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纪录片国际传播的现状与策略

2023-10-29干思齐

西部广播电视 2023年15期
关键词:传播媒介纪录片受众

干思齐

(作者单位:北京同道真实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21世纪以来,在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下,通过业界的艰辛努力和不断探索,我国的纪录片事业不断发展,在题材与表现形式上有了越来越多的创新,不仅拍出了一批在国内产生良好影响的纪录片,而且有不少具有中国文化特色和审美价值的纪录片在国际传播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是我们要看到,中国纪录片进入国际传播的历史并不长。由于传统思维的局限和缺乏国际传播的经验,国内的传播主体和传播媒介还比较单一,也缺乏对国际传播受众的深入研究。因此,在纪录片的传播主体作用、传播方式与途径、适应国外受众的需求等方面都还存在着一些明显的问题与局限。为让更多更好的中国纪录片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在国际传播中取得更大的影响和实际成效,我们必须客观地总结经验教训,充分认识中国纪录片在国际传播新形势下的重大意义,探寻国际传播的新策略和新目标。

1 中国纪录片走向国际的重大意义和现实需要

让中国文化“走出去”,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国家战略。21世纪以来,中国纪录片不断探索发展道路,在题材的开拓和表现形式的创新上做出了许多努力,并取得了越来越多的成就。在国际传播中,中国纪录片为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国话语权作出了较大的贡献。纪录片作为一种写实与艺术相结合的传播形式,是大众传媒的一种重要媒介,它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广泛的影响力,是我国对外传播中华文化和国家建设不可或缺的传播媒介。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中国纪录片要提升中国话语权,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应有的贡献,需要从人类共同命运的高度去更新观念。“当下,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作为一种对外话语和中国方案以纪录片为媒介进行阐释和输出,同时成为中国纪录片传播观念和策略升级的体现。”[1]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共通意义空间的建构,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都需要树立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合作目标,这就需要在共同目标的基础上营造互相认同、相互接收、不断融合扩展的文化环境。陆俭明教授认为:“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文化的互相交流,无论对他方还是对己方,还是对整个人类社会来说,都会带来极大的好处。……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在世界上能给人以良好的形象,该民族、该国家的文化就容易在其他民族、其他国家传播。”[2]我们必须认识到,世界各国之间只有通过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才能带来相互的认知与认同,也才能相互借鉴并取长补短,用以促进世界各国文化的丰富多元,增强彼此的合作,共同推进人类文明发展。我国的纪录片记录着中华文化中自然与人文环境、社会发展与改革成就,人民的生活状态和美好追求等丰富多彩的内容,体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包含着中华民族在创造历史中的智慧、伟力和成就。在当前的国际传播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是历史赋予中国纪录片的时代使命。展现中华民族努力振兴的历程和伟大成就,是促进我国与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现实需要,这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人类文明,推动全球各族人民的合作发展、互利共赢,有着极为重大的时代意义。

2 中国纪录片走向国际的现状

21世纪以来,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通过纪录片创作者的不断探索和艰辛努力,中国的纪录片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其中一批具有中国文化特色并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纪录片走出了国门。《舌尖上的中国》《美丽中国》《故宫》《中华文明》等一系列优秀纪录片不仅深受国内广大民众的喜爱,也受到了海外许多观众的欢迎。

2.1 中国纪录片国际传播的当前成效

中央电视台陆续推出《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在海内外迅速产生了影响。有学者认为该片是中国电视纪录片史上的里程碑式作品,有助于外界了解中国真实的国情和普通人的生活面貌,对于消除外界对中国崛起的错误认知和偏见相当有帮助[3]。这部纪录片已被翻译为英、法、德等多国语言,传播到亚洲及欧美等许多国家与地区。《美丽中国》是由中央电视台和英国广播公司合作摄制的6集纪录片,在国内外播出后,也获得了不少国家观众的好评。该片用先进技术拍摄了中国56个国家级野生动植物和风景保护区的珍奇动植物,其中穿插了30多个民族的生活故事,真实而唯美地反映了中国生态环境改善给广大群众带来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央视纪录国际传媒有限公司承制的《航拍中国》在央视播出以后,也在国内外引起强烈的反响。这是我国第一次以空中视角全方位、立体化展示中国历史人文景观、自然地理风貌和当代社会生产经济迅速发展的纪录片,堪称在跨文化传播中构建中国国家形象的代表性作品。这些纪录片的成功,为中国纪录片如何走向世界起到了示范作用,也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拓展了新的路径。

为了鼓励创作更多更好的国际传播视听作品,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在2020年、2021年连续发出征集优秀对外传播影视听作品的通知,其目的就是打造更多精品力作,推动国际传播创新,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连续两年的征集活动,产生了《南京之殇》《武汉战疫纪》《星空瞰华夏》《国家公园:野生动物王国》《柴米油盐之上》《远方未远——一带一路上的华侨华人》等多部优秀纪录片。这些优秀作品代表了中国当下的纪录片水平,在海外传播中扩大了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尤其是《柴米油盐之上》在国内外播出之后,媒体和受众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很快在国内外产生了热烈反响。中国驻美大使馆、中国驻英大使馆都在2021年9月分别举办中国主题影视节目线上展映活动,与当地观众进行了友好的交流,让他们看到了中国人民的真实生活状况。参加该片合作拍摄的英国著名导演柯文思说:“当世界意识到我们和你们的相似之处超过我们的不同之处的时候,我相信那些对中国的误解、怀疑,会被对中国的尊重和敬佩所代替。”[4]《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经济日报》《广电时评》等报刊也纷纷发表赞扬的评论。2021年央视中文国际频道开始播出《人类的记忆——中国的世界遗产》,这部规模宏大的系列纪录片陆续记载中国的56项世界遗产,从不同的方面展现了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与创造伟大文明的历史进程,这对全球各国人民认识人类共同记忆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些纪录片在海内外的热播,为当前中国题材纪录片怎样创作具有中国特色的故事和对外传播提供了重要启示。

2.2 中国纪录片国际传播的现存问题

近些年来,中国纪录片通过不断的努力,逐渐突破了过去在题材方面比较单一的局限,在拍摄艺术方面也有了明显的进步,与国外媒体的合作方面也在不断地拓展渠道,一些有中国特色的纪录片在国际传播中产生了较好的影响效应。但我们还应客观地看到,中国纪录片的国际传播还存在着以下三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一是传播主体构成比较单一。从20世纪80年代一直到21世纪以来的较长一段时间,中国纪录片拍什么题材、怎样去拍、拍出来用什么渠道推送国外,这些都是由国家宣传、文化部门与国家主流媒体部门决定。这样虽然能形成体制内具有权威性、管控力强、突出主旋律的传播主体,但其形态构成比较单一。近些年来,国内民间影视艺术团体、社会文创产业及新媒体相关部门逐渐加入纪录片的传播队伍中,但毕竟在拍摄内容和传播途径上都有很大的限制。所以,国内有学者认为“我国纪录片对外传播主要以国家组织机构为传播主体,未较好体现出传播主体的多元性。目前主要以‘送出去’的方式向海外受众展示中国的方方面面,是一种单向传播”[5]。没有对国内外新兴的传播主体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整合利用,对外传播的主体就难以体现多元化,也不能充分发挥对外传播作用。

二是缺乏对国际传播受众的深入研究。中西方文化和意识形态差异与冲突,造成了中国纪录片国际传播的困境。西方观众有着不同的文化观念与价值取向,对于纪录片的理解能力和审美期待与中国观众有许多不同。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外文化的交流,中国的纪录片工作者对西方文化的认识逐渐增加,但对西方的传播受众研究仍然不够,对他们各方面的认知需求了解得并不深入和全面,不少“送出去”的纪录片与传播受众所需内容和表现形式差异较大,导致海外传播效果并不理想。著名传播学专家程曼丽认为:“近年来,中国主流媒体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着自说自话、自娱自乐的叙事偏好。”[6]中国当下纪录片制作缺乏对国际传播的研究和对受众的了解,传播效果欠佳的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省和高度重视。

三是纪录片的传播媒介较为单一。中国纪录片长时期的主要传播媒介是国家电视台这样的大众媒介。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中国纪录片的传播媒介增加了一些网站的相关频道,但播放主渠道还是在国家主管的主流媒介,纪录片传播媒介不够多元化,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国际传播的范围与深度。中国纪录片对外传播的主要传播媒介是传统的大众媒介,虽然新媒体发展迅速,纪录片传播领域还甚少运用。目前中国纪录片在海外的传播以宣传片投放、人际传播为主要传播途径[6]。这样的对外传播的方式难以适应国外观众的现实需求。中国纪录片面对国际传播媒介的多种方式和受众需求的新变化,如不能与时俱进地探索多元的传播媒介,则会限制自身的国际传播。

3 中国纪录片国际传播的未来策略

要使中国纪录片走出国门,在国际传播中取得广泛的影响和良好的效果,我们必须面对现实,反思中国纪录片存在的现实问题,认真思考中国纪录片在跨文化交流背景下的未来发展和努力途径。针对本文前面对国际传播提出的几点问题,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相应的对策。

3.1 形成传播主体的多元化

我国的国际传播应充实丰富传播主体,优化组合中央和地方主流媒体、体制内和体制外传媒机构、国内外影视文化团队,在国家主管部门的引导和统筹下,充分调动各方面的传播主体作用,共同围绕让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目标,不断创新传播内容,多视角、高质量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主体发挥着关键的传播作用,决定着传播效果的实现,中国纪录片的对外传播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传播主体作用的发挥。相关部门应对国内外新兴的传播主体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整合利用,体现对外传播主体的多元化,充分发挥对外传播作用。近年来,我国已有一些国内外影视艺术团体、文创产业机构及新媒体相关部门参与纪录片的制作与传播,为形成传播主体的多元化正在积极努力地探索。随着国家对传播主体多元化越来越重视,中国纪录片的国际传播将会有更多的团队,只要我们能构成目标一致的多元传播主体,就会以强大的力量拓展国际传播的领域。

3.2 重视和加强对国际传播受众的研究

要获得良好的国际传播影响与成就,我国纪录片工作者必须增强国际传播的受众意识,全方位做好国际受众需求的深入研究,用国际受众更容易接受的表达方式去展示中国文化。同时,为不断拓宽国际传播的有效途径,提升实际影响,有必要实现更广泛的国际合作。通过国际合作既能直接有效拓宽中国纪录片的传播渠道,让中国题材的纪录片快速走向国际,又能消除国外受众对中国自塑形象的顾虑,从而更有效地获得国外受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外传播的前提是了解国际受众的实际需求,这样的需求直接影响着传播的接受效果。美国的中国媒体观察者查尔斯·卡斯特曾说过发人深省的话:“中国有足够的钱在海外建麦克风,但如果不仔细探索出与国外观众最好的交流方式,效果只能事倍功半。”[5]我们应该尊重这样的忠告,高度重视并认真去了解受众的接受心理和需求,这样才能在文化交流的共同心愿基础上达成供需默契和平衡。

3.3 综合利用各种传播媒介

在传播技术日益先进和传播媒介平台越来越多的现代世界,中国纪录片的国际传播必须高度重视传播媒介的综合利用,要尽快构建多方位传播渠道,体现传播媒介多元化。除继续发挥传统媒介的优势外,还要让纪录片传播与新媒体技术紧密结合,充分利用“互联网+”,在国内外的专业频道、视频网站、社交平台、搜索引擎等不同功能的网络媒介上拓展传播面,形成多链接、渠道畅通的系统传播网,使融合传播成为中国纪录片的主流传播方式,从而形成线上线下、大屏小屏互动互促的国际传播新格局。我们应该尽快打破传播媒介的局限,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下,政府部门和民间力量相互配合,充分利用新媒体发展迅速的时代优势,将传统的大众媒介和新媒介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国际传播媒介矩阵,这样才有利于中国纪录片在国际传播中提升话语权和实际影响力,才能让更多的国外受众从视听中走进中国故事。

4 结语

面对中国纪录片已经取得的成绩,有学者看到“中国主流纪录片远未在国际传播中实现对异质文化的影响,这与中国日益增强的社会经济发展现状极不对等,阻碍中国国际地位的进一步提升”[7]。这样的批评虽然比较尖锐,但在批评中包含殷切的希望。中国纪录片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在近十年的努力探索中,取得了越来越多的成果,在国际传播中逐渐拓展了更加广阔的领域。随着我国“一带一路”经济文化交流的深入发展和全球一体化建设的发展,中国纪录片担负着时代赋予的重要使命,不断发挥着重要的文化桥梁作用。在国家对国际传播更加重视和大力推动的有利形势下,中国纪录片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广阔前途,相信在中国纪录片人坚持不懈的努力下,一定会不断提升我国的国际话语权,为传播中国故事、展现中国形象、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的贡献。

猜你喜欢

传播媒介纪录片受众
视觉文化视阈下武术传播媒介研究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反腐报道中的大众传播媒介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我国大众传播媒介的功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