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郑亮辨治泄泻病经验

2023-11-09赵先惠郑亮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南京210019

江西中医药 2023年9期
关键词:石榴皮白术脾胃

赵先惠 郑亮 (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南京 210019)

泄泻病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的病证。泄是指大便溏薄,时作时止,病势较缓;泻则是大便直下,如水倾注,清晰如水而势急。 泄、泻临床难以截然分开,常合而论之[1]。本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现代医学主要从止泻、解除痉挛、调节肠道菌群、抗焦虑等方面进行治疗[2],但总体疗效不佳,且常反复发作难以根治。中医论治本病则有其较大优势。郑亮教授出生于江南广和堂中医世家,先祖为乾隆御医黄元御的弟子,传承了全国名老中医单兆伟教授孟河学派的学术经验,从事中医教学与临床30 余年,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和临床经验,在治疗内科杂病中颇有研究。笔者有幸随侍左右,现就其治疗泄泻病的学术经验介绍如下。

1 病因病机

泄泻的病变部位在胃肠,主要病机为脾虚湿盛[3],发病原因主要包括外感淫邪、内伤饮食、情志失调、脾胃虚弱、命门火衰等。沈金鳌在《杂病源流犀烛·泄泻源流》中提出“湿胜则飧泄,乃独由于湿耳”,概六淫之邪均可致脾胃运化失职而发为泄泻,但以湿邪为首,湿为阴邪,重浊黏滞,最易伤脾阳,发而为泄泻。《景岳全书·泄泻》云:“若饮食失节,起居不时,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致合污下降而泻痢作矣。”饮食不节、饥饱失常、嗜食肥甘厚味生冷或误食不洁而伤于脾胃,脾胃运化失司,清浊不分相夹而下,乃为泄泻。《张景岳医学全书》 云:“肾为胃关,开窍于二阴,所以二便之开闭,皆肾脏之所主,今肾中阳气不足,则命门火衰……阴气盛极之时,即令人洞泄不止也。”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两者互促互资,共司水液代谢之平衡,如若禀赋不足,亦或是后天失调,致肾阳不升,脾阳不足,脾肾失于温煦,不能温化积水,蒸腾寒气,导致肠中多水,水湿下注而致泄泻。《医方考》曰:“泻责之脾,痛责之肝;肝责之实,脾责之虚,脾虚肝实,故令痛泻。” 郁怒伤肝,忧思伤脾,情志不畅,肝疏泄功能失常,肝木横逆,克犯脾土,中焦失于运化而成泄泻。

由此可见,引起泄泻的病因较多。郑师认为,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吾师推崇“泄多因湿”理论,认为“湿邪”为本病发病的关键。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指出: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脾喜燥而恶湿,脾为湿困,运化失司,水湿停聚,发而为泄。同时,他又指出临证时当谨慎细心,疾病的病机不似书本那般单纯,往往虚实兼挟, 寒热并见,辨证时应全面分析,治疗时要灵活变通, 处方遣药时应有所侧重,不可胶柱鼓瑟。

2 临证分型

郑亮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将泄泻分为寒湿中阻、湿热内盛、肝气乘脾、肾阳虚衰、饮食内伤、脾胃虚弱6 种证型进行辨证论治。

2.1 寒湿中阻

临证见:泻下清稀,严重时如水样,腹痛伴有肠鸣,痞满,脘腹胀闷,食少,或者兼有外感症状,即恶寒发热、鼻塞头痛、肢体酸痛等症,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濡缓。治当解表散寒、芳香化湿。方选藿香正气散加减,酌情配伍佩兰、荆芥炭、防风炭、炒苍术等芳香祛风之品。李杲言:“寒湿之胜,当助以风平之。”吾师认为,风药辛香可醒脾,苦温可燥湿,清阳升而脾运复,以达祛湿止泻之功;并建议患者自煎中药之时加入几片鲜姜以增强解表散寒之效。

2.2 湿热内盛

临证见:泄泻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大便色黄褐而臭,伴有黏液,气味臭秽,肛门灼热,烦热口渴,小便短黄涩痛,舌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治以清热燥湿、分利止泻。方选葛根芩连汤加减,酌情配伍马齿苋、地锦草、苦参、蒲公英、木香、槟榔等理气清利之品。腹痛甚者可加乌药、姜厚朴理气缓急止痛。

2.3 肝气乘脾

临证见:肠鸣腹痛,痛即欲泻,泻后痛缓,情志不遂之时加重,平素多有胸胁胀闷,嗳气反酸食少,矢气频作,舌苔薄白,脉弦。治宜抑肝扶脾止泻。方选抑肝散加味。抑肝散又名抑青丸,出自《小儿药证直诀》,著名医家大塚敬节和矢数道明在《汉方诊疗医典》中记载,抑肝散用于治疗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等[4]。吾师在前人基础上对抑肝散进行化裁,自拟经验方:嫩钩藤10 g后下,醋柴胡8 g,制香附10 g,炒枳壳10 g,当归10 g,川芎10 g,炒白术10 g,茯苓10 g,炙甘草5 g。反酸重者,加乌贼骨20 g、鹅管石20 g;肝郁难疏者,加贯叶金丝桃15 g、枳实10 g;腹痛甚者,加乌药10 g、炒白芍10 g,易陈皮为青皮;失眠难寐者,加酸枣仁10 g打碎、合欢皮10 g;食欲不佳者,加鸡内金10 g、焦山楂10 g、炒麦芽10 g。全方组方严谨,药性和缓,既条达肝气清郁热,又养血柔肝止痛,疏肝郁而不伤肝阴,尤适用于肝郁作泄者。

2.4 肾阳虚衰

临证见:每于黎明之前脐腹作痛,继则肠鸣而泻,完谷不化,泻后则安,伴见形寒肢冷,腹部喜暖,腰膝酸软,舌淡胖苔白,脉沉细。治宜温肾健脾、固涩止泻。方选四神丸加减,酌情加用石榴皮、鹿角霜、仙茅、乌梅等收涩之品。吾师出生于广和堂十代中医世家,家传治疗经验颇多,皆倾囊相授,自创脾肾阳虚久泄方:黑顺片10 g,党参10 g,炒白术10 g,盐补骨脂10 g,仙茅15 g,仙灵脾10 g,鹿角霜10 g,石榴皮10 g,炙甘草6 g。腹中冷痛难止者,加炮姜、吴茱萸、肉桂等以温补脾肾之阳;泄泻日久难愈者,加芡实、覆盆子,重用石榴皮至20 g,以增强止泻之效。

2.5 饮食伤胃

临证见:泻下大便臭如败卵,或伴不消化食物,腹胀疼痛,泻后痛减,脘腹痞满,嗳腐吞酸,纳呆,舌苔厚腻,脉滑。治宜消食导滞、健脾止泻。方选保和丸加减。食积严重者,可加鸡内金、炒麦芽、焦山楂;腹胀甚者,加莱菔子、姜厚朴。

2.6 脾胃虚弱

临证见:大便时溏时泻,反复发作,稍有饮食不慎大便次数即多,夹见不化水谷,伴见纳呆,脘腹胀闷不舒,面色少华,神疲肢倦乏力。治宜益气健脾、化湿止泻。方选参苓白术散加减。气虚较重者,可重用黄芪补中益气,易党参为生晒参;胃纳呆滞者,可加焦山楂、焦神曲、炒麦芽;湿盛较重者,可加炒苍术、白豆蔻、草果、砂仁等燥湿醒脾,以鼓舞脾胃清阳之气。

3 辨治经验

3.1 药有寒热温凉,临证当辨寒热虚实

泄泻之本虽为脾虚湿盛,但湿邪最易夹杂他邪共同为病。《温病条辨·上焦篇》曰:“其性氤氲黏腻,非若寒邪之一汗即解,温热之一凉即退,故难速已。”湿邪致病之时往往挟风、挟寒、挟热、挟积、挟痰、挟瘀等,病变脏腑亦可涉及肝、肾等,而且常常与其他病证相关联,导致多种病因病机夹杂,形成复杂的因果关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吾师强调任何良方妙术的使用,都必须以正确的辨证论治为前提,只有深刻把握住疾病本质,才能做到准确施治,也才能最大限度地取得疗效。如寒湿伤中之泄泻,若一味使用寒凉类药物,必将导致病情加重甚至恶化。

3.2 治泄必用白术

《杂病源流犀烛》曰:“是泄虽有风、寒、热、虚之不同,要未有不源于湿者也。”吾师认为泄泻虽有寒热虚实之分,但均有湿的兼证。“湿为水之散,水为湿之聚”,湿邪类水属阴,易侵袭人体下部,脾者属土畏水,湿邪最易犯脾阳,困厄气机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司,致小肠泌别清浊、大肠传导化物异常,乃为泄泻。故此时需用苦温之品燥湿利水,健运脾气。《本草求真》誉白术为“补脾脏补气第一要药也”,对于湿盛泄泻者,以炒制品最佳,用量8~10 g 为宜,可根据病情酌情加减。白术与苍术、砂仁配伍,用于湿邪较甚者;与枳壳配伍,可除脘腹之痞满;与茯苓、人参等配伍,可大补脾土之气。

3.3 暴泄慎涩,久泄慎利

对于新病暴泄者,应慎用补涩之品。暴泄多是因外感六淫、饮食内伤或七情郁结所致。病初邪气正盛,当以驱邪为主,此时当选用清利、疏散之品,如炒苍术、猪苓、泽泻等,以免关门留寇。然此类药物应避免通利太甚而耗气伤阴,须中病即止。久病慢泄者,应慎用分利之品。“久病多及肾”,吾师认为慢性泄泻者,多因脾肾失调所致,且久泄者多有阴液损耗、中气下陷等兼证,此时当选用石榴皮、赤石脂、乌梅、葛根、防风等升提疏利之品;同时久泄虽湿盛,但不可分利太过,以免重伤阴液,可选用炒白术、茯苓、山药等。

3.4 调畅情志,更替养神

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增大、长期不良的生活习惯等使得现代人更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疾病,心、身疾病常相伴出现。临床统计发现,相较于其他临床科室,消化系疾病患者伴有情志疾病的比例排名第一[5]。吾师常道:十剂之功,毁于一怒。肝主情志,调畅气机,五行属木;脾胃乃仓廪之本,五行属土。土虚木乘,木旺乘土;情志改变与肝密切相关,而肝病最易犯脾,故临床上常表现为肝脾同病。泄泻作为一种慢性疾病,治疗过程冗长,且疗效与患者精神心理状况密切相关,并强调遇此类患者要注意多关注其心理需求,与患者多交流、耐心开导。

3.5 顾护饮食

常言道“病从口入”,良好的饮食习惯对于保养脾胃至关重要。《素问·痹论》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郑教授建议:(1)养成定时进餐的习惯,饮食适量,不可过饥过饱。(2)食用清淡、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忌生冷、油腻、刺激之品。

同时还强调了“食物不耐受”的概念。食物不耐受[6]是指免疫系统把进入人体内的某种或多种食物当成有害物质,从而针对这些物质产生过度的保护性免疫反应,产生食物特异性IgG 抗体,IgG 抗体与食物中的过敏原形成免疫复合物,可引起所有组织(包括血管)发生炎性反应,并表现为全身各系统的症状与疾病,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食物过敏。统计学研究发现,我国儿童乳糖酶缺乏的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3~5 岁时为38.5%,7~8 岁时达87.6%,乳糖不耐受的发生率分别为12.2%和32.2%[7]。故对于胃肠敏感的泄泻者,吾师不建议饮用牛奶,同时叮嘱患者在日常饮食中要细心谨慎,发现对胃肠有明显刺激的食物应避免再次食用。

4 临床用药特色

《神农本草经》记载:“药有阴阳配合,子母兄弟。”精妙的配伍,可使药物相互促进增强药效。吾师在治疗泄泻时常用药对如下:(1)苍术-白术:白术性温味苦,可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时珍言其“厚肠胃,补虚损,止脾泄久痢”;苍术性温味辛苦,可燥湿健脾、祛风散寒,《珍珠囊》言其“湿肿非此不能除,能健胃安脾”。二药合用,消补并济,水湿得化,脾胃复健。(2)马齿苋-地锦草:马齿苋酸、寒,趋向于沉降,归肝、大肠经,《食疗本草》言其“作膏,涂湿癣、白秃、杖疮……煮粥止痢及疳痢”;地锦草味苦、辛,性平,趋向于沉降,归肝、胃、大肠经,现代研究发现,小叶地锦草提取物通过抑制或杀灭肠道病原菌、抑制炎性渗出和调节肠道运动,可对渗出性腹泻、渗透性腹泻、细菌性腹泻起到很好的治疗作用[8]。两者合用,苦可燥湿,辛可行散,吾师常用于治疗湿热型泄泻。(3)仙茅-鹿角霜:仙茅辛热,可补肾阳、强筋骨、祛寒湿;鹿角霜咸涩温,可温肾固阳、收敛固涩。此两味配合使用乃吾师多年家传经验所得,适用于久泄不止伤及脾肾之阳者。(4)荆芥炭-防风炭:防风辛甘温,可祛风解表、渗湿止痛、止痉;荆芥辛温,可解表散风、透疹消疮、止血。李中梓言:“气属于阳,性本上升,胃气注迫,辄尔下陷,升、柴、羌、葛之类,鼓舞胃气上腾,则注下自止。又如地上淖泽,风之即干,故风药多燥,且湿为土病,风为木药,木可胜土,风亦胜湿,所谓下者举之是也。”取此二味,可升提脾阳,发散水湿,同时两药炒炭后又兼备收涩之性[9]。(5)肉豆蔻-石榴皮:肉豆蔻味辛、性温,主归脾、胃、大肠经,《开宝本草》记载其能“温中消食,固肠止泄”;石榴皮味酸、涩,性温,归大肠经,能“止泻痢,下血脱肛”。两者合用,尤适用于脾胃虚寒之久泄久利。(6)贯叶金丝桃-柴胡:贯叶金丝桃辛寒,可疏肝解郁、清热利湿、消肿通乳,是目前发现的较明确的抗抑郁中药[10];柴胡辛苦寒,可疏肝解郁、升举阳气。两者配伍,尤适用于情志不疏作泄者。

5 验案举隅

患者李某,男,58 岁,2021 年7 月26 日初诊。泄泻反复发作3 年,日行3~5 次,呈稀糊状,肠鸣明显,无明显腹痛,矢气较多,饮食不当、天气骤变时加重,纳食量不多,夜寐一般,小便尚调,舌偏红,苔中根黄腻,脉濡弦。既往肠镜诊断:慢性结肠炎。西医诊断:腹泻,慢性结肠炎。中医诊断:泄泻病,脾虚湿热夹杂证。治以健脾益气、清肠化浊、祛湿止泻。拟方:党参15 g,茯苓10 g,炒苍术10 g,麸炒薏苡仁20 g,山药20 g,白扁豆15 g,砂仁6 g,陈皮10 g,地锦草20 g,马齿苋20 g,石榴皮20 g,黄芩10 g,煨葛根15 g,仙茅15 g,鹿角霜20 g,干姜3 g。7 剂,每日1 剂,水煎2 次,早晚温服。嘱其忌食生冷、辛辣、油腻、刺激之类,注意腹部保暖,勿过分紧张焦虑。

2021 年8 月9 日二诊:患者前方服后,药中病机,腹泻较前明显好转,大便质软。诉上周末因饮食不当腹泻3 次,后即止。察其舌脉:舌质淡红,苔白稍腻,脉弦。前方苍术易白术,石榴皮减至15 g,去鹿角霜、仙茅,干姜增至5 g。继用14 剂。

2021 年8 月23 日三诊:患者药后腹泻明显好转,日均1 次,偶有2 次,余不适均略有好转,守上方继用14 剂巩固。后随访腹泻痊愈。

按:《医宗必读·泄泻》提出治泄有九法: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基本涵盖了治疗外感、内伤泄泻的方法和原则。本案中,患者腹泻反复发作,观其舌脉为虚实夹杂之证。脾虚无力运化,水湿内盛,致湿走肠间发而为泄。以参苓白术散为基本方加减,一则健运脾气,二则使湿邪从小便走。患者舌苔中根黄腻,由此可知湿邪已有化热之象,《医宗必读》曰:“热淫所至,暴注下迫,苦寒诸剂,用涤燔蒸。”予以地锦草、马齿苋、黄芩以清肠化湿止泻;石榴皮味酸涩,有敛肠止泻之效,辅以葛根取“风能胜湿”之意,增强石榴皮涩肠止泻之效;患者腹泻间作3 年,病程日久,“久病必伤肾”,火不暖土即发而为泄,佐以仙茅、鹿角霜温补脾肾之阳。再稍添一味干姜以增其温补之功。全方以健脾渗湿为主,清、涩、渗并用,脾肾同补、寒温共济而收全效。

猜你喜欢

石榴皮白术脾胃
石榴皮可治腹泻
石榴皮可治腹泻
好脾胃 养出来
脾胃失调该如何调理
脾胃升降平衡才健康
脾胃气滞多因肝胃不和
气虚便秘用白术莱菔汤
石榴皮验方四则
超声波辅助提取干制石榴皮多酚工艺研究
王付教授运用白术治疗便秘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