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工科背景下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产教融合研究

2023-11-04潘新潮黄丽丽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33期
关键词:人文地理城乡规划工科

潘新潮,黄丽丽

(1.南宁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1;2.广西万瑞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广西 南宁 530004)

引言

2017年年初,教育部为适应新一轮科技变革提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方向是建设新工科的战略行动。新工科的本质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促进高等工程教育领域实行的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1]。其主要内涵既包含新业态相对应的新兴的学科和专业,也包含面向应用、面向产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传统工科相比,新工科更加注重学科的交叉融合性、社会实用性和综合能力的培养[2]。而产教融合是近年来教育改革的热点,是指将产业行业的需求和实践问题融入教学过程中,以培养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目的的教育模式。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是一门以实践与理论结合的应用型交叉学科。随着国土空间规划改革、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对规划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提出新的要求[3]。本文基于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学科专业,以新工科发展需求为导向,针对该专业所面临的问题及挑战,研究该专业的产教融合发展的推进路径。

一、新工科的内涵及要求

新工科的内涵是:为培养将来更加多元化、具备创新能力的卓越工程人才,要坚定立德树人的理想,注重未来发展变化,通过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实现这一目标。新工科的要求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以工程实践为导向

新工科强调工程实践,要求学生在学习和研究过程中,注重实践应用,关注工程问题,注重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

(二)多学科交叉融合

新工科强调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要求学生具备跨学科能力,可以阅读和理解不同领域的文献,能够与不同领域的专家和学者合作。

(三)重视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新工科强调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要求学生能够自主学习、科学探究,开展创新性研究和实践,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四)强调文化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新工科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使其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持续学习和发展的意识,成为积极探索的优秀工程人才。

二、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产学融合存在的问题

(一)项目生产与教学结合不够紧密

将实际案例引入教学是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课程必不可少的环节,但目前很少有实际项目引入课堂进行教学,即便有引入,也存在与课堂结合不紧密等问题。目前大多数课程以纯理论教学和案例式教学两种模式为主;纯理论的教学模式只能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很难将理论运用到未来的项目实践中;而案例式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掌握项目的创新要点和重点内容,但存在的问题却是与知识点结合不紧密,学生很难融会贯通。

(二)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供需不平衡

实践教学包括实习实践和课程实践两方面,产学研之间存在一定的信息不对称,使得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供需不平衡成为一大难题。一方面,企业实习单位需求和学生实习要求不匹配,企业在招聘时更加看重学生的实践经验和技能,大学教育更注重理论知识和研究成果,导致企业—学生—学校三者的需求不一致,学生培养目标与用人单位需求不对称的现象。另一方面,课程实践与课程理论不匹配,实践课时不足。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具有很强的社会参与性,这就要求具有一定的实践平台和实践课程,而教学平台很大程度上影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构建好实践平台是培养本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举措。

(三)学校—企业—政府三者协同教学有待加强

学校、企业和政府三者一同构成了新工科背景下的产教融合的核心,每个主体都在产教融合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然而由于三者之间的目标、方法、资源存在差异性,三者的协调度受到限制,在产教融合过程中出现了“学校积极性高,企业积极性低,政府调控性弱”的问题。学校作为关键主体,承担着知识创造和转移的责任,却存在一定的理论和实践脱节;企业作为重要主体,是产业链的重要环节,经济利益与研发创新联系紧密,然而存在部分企业不愿与学校和政府合作的情况;政府作为推动主体,起着产业调控和服务的重要作用,需落实政策法规等。在校企合作中,企业行业与科研院所联系不紧密、责任不明晰,行业人才标准制定不及时,而学校未能充分吸纳企业对人才的意见和建议,导致教学内容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培养的人才一定程度上不能满足行业需要。因此,实现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的产教融合研究需要学校、企业、政府三者之间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及有效的协调机制。

三、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产学融合实施途径

(一)根据新工科的目标要求,结合行业需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针对新工科要求,进行全方位跟踪,调整专业培养方案,秉承理工融合理念,以专业理论与规划实践为核心,强化空间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创新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分别从公共基础课程、公共平台课程、实践类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五部分构建课程体系,从思想道德、系统知识、实践能力与终身学习四个方面设置课程目标。对接国家机构改革和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重构需求,依托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和广西普通本科高校师范性现代产业学院(自然资源数字产业学院),对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情况进行多次论证调整,使其更符合新工科人才培养要求和社会发展需求,并且,在课程建设方面构建城市设计、人文地理学与国土空间规划等高度融合的三大特色课程群,开发多层次国土空间规划教学案例,出版教材和辅助教材。同时建立多主体参与的课程体系评价机制,邀请相应专业教育专家、任教教师、用人单位、其他社会专业人士对本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评价论证。与华蓝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广西大学等积极互动合作,构建基于“互联网+”教学和“专业融合+人才培养”的创新型平台架构,推进校企协同培养机制。

(二)加强校企深度融合,引企入教指导实践教学,实施“清单式”实习

加强与地方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依托合作企业,指导教学工作。具体措施为:通过规划“大咖”进校园等系列活动,以优秀的规划人才引领培养学生就业创业意识,促进职业道德养成,提高职业素养,为实践教学打下理论基础。通过建立优质的系列专题讲座,形成产教融合、校企共享的教学资源,加强学生对实际项目的了解,培养学生定向自主学习能力;聘请规划设计院高级工程技术人员进课堂,指导学生课程方案、课程实习、点评方案等,面对面指导学生的实践项目操作。为了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实施“清单式”实习。清单式实习是一种以任务清单为主的实践教学方式,将实习活动划分为一系列小任务,要求学生按照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而企业实习单位则根据学生需求制定相应岗位和相应内容。相比于传统的分配实习,这种实习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加明确实践目标和任务,有利于学生迅速适应工作环境和学习职业技能。针对性的实习实践,更有利于培养企业所需的人才。在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教学中,充分利用华蓝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广西国土空间规划研究院等多个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并结合实际项目需求,以任务清单的方式安排,让学生逐步掌握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

(三)对接岗位技术标准,构建项目课程体系,实施“项目式”教学

“项目式”教学是一种以项目为载体的课程设计和实施方式,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完成项目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协作能力。一方面,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引进实际项目,将项目进行拆解并融入相应理论知识章节进行教学,完成课程的转变与融合。另一方面,教师将教学和创新创业项目有机结合,通过课程知识的衍生参与相关竞赛,完成理论知识的深化和吸收,形成学—赛—产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通过对其就业岗位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明确岗位所需专业技术能力,围绕工作过程中的基本技术技能和理论知识,结合实际规划项目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将知识点板块化、项目化,构建“项目+课程”的专业课程体系,把规划单位的实际项目作为课程设计题目,让学生真题真做、真题假做;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根据“城市总体规划与村镇规划”“景观规划与设计”“城乡道路与交通规划”等专业课程,结合实际项目进行教学设计,将不同的课程理论知识与项目不同板块内容结合起来形成体系。同时,增设实践课程,如国家级一流实践类课程“精准扶贫与乡村地理”等,让学生在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将所学专业课程在实际项目中融会贯通,明确学习目标,从而有效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行“双师型”导师制,建立产教融合基础

为解决学生培养目标和用人单位要求不符的问题,学校应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建设教师队伍,推行“双师型”导师制。教师针对性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更有利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计划,围绕新型城镇化建设需求,强化实践教学,完善多课程实践教学融合的教学体系,为产教融合提供课程基础。面对新工科导向下对教师发展的新要求,专业教师向“双师型”转变成为必然趋势。“双师型”专业教师是指既具备学科专业知识,又具备教育技能和项目经验的教师。一方面,邀请或引进企业专家进行教学和指导,参与实践项目教学,引入最新的行业资讯和前沿技术;另一方面,学校的专业教师挂职锻炼,参与企业单位的项目,有计划地安排培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根据实际积累的项目经验进一步优化专业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同时推行导师制度,定期对学生进行指导,将“以一对多”师徒式教学作为“以一对众”“灌输式”教学的补充,使指导更具有针对性,为学生参与实践项目提供有利条件,见图1。

图1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产教融合技术框架

四、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产教融合成效

(一)知识体系结构进一步完善

通过将实践项目与多个专业课程结合,同时将多个知识点有机串联,使学生对各门专业课的理论知识都得以理解和实践,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知识结构进一步完善。从“马山县水锦·民江生态综合示范村建设规划”实践教学过程来看,参与到实际项目中的学生,其处理城乡综合问题的能力有较大的提升。

(二)专业技能有效提升

学生经过系统的专业学习后,除了具备综合理论知识、规划实践和软件综合应用能力,具有从事各类规划实践的基本能力,掌握一定的分析和表达方法,还具备良好的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和方案汇报能力,能够有效对接实际工作。

(三)实践应用能力显著加强

学生能具有较广的知识面,在经济、社会、文化、地理等方面有一定修养;在复杂又综合的城乡规划工作中,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针对城市的相关问题,系统地收集资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分类、总结,并精准地发现问题;能够运用相应方法(如GIS、大数据、数理方法等)对城乡规划领域的现象、问题进行分析、判断、推理和论证,最后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应用能力得到规划设计院的认可。

(四)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得到强化

根据课程设计,在实行“项目小组制”模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大局意识和团结意识,使其明确自身的职责;再者,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使其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职业道德素养和规划师团队协作的职业特征。

结语

无论是新工科产教融合大背景,还是国土空间规划改革实践,都催促着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进行人才培养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完善。高校应该立足自身办学特色,发挥专业优势,梳理人才培养方式,促进产教深度融合,重视教师和学生、校企及政府、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关系及融合发展的深度探索,全面提升教育质量,为国家培养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优秀应用型人才。

猜你喜欢

人文地理城乡规划工科
论当前城乡规划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城乡规划中常见问题与解决措施探讨
大数据时代的人文地理研究分析
高中人文地理应该怎么学
我的绍兴人文地理
《中国国家人文地理》(全100卷首批7卷)
工科研究生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创新
城乡规划
三维仿真在城乡规划全过程管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