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时空交织的红砖美学
——以中山大学博物馆外立面设计为例

2023-10-25区颖哲

建材与装饰 2023年31期
关键词:红砖中山大学博物馆

区颖哲

(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广东广州 510010)

0 引言

由于污染环境、破坏资源、工艺繁复、能源浪费等一系列问题,自2019 年国家已明令禁止采用红砖建房,随后红砖的装饰属性逐渐被挖掘出来,并在近些年工业风热潮的兴起下,重新回到大众视野。红砖的美自然不加雕饰,不管是外墙表皮还是内部装饰,只要稍加光影层次搭配,便能让人眼前一亮,获得一种极为惊艳的视觉效果。红砖的美质朴却可能无限,不管是二维平面还是三维空间,只要略微改变构成方式,就可使建筑变得极富韵律感,从而打造独一无二的多彩形象。红砖的美粗犷但摩登时尚,不管是独立使用还是搭配现代新材,只要注意调整肌理节奏,就可表现出众的新鲜活力,呈现现代建筑设计的高质感。

与北大未名湖、武大珞珈山并称三大中国最美大学校园的中山大学南校园,以其独特的建筑风貌及深厚的文化底蕴,给人时空交织的咏叹。建筑,是历史文化的载体,是精神风骨的展现。作为华南地区首家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大学校园,中山大学南校园除了完整地保留了原岭南大学1920 年的校园规划,以及一批红墙绿瓦的康乐红楼外,校内所有改、扩和新建建筑均有意恢复中大传统历史风貌,为建设百年乃至千年校园打下坚实基调[1]。其中,位于校区总体规划“十”字主轴东西次轴末端的博物馆设计一直备受关注。

1 项目概况

中山大学博物馆位于中山大学南校区次轴线西侧端部,与东侧图书馆遥相呼应。建成后用于整合校内现有生物学博物馆、人类学博物馆、地质学博物馆、校史学博物馆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博物馆用地面积约为13120m2。地上建筑二层、局部三层,建筑面积约11150m2,主要用于展览、部分临展以及研究办公等辅助功能。地下二层,建筑面积约21300m2,主要用于展览、库藏、科研用房以及设备用房等。博物馆东面承接校园东西次轴线,紧邻八角亭,十友堂,物理楼等重要文物保护单位,南北西三侧为校园次干道,地理位置重要[2]。图1 为中山大学博物馆正面,图2 为中山大学博物馆景观。

图1 中山大学博物馆正面

图2 中山大学博物馆景观

2 立面设计思考

随着全球博物馆服务中心由收藏向教育转变、传播媒介由人工向智能技术迭代的双重挑战,高校博物作为大学乃至城市育人文化的重要支撑,迫切需要站在教育最前沿,实现最大效能的文化传播、文脉传承与新兴文化构建。中山大学作为我国岭南著名的学府,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如何把当代博物馆融入具有百年沉淀的校园引发设计深思。

首先,博物馆选址刚好处于校园“十”字轴东西次轴末端,对校园轴线的修补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其次,用地毗邻十友堂、八角亭等众多历史建筑和一批古树名木,对校园文脉的传承有着不可或缺的责任。最后,作为集展示、收藏、研究、教育、交流、休闲等多元复合的综合类博物馆,传承和创新多维并举的一次积极尝试,对当代大学校园博物馆设计起一定的引导作用[3]。

2.1 复刻肌理,特色元素新绎

中山大学原是20 世纪初美国人在中国创办的教会学校,其建筑受到近代广州各种自然及社会因素的影响,形成一种以绿瓦红砖为主的特有的红楼风格。博物馆在立面设计上截取最具刻板印象的红砖肌理,通过全新的纹理搭砌和现代技术,让博物馆的整体形象和中大校园协调呼应,同时在细部处理上更为细腻和延年。

2.2 提取符号,经典母题再现

中大传统建筑中多有圆拱、蝴蝶窗(图3)、琉璃花筒、屋顶等经典立面符号。设计过程中通过对上述经典符号的挖掘、提取,并加以现代化转译,使其成为博物馆主要母题。再现中大记忆的同时,又不失时尚与创新。图4 至图6 为中大博物馆红砖建筑实景。

图3 玻璃蝴蝶窗实景

图4 中大博物馆红砖建筑实景(一)

图5 中大博物馆红砖建筑实景(二)

图6 中大博物馆红砖建筑实景(三)

2.3 多元融合,中大风貌新探

作为当代大型综合类博物馆,建筑尤其注重环境、功能、艺术和技术等因素的多元融合。从入口开始,随着参观动线的变化,红砖、红砂岩、黑钢砂等材料相互协调融合,产生极其强烈的视觉对比,给人古今交融的震撼之美。建筑、空间、景观在校园次轴线上有序分布,并以围合而成的内庭院作为有力收尾,各因素之间相辅相成、层层递进,表达出中山大学百年学府的文化精髓[4]。

3 红砖新用

中山大学博物馆为框架结构,外墙采用加气混凝土砌块,红砖作为建筑的基本元素,主要以外墙装饰材料而存在。裸露在外的红砖通常给人未经修葺、杂乱无章之感,但中山大学博物馆的红砖立面却展现出极强的艺术性,营造出优雅庄重、内涵深厚的建筑效果。

3.1 设计特色

传统红砖是以黏土,页岩,煤矸石等为原料,经高温烧制后自然冷却而成,因此有污染环境、质感粗糙、成色不均、砖况不一等固有问题。中山大学博物馆所用“红砖”为新一代窑变陶土砖,不仅能完全避免传统黏土砖的本质缺点,并且更具当代文化气息。图7 至图8为新一代“红砖”。

图7 新一代“红砖”(一)

图8 新一代“红砖”(二)

整个外立面的红砖均以平砖顺砌为主调,通过叠砌的秩序感使建筑形态趋于纯净,凸显博物馆的厚重沉稳。圆拱及方柱母题所具有的强有力韵律在原本深沉传统的校园氛围下演绎出丰富的立面节奏,延伸出红砖独具的形式语言和模数关系。带孔的镂空墙面呼应设计隐喻的同时塑造光与影的对话,除去传统单纯堆砌的闭塞感和窒息感,同时也能起到良好的通风效果。玻璃与红砖构成的竖向立体单元虚实交替,在日光下分出光影,视觉层次丰富,营造与光的对话。

室内通过对红砖、拱券等表皮机制的沿用,使建筑内、外风格达到延续统一。地上展厅多用开放式布局,利用借景引入自然及光线,使景色与展览相映成趣,让参观者形成独特的空间感受;参展流线通过回廊蜿蜒贯通,并有意组成户外展演空间,增强参观交互感与透明性。红砂岩、黑钢砂等现代材料的有序运用,既与红砖在质感上形成层次对比,又在视觉效果上产生碰撞衬托,极大提升建筑空间趣味及品质。

3.2 技术创新

传统砌砖方式下的红砖不抗拉、不抗弯,造型单一,施工周期长,更无法有效保证砖体整洁度和平直度,因而在现代建筑上的运用受到极大限制。如何在材质、效果及工期上获取平衡,成为中大博物馆红砖新用的一个重要研究点。

经过反复的材料对比和案例分析,项目最终以“干挂”形式实现历史与精工的极致融合。通过固定间隔角钢贯穿钢管的“串套”模式,结合预埋件以及明暗混凝土托梁的支承体系,保证了砌筑高效性与耐久性,实现项目立面的现代精工感。支承体系的优化又造就红砖在错拼、镂空、凹凸等拼砖方式的创新,让历史感下的建筑拥有不一样的丰富表情[5]。图9 为“串套”模式效果图,图10 为“串套”模式施工现场,图11 为博物馆正面施工现场。

图10 “串套”模式施工现场

图11 博物馆正面施工现场

红砖作为建筑表皮独立于建筑主体而存在,与加气混凝土外墙形成空气空腔层,使建筑在营造百年的校园文化风骨,同时又可兼顾极佳的保温隔热性能,满足博物馆功能的本质需求。

4 结语

“坚定文化自信,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最近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作的重要指示。建筑是文化价值“物化”后的彰显,凝聚着人们对道德习俗、意识形态及技术水平的整体认知。设计师作为建造主体的核心角色,必须肩负起表达传统文化并回应当代文化的重要责任。

传统材料累积文化内涵,代表历史延续。中山大学博物馆是当代红砖美学的一次积极尝试,在虚与实、光与影的穿梭中,彰显出百年校园内当代博物馆的独有文化沉淀,演绎了传统红砖与现代钢筋混凝土的完美对碰。本文通过对红砖在材料、技术上的创新研究,为传统材料在现代建筑上的新用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

猜你喜欢

红砖中山大学博物馆
澳大利亚Tjuringa红砖之家
我国最大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中山大学号”下水
中山大学历史地理信息系统(SYSU-HGIS)实验室简介
博物馆
一击止“痛”!450余水产人聚焦第九届中山大学水产饲料技术创新大会,教你从百亿到百年
红砖白石五店市
红砖及砂浆强度试验方法探讨
吉祥猫事务所 红砖楼的秘密
中山大学点滴回忆
露天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