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创融合视域下中医药高校食品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2023-10-25程建明乔宏志

农产品加工 2023年17期
关键词:食品类中医药食品

薛 峰,程建明,乔宏志

(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江苏南京 210023)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健康中国作为国家战略实施,进一步确立了人民健康在党和政府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以健康中国为背景,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文件,如《健康中国2030 规划》 《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 年)》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 年)》等,均提出要加强传统食疗养生指导,开展传统养生食材监测评价,推进传统食疗养生相关产品的研发以及产业升级换代。在这一新形势下,食品专业人才需求的岗位类型也将产生相应的变化,其中能够将现代食品加工工业与传统食疗养生理念、经典名方等相结合,从事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较大的食疗养生产业的高水平复合型人才将出现较大缺口。在2021 年发布的软科学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江南大学和中国农业大学的食品科学与工程排名分别位居世界第1 位和第2 位,一举超越了荷兰瓦赫宁根大学,这说明目前我国食品类专业人才培养已经跃居世界领先水平。然而,这些高校食品类专业的建设主要依托轻工业或农林学科,其中人才培养主要采用现代西方建立的工科培养体系,在与传统养生理念融合过程中缺少相应的学科做支撑,存在天然的屏障。中医药院校在中医药养生保健方面拥有系统的理论和丰富的经验,因此在中医药院校开设的食品类专业不仅可以为食品与中医药融合提供实践环境,同时也为中医药养生保健理念提供了更好的承载形式,对于保障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的顺利实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中医药院校的食品类专业人才培养存在与现代食品科学同质化倾向严重、食品与中医药融合方式单一、特色不足等问题,很难实现为传统食疗养生产业的发展培养人才这一目标。因此,探索中医药院校食品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践行健康中国战略的具体实践,有助于推动中国特色养生理念及其饮食产品的科学化、现代化和国际化。

1 中华饮食与中医药融合的历史必然性

1.1 二者历史脉络与理念同根同源

随着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的实施,我国大健康产业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同时人们关于饮食的观念也正在发生改变:从吃得饱、满足基本生理需要,向均衡营养摄入、以利于身体健康的方式改变;从有病治病到无病预防、提高健康质量转变[1]。中医药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其中所提倡“治未病”的思想对于大健康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而食疗则是中医药“治未病”的主要手段和方式,从而形成了药食同源的理论基础,是我国传统食品加工学和营养学的基石[2]。在中医药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了众多成体系的知识典籍,形成了中医药的基本理论学说和治疗方法。《黄帝内经》是我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也是我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提出了“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的膳食配伍原则。几千年来,这一食品配伍原则一直作为中华民族传统饮食结构的指导思想,为保障中华民族的身体健康和繁衍昌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3]。《饮膳正要》为我国元代饮膳太医忽思慧所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饮食卫生与营养学专著。该书详细记录了传统药膳的配方及功效,并针对不同人群制定了相应的饮食卫生法则,是研究传统性味营养学的重要依据[4]。除此以外,北魏崔浩的《食经》、南北朝梁代刘休之的《食方》、唐代孟诜的《食疗本草》、孙思邈《千金方》中的食疗经、昝殷的《食医心镜》等典籍的存在,证明了传统饮食与中医药之间的融合伴随着整个中华文明的发展及整个历史进程。

1.2 二者的结合是“健康中国”战略的客观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因此,健康中国的建设目标不是治病,而是以预防为主,最大程度地减少患病人群。在这一特殊时期,大力发展承载着中医药“上医治未病”理念的健康食品产业成为重要举措之一。目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所发布的药食同源目录中的中药材已多达上百种。2021 年11 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印发《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目录管理规定》,标志着我国药食同源资源正式进入依法管理阶段[5]。然而,对于传统食品制造业而言,由于缺乏中医药相关理论指导,所研发的保健食品和功能食品往往存在功效不明显,适用人群不明确,西化现象突出等问题;而对于传统中医药产业而言,所研发的保健食品和功能食品存在形态单一,风味和口感较差,质量和卫生标准难以达到国家和国际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要求等问题。食品与中医药融合,将促进具有调理作用的中国特色中医药食品的发展,拓展我国中医药食品的范围,实现中国特色中医药食品国际化,满足人民群众对多元化健康的需求,推动大健康产业发展。

2 国内中医药院校食品类专业的现状、问题及原因

食品与中医药的融合既是2 个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因此,国内先后有30 多所医学院校开设了食品类专业,以期为大健康这一新兴产业培养复合型专业人才。然而,中医药院校食品类专业在人才培养程中普遍存在以下2 个问题:①学生对于食品和中医药融合的目的和意义理解不透彻;②食品与中医药的融合存在“两张皮”现象,仅仅通过个别课程或章节的介绍不能让二者的紧密关系深化为理念并落实到具体实践中。导致这些问题的出现的原因主要包括思政教育过程中食品与中医药融合相关元素的缺失,具有食品与中医药融合特色的创新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缺失,食品与中医药融合实践平台和相关协同育人机制的缺失。因此,需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一方面加强理念、知识和融合方法的启发熏陶;另一方面要强化二者交叉融合的实践环节,通过具体课题的开展或实践,达到润物无声、深入心髓的效果。

3 思创融合视域下中医药院校食品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与策略

3.1 思创融合在解决上述症结中的对症关系和必要性分析

上述问题正是目前高等教育大力倡导的课程思政和创新创业教育所针对的领域。开展思政教育有助于食品类专业学生深刻了解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国家政策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从而树立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继而将自己的奋斗目标与国家和社会的需求相结合,最终对食品和中医药融合的目的和意义的理解达到意识层面。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则有助于食品类专业学生充分利用食品思维与中医药思维之间的碰撞所产生的新思维火花,从而使得学生的认知领域和从业范围突破现有食品体系的局限,最终体现中医药院校食品类专业的办学特色。此外,可以明确的是开展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之间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首先,思政教育可以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提供保障。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过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可充分发掘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加学生创业的信心;思政教育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提高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中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同时,思政教育还可以保障学生在从事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中,做到遵守道德和诚实守信,从而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发展。其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过程为思政教育开拓了实践领域。学生在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时,本身就涉及大量的思政元素。例如,“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的“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可以将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与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相融合。突破以往以理论知识讲述为主的传统思政教育模式,开拓以实践形式为主的思政教育新模式。因此,采用思创融合协同育人可以发挥出“1+1>2”的教育融合效能[6]。

3.2 思考与策略

3.2.1 制定思政教育+创新创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2020 年9 月,教育部在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中指出,把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课程纳入高校必修课体系,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这一指示为高校开展思创融合教育提供了思路,指明了方向,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之间的相辅相成关系。传统的食品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回答“如何培养人”的问题,与中医药融合背景下的食品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则拓展了关于“培养什么人”问题的答案,而思政教育+创新创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帮助我们回答“为谁培养人”这一重要问题。食品类专业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在掌握基本食品加工和贮藏的知识后,便可以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协会每年都会举办大量的食品类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如“三只松鼠杯”休闲食品创新大赛、盼盼食品杯烘焙食品创意大赛、李锦记杯学生创新大赛等。在这些创新创业大赛中,每年都会涌现出一批优秀的产品,并利用相关企业平台完成产品上市,从而帮助食品类专业学生实现创业梦想。然而,由于缺乏理论创新,产品同质化问题日益严峻。而这一问题则可以通过食品与中医药的融合得以解决,如在传统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开展健康食品的研究与开发,可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拓展创业领域。因此,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有助于食品与中医药的深度融合,从而彰显中医药食品类专业的办学特色。此外,中医药本身就带有人文科学的特性,可为食品类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过程中提供思政教育元素。例如,正是由于无数中医药学家奋勇向前、不顾艰险甚至以身试“法”,才换来中医药领域丰硕的成果,可以此来培养创新创业过程中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中医药治疗方案在此次新冠疫情防控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可激励学生树立民族自信,激发食品类专业学生对我国传统食品营养学的学习热情,吸引更多的食品类专业学生回归传统蒸煮工艺、自然发酵等技术的创新,从而推动我国传统食品工业走向现代化和国际化。同时,我国传统食品工业的发展也可以作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之一,从而为思政教育提供新的实践元素。因此,食品与中医药的融合拓展了学生在创新创业领域的维度,而思政教育则可帮助学生更好的把握住食品与中医药融合过程中所带来的机遇。针对目前存在的对食品与中医药融合意义不明确、培养体系缺少系统设计等问题[7]。在食品和中医药优势学科相互融合的基础上,将培养过程纵向划分为3 个模块,即模块1:食品科学基础课+思想政治教育;模块2:医工融合专业课+创新能力培养;模块3:协同育人实践课+创业能力培养。对培养方案中现有课程进行梳理,分别融入3 个模块,按照模块要求发掘思政和创新创业元素,弥补思创融合教育中缺少系统设计的缺陷,从而实现让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向,同时也让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实践支撑。

3.2.2 打造思政教育+创新创业的复合型师资队伍

目前,针对师资队伍中缺少兼具食品科学、中医药特色、思政素质和创业能力的复合型教师团队这一问题。可建立食品类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制度,到学校行政岗位轮岗制度,提升专业课教师的创新创业能力和思政教育能力。建立思政课程教师与创新创业教师联合开展教学研究、集体备课,联合指导学生从事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实现两类师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鼓励食品类专业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改革和开设创业实践课程。在学校择优遴选思创融合型教师,建立思创融合型师资库,实行动态考核和管理。对在思创融合协同育人中表现突出的团队和个人予以公开表奖,同时在年终评优、职称评定和晋职时予以政策倾斜。以南京中医药大学“食品成分结构与功能学”课程为例,该课程聘请具有食品科学背景的药学院教工支部副书记为课程负责人,在讲授食品科学相关理论知识的同时,发掘中国传统饮食文化、职业道德、服务“三农”等思政元素,该课程还邀请具有中药学和中药药理学背景的教师组建课程团队,负责医工融合部分关于药食同源类资源的成分和功能讲解。此外,该课程团队还包括具有多年国际食品公司从业经验的Frank Sherkat 教授及国际食品领域著名专家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Benu Adhikari 教授,以在线授课的形式,分别从企业家和科学家的视角为食品类专业学生讲述食品领域创新和创业的难点与热点,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该课程在开展思创融合协同育人后,广受学生好评,在评教系统中的全校课程排名由改革前的第312 名跃迁至第38 名,思创融合协同育人效果显著。

3.2.3 构建思政教育+创新创业的多元化课程体系

在思政教育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改革中,课程体系建设一直都是重中之重。作者通过对中国知网数据库的检索发现,在过去5 年间(2017—2021 年)以“思政教育”为主题的研究成果中,“课程建设”相关的研究成果占据该领域的56%左右,以“创新创业”为主题的研究成果中,“课程建设”相关的研究成果占比同样高达48%左右。依托思想政治相关课程资源,立足食品类专业核心课程,融合中医药优势学科(中医养生学、中药学、临床营养学等),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同时,将思政教育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嵌入课程体系,在课程设计中制定思政教育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计划。注重点面结合,以专业知识为点,以思政教育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面”,打造由思政教育、医工融合教育、创新创业能力拓展为载体的“意识—知识—能力”三维课程体系[8]。以南京中医药大学“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综合实验”课程为例,该课程采用提交产品和提供相应的营销模式为课程最终考核方式,这种方式可以充分调动食品专业学生创新创业热情。此外,该课程在最终产品评分方面,中医药元素和中医药思维占据总分的30%,这一评分标准可以提高食品类专业学生对传统中医药文化的认同感,培养民族自信心,这种教学模式可以为其他食品类专业核心课程开展思创融合教育提供范例。

3.2.4 思政教育+创新创业多平台融通的教学方法创新

以“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多平台融通为出发点,构建思政教育案例平台、基础教学知识库平台、实践教学平台和海外优质课程教学平台等,以思政课程、食品专业核心课程及中医药优势学科的优质资源互补为目标,开展探究式教学改革,创新线上线下多模态教学方法,加深学生对于理论与实践辩证统一的认识,进一步激发学生开展思政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创业思维的培养。通过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个性化、沉浸式教学模块,应用第二课堂、创新创业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虚拟仿真实验等手段,提升交叉学科教学方法创新性和实效性。

3.2.5 建立思政教育+创新创业的多元化协同育人平台

整合学校和社会资源,与政府、企业、医院、科研院所、国外知名大学共同搭建协同育人平台。平台中的各方主体共享资源,形成网络化的交互关系,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利用平台进一步推进思政融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机制创新,积极对接医工融合背景下食品类专业建设规划,基于社会和行业发展需求,通过教育与产业双轮驱动,构建以思政化、实践化为导向的食品类专业“青马工程”双创人才协同育人机制。

3.2.6 完善思政教育+创新创业的质量保障与管控体系

结合医工融合背景下食品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健全高水平“青马工程”双创人才培养的质量保障与管控体系。实行“学校-学院-学系-教研室”四级教学管理,完善教学管理各项规章制度。建立科学的课程思政和创新创业指导体系,集成整合思政教育资源,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针对不同时期的学生需求,提供多元化个性化的服务保障。引入培养质量、培养过程、人才需求和后期就业质量的第三方评价,以期能用更客观的数据反馈思创融合教育的培养效果。

4 结语

食品与中医药融合背景下,食品类专业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对于实现为大健康产业培养高素质综合型人才这一目标及彰显中医药院校食品类专业办学特色至关重要。这就需要将思政教育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融入到食品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并制定相应的制度与政策。这一过程在培养方案、课程建设、师资力量、考核机制、评价体系方面仍需要完善,但相信经过学校主管部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这一方案终将在实践中得到改善,成为中医药院校培养“青马工程”双创人才的新模式。

猜你喜欢

食品类中医药食品
国外如何进行食品安全监管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食品类专业师资队伍的教学素养培养策略
一季度全国粮油食品类零售额达3628亿元同比增长10.2%
食品造假必严惩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竟然被“健康食品”调戏了这么多年
高校食品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