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紫草的性味归经、功效及用药禁忌考证

2023-11-09林艳巧刘雅芳吴含章曲昌成郑修昆

环球中医药 2023年10期
关键词:痘疹神农本草经性味

林艳巧 刘雅芳 吴含章 曲昌成 郑修昆

紫草为紫草科植物新疆紫草Arnebiaeuchroma(Royle)Johnst.或内蒙紫草ArnebiaguttataBunge的干燥根,又名藐、茈草(《尔雅》)、紫丹、紫芙(《神农本草经》)、地血(《吴普本草》)、鸦衔草(《本草纲目》)等。其植物记载始载于《山海经·西山经》[1],认为紫草为染色之用,李时珍释其名曰“此草花紫根紫,可以染紫,故名”,认为紫草是依据其外观及功效命名。现代研究证明,紫草具有抗炎、抗病毒、保肝护肝、抗氧化和免疫调节等多种药理活性[2],由紫草开发制成的药品在皮炎、皮疹、小儿湿疹过敏性紫癜等领域广泛使用,现代医家多将紫草作为皮肤科常用药[3]。

目前多数学者主要对紫草的名称、基原[4]、产地[5]、炮制方法[6]、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和分析,然而有关紫草性味归经及功效应用方面的系统考证研究较少。本文着重对不同历史时期紫草的性味归经、功效应用及使用禁忌进行归纳与分析,便于了解古今中医药学家对紫草的认识,为紫草的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1 性味归经

2020年版《中国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对紫草性味归经记载为:“性味归经:甘、咸,寒。归心、肝经。”[7]历代医家在不同的年代,对紫草的性味归经具有不同的认识。

1.1 紫草性味描述的历史演变

《神农本草经》是最早记载紫草性味的典籍,言其“味苦,寒”,明代以前的本草著作一般引用这个描述,如《汤液本草》记载紫草“气寒,味苦,无毒”[8]。唐代甄权[9]《药性论》云“紫草味甘、平”,首次记载了紫草“味甘”性味,但在此时期未受到医家们重视。

明代《本草纲目》记载紫草“甘、咸,寒”,首载紫草“味咸”性味,随后明代的部分本草著作中增加了甘、咸的描述,如明代《本草易读》中描述紫草的性味“甘、苦、咸,寒,无毒”,《本草通玄》曰 “味甘气寒”。但这一时期医家对紫草的性味认识仍以苦、寒居多。

至清代,医家对紫草甘、咸、寒性味的认同度增加,如《本草备要》[10]、《本经逢原》[11]、《本草从新》[12]、《本草求真》[13]、《本草述钩元》[14]、《药性切用》[15]均持此观点。此时期医家对紫草性味描述混杂,但不离甘、苦、咸、寒四味。现代医家对紫草性味的认识统一,《中国药典》中紫草项下性味描述为“甘、咸,寒”,舍弃了紫草“苦”的性味。

关于五味的实质,现代学者主要持滋味说、功能说和物质说三种观点[16]。五味概念源于人们对食物真实味觉的感知,《神农本草经》首次把药味的概念引入本草著作,将五味理论从味觉感知上升到理性认识。随着中医学理论的发展,五味逐渐演变为对药物功效作用的高度概括,人们可以根据药物功效来推断其药味,使药味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口尝之法[17]。明清以前,记载紫草味“苦”的本草典籍众多,而首先记载紫草味“苦”的是《神农本草经》,我们认为这与紫草真实滋味及五行理论相关。明清时期关于药味的确定,开始采用以功能类推定味的方法,故推测紫草味“甘”“咸”的依据在明清时期应由药物功用类推所得。

1.2 紫草归经描述的历史演变

张元素首创药物归经理论,认为药性各有所长,各归其经。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把中药归经理论同临床实践相结合,使归经理论逐渐完善并趋于成熟。

明代以前本草古籍对紫草的归经鲜有记载,明清时期是中药归经理论成熟与完善阶段,这一时期出现了紫草的归经描述。《本草纲目》记载其入手、足厥阴经,并入心包络及肝经血分[18];《本草征要》又在《本草纲目》基础上,增加了入手少阴心经的记载[19]。李中梓[20]《雷公炮制药性解》中记载紫草入心、小肠二经,言道:“本入心经。而小肠者,受盛而与心应者也,故并入之。”

清代本草典籍对紫草的归经认识较为统一,认为紫草的归经主要入心胞经、肝经。其中,《要药分剂》记载其入肝肾二经,兼入心包络经[21];《本草述钩元》中描述紫草“入手足厥阴足少阴经”[14]。明清时期本草古籍不仅记载紫草的归经内容,还对药物“入血分”有详细的论述,进一步体现了药物作用的针对性和选择性。

综上所述,虽然根据古籍的记载,紫草归经入肝经、心包经、心经、肾经、小肠经,尤以心包经和肝经为要,但在现代多将其统一为入心、肝经,如《中国药典》中紫草项下对紫草归经描述的记载。

2 紫草功效描述的历史演变

2.1 宋代以前

2.1.1 本草著作中紫草的主要功效 紫草的功效最初收录于《神农本草经》,位列中品,谓“主心腹邪气,五疸,补中益气,利九窍,通水道”[22];又《本草纲目·卷三》言“黄疸有五,皆属热湿”,紫草有利窍、除湿热的功效,与其利小便、使湿热从小便排出相关。由于邪热在内能损伤中气,邪热散则能补中益气,故紫草能除心腹邪热之气、去五疸之证。南北朝《名医别录》亦收录紫草,在《神农本草经》的基础上,增加了治腹肿胀满痛,合膏疗小儿疮及面皶[23]。“皶”即粉刺,该书首次提及紫草用作发疮及面部皮肤病的外用方法。该时期医家认为紫草性味“苦寒”,故可推测此处腹肿胀满痛是由于湿热瘀滞于脾胃、中焦受邪而导致。唐代《药性论》载 “能治恶疮癣”,亦提及紫草用作疮癣治疗[9]。

2.1.2 方书中紫草的临床应用 宋以前方书对紫草的药物使用记载少,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引《经验后方》曰“治时疾发豌豆疮及赤疮子未透……时以紫草汤下,少时心神便定,得睡,疮后发透”,将紫草用于发疮治疗[24]。

综上所述,宋以前医家对紫草功效记载明确,皆认为紫草多用于除湿热邪气,与当时本草典籍收录其性味“苦寒”的功效相一致,且该时期出现紫草合膏用作小儿疮及面部粉刺的外用治疗;而方书中紫草的相关记载少,将紫草作为汤剂发疮的佐助之药。

2.2 宋元时期

2.2.1 本草著作中紫草的主要功效 宋元时期紫草多被用作疮疹的治疗,正如《本草图经》对紫草的记载“古方稀见使。今医家多用治伤寒时疾,发疮疹不出者,以此作药,使其发出”[25]。《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谓“主心腹邪气,五疸,补中益气,利九窍,通水道,疗腹肿胀满痛,疗小儿疮及面渣”[26],该时期本草著作对紫草功效记载较前并无大变化。

2.2.2 方书中紫草的临床应用 在方书记载方面,宋以前医家对紫草相关的记载处于较少的情况,且大都与治疗疮疹相关。陈无择[27]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指出,紫草能解肌而治斑疮已发。杨士瀛[28]用药遣方时注重对紫草药物的配伍使用,其在《仁斋直指方》云:“紫草治痘,能导大便,使发出亦轻。得木香、白术佐之,尤为有益。”庞安时[29]《伤寒总病论》中载“常行疮豆,紫草汤最良”,元代《丹溪心法》载“疮痘已出,则少与化毒汤。出不快者,加味四圣散、紫草饮子、紫草木香汤、紫草木通汤,或快斑散、丝瓜汤”[30],其中紫草饮子仅紫草一味药物。可知,该时期紫草主要用于疮疹治疗,可单用亦可配伍为用。

宋元时期本草著作记载的紫草功效与前人基本一致,但在药物运用方面,该时期紫草多用于发疮,治疗疮疹不出情况。除此之外,宋代大型方书《太平圣惠方》载“以油浸紫草涂之。辟蚊虫及诸虫”,亦被用作外治中药之一[31]。

2.3 明清时期

2.3.1 本草著作中紫草的主要功效 明代《滇南本草》载紫草“腹邪痛,消水肿,退黄疸及诸疮毒,服之可解”[32];《本草品汇精要》介绍紫草“主透斑疮利水道”[33];《本草蒙筌》“益气补中,通窍利水。治目黄成疸,疗腹满作疼。合膏敷疥癣疮疡,单煮托豌豆疮疹”[34],皆与《神农本草经》所载功效相近。

在功效上,紫草的凉血作用首次在《神农本草经疏》中被提及,认为紫草合膏药治疗疗小儿痘疮及面皶,是发挥其凉血之效[35]。《本草纲目》指出紫草凉血活血而入血分,曰:“紫草功长于凉血活血,利大小肠。故痘疹欲出未出,血热毒盛,大便闭涩者,宜用之。已出而紫黑便闭者,亦可用……治斑疹痘毒,活血凉血,利大肠。”[18]此后医家在此基础上多有发挥,如《本草征要》认为紫草凉而不凝,是痘家血热的要药[19],《本草易读》介绍紫草“凉血活血,发痘提疹,利小便,通大肠[36]。治恶疮癣,除心腹邪气”,《本草正》载:“性寒而利,能凉血滑血,通利二便,故痘疹家宜用之……此外,可用以解黄疸、消肿胀,及一切斑疹、恶疮,亦以其能利九窍、通水道、去湿、凉血而然也。”[37]关于紫草的凉血之效,杜文夑[38]《药鉴》记载道“其色紫,故能行血。其味苦,故能通窍利水。其气寒,故能治肿毒痈疽”,其认为紫草色紫能行血,气寒能凉血,故可用于血热之证。

清代《本草备要》记载“血热则毒闭,得紫草凉之,则血行而毒出”[10],指出紫草能凉血而解毒。《神农本草经百种录》认为紫草色紫入于心,能治疗热证出血,曰:“紫草色紫而走心,心主血,又其性寒,故能治血家之热。”[15]《本草求真》对紫草凉血之效进一步解释,载:“色紫质滑。专入厥阴血分凉血。血凉则九窍通。二便利。故凡血热毒闭。而见心腹急痛。水肿不消。五疸癣恶疮。及痘疮血热毒盛。二便闭涩者。治当用此。”[13]《本草撮要》:“功专凉血活血。利大小肠。得白术、木香治痘疮血热毒盛便秘。”[39]以上皆认为紫草能用于治疗血热毒盛之痘疹。《得配本草》载“主血中郁热,去心腹邪气。利二便,解黄疸,消肿胀,托痘疹,化紫斑,利九窍,通脉络,达皮毛”[40],书中提出紫草能治疗血热紫斑。

2.3.2 方书中紫草的临床应用 明清时期痘疫盛行,方书中出现大量以紫草命名且治疗疮痘的方剂。如明代《奇效良方》收录紫草饮子治疗小儿疮疹,记载紫草能利窍,使疮痘透出[41];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痘疹通治方”中记载,紫草能凉心火,发痘解毒;《赤水玄珠》收录钩藤紫草散,用于治痘疹不快[42];《原幼心法》记载紫草木香汤治小儿疮透出不快[43];《医方考》紫草化毒汤的紫草能活窍,利血化毒[44]。

清代《绛雪园古方选注》记载紫草承气汤治疗痘疹,认为紫草内通血脉,外达皮毛[45]。《成方便读》记载凉血养营煎,治疗血热阴亏痘证,张秉成认为痘证必当由营分而出,若血中有火与痘毒相搏,必为之瘀结,故方中用红花、紫草行血分之瘀;书中还记载太乙保和汤,指出紫草能宣血中之瘀,这是继李时珍记载紫草活血功效后,医家对紫草能行血分之瘀的再次说明[46]。《伤寒瘟疫条辨》记载“小清凉散,治温病壮热烦躁,头沉面赤,咽喉不利,或唇口颊腮肿者”[47],认为方中紫草通窍和血、解毒消胀。《伤寒直指》记载“斑未透者,升麻葛根汤,热甚加紫草”[48];清代程文囿[49]《医述》记载痘疹“色紫热甚,方用紫草、茜根,不可纷纷乱用”,认为疏痘饮加红花、紫草能活血清火毒。《冯氏锦囊秘录》痘疹“火盛者熟地丹皮,佐以牛蒡、紫草、升葛”[50],认为痘疹,初觉繁红稠密,紫草用之无疑。《麻科活人全书·卷之一·应用药性》记载紫草:“古方以治五脏邪气,金疮崩漏,破积血,生肌止痛。今人专用之治痘疮,为其有活血起胀之功。”可见,在明清时期医家普遍认为紫草合汤药能凉血行瘀,发痘解毒。

综上所述,紫草功效最初收录于《神农本草经》,在宋以前医家鲜少使用,宋元时期紫草多被用作疮疹的治疗,可单用亦可复方使用;明清之际出现大量以紫草命名的治疗痘证方剂,此时期明确指出紫草入血分,具有凉血之效,能用于治疗血分热症之疮痘、紫斑等,后世医家多在此基础上加以发挥。《中国药典》对紫草项下功能与主治记载:清热凉血,活血解毒,透疹消斑;用于血热毒盛,斑疹紫黑,麻疹不透,疮疡,湿疹,水火烫伤[7]。

3 用药禁忌

3.1 紫草用药禁忌的历史演变

历代中医古籍对紫草用药禁忌的认识较为统一,认为脾气虚及大便利者禁用。元代医家曾世荣[51]《活幼心书》云:“紫草性寒,小儿脾气实者,或尔偶中,脾气虚者,反以为害。”可见,早在元代医家对紫草的证候禁忌就有了一定的认识,宋代《仁斋直指方》认为“大便利者,勿用”[28],明清时期医家的著作中对紫草的证候禁忌一般采用以上两种说法。

明代医家缪希雍[35]在前人基础上,增加了小便清利者禁用一项,其著作《神农本草经疏》云:“痘疮家气虚脾胃弱,泄泻不思食,小便清利者,俱禁用。”《本草纲目》首提“痘疹若已出而红活,及白陷大便利者,切宜忌之”之说[18]。《本草征要》言“过用则有肠滑之虞”[19],同时也做出了解释,认为痘证的治疗需重视脾胃,过用紫草有滑肠之弊;《景岳全书》“卷之四十五·痘家药忌”云:“紫草性寒利窍,多服成泄泻,脾气虚者忌之。”通过本草古籍的阅读,发现清代医家对紫草的证候禁忌更强调“泻者忌服”,如《本草备要》[10]、《本草求真》[13]、《药性切用》[15]等的记载,《得配本草》言:“脾气虚、便滑者,禁用。”[40]现代《中药学》教材认为“紫草性寒而滑利,有轻泻作用,故脾虚便溏者忌服”[52],故脾胃虚弱、便溏者是紫草使用的证候禁忌。

3.2 紫草与糯米同用可制约其“寒”性

古代医家认为紫草作为药物使用时,应加入糯米,防止紫草性“寒”的特性,如《景岳全书》“卷四十五·痘药正品”记载“大抵凡下紫草,必下糯米五十粒以制其冷性,庶不损胃气而致泄泻”;《冯氏锦囊秘录》记载:“宜同粘米,盖粘米能制紫草之余寒,但终属性寒滑利,不可久用通用,恐致泄泻成虚。”[50]

综上所述,脾虚、便溏是紫草使用的证候禁忌,这与紫草药性寒冷相关。在临床上,脾虚便溏患者如确需使用紫草,可与糯米同用。

4 小结

综上所述,在漫长的中医学发展历程中,后世医家对前代本草文献中紫草的效用必然有一定的继承或补充,紫草的名称、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用药禁忌等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现代学者应注意传统的继承,持扬弃和发展的眼光对待,或可资借鉴,以继承前人经验,扩大其临床应用范围,同时加强对紫草的理论及实验研究,为临床提供更可靠的资料,继承传统中医药文化,推动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

猜你喜欢

痘疹神农本草经性味
新安固本培元派三位代表性医家治疗痘疹用药规律研究*
从《神农本草经》论述干姜在经方中的应用
江医家喻嘉言食疗治痘探析*
皮肤型鸡痘诊断与治疗
方剂药性量化研究现状及展望
经方中芍药的运用
《神农本草经》中与神志相关的药物归类分析——胡随瑜教授《神农本草经》讲记(四)
盗汗病治疗药物性味归经频数分析
基于数据挖掘宋代《小儿痘疹方论》治疗小儿痘疹用药规律探讨
摘录《神农本草经读》(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