Vasconcelos最新创作的大型装置作品《生命之树》(2023),灵感来自古希腊神话中的达芙妮在躲避阿波罗追求时所变成的树,“树”上的14万片叶子由工匠们用维亚纳堡金银丝线手工制成。MAAT博物馆主厅里悬挂着巨型纺织雕塑《女武神章鱼·八面玲珑》(2015),自澳门首展后首次在欧洲亮相。灵感来自北欧神话中的女战士瓦尔基里,Vasconcelos将她塑造成长有触手的生物,可飞越战场复活死去的战士。雕塑长35米、高20米、重1200公斤,使用4000多米色彩艳丽的布料、数千颗LED灯和各式各样的珠子,结合葡萄牙传统手工刺绣技艺,使雕塑表面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图案,华丽动人。MAAT画廊里陈列着3件作品。走进展厅,Frank Sinatra的歌曲《夜里的陌生人》在空荡房间里回响。一件与歌曲同名的装置作品《夜里的陌生人》(2000)伫立其中,装置被各式汽车大灯环绕,敞开的门仿佛在期待一个不速之客。房间另一端,两件雕塑作品重新演绎老式汽车。《龙争虎斗》(2023)是一辆充满巴洛克风格的保时捷雕塑,车上装饰着复杂的镀金雕刻和红色的羽毛,显得华丽非凡;《战争游戏》(2011)的车身被玩具步枪包裹着,车内塞满数百个毛绒玩具,它们在有限的空间不停挣扎,仿佛在争夺残存的氧气,车身上的红色LED灯不停地闪烁,为这特殊的“战场”平添一抹紧张感。

《龙争虎斗》 和 《战争游戏》

《女武神章鱼 · 八面玲珑》

鲍蓓 爱在刹那间燃烧

鲍蓓个展《白日焰火》试图为观者提供三重解读:白日与焰火、静与动的对比是一语道破莎士比亚式的悲剧感,是爱在刹那间的燃烧;白日里的自然景观在鲍蓓的绘画语言中生成了人与世界的关系,成为人性的风景;繁复的技法,层层堆叠出画面的自由基调和内在秩序。《白日焰火》是鲍蓓对于生命过程的体悟,坚韧的焰火终在白日显现。创作集结版画与油画各自的特质后重新构建新的语言,经历近十年在风格与材料间不断地推演与实验,形成现在的纸上综合材料绘画及灯光装置作品。鲍蓓的画面是情感爆发的状态,在极多层次的繁复循环中,在克制中释放以抵达漫无边际却极富表现力的形式。

谭天 广告牌,宣言,笑话

一直以来,谭天尝试以系统化的工作方式去开辟一条对艺术机制的批判路径,谭天希望通过他的作品,让观众看到一件事物中他们期待的部分、忽略的部分与回避的部分同时发生着。他希望通过这种展示可以让观众尝试去容忍和理解任意一件事情的复杂性、多面性和未知性。展览现场,三件作品组成一个XYZ轴,每件作品都同时包含了这三种(复杂性、多面性和未知性)属性,也说明谭天对形式的追求与取向——要招摇地吸引注意、要郑重地表达观点、要用幽默模糊意图。展览中三件作品的材料、结构和内容全然不同,但其中传达出的一个统一信号,指向对普遍真理的抵抗和替代性视角的重要性。在谭天看来,人是多身份,多维度的、因此思考也应该是多向度的。

徐若昕 摸摸我的肚子

今年的中央美术学院本科毕业展上,五个肉粉色的“懒人沙发”摆在一起,形同肥胖者的“肚子”,交接处形成弯曲的褶皱。当孩子们看见,会立刻扑向它们,把自己抛了上去。这个名叫《摸摸我的肚子》的作品,由22岁的央美毕业生徐若昕创作。她的灵感来源于自己的身体——身高1米65、体重180斤。她从自己的毕业展览《摸摸我的肚子》聊起,表情欣喜地谈到她凝视身体褶皱时一次次惊呼“无论胖瘦,我都是一个漂亮的美女”,还跟观众分享和一个男孩子赤诚地站在天地间的浪漫事。她坚定不移地认为,瘦虽然很好看,但她仍然会选择自己现在的身材,“没有什么比现在的这个身材更加完美了”。

朱昶全 向上一指

朱昶全在个展《向上一指》中深化了“全因素影像叙事”这一核心创作理念。“全因素影像叙事”给予事件产生的所有信息平等重要性,将构成事件发展的因素全部铺陈开,那些常被认知惯性忽略的琐碎细节也变为解码事物的关键。朱昶全从分析人的日常生活来介入艺术活动,他想通过分析影响人的日常行为中,种种潜在因素来揭示当下日常生活的规律。他认为影像的效力并非源于自身承载的意义,而是源于它们的潜在力量,能够释放观者自身积累经验,并能在这巨大的社会机器运作之中更加自觉。“全因素影像叙事”是朱昶全对影像创作的理解,把影像与空间中的日常物品通过戏剧、动画、装置、绘画等各种形态生成新的叙事关系。

周岩 古典的荒园

展览内容围绕一座无人问津的荒园展开,这片废地曾经是晚清诗人龚自珍(1792-1841)逗留在北京五年期间的住址。周岩试图在展厅中还原这片区域中曾经存在过的众多生命痕迹。在这一过程中,龚自珍伟岸的形象只是做了一个引子——他在作品中描述的,更多是无力反思和逃脱生活重压的底层人物。在录像作品中,他讲述了一个由租主带租客看房引出的三角恋虚构故事。那些发生在院子里的故事依旧牵动着周岩的内心。正如周岩所说:“这些故事让我着迷,好像它们或多或少曾发生在我周围。”

喻红 想象之地

在这些作品中,喻红将她的个人经历和记忆与当代中国重大的集体记忆交织,通过宏大的构图呈现时代变迁。喻红将内心充满复杂情感的人物置于或混沌、或喧嚣的戏剧性、超现实场景中,在人物与环境之间建立微妙而深刻的对话。她所描绘的群像中,令人不安的特质则隐喻着人类的脆弱性,以及当下社会无处不在的分离与凝聚的焦虑。然而,这些作品也在另一方面传达人类不拔的韧性和一种存在于想象之地的永恒希望。喻红笔下的场景往往充满史诗感,又伴随着具有亲密感的日常瞬间,她将自己深入独特的当代视角与历史叙事的艺术手法交织,构成充满现代生活复杂性的寓言式画面。

夏乔伊 创伤与治愈

夏乔伊的创作在震荡的全球化背景下,试图以精神分析式的方法展开对个体、艺术史以及当代文化中符号的转换和变异。他的日常实践囊括雕塑、绘画等媒介,并试图从材料、肌理、形式等元素中传达情绪和张力。在夏乔伊的缝制绘画中,他试图用拉链、刺绣和织物间的缝合手段传达创伤与治愈、割裂与联结。夏乔伊通过抽象的形体、颜色和肌理来建构个体的心理景观。在“II”的画面中,字母“I”像两座摩天大楼伫立在画面中央,它们让观众联想到自我意识的过分强调、二元论,甚至已经倒塌的世贸大厦。

陈粉丸 那个剪纸的

作品以“纸”为媒介打造属于陈粉丸的无垠粉色宇宙,剪纸图腾化身为幻象,将剪纸艺术从传统带入当代化的创意雕塑装置领域。展览融合陈粉丸剪纸装置代表作之一《不息》、标志性架上作品《对称系列》、最新作品《低头看太阳》等众多类型作品,通过浪漫的视角重新诠释自然界,见证时间的旋转,从而连接社群中个体之间的情感,构建数个诗意的公共交互空间。在沉浸式的场域中,陈粉丸为观者创造了一场温柔、浪漫且具有冲击性的视觉盛宴。在她看来,剪纸是技法,更是紧贴于当下的观念。同时,她擅以结合个人经验与公众记忆,在作品中寻求集体共鸣的情感张力,试图与更多维的场域及观众对话。

叶晓甄

中国台湾藏家

“藏家跟艺术家保持有点黏又不太黏的关系,是最恰当的。要有一点距离,不要干预艺术家太多,但是又要关心艺术家他们最近的近况、思想脉络和创作理念之间的关系。”

叶晓甄觉得有机会就要多看,不管是美术馆、画廊还是私人空间、艺博会,慢慢培养出自己的喜好。

刘天怜

中国艺术家

“把古典的东西用当下的方式和语言再表达一遍,是中国独特的传承方式,文化是一个积累的过程。”

在文化和时尚方面,历史上的人们总是在古典与当代里面反复横跳,刘天怜觉得这是一个很正常的现象,也可以相互促进,不要给自己下定义才会有无限可能。

禹国元

韩国艺术家

“现实世界有很多深刻而严肃的问题,所以我想采用一种更轻松的方式——卡通形象,将问题转化成大家容易接受的形式。”

与童话故事所要揭示深刻道理不同的是,禹国元在寓言世界里建立起新的秩序和形象。打破原本熟悉的语境,让卡通成为初见后的“零负担”桥梁。

颜歌

中国作家

“我希望每个类型的读者都能够进入到我的文本里面,能够在他离开的时候有他自己的理解。”

文本的部分不可解读性,把某些段落和细节做成一个乍看之下彻底陌生的事物,是颜歌想表达的一部分。就像她写四川话不是想要拒绝普通话的读者,而只是想保留四川话的那种特性。

李海鹰

中国音乐家

“我的音乐想表达的是这个时代,表达的是你们和他们。”

从粤剧、广东音乐、流行乐、影视配乐,再到交响乐,李海鹰对音乐永远有新鲜感,也永远愿意当新人。他认为音乐是直接为人写的,是一种对话,所以并不主张写自己的想法,而是写你的想法、你的感受。

李漠

中国导演

“就是想做表达的工作、做创作的工作,我可以去体验不一样的生活。”

三年三部剧,皆是关注当代都市年轻人的困境,评分之高,对国产电视剧导演而言,李漠这个成绩足够亮眼。当导演是他目前的表达方式,在他看来,积极面对人生,在任何时代里面都不是坏事。

林家栋

中国香港演员

“哪怕是不起眼的小角色,镜头到你这里,你这一秒就是主角,别浪费这个机会。”

演员在镜头之内应该很感性,镜头外应该很清醒。每个行业都有不同的人存在,林家栋想感受他们的生命力在哪里。因此每次放假,他都找一些圈外的朋友聊天,内置自己的经验。

王传君

中国演员

“看见或者不被看见不太重要,重要的是角色会留在那里。”

现在,王传君谈起角色十分平静,他把演员的姿态放得很低,认为表演不是彰显自我的路径。以前的他太想要守住一种姿态,后来才知道姿态并不重要,那是活给别人看的,自己找到一个舒适的生活状态比较重要。

戴佩妮

马来西亚歌手

“我选择做叙事型的创作歌手,我不爱写日记,但是我爱写歌,我的歌就是我的日记。”

原创歌手的好处是听众不用挖空心思从词曲的弯弯绕绕里勾勒演唱者的心绪和故事。尤其是像戴佩妮这样的创作者,她以直接或间接的生活经历为蓝本创作,表达浓烈而直接,深层剖析自己。

胡兵

中国模特

“在时尚界,恰到好处的东西,反而很精彩。越简洁,就越时髦。”

在时尚界“轰炸”了30年,52岁的胡兵仍活跃在时装周的秀场一线。他认为自己可能做不了很大的事情,但是在时尚这个领域里,他可以输出,帮所有人加油。这种梦想让他感觉到自己有种“小伟大”。

猜你喜欢

创作
咱也过回『创作』瘾
创作鉴评
当创作不再是幸福的事时
《如诗如画》创作谈
《一场说来就来的雨》创作谈
纳兰词对当代词创作的启示
诗词创作“三要”
《一墙之隔》创作谈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