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景模拟教学法在《污染土壤修复原理与技术》 课程中的运用

2023-10-31李晓爽

现代农村科技 2023年11期
关键词:原理施工现场土壤

李晓爽

(衡水学院 河北 衡水 053000)

土壤污染严重地威胁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已经成为各国专家学者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1]。从总体上说,土壤修复的科研水平还很低,土壤修复的技术还比较单一,土壤修复的设备还比较落后[2],而土壤修复技术人员的培养培训更是迫在眉睫。因此,要充分发挥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的作用,加强对污染土壤修复、改良的研究,努力培养这方面的研究人才。土壤修复的专业性、技术性、复杂性和创新性都决定了土壤污染修复人才的专门性和实践性,市场对土壤修复专业技术人才的渴求也日趋激烈。我国土壤污染技术研究在“十五”期间逐渐得到重视,并列入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中,近些年,政府对土壤污染修复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在土壤污染修复技术研究方面的资金投入也不断增加,鉴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更多的应用型人才,《土壤污染修复原理与技术》的教学要更接近现实的需求,重点提高学生的未来工作技能,培养岗位能力和业务交流能力等。

新时代大学生应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努力学习,追求卓越人生,完善自我能力,让自己成为新时代的接班人[3]。基于此,教师也应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教学方式,积极探求新方法,开辟新路径,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新时代大学生。《土壤污染修复原理与技术》的教学不宜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如果只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度较低;而且以往的教学中只考虑设计课程目标达成,而没有精心策划实现应用型的途径;课程考核也只考虑传统的教学目标中识、记、理解等目标的达成,没有关注课程目标达成度和转化率,即真正内化为系统的结构化的课程认知。

1 《 土壤污染修复原理与技术》 模拟教学实现的前期准备

在前期知识储备方面,对于教师而言,是为了更好的做好教学工作。 《土壤污染修复原理与技术》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专业课程,涉及到土壤及地下水基础知识、土壤修复行业标准、土壤修复原理、修复技术、污染场地施工管理等知识,这就要求专任教师具有系统性、综合性的知识架构,这对于只有单一专业知识的教师来说是严峻的挑战。教师应树立起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扩宽知识的广度和深度[4]。学生的知识储备包括上课认真听讲,消化内化相关专业知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提高,同时学生也被激发了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能极大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教师应根据社会前沿生产需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教学实际需要自主的整合教学内容,不拘泥于教材,甚至可以自编教材,可以充分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使课堂内容丰富多样化,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求知欲、积极性。

2 模拟教学入课堂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模拟教学法是指在导师组织设计的高度仿真的教学环境下,学生模拟扮演某些角色,把现实中的情境微缩到模拟课堂,并进行模拟训练的非传统模式的教学方法[5]。该方法可以在理论与实践中建立连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针对性、主动性及互动性,弥补客观的教学条件的不足,使学生得到职业能力提升或职业感悟。该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目的,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培养理念,在理论和实践之间建立链接,最终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实操能力。

《土壤污染修复原理与技术》课程由土壤及土壤污染基础知识、土壤修复原理、土壤修复技术和污染场地施工相关知识四部分构成。第四部分污染场地施工的有关内容虽然在相关教材中占据的内容并不多,但是通过现场施工的管理、运作及有关规范的学习将前三部分内容串联在一起。作为普通高等学校环境生态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都去施工现场实习是不现实的,土壤修复相关知识及修复技术也只是理论,如何把这种抽象的实践技术真正让学生感受并初步掌握,是应用型教学背景下专业教师的关注点和责任。

3 《 土壤污染修复原理与技术》 修复场地模拟训练的组织实施方案

《土壤污染修复原理与技术》 是一门专业性、技术性、科学性、综合性均较强的课程,综合了施工前的准备工作、现场管理、施工技术等多个环节。对于将从事污染土壤修复行业的技术储备人才来说,所有的理论知识和听来的技术最后都将用于施工现场,并在对施工现场的把控能力上进行教学效果的检验。为了使课本内容生动化、真实化,使学生能真正感受施工现场的气氛和需要掌握的核心知识,可以参观实际的施工现场,但鉴于施工现场的复杂性和一定的危险性,以及施工场地的不及时性(如该教学阶段附近并没有施工现场)等等情况,使现场参观、感受实际场景有一定的困难。基于此,应用情景模拟教学,营造一种现场氛围,全体人员参与模仿角色,本课程把课堂搬到“现场”去。具体组织设计方案如下:

3.1 将整个现场按施工顺序细化为15 个环节,作为15 个模拟单元,具体环节如下:场地勘探、风险评估、甲方招标、乙方投标、监理部门职责、进场准备(能源及节能措施)、环境保护措施、劳动安全防护、项目部组织建设、资料员管理职责、施工部门(物理修复工程队、化学修复工程队、微生物修复工程队、动物修复工程队和植物修复工程队)。模拟单元分割及详细任务解析如图1 所示。

图1 模拟单元分割及任务解析

3.2 专任教师在课堂相关教学中,可以把施工现场组织部分适当提前进行教学,以利于学生带着问题、带着目的进行上课学习。同时安排学习委员组织学生按兴趣报名参加相应模拟单元小组,由学委协调每组人数,以实际现场需求、按学生总数、按比例进行小组人数分配。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由于现场施工工作的特殊性、整体性,各个模拟单元之间紧密联系,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为了不将模拟训练彼此割裂,须做好各小组之间的协作。

3.3 每组按模拟单元内容组织各部门职责,形成材料,并在现场进行演绎,并积极和其他模拟单元协作沟通。

4 《 土壤污染修复原理与技术》 修复场地模拟训练的意义

4.1 以学生为中心。应用型教育从教学顶层设计到具体实践环节都应以学生学习,特别是学生发展为中心[6]。《土壤污染修复原理与技术》 课程在大三下学期开展,多为大班教学,进行以小组形式的合作学习,能让每个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土壤污染修复原理与技术》课程具有专门性、技术性的特点,对时间、设备、场地及资金等条件要求高,也正是由于诸多条件的限制,学生很少能到实际工作岗位上实习,从而削弱了学员实际技能转化提升这个重要环节。立足教材,而不仅仅局限于教材;利用课堂,又不仅仅将思想囚禁于课堂。该课程采用模拟教学法结合社会工作具体岗位对学生的技能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让学生主动收集、交流、加工和处理学习信息,通过充分动口、动脑、动手,形成独立思考、变式思维与团结协作的精神,不仅提高学生实操能力,延展知识,快乐的学习,也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同时还能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从而提高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

4.2 项目式教学。项目式教学是一种在教师组织设计下、围绕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7]。学生以解决“真实问题”为目的,在“真实问题”中利用多种资源开展探究活动,并在一定时间内解决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问题,是一种探究学习模式[8]。本次基于设定场景的施工现场问题为导向,将本课程全部教学内容植入其中,全员参与,各司其职,通过搜集资料,并通过排练进行衔接促进学生间的合作交流,为《污染土壤修复原理与技术》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积累了教学经验,解决了教学过程中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现实问题,开拓了环境生态工程类专业《污染土壤修复原理与技术》教学体系的新视野。

衡水市教育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划课题(225255)

猜你喜欢

原理施工现场土壤
小型水利工程施工现场管理
土壤
庐山站改移武九客专上下行过便线拨接施工现场
建筑施工现场的安全控制
了解咳嗽祛痰原理,有效维护健康
灵感的土壤
识破那些优美“摆拍”——铲除“四风”的土壤
平均场正倒向随机控制系统的最大值原理
公路工程施工现场常见的『三违』现象
化学反应原理全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