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防治稻纵卷叶螟登记农药及使用技术

2023-11-02毕风兰何东兵朱友理吴小美

农业与技术 2023年20期
关键词:甲维盐氯虫毒死

毕风兰 何东兵 朱友理 吴小美

(镇江市植保植检站,江苏 镇江 212009)

稻纵卷叶螟是我国水稻上的重要害虫,2006—2015年平均年发生面积2619.58万hm2,造成稻谷损失69.42万t,严重威胁水稻产量和品质[1]。喷施农药仍然是防控稻纵卷叶螟的主要手段。但稻纵卷叶螟的卷叶特性、世代重叠特性、对常用药剂的抗药性、药剂内吸传导性差等导致稻纵卷叶螟越来越难防。合理选择药剂和用量是指导农药科学应用的关键。本文对防治稻纵卷叶螟的农药登记情况、常用药剂作用机理和抗药性发生情况等进行了梳理分析,总结了稻纵卷叶螟防控技术,以期为科学防控稻纵卷叶螟提供参考依据。

1 调查方法

根据中国农药信息网(http://www. chinapesticide.org.cn)对登记作物为水稻,防治对象为稻纵卷叶螟的农药登记情况进行查询(截止日期为2021年12月10日),对有效成分、产品数、毒性、剂型、推荐用量、安全间隔期、每季水稻最多使用次数等信息进行统计;采用四分位差法分析推荐剂量的分布情况,以SPSS 22软件绘制箱线图。查阅相关文献和产品标签,对药剂的作用机理、作用方式、内吸传导性能、对天敌的杀伤作用等进行梳理;查阅文献对常用药剂的抗药性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有效成分

防治稻纵卷叶螟的登记农药有1111条,其中单剂704条,涉及有效成分33种;混剂407条,涉及有效成分组合78种,主要有效成分(组合)见表1。单剂中生物农药占比47.2%,混剂中化(学)生(物)复配农药占比41.5%,但均以农用抗生素类的阿维菌素、甲维盐单剂或混剂为主。单剂中微生物农药有苏云金杆菌、球孢白僵菌、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短稳杆菌,植物源农药仅有苦皮藤素;生物农药混剂仅有苏云·稻纵颗、阿维·多霉素、阿维·苏云菌、多杀·甲维盐、甲维·苏云金等5种。

表1 防治稻纵卷叶螟农药登记情况

2.2 毒性

低微毒产品占比低,微毒产品31条,低毒产品566条,中等毒产品505条,高毒产品9条,低微毒产品占比仅53.74%,见图1。单剂的中等毒产品有毒死蜱、阿维菌素、甲维盐、喹硫磷、杀虫单、稻丰散等,其中毒死蜱中等毒产品占毒死蜱单剂的91.9%,阿维菌素占55.8%;高毒产品是氧乐果。混剂的中等毒产品主要是含有毒死蜱、杀虫单、甲维盐、阿维菌素、辛硫磷等成分的产品,其中含毒死蜱、杀虫单的中等毒产品占比70.1%、73.6%,含甲维盐、阿维菌素、辛硫磷等成分的中等毒产品占比25%~31%;高毒农药仅有辛硫·灭多威1个。

注:横坐标轴数字代表有效成分,1~20依次为含有毒死蜱的单剂和混剂(后同)、阿维菌素、甲维盐、苏云金杆菌、茚虫威、氧乐果、丙溴磷、杀螟丹、氯虫苯甲酰胺、乙酰甲胺磷、喹硫磷、多杀霉素、辛硫磷、杀虫单、球孢白僵菌、氰氟虫腙、稻丰散、抑食肼、杀螟硫磷、杀虫双;产品数在5条以下的还有噻虫胺、苦皮藤素、乙基多杀菌素、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仲丁威、短稳杆菌、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环虫酰肼、克百威、杀虫环、四氯虫酰胺、四唑虫酰胺、溴氰虫酰胺,除克百威和杀虫环为中毒产品,其他均为微毒或低毒产品。

2.3 剂型

绿色环保剂型占比低。防治稻纵卷叶螟的登记农药剂型有14种,数量最多的是乳油,占总量的41.1%,其次是悬浮剂和可湿性粉剂,占17.8%、15.1%,水乳剂、微乳剂、微囊悬浮剂、超低容量液剂等绿色环保剂型占比低,见图2。

注:横坐标轴数字代表不同农药剂型,1~9依次为乳油、悬浮剂、可湿性粉剂、水乳剂、微乳剂、水分散粒剂、颗粒剂、可溶粉剂、微囊悬浮剂;产品数在10条以下的有可分散油悬浮剂、超低容量液剂、水剂、粉剂、可溶粒剂。

2.4 推荐用量

对产品数4条以上的单剂有效成分推荐用量进行分析,从低到高依次是阿维菌素3.78~30g·hm-2(所有产品推荐用量的最低值和最高值)、甲维盐4.5~30g·hm-2、氯虫苯甲酰胺15~42g·hm-2、茚虫威20~90g·hm-2、多杀霉素30~120g·hm-2、氰氟虫腙92.4~198g·hm-2、喹硫磷150~495g·hm-2、毒死蜱281.25~1500g·hm-2、杀虫单456~756g·hm-2、丙溴磷864~900g·hm-2、辛硫磷450~900g·hm-2、稻丰散540~1050g·hm-2、乙酰甲胺磷540~1496.25g·hm-2,见图3。明确最大推荐用量,对指导农户根据稻纵卷叶螟抗药性情况,合理选择药剂和剂量、不超量使用具有积极意义。

注:1~13依次为毒死蜱、阿维菌素、甲维盐、茚虫威、丙溴磷、氯虫苯甲酰胺、喹硫磷、多杀霉素、乙酰甲胺磷、辛硫磷、杀虫单、氰氟虫腙、稻丰散;下同。

部分产品在有效成分含量、剂型、使用方法相同情况下,推荐用量差异较大。如,40%毒死蜱EC推荐用量最高值1500g·hm-2是最低值288g·hm-2的5.2倍。以推荐用量的标准差系数分析离散程度,推荐低量差异前5位是多杀霉素、阿维菌素、氯虫苯甲酰胺、甲维盐、乙酰甲胺磷,推荐高量差异前5位是阿维菌素、喹硫磷、氯虫苯甲酰胺、毒死蜱、甲维盐,见图4。

图4 农药推荐用量离散度

2.5 安全间隔期

安全间隔期标注多而杂,见图5。以毒死蜱和阿维菌素为例,产品标签标注的推荐安全间隔期就有7d、14d、15d、20d、21d、28d、30d、40d等8种,每季作物最多使用次数有1次、2次、3次。部分产品在有效成分含量、剂型、使用方法相同情况下,仍有多个推荐安全间隔期。

2.6 作用机理

根据《国际杀虫剂抗性行动委员会杀虫剂作用机理分类表》,防治稻纵卷叶螟的化学农药和部分生物农药分属9种不同的作用机制,还有短稳杆菌、球孢白僵菌等生物农药尚未明确归类,其作用机理、作用方式、内吸传导性能、对天敌的杀伤作用等信息见表2。

2.6.1 作用方式

登记防治稻纵卷叶螟的化学农药和农用抗生素类农药以胃毒和触杀作用为主,细菌和病毒类农药以胃毒作用为主,真菌类农药以触杀作用为主。触杀型农药需尽量喷施到虫体上或可与害虫容易接触的植物部位,才能有较好防效;稻纵卷叶螟的卷叶行为会明显降低农药的触杀作用,防治卷叶内的幼虫推荐使用具有内吸、强渗透作用的农药。

2.6.2 内吸传导性

内吸传导性农药可以被植物体吸收,经木质部和韧皮部传导,到达植株漏喷部位和新生部位等,增大害虫接触和摄食机会,进而杀死害虫,提供保护。有研究报道,仲丁威、噻虫胺、杀虫单、氯虫苯甲酰胺等药剂具有内吸传导性,毒死蜱、阿维菌素、茚虫威等没有内吸性,可渗透进叶片内部,但不能在叶片间传导[2]。阿维菌素等无内吸传导性能的药剂对施药后的新生叶片没有保护作用,也难以到达叶鞘内部,是田间持效期短、对卷叶螟效果不佳的原因之一。2015年张帅等通过田间试验发现,稻丰散、毒死蜱、甲维盐等非内吸性杀虫剂药后21d残虫防效为48.4%、48.0%、58.6%,氯虫苯甲酰胺、四氯虫酰胺等内吸性杀虫剂防效为99.8%、91.1%[5]。

2.6.3 杀卵作用

防治稻纵卷叶螟的部分产品标签信息中标注有杀卵作用,但尚未有研究明确报道杀虫剂对稻纵卷叶螟的杀卵效果。梁立成采用浸卵法发现,氯虫苯甲酰胺、阿维菌素对稻纵卷叶螟的卵没有触杀作用[6],原因可能与稻纵卷叶螟卵壳有效阻隔杀虫剂有关。

2.6.4 对天敌的杀伤作用

农药的不合理使用,在杀死害虫的同时也杀害天敌。氨基甲酸酯类、有机磷类、大环内酯类(阿维菌素、甲维盐)农药等对蜘蛛、黑肩绿盲蝽等捕食性天敌毒性较大,双酰胺类、微生物源杀虫剂和昆虫生长调节剂对天敌的毒性较小;对寄生性天敌而言,情况基本相似[2-4]。选择药剂时,在注重防效的基础上,优先选择对天敌及非靶标生物毒性低、残留低、环境友好型化学农药或生物农药。

2.7 抗药性发生情况

长期的药剂选择压力导致稻纵卷叶螟对许多农药产生了抗性。有报道,稻纵卷叶螟部分地区种群对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沙蚕毒素类杀虫剂已产生高水平抗性。2020年,江苏、浙江、安徽、广东等地部分稻纵卷叶螟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抗性倍数为1.6~7.8倍,2021年广西宾阳、湖南长沙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抗性倍数为22倍、13倍[7]。对2012年以来的稻纵卷叶螟抗药性研究文献进行梳理,结果见表3,由表3可知,部分地区稻纵卷叶螟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产生中等水平抗性,对阿维菌素、甲维盐、茚虫威产生中等至高水平抗性,对乙基多杀菌素产生中等水平抗性,对多杀菌素产生低水平抗性。江苏江都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的LC90达到田间推荐浓度的15.33~42.93倍,对甲维盐的LC90达田间推荐浓度的63.72~425.01倍;广西南宁种群对阿维菌素的LC90达田间推荐浓度的12.01~95.36倍。

表3 稻纵卷叶螟不同地理种群对常用药剂的抗药性发生情况

2.8 幼虫龄期对防效的影响

药剂对纵卷叶螟幼虫的毒力随虫龄增加而明显降低。梁立成采用浸叶法测定2种药剂对1~5龄幼虫的毒力,发现氯虫苯甲酰胺和阿维菌素对5龄幼虫的LC50是1龄幼虫的73.55~83.81倍和524.16~547.21倍,阿维菌素对3龄幼虫的LC50与2龄相比,下降了10倍左右[6]。触杀型药剂宜在低龄幼虫高峰期施药,内吸性杀虫剂因水稻吸收药剂需2~3d,宜在卵孵高峰期施药。

根据幼虫龄期选择合适药剂。李增鑫等通过浸渍法发现,稻纵卷叶螟1龄幼虫对6种杀虫剂的毒力为阿维菌素≥乙基多杀菌素>氯虫苯甲酰胺≥茚虫威>溴氰虫酰胺>毒死蜱[13];唐涛等发现,药后7d对2~3龄幼虫的田间防效为阿维菌素、茚虫威>氯虫苯甲酰胺、甲维盐>乙基多杀菌素、氰氟虫腙、四氯虫酰胺>杀虫双[16]。稻纵卷叶螟大发生时,蛾峰持续时间长,田间世代重叠严重,虫龄结构复杂。2021年苏南稻纵卷叶螟大发生,8月16日丹阳市普查田间幼虫409头/百穴,1~5龄幼虫分别占31.78%、21.76%、17.36%、19.56%、9.54%。受虫龄结构影响,部分药剂在稻纵卷叶螟大发生时的整体防效会明显降低。指导农户选择药剂时应兼顾田间虫龄结构。

3 结论与讨论

防治稻纵卷叶螟的登记农药中,生物农药占比较高,但主要是农用抗生素类产品,微生物源和植物源产品很少;低微毒产品占比低,中等毒性产品以毒死蜱、阿维菌素、甲维盐、杀虫单、稻丰散等单剂或混剂为主;绿色环保剂型占比低,乳油、悬浮剂和可湿性粉剂依然是登记产品的主要剂型;安全间隔期和每季作物最多使用次数标注多而杂。从推荐用量看,单剂有效成分用量从低到高是阿维菌素、甲维盐、氯虫苯甲酰胺等双酰胺类、茚虫威、乙基多杀菌素、多杀霉素、氰氟虫腙、沙蚕毒素类、有机磷类等;部分产品推荐用量差异较大。

登记药剂作用方式上,化学农药和农用抗生素类农药以胃毒和触杀作用为主,细菌和病毒类产品以胃毒作用为主,真菌类产品以触杀作用为主。内吸传导性能上,仲丁威、噻虫胺、杀虫单、氯虫苯甲酰胺等药剂具有内吸传导性能,毒死蜱、阿维菌素、茚虫威等没有内吸性,可渗透进叶片内部,但不能在叶片间传导[7]。尚未有研究明确报道杀虫剂对稻纵卷叶螟有杀卵效果,原因可能与稻纵卷叶螟卵壳有效阻隔杀虫剂有关。对天敌的毒性上,氨基甲酸酯类、有机磷类、大环内酯类(阿维菌素、甲维盐)杀虫剂等对蜘蛛、黑肩绿盲蝽等捕食性天敌毒性较大,双酰胺类、微生物源杀虫剂和昆虫生长调节剂对天敌的毒性较小。

大量农药的长期不合理使用导致稻纵卷叶螟抗药性产生和增强。据报道,稻纵卷叶螟已对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沙蚕毒素类杀虫剂产生中等至高水平抗性,对氯虫苯甲酰胺、阿维菌素、甲维盐、茚虫威、乙基多杀菌素等主打药剂产生低至中等水平抗性,部分地区种群对阿维菌素、甲维盐、茚虫威产生高水平抗性[7-16]。江苏江都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的LC90达到田间推荐浓度的15.33~42.93倍,对甲维盐的LC90达田间推荐浓度的63.72~425.01倍;广西南宁种群对阿维菌素的LC90达田间推荐浓度的12.01~95.36倍。在稻纵卷叶螟抗药性严重地区必须停用此类药剂,替换使用作用机理不同的其他药剂。

科学防控稻纵卷叶螟。在防控策略上,以综合治理为主,加强水稻拔节孕穗期主害代应急防控;水稻前期(分蘖到拔节前期)对稻纵卷叶螟为害有一定生理补偿作用,中等以下发生可不予化学防治。加强综合治理。选用抗(耐)虫品种,科学管理水肥,保护涵养自然天敌,利用赤眼蜂和微生物治虫,性信息素诱捕等。应急防控提倡达标防治,以允许产量损失率3%计算,水稻拔节孕穗期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指标可定为幼虫30~40头/百穴[17]。在监测预警上,植保部门应加强稻纵卷叶螟发生趋势预测、抗药性监测和药剂有效性评价,指导农户在迁出区和迁入区之间、同一地区上下代之间交替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理的农药。在药剂选择上,推荐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在防效基础上优先选用生物农药,对卷叶内的高龄幼虫宜选择速效性好、内吸或渗透性强的药剂,对叶鞘内部为害的幼虫选择内吸性杀虫剂;在蛾峰持续长、世代重叠严重时,宜在前期施用内吸性杀虫剂,中后期施用触杀型杀虫剂。在药剂使用上,内吸性杀虫剂宜在卵孵高峰施药,触杀型杀虫剂在1龄幼虫高峰期施药;施药时间以傍晚及早晨露水未干前效果较好,晚间施药效果更好,阴天和细雨天全天均可;使用自走式喷杆喷雾机、植保无人机等高效器械施药,用水量以自走式喷杆喷雾机300~450L·hm-2、植保无人机22.5L·hm-2为宜;加入喷雾助剂,提高药剂在水稻上的附着和展布性能。施药时田间应保持浅水3~4d,促进水稻吸收药剂,提高防效。严格遵守安全间隔期与每季作物最多使用次数,防止农药残留超标。

猜你喜欢

甲维盐氯虫毒死
甲维盐提纯工艺优化研究
氯虫苯甲酰胺水分散粒剂对桃小食心虫的防治效果研究
35%丙硫菌唑·吡唑醚菌酯·氯虫苯甲酰胺种子处理悬浮剂液相色谱分析方法
农药助剂防治蔬菜小菜蛾田间药效试验
夹竹桃:酷爱“模仿秀”的毒死人
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防治棉铃虫药效试验
不同药剂防治玉米穗期害虫效果研究
脲醛树脂预聚体对甲维盐微囊结构影响
毒死蜱和三唑磷将禁止在蔬菜上使用
韭菜中毒死蜱残留去除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