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桥下空间利用探析

2023-11-05何子弘陈霄蔡安宁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3年9期
关键词:城市景观立交桥

何子弘 陈霄 蔡安宁

摘 要:立交桥在为城市交通提供便利的前提下,也产生了很多桥下灰空间。根据对湖北武汉二七长江大桥桥底空间、周边环境要素、人流量等的实地考察与调查,对其桥下空间现况展开分析,在城市空间外拓受到限制的情形下,结合当前空间利用所存在的不足,从艺术角度下的公共空间出发,明确提出对于城市立交桥桥下空间的利用对策和建议,将厚重的混凝土构筑物转化为服务项目和公共空间,以提高空间质量和活力,打造优质高效的服务型城市,形成一个可以复制的可持续性发展方案。

关键词:立交桥;灰空间;空间利用;城市景观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一般项目“环境美学视域下西南民族乡村意蕴与构建”(21FMZ023)研究成果。

武汉市位于长江、汉水交汇之处,有“百湖之市”的美誉,形成三镇隔岸鼎足而立的格局,公路桥梁众多。现如今武汉市完工的桥梁有1 300余座。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武汉形成了体量巨大的城市立体交通网,其中,立交桥在疏散交通、减轻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前提下,有效克服土地资源限制因素,对促进城市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成为发展和呈现城市形象的关键性元素。在立交桥自身充分发挥缓解交通压力、提高通行效率的功效之余,其桥底灰空间的负面影响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也是不可忽视的。这个区域通常光源差,杂乱无章,造成空间感受偏差。

日本著名建筑师芦原义信在《外部空间的设计》谈及“消极空间”,指出这种空间具有无目的性、无向心性、无明确边界、无主要的活动主题等特性,因为种种因素,其未能满足人和社会的需求。立交桥下方空间由于缺乏规划和监管,久而久之也成为消极空间,失去活力。消极空间的再塑造要寻找造成其负面形象的缘故,通过功能性引导,使消极空间再次焕发光彩与活力。

一、城市立交桥空间的景观类型

城市立交桥空间种类十分复杂多样。依照立交桥所在的位置,可以把城市立交桥附属空间分成门户型空间和节点空间;依照开放程度归类,可将城市立交桥附属空间分为敞开式、半敞开式和封闭式;依照立交桥路径形态分类,可以分为线状空间、点状空间和复合型空间;依照功能分类方式,可分为交通出行空间、商业服务型空间、休闲娱乐型空间及绿化型空间。

依照路径形态,将城市立交桥附属空间分为线状空间、点状空间和复合型空间三种类型(表1)。线状空间是指立交桥平行路径下方的空间,同立交桥平行线桥体一样具有一定持续性与延展性。除此之外,这种空间因为路面距地面有一定的相对高度,视线比较宽敞,且桥体具备遮蔽性,能够为车辆、行人遮风挡雨,防止其遭受气候影响,因而这种空间又归属于半敞开式空间。点状空间是指两条或两条以上立交桥路面交叉所产生的空间,该空间相对零散,比较开阔,交通量比较大,且多被用作城市绿化。复合型空间是指兼具线状和点状空间特征的空间,其占地面积大,是城市中无可替代的公共性敞开式空间,对其进行有效利用,可使其成为展现城市面貌和为群众提供休闲活动场地的空间。

二、城市立交桥下灰空间的设计原则

(一)功能性原则

桥下灰空间的设计需要根据场所位置、大小、形态等因素来调整空间功能,应充分开展场地调查和场所现状分析,合理地规划打造空间,在文化习俗、社会现状、自然生态的基础上,根据景观特点做好科学有效的空间布局,进而提升立交桥下灰空间使用率,使人们可以有效地开展交流互动。

(二)生态性原则

桥下灰空间的设计需要创造出一个生态适宜的生活模式,改善城市居民居住生态环境,充分发挥动物与植物的生态效应,在城市生态平衡中重建人与自然的良好关系。绿色植物在重塑桥下空间时也能起到关键作用。例如可用高大的乔木作为植物屏障,对桥下空间进行全面的规划,也可利用低矮的灌木丛分割中小型空间等。同时,植物还可以净化环境,调整空间的局部微气候,消化吸收有害物质,净化桥下空气,推动实现大众的身心健康。

(三)文化性原则

桥下灰空间的设计需要以人为本,建设宜居环境,同时结合历史文化,挖掘人文资源,通过景观营造充分展现地方历史文化内涵。重塑桥下公共空间活力的同时,地域文化特色的挖掘也至关重要。在合理规划和修复桥下空间的基础上,还应结合桥梁修建的社会背景、桥梁周边的土地利用形式,提炼出区域文化要素,将其与桥下空间的更新设计相结合。可通过设置桥下空间文化墙、雕塑作品等方法进行文化艺术构建,传承本土的区域文化,使人们真切感受到空间所产生的场所感,进而提高认同感。

(四)艺术性原则

桥下灰空间的设计需要巧妙地利用景观材料及绿色植物的形态、线条、颜色、占比、尺寸和光影开展景观构成,结合空间、时间的变化来建立艺术景观。

(五)安全性原则

桥下灰空间设计的安全性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景观自身的安全性,要求景观工程项目不能对人、社会、环境等其他客体产生危害;二是景观应起到提供安全庇护的作用。

(六)人性化原则

桥下灰空间的设计需要合理利用生态资源,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人类的需求,同时保证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景观设计要做到適应未来变化,做到可持续发展。将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与桥下的空间环境紧密结合,根据需求提升活动设备,可适当制定方案,策划一定的户外运动,达到满足大众社交需要的目的。设计的核心是人,空间形式靠人的意识产生,人的意识通过行为表现。在改造提升桥下公共空间的整个过程中,应综合考虑使用群体的行为意识,想大家所想,保证空间功能可以充分满足人群需求,并密切关注人的行为尺度,根据不同的活动人群,对空间尺寸进行科学调控。

三、武汉二七立交桥周边利用现存问题

桥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可满足周边居民的休闲活动需求,提升桥梁及周围区域公共空间活力。桥下空间的利用是系统全面的,需要进行整体的考量。武汉二七立交桥周边利用目前存在以下具体问题。

(一)桥下空间的利用不充分,缺乏多样性

二七立交桥桥下空间利用以开放式利用方式为主,建筑物式利用和围合式利用较少。由于缺少相关配套设施服务,又受到立交桥下面高度与墩柱间距限制,桥下空间压迫感较强。从整体上来看,场地靠近青山江滩核心区,但不是江滩绿地,而是一处有着130个停车位的公共停车场。这是武汉为数不多的利用桥下空间建成的生态停车场,但功能类型少,空间利用形式存在同质化趋向,重复性过高。桥下空间利用也应遵循因地制宜、合理利用的原则,不可全设为停车区。

(二)桥下空间与周边空间割裂

二七立交桥沿线有写字楼、住宅、商业场所、公园等不同类型的空间,面向不同的使用者,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条形空间。由于立交桥使桥下空间与周边城市空间割裂,桥下空间处于碎片形式,规划无计划性,空间功能单一,同时,桥北面为青山江滩,不缺绿道供行人散步休闲,桥周边只有一处商圈与多个小区,内部含停车场,导致人群分散。

四、立交桥下空间的设计思考

(一)城市立交桥下灰空间主要利用模式

结合孟买One Green Mile、澳大利亚墨尔本SKY-RAIL社区活动公园、多伦多桥下公园Underpass Park、迈阿密Underline公园等来看,其将桥下空间这一原本被忽视、很少有人踏足的消极空间,打造成为都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从成功案例中获取灵感,从中总结出城市立交桥下可以开发交通功能、商业功能和公共活动功能。在空间资源珍贵的城市中,桥下空间的使用模式受到人文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人为因素占主导地位,如周边用地情况对桥下空间利用形式具有重要的影响;自然因素,如气候、地势等,对立交桥下空间利用的影响占基础性位置,还体现在植物配置上。通过改造桥下空间来改善地区环境空间利用、城市景观,能够创造一个充满活力与生命力的公共空间,打通城市交通的“血管”。

(二)营造空间景观

1.自身桥体美化

桥下空间采光不足,桥底的墙面及柱身都是公共艺术的重要载体,可以采用大胆的造型和色彩,结合丰富的室外活动设施,赋予桥下空间独特的使用感受,如米黄色或浅蓝色,这样既丰富了桥底色彩,也不会过于花哨,不会对驾车者视觉产生干扰。鲜明快活的颜色使桥下各个空间有了独特的身份属性,远远看去能够吸引行人的注意,成为周围环境的一抹亮色,使原本阴暗的桥下空间变得明亮和充满活力,将分散的周边用地紧密联系起来。桥体美化过程中可以融入当地文化元素,这里的文化元素可以是风景名胜、文化遗产、历史人物,例如融入盘龙文化、荆楚文化、黄鹤文化、东湖文化等优秀的武汉当地文化,从而达到传递特定文化的目的,同时增加其趣味性。还可利用新媒体技术,增加互动性空间装置,丰富空间的表达形式。

2.空间造型设计

在符合抗压强度、耐磨损等基本需求的前提下,将桥下空间和周边连接起来,赋予有效的功能分区,提升空间的视觉持续性表达和亲近感。按照地形地貌的形式进行设计和铺设,这样可以将平面的视觉效果转变为立体的空间感觉,从而可以更好地缓解立交桥下方的相对高度与墩柱间距限制所带来的不适。场地周围有水体,结合滨水绿化进行强化设计,增设方便行人休憩停留的空间,根据地势建造木质阶梯观景平台,打造一个供来往的行人休息的平台。

在城市里,立交桥的数量是非常庞大的,它占据了大量的城市空间,在充分发挥缓解交通压力、提高通行效率的同时,也给周边的环境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影响,成为城市空间的“隔离带”,使城市景观破碎化。通过多个角度、多个层次的思考和设计,结合文化特色、功能要求,对立交桥下的区域进行划分,使其变成一条线状的风景长廊。

(三)打造多元化的公共空间

从总体上考虑周围居民、通勤人员和弱势群体对同一地点不同时间、不同季节设置灵活场地的需求,打造多元化的公共空间。通过打造桥下社区综合体,为各类人群提供舒适的一站式服务,从而激发喜爱运动的青少年自发性活动,满足成年人释放减压的需求,方便中老年人在休息的同时看护与陪伴儿童,鼓励社区的弱势群体参与公众生活,使得各类设施得到充分运用,形成一个具有凝聚力的文化活动场所。

五、结语

随着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人们对立交桥下空间的使用意识越来越强。立交桥在缓解地表交通压力的同时,也形成了桥梁下方的灰空间,如何合理地规划与使用桥梁下方的灰空间已成为许多城市面临的共同难题。武汉市要建设有魅力的历史文化名城,就必须在解决交通问题的同时,合理地规划桥下空间,提升桥下空间的景观品质。通过研究桥下空间利用形式,对武汉二七大桥桥下空间使用的不足进行了分析,并对其进行了一些理论上的整理,指出大桥底部的规划一定要首先解决空间的联通问题,再根据对其现状的调查研究,系统完善桥下功能,改善活动空间环境,包容各类人群的和谐发展,让城市充满新的生机。

参考文献:

[1]梁绍基,林玉琳.城市高架桥下“灰空间”景观提升策略初探:以陈村镇龙舟主题公园二期为例[J].现代园艺,2021(24):37-39.

[2]刘董欢.郑州市城市立交桥景观评价与改造提升研究[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2018.

[3]孙畅,魏泽崧.基于景观都市主义的高架桥下消极空间改造设计研究[J].美与时代(上),2022(7):101-105.

[4]徐莎莎,何倩.武汉市高架桥下空间利用研究[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面向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治理:202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2风景环境规划.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1:180-198.

[5]童真旎.城市立交橋附属空间景观设计研究[D].成都:成都大学,2021.

[6]严雨.建筑以为“利”,广场以为“用”:比较四个广场的启示[J].北京规划建设,2017(2):108-111.

[7]李青.郑州市城市立交桥附属空间景观研究[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2012.

[8]徐巨洲.空间论怎样评论城市的混乱:读《隐藏的秩序》[J].国外城市规划,1994(4):49-52.

作者简介:

何子弘,广西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陈霄,广西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蔡安宁,硕士,广西民族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传统民族建筑。

猜你喜欢

城市景观立交桥
立交桥下不宜锻炼
宜毕高速陈贝屯互通立交桥
北京20座下凹式立交桥汛前可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