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屠守锷心守祖国 铸大国利剑

2023-10-26撰文杨可鑫

科技尚品 2023年9期
关键词:导弹远程试验

撰文/ 杨可鑫

屠守锷(1917年 12月—2012年 12月), 火箭总体设计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先后担任中国近程、中程导弹的副总设计师,远程导弹和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的总设计师。主持解决了若干重要型号特别是远程运载火箭、长征二号运载火箭和长征二号捆绑式运载火箭中一系列关键技术问题,并参与了我国火箭技术发展重大战略问题的决策,从技术上主持制定了中国运载工具的研究发展规划,为我国航天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1985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入选“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0 周年大型成就展”1970—1979年英雄模范人物。

1980年 5月 18 日,屠守锷迎来了自己航天生涯中最重要的日子。这一天,作为中国第一枚远程导弹的总设计师,他在“可以发射”的鉴定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签字的时候,他看上去非常平静,就像是任何一次普普通通的签名一样。然而,当导弹准确命中万里之外目标的消息传来,原本内向的屠守锷却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双手捂着眼睛像孩子般地哭了,继而又开心地笑了!

这一哭一笑,是 20 多年刻苦钻研、艰辛奋斗、忍辱负重后,各种情感凝聚在一起后的宣泄和释放,是多年执着追求得到回报后的大喜悦,是少年梦想得以实现后的大欢乐。只有对屠守锷有着深刻了解的人,才能体味蕴藏在这一哭一笑之中的深刻情感……

少时立下报国志

1917年 12月 5 日,屠守锷出生在浙江南浔一个并不富裕的小职员家庭。虽说家境不富,但屠守锷的父亲还是希望子女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少年屠守锷在家乡上了小学,后来又入浙江省立第二中学和江苏省立上海中学就读。曾在上海亲历的惨绝人寰的一幕,奠定了屠守锷一生追求的基调。

那天清晨,父亲携屠守锷从上海回南浔老家过春节。走到半路,突然,天空中出现了几十架日本轰炸机,一架接一架地向地面俯冲下来。父亲意识到大事不好,拉着小守锷往轮船码头疾跑。炸弹像雨点般地落下来,繁华喧闹的大上海,瞬时间房倒屋塌、血肉横飞!面对劫难后的满目疮痍,少年屠守锷立下了自己的终生志愿:一定要亲手造出我们自己的飞机,赶走侵略者,为死难的同胞报仇!

抱着航空救国的决心,屠守锷发奋读书。1936年,屠守锷考取清华大学机械系。清华设立航空系后,他毫不犹豫地转到了航空系。1940年,屠守锷从清华大学航空系毕业,次年又以优异成绩取得公费留美资格,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硕士学位。

屠守锷无暇欣赏美丽的异国风情,全神贯注于自己的学业。两年后,他取得了科学硕士学位。随后,他应聘成为布法罗寇蒂斯飞机制造厂的一名工程师,负责飞机强度分析。

工作和生活条件都是简陋的,但这并未影响屠守锷的工作热情,因为他知道,这是一个宝贵的实践机会。要想造出中国自己的飞机,光有理论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实际的经验,而从事这份工作,正是自己长本事的良机。他整日伏案工作,如饥似渴地学习所能接触到的技术。

患难中的祖国和亲人时时牵着屠守锷这位海外游子的心。1945年,抗战胜利了,屠守锷归心似箭。他辞去了工作,从东部的布法罗横穿北美大陆,历时 40 余天,到达西海岸的旧金山。没有客轮,他便搭乘开往青岛的运兵船,回到了祖国。

然而,国民党政府根本无意兴办民族航空工业,失望至极的屠守锷只好把希望寄托在培养下一代航空人才上。他在西南联合大学开设了航空专业课程。1947年,屠守锷到清华大学航空系任教,开始与进步人士接触。就在这个时候,他了解了中国共产党和共产主义思想,亲身的经历和眼前的现实使他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走向光明;

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自己的强国梦才能实现。1948年年末,他毅然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此后,无论是在清华大学航空系任教,还是在北京航空学院任副教务长、系主任和院长助理,他都对共和国的航空事业倾注了极大热情。1957年 2月,正当壮年的屠守锷应聂荣臻元帅之邀,跨进了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的大门。

从此,他的命运便与中国航天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长空舞剑拓天荒

屠守锷信心百倍地走上了自己的新岗位,成为钱学森院长领导下的十大研究室主任之一,负责导弹的结构强度和环境条件的研究。没有资料,没有图纸,他和众多专家一起,既当研究人员,又当学生,在极为有限的条件下,搜集资料,摸索实践。

1957年 9月,屠守锷作为聂荣臻元帅率领的中国政府代表团的顾问,参加了与苏联的谈判,促成了我国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导弹技术的引进,而后,他便和战友们开始了中国第一枚导弹的仿制工作。在从仿制到独立研制的艰难历程中,在研制第一枚地空导弹和地地导弹的过程中,他成了导弹设计研制的行家里手。1961年,在苏联撤走专家的困境下,屠守锷走马上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副院长,全面主持技术工作。面对阻力,他只平静地说了一句:“人家能做到的,不信我们做不到。”

屠守锷是一个不信邪的人。他和同事们广泛听取意见,深入科研生产一线,潜心研究,制定了《地地导弹发展规划(1965—1972)》(即“八年四弹”规划),还参与制定出其技术发展方向,主持选定了我国中程、中远程及远程导弹等重大技术方案和技术途径。这个规划经周恩来总理主持召开的中央专委会议批准实施后,对我国导弹与火箭技术的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962年 3月,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枚中近程导弹在首飞试验中坠毁,痛苦与失望笼罩在科技人员的心头。屠守锷临危受命,指导设计人员,开展了全面系统的研究。两年含辛茹苦的研究终于换来了丰硕成果:修改设计后,从 1964年 6月开始,这种中近程导弹连续 8 次飞行试验都取得成功。比这种型号成功更重要的是,在一系列的摸索、总结、攻关的过程中,我国第一代导弹技术专家成长了起来。他们掌握了导弹研制的重要技术和基本规律,为以后各种型号导弹的研制成功奠定了基础,并直接为我国 1966年 10月进行的导弹、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的圆满成功做出了贡献。

1965年 3月,由周恩来总理主持的中央专委会做出一项重大决定:尽快把我国的首枚远程导弹搞出来,并由屠守锷担任总设计师。此番他担任的总设计师角色,按钱学森的说法,既是技术总负责人,又是指导日常设计工作和最后拍板的技术决策人。屠守锷深知自己肩上这副担子的分量,而且留给他的时间又那么紧:1971年试飞,1973年定型。

如果能有一个正常的科研环境,凭着屠守锷和全体研究人员的才能与学识,按时完成任务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偏偏在这时,“文化大革命”的发生使屠守锷的科研工作遇到了困难。

屠守锷面对大字报和批斗会,依然我行我素,埋头于研究资料、图纸和各种数据,座谈、讨论、论证、实验,听取专家意见,提出新的设想。他大胆革新,勇于探索,在制导技术、推进技术、结构材料、发射试验等方面寻找到了新的突破口。他的工作以不可思议的速度进展着。有人曾看到,某次群众大会上,别人慷慨陈词,屠守锷却凝神屏气,笔走游龙,旁若无人地演算公式。1968年,屠守锷和同事们终于拿出了远程导弹的初步设计方案。

随着方案的确定,发动机、箱体、地面设备等的研制工作全面铺开。那段时间,规章制度被说成是修正主义的“管、卡、压”并受到批判,许多情况下都是凭良心办事。为了保证型号质量的可靠,在为期 100 天的总装测试中,年过半百的屠守锷始终坚持在一线,一刻也没离开过。当屠守锷认为导弹可以出厂运往发射场试飞时,却产生了不同意见。

问题很快提交到周恩来总理那里。周总理听完介绍,问:“屠总,你认为这枚导弹可以发射吗?”

屠守锷毫不迟疑地回答:“该做的工作我们都做了,目前它的性能状态是良好的。我们认为,这枚作为首发试验的导弹,应该得到最好的考验,以便通过飞行试验,进一步检验我们的方案,从中找出不足。”

关键时刻,又是周总理支持了屠守锷。1971年 7月,导弹被运往发射场。为了掌握情况,总理要求每天向他汇报一次导弹的状况。9月 8 日,屠守锷专程回京,向总理作汇报。那天中午,总理特地备了几样菜,与屠守锷等共进午餐。周恩来总理的关怀,给了屠守锷无穷的力量和信心。9月 10 日,从酒泉发射场传来喜讯:我国自行研制的首枚远程导弹半程飞行试验获得成功! 但屠守锷明白,远程导弹要投入使用,必须经过全程飞行的考验。然而在政治风波的干扰下,这次试验被搁置了整整 9年。1980年 5月 9 日,新华社向全世界发出公告:中华人民共和国将于 1980年 5月 12 日至 6月 10日,由中国本土向太平洋南纬 7 度零分、东经 171 度 33 分为中心,半径 70 海里圆形海域范围内的公海上,进行发射运载火箭试验。

全世界都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中国。屠守锷一生中经历过许多次发射试验,但没有哪一次像这次这样举世瞩目。这是一次迟到的试验。这又是一次特殊的试验,中国刚刚迎来改革开放的春天,如果试验成功,无疑会为这个春天锦上添花。作为这枚导弹总设计师的屠守锷,虽然并不为局外人所知,自己却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1980年早春,屠守锷和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院长张镰斧—— 一位在上甘岭战役中立过赫赫战功的英雄团长一起,率领试验队进入了依然寒气逼人的茫茫戈壁。戈壁滩的天气就像小孩子的脸,说变就变,刚刚还是阳光明媚,转眼就可能飞沙走石。屠守锷身穿工作服,在火箭测试阵地与发射阵地之间穿梭往来,鼻孔、耳朵、衣服里常常灌满了沙土。他常常一干就是 20 多个小时,困了在木板床上打个盹,然后又奔赴现场。

要确保发射成功,远程导弹身上数以十万计的零部件,必须全部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在那复杂如人体毛细血管的线路管道上,哪怕有一个接触点有毛病,都可能造成发射失败。尽管有严格的岗位责任制,尽管发射队员个个都是精兵强将,但在屠守锷带着大家所进行的几十次眼看手摸、仪器测试中,还是查出了几根多余的铜丝。多悬呀!屠守锷肩上的担子实在太重了。短短几个月,他浑圆的脸瘦了一圈,乌黑的头发也白了几许。

导弹在发射塔上矗立起来了。在签字发射之前,屠守锷整整两天两夜没有合眼。仰望数十米高的塔身,他想上去做最后的检查。张镰斧院长考虑到屠守锷的身体,要抢着上塔,但屠守锷说什么也不干。年过花甲的屠守锷不顾连日劳累,一鼓作气,爬上了发射架。

当导弹伴着惊天动地的巨响,穿过云端,越过赤道,准确命中万里之外的目标,发射获得圆满成功时,屠守锷终于按捺不住自己澎湃的心情,所有的压力一下释放出来,他流下了激动的泪水,露出了开心笑容!

猜你喜欢

导弹远程试验
让人胆寒的“远程杀手”:弹道导弹
远程工作狂综合征
导弹燃料知多少
正在发射的岸舰导弹
远程诈骗
拦截那枚导弹
CS95
导弹转运
C-NCAP 2016年第八号试验发布
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