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掖临泽: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

2023-10-19王云月

中国报道 2023年10期
关键词:巴丹吉林沙漠固沙临泽县

文 | 王云月

“这里汇聚了除海洋之外的所有地理景观,这里见证过数千年中西方文明交融的历史,这里以一个国家经略的名义命名。”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知名旅游城市张掖市,地处河西走廊中段,青藏高原与内蒙古高原交汇之处,南依祁连山脉、北接巴丹吉林沙漠。

张掖市临泽县就位于巴丹吉林沙漠南缘,沙漠戈壁面积占到全县总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是典型的沙区绿洲灌溉农业县。“风起沙石扬,埋地又压房。”这曾是临泽县深受沙尘侵袭的真实写照。如今的临泽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绿水青山”“金山银山”实现协调发展,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我们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开展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经过不懈努力,我国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万里河山更加多姿多彩。临泽县所折射的正是新时代十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成效缩影。

一个险些“消失”的县

从张掖市区乘车前往临泽县的路上,随着林立的高楼被甩在身后,城市的喧闹也渐行渐远,取而代之的是静谧安详的乡村风光。大片的农田跃然眼前,狭长的公路两旁栽种着成排的杨树林,树木高大茂密,几乎使我们忘却了车队其实正在驶向沙漠。

市区距离临泽县境内的巴丹吉林沙漠约50 分钟的车程,路上张掖市林草局副局长苗东主动当起“向导”,如数家珍般为我们介绍起沿途所见。“临泽县曾长期遭受沙害困扰,如果巴丹吉林沙漠得不到治理,沙漠会持续南移,甚至会把临泽县整个吞噬掉。”

面对这一事关“存亡”的难题,当地一直在积极探索沙区治理的方式方法,多年来一代又一代治沙人在荒漠化防治实践中,逐渐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的治沙经验。

8 月6 日,工人们在巴丹吉林沙漠铺设草方格沙障。

“路旁的杨树林除了用于观赏和遮阳,还有更重要的作用,这种高大乔木的防风固沙效果十分显著,风沙天气附近的村舍农田都得靠它们庇护。”“你们看,这边农田的田埂上都种着枣树,枣树矮小,不会与农作物争夺阳光和养分,却也能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枣子结果后还能带来经济收益,一举多得。”经过苗东一路的介绍,我们这才发现,临泽县处处都充满着治沙智慧。

言谈间我们很快抵达了巴丹吉林沙漠的边缘,与记者想象中的不同,这里并非一片不毛之地,目光所及之处全是成片的灌木林。更深处的沙漠,张掖市临泽县林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窦长保正带领工人铺设草方格沙障。

黝黑的皮肤、精瘦的体格是窦长保常年在沙漠“征战”留下的痕迹。正午的沙漠气温高于40℃,窦长保一边熟练地操作着手里的工具,一边向我们讲解草方格固沙技术。“在沙漠里种树,首先要固沙,形成稳定的地面,不然在流沙中种什么都会被吹走,根本长不出植物。特别是在巴丹吉林这种沙丘高大、流动性强的沙漠里,固沙是治沙的第一步。我们尝试过国内外很多固沙方法,发现草方格固沙最适合张掖。”

“草方格是中国治沙前辈们探索出来的固沙方法,就是把麦草或稻草对折插进沙里,露出三分之一或一半在外面,这样麦草就会自然地立在沙上,就这样把麦草围成一个正方形沙障,起到一个固沙的作用。”据窦长保介绍,沙障的形状也是有讲究的,中国这些年尝试过圆形、三角形、长方形等各种形状,最后发现一米乘一米的正方形草方格固沙效果是最好的。

沙障铺好后,就可以种植梭梭等荒漠植物了。种树简单,保障成活率却需要技术。“我们最常采用根区注水的方法灌溉树苗,就是将水管插进沙子,借助水泵将水直接注入树苗根部的沙层,这在干旱缺水的沙漠可以有效提高树苗的成活率。”

如此一套步骤下来,梭梭树的成活率非常高,基本能达到90%以上,治沙效果也非常显著。“梭梭一般生长3—4年也扎根稳固了,草方格寿命也是3—4年,麦草腐败后还能为植树生长提供营养及水分,实现沙漠土质的改良。”

经过一代代人的不断努力,临泽县的绿洲已经向沙漠推进8—14 公里,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县域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由此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苗东表示,如今大片被改造后的荒漠已经变成当地人脱贫致富的“宝地”。

沙漠变成“聚宝盆”

记者一行人来到奋进葡萄合作社时,贾宏福正在葡萄园中忙碌着。尽管还未到葡萄成熟的时候,他还是热情地为我们挑选出早熟的葡萄品种邀请我们品尝,并且骄傲地表示西北地区的葡萄格外好吃。

贾宏福介绍,这片葡萄园原本是寸草不生的戈壁,2007 年才开始开荒,现在已经开垦了330 亩,除葡萄外,还种上了苹果、梨、樱桃等各种果树,戈壁摇身一变成了林果基地,他也成为村里有名的林果种植专家。

戈壁开荒并非易事。临泽县总人口15 万人,其中农业人口9.7 万人,耕地面积却仅有61 万亩,其中盐碱地12.7万亩,占耕地面积的24.56%。其余就是无边无尽的戈壁和沙漠。

农民多耕地少,只能想尽办法向戈壁荒滩要耕地、要食物。贾宏福是第一批向戈壁进军的村民,自1998 年起,他多次前往新疆哈密、甘肃敦煌等地学习,了解到葡萄这种作物非常适合在沙化土壤上种植,并且经济效益很好。回来后便大胆尝试在戈壁上种葡萄,不仅真的成活了,收益也确实很好,很快便带动了周边很多农户。

临泽发展林果业有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中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流经境内,解决了果树的灌溉问题。随着环境的改善和种植技术的发展,临泽的戈壁现在都被种上了喜欢沙生土壤的葡萄、红枣、西梅、樱桃等,收成很好,戈壁林果业迅速发展。

“过去我们这一家六七口人种10 亩地,庄稼收成根本不够一家人基本开销,生活非常拮据,大家都出去打工了。现在我们人均可以种30 亩林果,经济收益非常可观,一年保守收入能达20 万元,大家都在县城里买了房买了车,日子一天比一天过得好。”

8 月6 日,权赫大(前排右一)在巴丹吉林沙漠种植梭梭。

依托当地得天独厚的沙区资源禀赋,临泽县在大力发展沙区种植业的基础上,更是积极开拓精深加工、观光旅游等现代林农业,培育了一批沙产业企业。

在苗东的推荐下,记者还去参观了位于临泽县板桥镇的红桥庄园葡萄酒有限公司(下称“红桥庄园”)。红桥庄园成立于2014 年12 月,主要经营酿酒葡萄种植、葡萄酒生产和销售,以及酒庄文化旅游。公司负责人贾进向我们介绍,在不到10 年时间里,红桥庄园规模不断扩大,多款葡萄酒产品获国际大奖,销量稳步增长,品牌知名度也逐年提升。如今在红桥庄园带动下,板桥镇也成为“河西走廊葡萄风情小镇”,全镇葡萄种植面积达到1.5 万亩,葡萄产业总产值达2 亿元。

“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最大、受影响人口最多、风沙危害最重的国家之一。将沙漠变成绿洲、农田一直是中国人的梦想,也是我们多年来努力的方向。”苗东表示,治沙的根本目的还是为了让当地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张掖在治理沙漠的同时一直积极引导群众发展沙产业,如今已经建成了一批沙产业带、沙产业集群,带动周边一万多人实现家门口就业,推动“沙漠变绿洲”和“百姓变富裕”同步实现。

“中国治沙方案值得向全世界推广”

今年3 月,巴丹吉林沙漠绿色长城防治荒漠化植树项目正式落户张掖并开始在临泽北部防沙带实施,这是继2022年“百万森林计划——沙漠锁边林”(甘肃张掖项目区)造林项目之后,又一次中韩国际合作项目。这两个项目均为中国绿化基金会与韩中文化青少年协会(未来林)合作开展的防沙造林项目,项目计划实施8—10 年,总投资2000 万元左右。

记者在巴丹吉林沙漠采访时,遇到了正在造林区观察梭梭生长情况的未来林理事权赫大。这也是项目实施以来,权赫大第二次赴张掖考察当地治沙造林技术。在交流中,权赫大对这里的治沙成效赞不绝口:“我在全世界多个沙漠化地区从事过防治沙漠化的活动,也去过中国的内蒙古、北京和银川等地种树,从去年开始在巴丹吉林沙漠植树。通过实地考察我发现,这里的沙漠被治理得很好。看到曾经荒芜的沙漠在人们的努力下被绿化的样子,我认为中国已经找到了在治理沙漠化的同时保障人民收入的方法,即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并重的发展模式。”

权赫大进一步指出,世界的沙漠化问题也不应该一直只是依靠投入公共资金来治理,如果能在治理沙漠的同时使人们获得收益,这种模式对防止沙漠扩大化将更有帮助。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政府确实在沙漠治理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成果。我的父亲,也就是未来林的发起人、前韩国驻华大使权丙铉经常说,在防沙方面做得最好的国家就是中国。根据联合国统计,当前沙漠还在慢慢吞噬世界,每年有32 个足球场的面积变成沙漠, 高达15 亿的人口正在遭受痛苦。中国的治沙经验和技术,如果可以赋能防止沙漠扩大化就太好了。”权赫大说。

站在巴丹吉林的沙丘上,眺望着远方茁壮成长的沙漠锁边林,权赫大颇为动容地向记者感慨道:“我想向全世界的人们分享在这里中国人是如何治理沙漠并战胜沙漠的。”

猜你喜欢

巴丹吉林沙漠固沙临泽县
临泽县平川镇饮水安全现状及对策
长青叶
国画作品集
加强小学生养成教育 开启立德树人新篇章——以临泽县蓼泉镇中心小学为例
化学固沙材料固沙作用机理研究的必要性
疏水缔合聚丙烯酰胺固沙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沙漠铁路固沙砖设计参数的数值模拟
巴丹吉林和腾格里沙漠降水特征初步分析
临泽县红山湾水库工程坝基处理工程技术的应用
中国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曼德拉山岩画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