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现状调查探究

2023-10-30李锦源

科学咨询 2023年17期
关键词:信仰马克思主义大学生

李锦源

(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 510430)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蓬勃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时代的发展中面临种种问题与挑战:经历一百多年的沉浮,马克思主义在年轻人中是否还有感召力?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今天,马克思主义信仰接下来的发展会如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又该怎样开辟马克思主义的新未来呢?基于此,我们展开了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现状的调查研究。

一、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基本状况

为了解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情况,我们选取了广东和贵州两所高校的800名非相关专业在校大学生作为调查采集样本。大学生的基本思想是正面、积极向上的,并且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持有相同的观点,认为学习马克思主义对促进自身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指导自己走向正确的道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信心。这次调查分析也发现了一些问题,绝大多数大学生能够从马克思主义学到知识,也有一小部分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持有负面的认识,想法较为偏激。因此,本文对此次调查结果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与研究,从而准确掌握马克思主义对大学生的真实影响。

(一)认知情况调查

关于对信仰的调查。问卷中有这样一道题目:“您认为当代大学生有必要信仰马克思主义吗?”有64.2%的人选择了“非常有必要”,31.8%的人选择了“允许多元并存”,还有4%的人选择“说不清楚”。这一数据背后是当代非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本身就存在迷茫。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如果立即对学生展开马克思主义的教学课程,将无法保证学生能够学到知识,严重的还会导致大学生产生抵触心理。还有一部分大学生无法准确表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未能准确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所蕴含的精神,不具备基本实践能力。因此,相当比例的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都是从物质、经济发展等表面社会现象形成的,而没有真正从精神和价值体系方面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和了解。由此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认识力度相对较弱,还存在模糊的情况。

(二)情感认同调查

情感因素能使大学生群体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不同的信仰偏差。在“您认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培育是否是当代大学生应该坚持和追求的理想目标?”问题中,有20%认为马克思主义信仰不是必须追求的理想,实际用处不大。这表明近1/5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情感认同度不佳。新时代大学生是在我国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物质极大丰富以及网络信息爆炸的时代中逐渐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在当前文化多元、信息碎片化的发展过程中,各种文化理念相互碰撞,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文化理念,进而对当代大学生的个人意识产生了一些影响。大学生的独立意识相对较强,大学生能否将马克思主义作为自身信仰,值得我们深度思考与探索。一些大学生对政治的关注度较高,能够根据当前的形势来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可以做到明确马克思主义信仰对于指引人生价值的意义,能够对各种社会文化现象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价。同样,也有部分学生对政治的关注度较低,没有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正确了解和认识,也没有兴趣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探索和分析,不能将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思想信仰。

二、产生问题的根源

(一)社会环境

环境是影响认知的重要因素。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国内当前总体环境氛围对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树立是向好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可控因素。

第一,经济方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今世界处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我国在推行对外开放过程中,必然会使得一些西方的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资本主义思想进入到我国文化市场之中,进而通过各种各样的载体影响人们的意识。大学生往往自身的政治观念尚未形成,社会经验浅薄,判断能力较差,极易受到一些资本主义思想的引诱,逐步进入资本主义的陷阱,最终无法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第二,政治方面。世界政治格局风云变幻,政治因素纷繁复杂,竞争与和平依然是国际主旋律,国家利益逐渐受到全球化、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因素的影响。我国经济政治制度的改革,进一步促使群众的主体意识和民主意识得到了飞速提升,人们对政治问题展开了广泛探讨与分析,进而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声音。现实世界中,任何一种政治体制都不是完美的,在制度运行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问题,面对各种突发情况,也需要进行适当调整,存在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 。因此,难免会有不足和负面的消息言论。这些言论被刻意放大扭曲和加强宣传后,对处在思想活跃期的大学生群体思想意识层面容易形成不良影响,导致他们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动摇。

第三,文化方面。当前,世界文化呈现多元化和包容化的趋势。大学生接触网络更加方便,在网络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不良思想和价值观念,尤其是一些西方国家把他们演绎的“自由”“民主”“人权”等价值观念鼓吹为“普世价值”[1]。大学生社会经验较少,判断能力较弱,在面对多种思想时无法判断价值观念的正确与错误,从而无法坚定自己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网络上的历史虚无主义认为,中华传统文化更新能力较差,无法与国际发展相贴合,进而需要借助西方文化中的精华来去除中华文化中的糟粕,才能够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现代化发展。在对该种主义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它就是否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表现,使人丧失了文化自信,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坚定,极易使大学生走上错误的道路。

第四,传播载体方面。当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了遏制我国的快速发展,制定了“奶嘴乐计划”,也就是指通过开发各种娱乐项目,并借助网络电视传播等形式来向自控能力较差、信仰不坚定以及判断能力较差的大学生进行传播,消耗大学生的精力,从而使大学生无法专心学习专业知识来提升自我认知和判断能力,缩短了大学生学习政治以及培养政治素养的时间,而是沉迷于资本主义的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中,最终使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抵触心理。

(二)高校层面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主阵地”在高校,而思政课程是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重要堡垒”[2]。虽然教师主观上都坚持培养树立学生正确的思想认知,但往往收效甚微或适得其反。这与教学内容、方法和师资队伍等因素有关。

第一,教学内容。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课程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理论教育,一是思想教育。在进行理论知识的教育过程中,由于理论知识较为枯燥,教师在讲解理论知识时,没有应用案例来进行阐释,使大学生无法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价值。与此同时,教师也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只是强调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导致在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教育课程中存在表面现象,学生无法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真正内容,进而无法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第二,教学方法。当前,高校在开展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仍然采用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由教师为学生讲解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内容,采用填鸭式的教育模式,不重视与学生的课堂互动与延展,未能有效运用现代教学科技成果,教育形式仅限于“抬头看PPT、看视频,低头看课本”,使得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不积极。教师讲解的教学案例仍然是几十年前的旧案例,影响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教学效果,不利于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信仰。

第三,师资队伍。在高等院校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过程中,教师是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核心关键。师资队伍对坚定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思政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与采取的教学模式是当前马克思主义课程教学效果的决定性因素。在当前高校中,大多数思政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量相对较少,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不科学、不合理,甚至有一些教师没有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系统性的解读,无法为学生正确解读马克思主义的内容。

三、对策与建议

1.坚持引导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开拓新载体,充分开展类似“马克思主义·青年说”的线上线下活动,努力将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素养能力提升工作由被动接受灌输转变为主动追求进步的新发展阶段。

具体做法和建议:第一,充分发挥大学生学习主体作用,提升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精神内涵的兴趣和自主意识、实践意识,倡导高校在马克思主义文献资料、现代刊物和图书等出版物上加大对师生的宣传推荐和采购力度,通过“读书分享会”“青马沙龙”等形式激发广大师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学习交流兴趣和研究热情 。第二,各二级学院组建“青年马克思主义研究学会”,归口学院党委管理,由团总支统筹,在各班级定期开展“青马干部培训”“入党流程指引”“青年时政大学习”等相关活动,旗帜鲜明地为学校学生“党团学青”组织起到先锋表率的思想引领作用,开拓朋辈育人模式为得力抓手,极大促进朋辈之间马克思主义精神内涵的学习交流与比较研究,提供畅通明晰的平台和激励政策,鼓励学生发表心得感悟,争取更大成果。第三,充分发挥全校师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打造青年人喜闻乐见的网络媒体平台,通过图解、插画、短视频等特色形式让理论通俗化,提高时代融合感,为大学生提供正确思想引领,甚至为比赛培训提供一定的理论培训指导支撑。

2.强化应用意识,弘扬务实理念,加快推进高校大思政课程体系的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为切实坚定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奠定坚实基础。

具体做法和建议:第一,教师应在教学中厘清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和实践教学改革的内在逻辑,考核方式不拘泥于死记硬背,以青马学会等第二课堂日常活动作业为主,信仰的建立在于思想交流而不在考核,倡导“开卷有益”考核方式,创造条件多开展实践教学。调查显示,在面对“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考核评价方式,您倾向于哪种?”这一题时,选择“喜欢开卷考试”的比例最高,为68.57%,选择“喜欢闭卷考试”的占比为12.66%,开卷是闭卷的5倍多,说明开卷考试给予学生更多发挥空间,更加符合多数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期待。第二,教师要贯彻落实“重视和加强第二课堂建设,重视实践育人,坚持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认识国情、了解社会,受教育、长才干”[3]。因此,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大学生将自身的理想与校园文化建设高度融合,既可以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又可以帮助学生走向正确道路。第三,高校需要加大思政课程的实践教学力度,积极改革思政课程内容,营造有教无类、百家争鸣的现象,提升思政教育的氛围,确保大学生能够将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核心信仰

3.加大对体验式情景教学方法的使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从而使大学生能够真正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良好文化氛围。

具体做法和建议:第一,注重校园文化阵地建设,多在校园内有意识地规划宣传马克思主义内涵素养的宣传载体,达到环境育人、润物无声的场域效果,使得时代新人在校园中、在生活学习中不自觉地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和研究的兴趣,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文化内涵的影响。第二,创建高校社会实践及劳动教育活动基地,让大学生参与更多有意义的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感受成长、感悟使命、领悟真谛,引导学生学习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涵,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学生群体中的吸引力、说服力,引导学生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把个人理想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升个人价值,并通过校友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来获得实践经验,从而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的了解,加大践行力度,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并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够践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谱写自己的人生篇章。

猜你喜欢

信仰马克思主义大学生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论信仰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铁的信仰
大学生之歌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