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播剧中声音设计的真实感
——以广播剧《革命》为例

2023-10-29曹智瑀

西部广播电视 2023年15期
关键词:广播剧制作者听众

曹智瑀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1 广播剧声音艺术的真实感概述

广播剧作为一种声音的艺术,在近些年也逐渐进入主流媒体的视线,由于其传达信息完全靠声音,所以制作者对于广播剧创作中声音的处理和运用有着极其严苛的要求[1]。广播剧的核心艺术语言是声音,其又可以根据功能细分为对白、旁白、音效、配乐等,针对不同声音的不同使用场景,制作者需要用不同的处理方法来与其匹配对应。虽然剧中人物的矛盾冲突与不同场景之间的切换、人物在不同时期所具有的不同的心理等都是运用声音的变换来展现,但是这一切还要靠听众自身的想象力来丰富脑海中的画面。因此,如果广播剧中的声音不能起到真切、恰当的引导作用,那么就会使得听众很难融入其中,此时,广播剧中声音的临场感、真实感就显得尤为重要[2]。

2 广播剧中不同声音要素的真实感体现

2.1 广播剧中台词声音艺术真实性分析

由于广播剧是声音的艺术,听众无法直观地感受到人物鲜明的特征,所以,一切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都需要台词来展现,其代表形式有人物对白、旁白等[3]。其中,演员台词声音的情绪设计是塑造人物性格的一种重要方式。剧中人物的一系列活动发展都需要台词、旁白等来加以塑造。这要求配音演员有深厚的台词功底。在完整准确地表达完台词所需要展示的内容时,演员还需要兼顾情绪的宣泄,甚至在广播剧中,演员的情感要比台词更重要。在看不到人物的情况下,只有极佳的氛围渲染才能透过声音感染听众。以广播剧《革命》为例,在剧中第一幕的开头,孙文在街上大声地宣传着反抗的言辞,演员的语气充满了愤怒、不甘,以及想要报仇雪恨的坚定,通过这一段台词的精彩演绎,听众就能感受到孙文内心深处崇高的革命理想,后面官兵殴打他时,演员依旧保持着坚毅、执着的语气,呈现出人物不屈的精神。同时,在处理广播剧中演员的台词时需要对声音的魅力和张力进行提升,从而唤起听众心中对于剧中人物视觉形象的想象。

2.2 环境声临场感体现

与电视剧、电影等能通过视觉直观的冲击来感受的艺术不同,广播剧作为电台播放的声音艺术,在环境塑造上要更加有难度。在制作广播剧的环境声音时,需要考虑到每一处细节的处理,根据时间、地点、空间等设计相应的要素;需要把握整体的结构框架,在设计之初了解对不同声音的处理方法[4]。由于各种现实原因,很多声音不能通过真实布景录制,在没有合适的音效可以使用时,录音师通常也会选择通过拟音来模拟所需要的声音,用来制作出真实的现场声音。例如《革命》中的开头部分,由于故事发生在19世纪90年代,所以在展现第一幕的街景时,制作者需要考虑到符合时代气息的各种因素,如熙熙攘攘的人群走动的声音、各种小商小贩的叫卖吆喝声、马车拉着货物行驶在沙土路上的声音等。考虑到故事背景处于刚刚结束的甲午战争时期,制作者还额外地添加了一些特有的官兵列队走过的声音,其声音就是使用一双军靴砸在沙土上来模拟的,再将收集到的声音重叠在一起,形成军队走过的声音,更加符合时代气息,让听众能够更加沉浸地走进时代背景。由于广播剧中人物的语言是有限制的,简单的台词并不能让制作者有更多发挥想象的余地,只有借助声音、音效、背景音乐等因素才可以让一个广播剧变得丰富、充实。恰到好处的衣服摩擦声、符合人数的脚步声、不同机械发动的轰鸣声、不同质地材料的摩擦声等,这些细节上的处理才是广播剧的灵魂,才是让听众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要素。

广播剧的声音设计需要从多个角度深入探究,每一处细节考虑都影响着整体。声音所塑造的客观环境能够使得作品更加地立体,从而创造一个完整的世界,听者能从其中把握剧情走向,走进剧中人物的心理[5]。声音的巧妙处理和设计还有众多的体现,如常见的时间、空间的转换。在广播剧《革命》第五幕中,为了营造夜晚场景,简单的虫鸣,夜莺、猫头鹰的叫声与遥远的犬吠共同搭配,听众就能快速了解剧情发生在夜晚;当故事结束,第二天黎明时,制作者运用公鸡打鸣、清脆的鸟叫、微弱的叫卖声就可以快速地将听众带入第二天的场景。这些必要的声音在运用过程中会营造出特有空间感,和大众的生活进行贴近和渗透,能够让作品更加地饱满,让听众有更清晰的想象。

2.3 配乐基于情绪的贴合性

对于广播剧的配乐,在选取音乐之前,制作者需要确定整个作品的音乐基调,将不同的音乐设置在需要的地方,再根据剧情的发展走向与人物内心的情感和人物间的冲突来加以调整和删减。对于音乐何时响起、何时结束需要有清晰的认识,在选取配乐时要避免俗套,好的广播剧需要贴合大众的胃口,但也需要保持自己鲜明的特点。在设计广播剧的配乐之前,制作者需要对作品的整体框架、结构、内容都了如指掌。配乐更像是一种高效的、极具冲击性的语言,比文字更深入人心。广播剧的配乐更多是片段的、不连续的。在制作过程中,配乐可能仅仅有几十秒钟甚至更短的时长;因而,制作者需要对所选片段加以剪辑、变调等处理。这个过程应当让听众觉得配乐的出现是顺其自然的,是情到深处的有感而发,而不能是生硬地突然出现或戛然而止。优秀的配乐应该和作品融为一体,是剧中人物内心的一种表达。配乐的起点应当从内容出发,制作者需要精心打磨音乐的细节,在配乐与台词共同出现时要注意配乐节奏和台词情感的一致性,在保证配乐情绪渲染的作用时不能盖过台词的表达,使配乐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6]。音乐的种类多种多样,在设计时不单单要考虑到音乐的整体效果,还要将组成音乐的各种音色精准定位。比如,以中国古代为背景的广播剧中的音乐,就不能出现架子鼓或者电吉他的音色,这种突兀的搭配会让听众立刻从剧情中脱离。音乐在广播剧中的作用毋庸置疑,正确的音乐设计和选择能使得一个作品拥有更加优秀的表现力。

3 广播剧中声音真实感的塑造方式

3.1 通过声音拾取及后期制作来增强真实性

在人的“五感”(形、声、闻、味、触)中,听觉是很重要的探索世界的能力,而声音是与之相连的媒介。由于人双耳的构造,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可以很简单地通过声音来辨别发声体的方位,这种现象叫作双耳效应[7]。由于人们双耳的位置不同、方向不同,所以听到同一种声音时会有音色差、时间差和音量差。立体声就是在此基础上得以建立的,广播剧的录制中,许多声音都会需要用到立体声的录制。在广播剧《革命》中,有一段孙文和沈括在房间内对话的情节,为了增强真实性,在录制过程中,制作者采用了A/B制式试音方式。在录制之前安排好演员的站位,这样在演员表演的过程中,所有的走位、表演、台词动作等声音都会被完整地收录进去并且真实地反映出来,这样的方式相较于单只话筒收录会有较强的临场感,使得听众更切身地融入剧情之中,仿佛将表演的舞台置于听众的面前,拉近演员与听众的距离。

除了人声立体感的表现,在人声的后期制作中,制作者对于声音的设计调控也会起到很大的作用。在同一空间下,每个演员的音色、发音频率都不同,这就导致所发出的声音音量也会有些许的差别。而为了增强作品的真实性,在后期的制作中,制作者需要对演员的人声进行处理,从而达到彼此之间的平衡性。广播剧《革命》中,有一段沈月洋和哥哥沈括在房间的对话,由于两位演员的音色差异过大,沈月洋的扮演者声音中高频过高,在音量明明不大的情况下电平却很容易过爆,而扮演沈括的男演员声音很低沉,同一环境下,两人的声音录制会给人很明显的反差感,造成脱离剧情的情况。在保证演员情感抒发的同时,制作者只能在后期加以手段保证平衡。因此,在后期剪辑过程中,制作者通过专业设备对女声的高频和男声的低频适当加以衰减,突出主音的展示,以符合剧情的需要,并且适当降低男声80 Hz、女声100 Hz以下的频段,消除在录制过程中的环境噪声,让人声更加干净、清楚,贴近人耳所能感受到的最佳效果。

3.2 音效的临场感处理

在广播剧中,如果说人声是骨架、是结构,那么音效就是它的灵魂。对于音效的塑造成功与否直接决定了广播剧作品的质量高低。制作者在设计音效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地去贴近生活,聆听并加以想象现实场景中可能伴有的一切声音。生活中一切看似细微的声音都能使广播剧内容更加地真实[8]。

广播剧中音效的种类繁多复杂,有环境音效、动作音效、音乐音效等,各种音效的搭建组成了一个完整的作品。环境音效的主要用途是交代背景、塑造场景,如在战场上的枪炮声、海边的海浪声、山谷中的风声[9]。这些特定场景的固有声音一出现,会让听众立刻了解背景,不需要过多交代。在做好环境音效后,制作者需要经过深入的后期处理来增加音效的真实性。在广播剧《革命》中,铺垫完基础的音效后,作品多处音效都经过了处理来达到和场景的贴合的要求。例如,其中有一段情节在药店,制作者使用了人群吵闹的音效,为了表现战争时期群众的疾苦,又考虑到故事发生在药店之内,制作者需要对音效加以混响,增强氛围感。除此之外,制作者在其中还夹杂了一些牛皮纸包药的音效、捣药的音效、小跑的脚步音效,彼此之间音量有强弱区别,形成空间的纵深感,使剧情的呈现更加立体丰满。环境音效是展示作品环境感和空间感的最好手段。空间感是通过生活中发出的声波在空间内反射、折射形成的空间混响,而环境感则是剧中人物在不同环境下所具有的特殊声音。只有将空间和环境完美地塑造并且融合,才能给予听众完美的临场体验感。

许多音频艺术对于动作细节的声音捕捉是极为重视的,比如近几年大火的自发性知觉经络反应(Autonomous Sensory Meridian Response, ASMR),它主要是通过现场录制的方式来将一系列的声音真实地还原到人耳里面。但是在广播剧的创作中,制作者很难做到通过现场录制的方式制作全部音效,只能通过后期处理来尽可能地还原声音。寻常的动作音效在经过后期处理后是完全能够让听众深入其中、参与其中的。与环境音效不同,动作音效的处理要体现出明确的空间感,能够引导听众在脑海中构建出场景,并让听众能够进入剧中的各个场景,进而感受剧中人物的各个动作发生点的位置。以最简单的脚步声为例,人物并排走产生的声音与人物从面前走过所产生的声音是完全不同的,在后期制作人物从面前走过的声音时,制作者需要做出一个左右声道的变换与声音淡入淡出的处理,从而达到模拟现实中的听感。对于细微的动作,制作者也需要考虑它的现实性、合理性,如物品掉落在地的声音,制作者需要根据不同空间来判断室内是否有混响、回声,或者根据物品掉落在不同地面来判断其应该发出清脆的还是低沉的声音等。这些都是需要创作者保持严谨的态度去贴合剧本中的场景,并严格地设计制作[10]。很微小的错误音效都会将听众从剧情中抽离出来,看似简单的声音却往往能对作品的真实性、临场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4 结语

广播剧是一种声音的艺术,它正凭借着广播电台、互联网、各种音乐软件等平台飞速发展。近几年,世界主流艺术也在推动广播剧的发展,国内许多专业音乐制作人也对这个领域提供了很多技术上的支持和指导。广播剧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随着人们艺术审美水平的不断提高,其对于不同种类的作品质量要求也越来越严格、越来越专业。广播剧作为一个由多工种协作完成的艺术门类,需要制作者在未来不断学习、不断雕琢,从细节把握质量,不断自我提升,找寻属于制作者所独有的风格,在提升专业技巧的基础上,做出更容易被大众接受、理解的作品。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广播剧的声音效果和真实感,能够使广播剧慢慢被更多人所喜爱。广播剧的声音不像电影电视的画面一样具有视觉冲击力和表现力,但它却能够给人一种全新的感官体验,将一段段跌宕起伏的情节送入人们的耳中,让听众在脑海中浮现出故事的画面,这也正是广播剧的魅力所在。

猜你喜欢

广播剧制作者听众
广播剧还有前途吗?
让听众“秒睡”的有声书
浅析微广播剧有效传播的三大特质
好太太都是好听众
卷雪茄
2018中国广播剧年会在辽宁丹东召开
纪录片伦理问题的几个维度
用屠呦呦精神创作屠呦呦广播剧——一次科研般严谨的艺术创作
古人怎样制作瓷器
老年听众需要电台长篇连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