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图式理论在英语影视翻译中的应用研究

2023-10-29侯远航李淑华

西部广播电视 2023年15期
关键词:图式跨文化影视

侯远航 李淑华

(作者单位:吉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英语影视是大众传播媒介之一,在文化传播过程中,其标题与字幕作为主要话语内容在放映过程中被呈现给受众,帮助受众理解作品内涵、克服语言障碍和弱化文化差异。文化图式理论在英语影视作品翻译过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1 文化图式理论

图式理论是认知心理学家用以解释、理解心理过程的一种理论。“图式”一词早在康德的哲学著作中就已出现。在之后的发展历程中,德国心理学家巴特勒特(Bartlett)将“图式”定义为对“过去的反应和经验的积极组织”[1]。20世纪70年代,图式理论经美国人工智能专家鲁姆尔哈特(Rumelhart)的继续研究而不断成熟,他将图式解释为“认知的建筑块料(组块)”[2]。图式作为认知的经验反映,其中关于文化的知识框架就是文化图式,人脑中文化背景结构作为文化图式,在信息认知过程中帮助认知主体理解和感知人类社会中的各种文化现象。

文化图式理论是认知发展理论中的一个概念,借助该理论能够解释、研究人类怎样使用头脑中已经存在的文化知识概念对正在经历的或将要经历的事件进行处理。文化是每个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不同的价值观、风土人情和意识形态等。同一群体的文化图式也会随着历史发展进行选择性的改变,从而变得充实。文化图式是跨文化交际的前提和基础,跨文化交际是文化图式拓展的重要渠道,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如果说图式是一种知识框架和脚本,那么文化图式就是对这种知识进行有机交流的重要支撑。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图式的存在让跨文化交际得以产生并有效进行[3]。

2 文化图式与跨文化传播视角下的英语影视翻译

英语影视作为一种多模态话语,在全球文化产业中十分突出。语言产生于民族社会文化的符号系统,承载着社会文化的独特性。文化能够通过语言来进行传播,语言也是一种较为特殊的文化。语言随着文化的产生而形成一种精神文化,民族的社会文化反映在语言系统中。语言翻译要考虑文化信息承载特征,文化因素关系到语言转换的精准度。不同文化形式在交流过程中有文化隔膜的存在,在翻译过程中如果只注重语言的字面转换,忽视双方语言积淀的精神文化特征,就会产生翻译无效的现象。

在跨文化传播中,影视剧中多模态话语形式的文化内核十分充实。英语影视翻译使观众在观看影视作品时既能听到英语语言,也能读到自己的母语。因此,可以将英语影视的翻译过程简单地理解为英语口头语言浓缩转换成汉语书面语言的过程。影视翻译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传递影视作品的语义信息,帮助观众克服语言障碍。

英语影视翻译的内容多为对白的书面翻译,作为字幕出现在电影或电视剧中。它可以帮助受众克服语言和文化障碍,从而确保影视话语的准确传递。英语影视话语翻译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尽管影视剧的受众比文学作品的受众要多,但翻译领域对影视翻译的重视程度远远低于文学翻译。先进技术的发展、多元文化的交流和社会的支持都为英语影视翻译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跨文化传播视角下,文化图式在语言交际过程中尤为关键。不同的社会群体因环境的不同而形成各种文化体系。而同一文化环境中,不同成员对文化的习得与阐释水平不同,其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也会表现出差异性,总体表现为文化图式的差异性。

跨文化视角下的影视翻译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得到极大的重视,译者对英文影视剧的话语翻译通过文化图式的转换而得到作品内涵的跨文化传播。影视作品内容的翻译输出结果力求观众在观看过程中达到和观看本土影视旗鼓相当的效果,正确的文化图式转换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英语影视翻译从表面上看是一种语言活动,但从译者的角度看,是一种思维活动。翻译的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理解;二是表达。理解是对源语言信息的正确解码,而表达则是将源语言信息正确地重新编码为目标语言,解码和编码依赖于受众大脑中已有的图式。大脑在处理信息时,将新获取的信息与已经存在的信息相互关联,当新信息与原有图式相匹配时,开始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进而完成信息的接收、解码、重组和存储。

影视语言不同于书面文学语言的五个特点为:聆听性、综合性、瞬间性、通俗性和无注性[4]。在进行英文影视作品翻译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语音、语意的翻译,还要结合影视作品本身具有的文化特征。影视作品并不独立存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还要考虑其背后的文化载体,关注观众的文化水平和跨文化翻译过程造成的影响。英文影视作品的中文翻译是在跨文化背景下完成的,要想达到完美的传播效果需要译者考虑目的语种对应的文化图式。总之,在翻译过程中,研究对象不仅包括不同国家的群体,也包括不同民族、不同社会圈层的群体的跨文化交流。研究内容不应局限于文本交流,更要关注超文本的交流,如一些非语言因素和多模态系统发挥的作用[5]。

3 英语影视翻译过程中的文化图式翻译模式

作为信息认知建构模式,文化图式具有抽象性,文化图式的正确参与能够提高英语影视翻译水平,观众的观影体验也会大幅度增强。在英语影视翻译过程中,文化图式翻译模式可以分为三大类,分别是文化图式的融合、文化图式的冲突和文化图式的空缺。

文化图式的融合是指不同文化群体因为相似的事件经历而形成的相似或相同的文化图式;文化图式的冲突是指每个文化群体之间的独特的思考方式、风俗习惯等,这些内容造成不同群体之间对整个外部世界的认知差异,这一点在英语影视翻译中尤为明显;文化图式的缺失指某些知识结构存在于一种文化图式中,但不存在于另一种文化图式中。英语影视翻译过程中的文化图式翻译模式可以通过这三种文化图式的对应关系来体现。

3.1 文化图式的融合

在英语影视翻译过程中,影视源语言中存在的句子或表达可以直接转换成汉语中的匹配句或表达。两种文化图式的融合意味着英语和汉语文化图式在某些方面的共通性。即译者可以利用汉语中的文化图式正确、全面地解读英语影视剧中相关的文化图式所承载的文化信息。新信息的解码和已有文化图式的激活促使影视翻译中的图式等值,译者借助文化图式的融合使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能够在影视观看过程中找到共同的文化认知,以及相似的思维模式、情感反应和认知方式。

例如,美剧《绯闻女孩》中莱西的台词“Well,Aaron likes to play things a little close to thevest, took a little arm-twisting, but I finally found out that Serena gave him the green light for tonight.”,其中“gave him the green light”被直接翻译为“为他开绿灯”。这一口头语在汉语和英语中所表达的含义是一样的,都表示为某人做某事,这段翻译背后的语言承载了相似的文化图式。

再如,电影《狮子王》中,当辛巴犯错以后,木法沙要教训它的时候说道:“Take Nala home. I’ve got to teach my son a lesson.”此处的词组“teach my son a lesson”的意思是“给某人一个教训”,此处的台词中文直译为“带娜拉回家,我要给儿子上一课”,利用直译,使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通过相似的文化图式理解影视作品的生动表达。

3.2 文化图式的冲突

世界上不同的地区和国家由于自然环境和发展历史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特征。汉语背景和英语背景下的文化图式由此相互碰撞而产生各自的独特性。汉语和英语有时表面含义相似,而其传播的深层意义则不完全相同,甚至有可能相冲突而引起混淆。不同文化具有不同的思想基础、世界观和价值观,因此在把一种文化输入到另一种文化中去时,为寻求“等效”而随意改动形象,往往事与愿违,不仅无法促进文化交流,甚至还会阻碍文化传播[6]。

例如,电影《勇敢的心》中,台词“Please come here. Ibeg. In the name of Christ.”以命令强势语结束,宗教信仰的引申含义在此毫无意义。若将该句直译,则为:“以基督的名义!求你过来。”而实际翻译过程中要考虑到我国的主流文化背景,所以译者将此句译为:“请过来,求你了,快点过来,我的小祖宗。”

再如,电影名称“Dragonheart”在翻译时被直译为“龙之心”,但因为东西方对“龙”文化的解读有着各自的深厚内涵。龙在西方文化中的形象是邪恶的,会使人联想到杀戮和灭绝;但是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极高,象征着祥瑞吉兆。对此,该片名的另一版翻译“魔龙传奇”更为恰当,因为其保留了源语含义。

电影《呼啸山庄》中的这段台词也存在着“dragon”在中西方文化图式的冲突现象。

Edgat:Oh, you want a dragon?

Sabella:Yes, I do.With a fiery mustache.

在最初的翻译版本中,“dragon”被译为“龙骑兵”,显然不妥当。当中国观众听到“龙骑兵”这一名称时,他们一定认为这是勇敢的骑士。但观众联系已有文化图式,不禁会产生“这个高贵骑士怎么会有着火红色的胡子”的疑惑,因为在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中,青面獠牙、苍髯如戟并不符合高贵骑士这一形象。如此生搬硬套的直译不能传神地译出对话的真实意图,造成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内涵错位,使观众产生理解障碍。所以针对这一文化图式的冲突,正确翻译方法是将“dragon”译为“野蛮人”,这样就能让中国观众接受。

3.3 文化图式的缺失

不同的文化温床诞生了多样的语言形式,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性造成了观众对词语内涵理解的困难。文化图式缺失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语言现象,呈现在话语理解的过程中,是使接受者理解困难、无法认知的文化信息,即一方有而另一方缺失的文化图式。当源语中的图式在目标语中不存在时,译者要帮助观众重新构建新的图式,实现更好的跨文化传播[7]。

例如,很多英语影视作品中存在着使用“dinosaur”这一词语来形容冥顽不灵、顽固不化的人。在电影《死亡诗社》中基廷老师说了“dinosaur”,电影《在云端》中也有含有“dinosaur”的对话,如果将其翻译为“恐龙”,那么观众可能会无法理解台词的本意。对于此处文化图式的缺失,可以将其翻译成“老顽固”。既保留英语词汇本意,同时也使观众更容易理解。

再如,如果将电影《美丽心灵》中的台词“Shall we say swords, gentleman? Pistols at dawn?”直译为“我们应该谈谈剑吗,绅士们?还是黎明的手枪?”,就会使不了解欧洲中世纪决斗文化的观众一头雾水。所以译者用了归化的方法将观众缺失的文化图式优化,译为“先生们,让我们一决雌雄,看谁赢得姑娘的芳心”。

4 结语

本文以热门英语影视为例,借助文化图式理论对文化对应和差异图式进行分析,探讨英语话语翻译的方法策略,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首先,当源语和目的语观众的大脑中存在相对应的文化图式时,建议翻译者采用直译法来进行文化图式的融合,从而更好地保留源语的风格和内涵。

其次,当冲突与缺失的文化图式存在时,建议翻译者修改文化图式,将源语中的术语替换为目的语中的通用术语。

再次,影视作品的翻译要求译者在源语和目的语中都要拥有足够的语言知识积累、掌握相关的翻译技巧,以及熟练应用相关背景知识形成的文化图式。译者的图式结构在英文字幕翻译过程中十分重要,图式结构越丰富,翻译内容就越容易被理解,译文的翻译表达就越准确[8]。进行影视作品翻译时,翻译者应同时考虑到文化图式和翻译方法的特点和制约因素,使影视翻译得到广泛认可。

猜你喜欢

图式跨文化影视
影视展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山东汉画像石铺首衔环鱼组合图式研究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影视风起
图式思维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影视
从驱动-路径图式看“V+上/下”的对称与不对称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