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海兰 让小小长笛发挥更大作用

2023-11-03吴俊青

海峡姐妹 2023年10期
关键词:长笛福建福建省

文/吴俊青

不久前,在福建大剧院音乐厅,有一场浪漫而温暖的音乐会。其中,由福建艺术职业学院音乐学院副院长、长笛副教授王海兰及她的搭档郑挺、钢琴伴奏黄璐带来的长笛二重奏《玛雅》,引人入胜。闭上眼睛静静聆听,悠扬的笛声好似飘荡在雨林之中。

“《玛雅》曲风自带神秘气息,整首曲子静谧悠扬,虽然不长,但演奏时必须全身心投入,控制气息非常重要。”王海兰说,演奏技巧是需要经年累月磨炼的。

她对音色的把握十分娴熟,吹得投入,观众也很快被带入音乐的情境里,听得入迷。

如此功力,离不开她与长笛结缘30多年的丰富历练。

欢乐少年时:耳濡目染爱上长笛

与长笛结缘,是一份难得的遇见。王海兰是幸运的,她出生在一个“长笛世家”,从小与长笛结下了不解之缘。她介绍,爷爷王毓琪是福建省艺术学院建校后的第一位长笛老师,也是福建省第一个吹长笛的人。

王毓琪毕业于华东艺术专科学校(南京艺术学院的前身),毕业后在上海电影交响乐团工作过一段时间,后因为要照顾家庭回到了福建。他先是在福建省歌舞团工作,1958年福建省艺术学院建校时成为了长笛老师,一辈子从事长笛的教学工作。

童年时的王海兰,非常喜欢听爷爷吹奏长笛。当时家里的音乐氛围特别浓厚,除了爷爷,姑姑也喜欢吹奏长笛。在爷爷和姑姑的影响下,王海兰一直觉得音乐离自己很近,但年少的她当时并没有把演奏长笛当成一个职业梦想。

“我是在爷爷的熏陶下渐渐爱上长笛的,并不是一见钟情。”王海兰说,“小学二三年级之前,我并没有真正接触长笛,都是听爷爷吹奏。小时候听爷爷吹奏长笛真的是一件特别快乐的事情,爷爷的笛声在潜移默化中深深影响了我,在我心里种下了一颗音乐的种子。”

10岁时,王海兰开始正式学习长笛,爷爷是她的第一个启蒙老师。爷爷继承了那个年代吃苦耐劳、严苛自律的生活工作作风,对于初学长笛的小海兰而言,这位“老师”无疑是严厉的。严厉之外,爷爷又倾其所有教授她吹奏长笛的知识和技巧,也经常给她讲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很多道理让她至今受用。

此后,王海兰真正开始着了长笛的“道”,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

漫漫求学路:如饥似渴汲取知识

13岁那年,王海兰考上了福建省艺术学校,开始了6年的学艺生涯。在这里,王海兰遇到了除爷爷之外第一个要感谢的老师——马明珍老师,一位无论台上台下永远优雅的女士。

马老师一头利落短发、上课不苟言笑。“别看马老师对我们很严厉,但对学生非常关心,哪个学生水平退步了,哪个学生有些懈怠了,马老师都能一针见血地指出来。”王海兰说,“是马老师帮我把基本功打得足够扎实,跟马老师学习的6年,就像绑着沙袋长跑——等到卸掉‘负重’那一刻,就可以‘天高任鸟飞’了。”

1995年暑假到1996年初,为了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王海兰多次到上海求学,得到了林克铭教授、何声奇教授的悉心指导。在两位老师的教导下,加上她自己的刻苦练习,王海兰仿佛被打通了“任督二脉”,几个月时间技艺突飞猛进,之后以长笛专业第一名的成绩收到了上海音乐学院的录取通知书。

1996年9月,王海兰赴上海音乐学院开启了向往已久的大学生活,继续师从何声奇教授。何老师善于启发,他总是鼓励同学们找到自己的热爱,坚持不懈,大胆探索人生的可能性。“我很幸运,长笛正是我的热爱,从13岁那年开始,33年来从无改变。”王海兰说。

王海兰并不觉得自己是个有足够天赋的人,但绝对算是一个自律勤奋的人。求学期间,她每天早上坚持6点起床练习长笛,从无间断。“时间对我来说永远是不够用的,我总觉得我还有很多知识没有学到,所以我要更努力一些。”王海兰说。

传道授业者:让小小长笛发挥更大作用

毕业后她在上海的一个乐团里待过一段时间,但不久就发现,那里并不适合她。“在乐团里,我可能更加注重‘小我’,每天想的就是怎么样提升水平让自己‘更行’;但后来我想,如果能带动更多人认识长笛、学习长笛,甚至能为家乡的长笛事业发展贡献哪怕一点点力量,或许才能成就‘大我’吧。”王海兰这样解释回闽的缘由。

让一支小小长笛发挥更大作用,是王海兰更加看重的事情。

“我小时候,学习长笛是一件很小众的事情,现在在福建,学习长笛依然是一件比较小众的事情。但却一直有人坚守并为之付出努力,比如我的老师马明珍女士,这很触动我。所以,我坚定地选择当一名长笛教师,并且非常热爱这个事业。”王海兰说。

王海兰(左)与毕业生合影

2002年,王海兰来到福建艺术职业学院,成为了一名像爷爷一样的专业长笛教师。王海兰说,自己也是一位“严师”,但更多的是鼓励和引导。她说,现在的大环境不同了,引导孩子们找到自己心中的热爱是很重要的。“要激起孩子们学习长笛的兴趣,只有感兴趣并且热爱它,才会不断为之付出努力,靠逼是万万不行的。”

王海兰在教导学生时强调技巧训练和规范,更重视艺术品位的修养和陶冶。她将丰富的舞台经验凝结在课堂教授给学生,并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登台机会。“只有多多锻炼,他们才能熟悉并享受舞台。”

王海兰介绍,从她手上毕业的学生就业大都还不错,其中一部分会选择继续深造,一部分会被福建省各大乐团录用,还有一部分会奔赴福建各地开展培训工作。

与长笛教学事业齐头并进的还有她的个人成长。工作以来,她多次在福建省举办的中青年演员比赛、音乐舞蹈节等赛事中荣获佳绩,并多次举办个人音乐会;曾在2004年福建省第五届中青年演员比赛中获银奖;2008年在第十届福建省音乐舞蹈节比赛中获得专业组银奖,同年获得福建省第二届大学生艺术节教师专业组重奏第一名;2018获得年福建省第七届艺术节表演二等奖。

近几年,王海兰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出版新世纪福建高等艺术教育教材《长笛教程》,主编论著《长笛发展与融合探索:以闽乐为例》等。

“培养优秀人才一直是我的目标。很多学生近些年陆续考上了我的母校上海音乐学院,他们从我的学生变成了学弟学妹,还有一些学生考上了更好的学府。他们就像小鹰一样,要去更为广阔的天地翱翔了。”谈到自己的得意门生,王海兰很为之骄傲。

问及今后的人生规划,王海兰笑着说,自己并没有什么大的理想,只想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照顾好自己的家庭,多为国家培养一些好苗子,这就够了。

猜你喜欢

长笛福建福建省
长笛与圆号的咏叹
那个梦
福建老年大学之歌
福建省“两会”上的“她”声音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论长笛演奏的音色变化
论长笛在交响乐队中的地位与作用
福建省巾帼馆开馆
福建医改新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