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行业高校转型发展路径探析
——基于对原电子工业部部属高校的考察*

2023-10-18秦己媛

高等理科教育 2023年5期
关键词:工业部电子科技特色

秦己媛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北京 100191)

自1949 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经济的各个方面都亟须重新开张,作为人才输出主阵地的高等教育同其他领域一道为新中国的建设事业贡献力量。 1952 年,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根据“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整顿和加强综合性大学”[1]的方针,在全国范围内展开高等学校的院系调整工作。 此项工作在高等教育部成立后又继续深入推进,经过改革、重组、新建的过程,这些经过院系调整并且承担起繁荣国家经济各个行业重任的高校应运而生,这些高校被统称为行业高校。

一、行业高校的概念辨析

行业高校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类院校,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主要受到国家行业部门宏观调控的影响,关于我国行业高校的研究由来已久,2000年以后相关研究逐渐增多。 从概念名称上看,各学者对行业高校的称呼不尽相同,主要包括:行业特色高校、特色型大学、行业性高校、行业类高校、行业高校、行业划转院校等;从定义的内容上来看,国内学者对行业高校的概念理解主要侧重以下3 个方面:

(一)强调学科专业特色

刘献君[2]将行业特色高校定义为有行业背景、服务面向及相应学科特色的大学。 孙田蕗[3]的“行业高校”是指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在发展中为适应社会需求而产生的、由中央或地方政府各领域行业职能部门兴办和管理的、具有鲜明行业特征的单科或多科性高等学校。 程孝良和王众[4]66认为显著的行业办学特色与突出的学科群优势是行业特色高校的重要特征之一。 吴立保等[5]指出行业特色型高校的基本特点是长期依托行业主管部门办学,服务所属行业,形成了与行业紧密联系的学科特色和优势。

(二)强调学校所属部门

高文兵[6]认为那些源于行业管理,在世纪之交高教管理体制改革中划入省区市特别是教育部等为主管理的原行业部门所属高等学校可以称之为行业特色高校。 李爱民[7]在其定义中也体现出“划转”的含义:行业特色型高校是指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经过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由原来的国家行业主管部门管理调整至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或者地方政府管理的一类高校。 梅映雪[8]在其硕士论文中将行业特色高校的定义总结为: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以后,管理权限由原来的全部中央部委管理转变为教育部管理、教育部与地方共同管理或者直接交给地方管理的原行业部门所属的高等学校,主要涉及纺织、钢铁、化工、农林、地质、林业、矿业、交通、邮电等类型的高校。

(三)强调人才培养和服务面向

潘懋元与车如山[9]将此类高校称为特色型大学,指的是以行业为依托,围绕行业需求,针对行业特点,为特定行业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的大学或学院。 李轶芳[10]认为行业特色型大学的重要作用之一即长期服务于行业发展。 别敦荣[11]将行业性高校定义为面向行业发展需求提供办学服务的高等教育机构,并认为行业性高校是我国高校的一种特殊类型。 李廉水[12]指出行业特色高校诞生于计划经济时代,具有隶属业务部门管理,围绕部门业务需求,培养特定专门人才的特点。 程孝良与王众[4]68认为行业特色高校“依托行业而产生,服务行业而发展”,通过产教协同向社会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通过校企融合取得了众多领先科技成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做出了突出贡献。

通过对上述定义的归纳总结可以看出,行业高校具有3 个显著的特征:(1)学科专业方面,学科分布较为集中,学科专业具有浓重的行业色彩,优势学科或优势学科群多与行业相关。 (2)部门隶属方面,曾经属于行业部门且经历过主管部门划转的过程。 (3)人才培养方面,面向行业需求,为行业培养专门人才。 综上所述,拥有显著的行业背景,为行业服务,经历过主管部门划转过程的这一类高校可以被概括为行业高校。 这一类高校从最初的概念辨析上就体现出动态性,不同时期的叫法存在区别,2004 年之前称之为行业高校,2004 年之后多数研究者将其称为行业特色高校,2008 年后部分学者称其为行业背景高校,这种名称变化暗含着行业高校逐渐转变身份的成长经历。

二、电子工业行业高校的发展阶段

判断行业高校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高校同行业部门的隶属关系,通过考察原电子工业部的部门调整经历,以此为切入点,将政府的几次部门改革作为思考线索,同时考虑经济基础的作用,据此可将原电子工业部部属高校的发展经历划分成4个阶段。

(一)1949—1974 年:部委成长期

1949 年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了快速发展经济、恢复建设,我国设立了重工业部,统管军民工业。 1952 年重工业部一分为三,除保留重工业部之外,另成立第一机械部分管民用工业,第二机械部分管国防工业。 1963 年,从第一机械工业部中分出第四机械工业部,主要负责电子工业。 与此同时,为了支持国家各项事业建设发展的需要,我国政府以苏联高等教育体系为蓝本,开始调整并建立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高等教育体系。 院系调整自1951 年开始后,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根据“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整顿和加强综合性大学” 的方针,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高校的院系调整工作。 至1952 年底,全国已有3/4 的高校进行了院系调整,包括由中央军委成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也就是后来的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建校初期经历了中央军委、国防科工委的领导后又转为地方建制,之后才划入六机部、四机部门下,同样,1956 年成立的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在建校的前7 年中先后隶属二机部、一机部、浙江省机械厅,同年成立的电子科技大学直至1970 年才划归四机部,并且是和解放军总参通信兵部共同管理。 可以看出,行业高校建校初期所属管理部门并不十分确定,领导部门更换较为频繁,此时的行业高校处在探索阶段。

(二)1975—1993 年:部委成型期

在经过一系列改组和新设之后,我国军工行业体系在1975 年基本成型,形成了核工业(二机部)、航空(三机部)、电子(四机部)、兵器(五机部)、船舶(六机部)、航天(七机部)共6 个机械工业部,并且电子类高校全部划归四机部,1982 年,我国开始了精简机构的部委改革,四机部从此更名为电子工业部。 虽然电子工业部和国家机械工业委员会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合并过一段时期,但电子工业部主体一直存在,因此近20 年的时间里电子工业部高校一直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领导时期,电子工业部高校一直为电子行业持续输送人才。 1977 年之后,电子工业部恢复和重建了10 所中专学校、27 所技工学校,除成都、西安两所电讯工程学院外,又把桂林、杭州两所中专学校升格为工业学院,并建立了培养计算机软件人才的北大二分校。 1977—1983 年的6 年间,院校累计毕业大学生5 761 人,中专生6 354 人,技校生6 854 人,职工教育毕业高等教育学生15 463人,中等教育生5 971 人[13]12。 1984 年,为了适应电子科学技术和电子工业发展的需要,部属高等院校增设了计算机和通讯、微电子电路与系统、图像传输等新兴专业,加强了薄弱环节,新组建了电子工业管理学院[13]18。 透过行业年鉴的统计数据不难看出,1975—1993 年这段时期,二者处于一种相对稳定、联系紧密的关系之中。 这也得益于电子工业在这段时期的快速发展。

表1 电子工业部部属高校的4 个发展阶段

(三)1994—2000 年:改革振荡期

1992 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且要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行政管理体制,在此背景下,国家开始有计划地将行业部门推向市场,进行市场化改革。 市场化改革同时也在高等教育领域掀起一场改革浪潮,次年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上进一步确立中央与省(自治区、直辖市)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教育管理体制。” 1995 年,原国家教委颁布的《关于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再次强调:“积极促进那些专业通用性强、地方建设又需要的中央部门所属院校转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领导和管理。”经过前期的政策部署和酝酿,国家最终于“九五”期间开始大刀阔斧地进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2000 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调整国务院部门(单位)所属学校管理体制和布局结构的实施意见》,明确规定“除教育部以及外交部、国防科工委、国家民委、公安部、安全部、海关总署、民航总局、体育总局、侨办、中科院、地震局等部门和单位继续管理其所属学校外,国务院其他部门和单位原则上不再直接管理学校。”此前,电子工业部和邮电部已合并组建成为信息产业部,自此,电子工业部退出历史舞台,电子工业部下属的5 所高校均在2000 年完成划转,其中,电子科技大学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划转至教育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以下简称“杭电”)、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以下简称“桂电”)以及北京信息工程学院分别划转至浙江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北京市,杭电和桂电实行的是省部共建、以省为主的办学管理体制,这里的“部”指的就是信息产业部。

(四)2001 年至今:新发展时期

虽然电子工业部退出历史舞台,但电子信息产业却在二十一世纪迸发出巨大的生机与活力。2008 年,原信息产业部通过整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防科工委以及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的部分职责和功能,组建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对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视程度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原电子工业部所属的5 所高校也在2000 年之后发生了不同的变化,有了不同的发展,两所根基深厚的老牌电子院校划归教育部后现均跻身“双一流”高校之列,桂电和杭电也成长为省属重点高校,而起步较晚、规模较小的北京信息工程学院则在2008 年与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合并,组建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北京信息工程学院至此成为了历史名词。 5 所高校的发展命运充分体现了“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的院校调整方针。 目前,余下4所高校各自有了新的发展方向,杭电将自身定位为电子信息特色突出,经管学科优势明显,工、理、经、管、文、法、艺等多学科相互渗透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并且目标是成为特色鲜明、国内一流的高水平研究教学型大学[14];桂电的目标是建设成为电子信息特色鲜明的国内高水平大学[15];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定位是以信息与电子学科为主,工、理、管、文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目标是把学校建设成为电子信息特色鲜明的一流大学[16];电子科技大学希望建设成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17]。 从4 所高校的目标定位可以看出,电子信息特色是学校希望继承与发扬的,一方面,行业特色是行业高校安身立命之所在,另一方面,由于电子信息产业本身属于朝阳产业,目前仍立于时代潮头之上。 同时也能看出,行业高校已经开始寻求转型的出路,不满足于只培养职业型人才,希望转型成为研究型大学。

三、电子工业行业高校的转型过程

透过原电子工业部部属高校的发展阶段和校名的变化,可以看出行业高校处于转型的过程之中。 基于此,进一步探索行业高校转型是如何发生和进行的,继而考察行业高校转型的方向以及转型的程度。 根据行业高校的定义和大学的职能可将行业高校的评价维度划分为3 个层面:教学层面、科研层面和社会服务层面。 3 个层面分别选取学科专业、高校科技经费以及人才培养服务面向为观测转型的主要评价指标。

(一)学科专业的变化

1. 特色学科稳步发展

以电子科技大学为例,通过表2 可以看出电子科技大学的学科结构很稳定,基本上是在原有学科的基础上再增加新的学科和专业。 2008 年较2002 年增加了软件学院,2022 年较2008 年又增加了资源与环境学院、材料与能源学院、航空航天学院和医学院。 在专业方面,电子科技大学的传统优势学科代表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由无线电起家,发展至2002 年时拥有通信工程和网络工程两个专业,到2022 年已经拥有包括通信工程、网络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物联网工程、信息对抗技术等在内的5 个专业。 调整院系与时俱进,不断优化传统特色学科,充分发展传统特色学科,坚定支持特色学科,使得特色学科及专业较好地传承下去。

表2 电子科技大学情况

2. 优势学科保持在电子类

根据2022 年发布的第二轮“双一流”名单,电子科技大学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均榜上有名,电子科技大学是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两个学科入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是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两个学科入选,两校的优势学科相差无几,均在电子信息领域。 并且,学校始终强调学科特色,1997 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宣传海报上写“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是一所以信息和电子科技学科为主的、工理文管多学科结合的全国重点大学”[18];2022 年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是以信息与电子学科为主,工、理、管、文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16]。 学校始终都在强调自己是以电子信息类学科为主。 分析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特色学科办得出彩,是全国重点学科;另一方面与行业的发展前景有较大关系,电子信息产业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3. 由单一学科向多学科发展

在电子科技大学70 年的发展历程中,学科专业的规模逐渐扩大(如图1),学科专业的结构也发生较大变化,由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前的完全理工类专业发展到后来的理、工、经、管、文、法等共计6 个学科,直至现在,在6 个学科的基础上又设立了医学院,逐渐往多学科的方向发展。 与此同时,划转至浙江省的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目前的非理工类专业约占全校专业总数的41%,囊括管理学、经济学、文学、法学和艺术学等5 个学科门类,并且该校经管学科的办学历史也较为悠久。目前,在原电子工业部部属高校中,学科最为多元的当属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2 年,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18 个学院65 个专业当中,涵盖了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艺术学、哲学、文学、医学等8 个学科,并且学科之间差异较大,学科结构逐渐由单一走向多元化。

图1 电子科技大学学科专业规模变化情况

(二)科技经费的变化

1. 科技经费持续增长

如图2 所示,原电子工业部部属高校自2000年划转之后,除北京信息工程学院被合并之外,其余四所高校的科技经费均处于持续增长的状态,划归教育部的两所高校科技经费涨幅较大,划转至地方的两所高校则涨幅相对较小,且两组高校之间差距也比较大。 2017 年的数据显示,科技经费增幅最大的电子科技大学是增幅最小的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的5 倍多。 由此可以看出,划转至地方的行业高校想要往研究型大学转型还需要走很长的一段路。 另一方面,如果两两比较的话,划归教育部的两所高校在2010 年之前科技经费的数额一直相差不大,而2010 年以后则逐渐拉开差距,这可能与学校的发展政策或科研方向有较大关系;再看划转至地方的两所高校,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科技经费基本上一直高于桂林电子电子科技大学,分析其原因,可能与地方经济的发展程度有很大的关联,2021 年,浙江省GDP 为7.35 万亿元,广西壮族自治区的GDP 为2.47 万亿元,差距较为明显。

图2 5 校近20 年当年拨入科技经费统计

2. 横向经费作用更加突出

科技经费相当于大学科研系统的能源供给,有了充足的经费保障才能更好地调动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科技经费等于科学研究经费和技术研究经费的总和,既体现科学研究的能力又体现市场化的能力,是科研能力的综合体现。 科技经费包括纵向的政府资金以及横向的企事业单位委托和其他资金(如图3),划归教育部的两所高校和划转至地方的两所高校在科技经费的来源比例上显示出较大的不同,就平均值来看,教育部的两所高校均表现出纵向经费大于横向经费的现象,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纵向经费甚至是其横向经费的2 倍,教育部所属的两所高校的科研经费主要来自政府的支持;地方所属的两所高校与部属高校在科技经费来源比例上却表现出明显的不同,两所地方高校的纵向经费和横向经费比例几乎相当,说明地方高校的横向经费是非常重要的经费来源,是与政府资金同等重要的经费来源,产学研相结合是值得提倡的良策之一。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直接设置了产学研合作处(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侧面证明横向经费对高校发展科研的重要性。

图3 四校近20 年纵向/横向经费平均值比较

(三)行业人才培养的变化

1. 人才培养由服务行业部门到面向全社会

我国电子工业教育从很早就开始发展起来,包括专业对口高等教育,电子行业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培养的人才主要是为部门服务,“根据机电部的管理职能和国家教委关于部委要对对口专业和学校进行业务指导的要求,必须加强对行业院校教育的业务指导和宏观管理”[19]。 1988年,全国高校(包括部属高校)中设置与机电部对口的本科专业共83 种,1 324 个专业点,几乎涉及全国所有理工科高校和部分综合性大学,每年约培养7 万多学生[19]。 而1987 年电子工业全行业从业人员就已经达到190.3 万人[20]25,机械类、电子类学校每年只培养各类专门人才7 万人,远远不能满足需要。 不仅人才供给赶不上行业需求,电子行业的人才结构也亟须调整,高级人才比例太少,专业结构不合理,计算机类人才缺少等都是当时人才培养的突出问题。

“电子教育与电子工业虽然同属一个工业管理部门,但是没有直接联系,学校的规模、专业、招生、分配等等不是直接面向社会需求,而是上级主管部门的指令性计划”[20]27。 这种按计划培养人才的模式在工业化初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市场的逐步开放,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行业高校的人才供给就愈发显得力不从心,教育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需要和社会、市场不断进行良性互动,教育发展模式也要更新、升级,建立起与市场协调发展的机制。

2. 学生就业更加多元化

根据电子科技大学的《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2019 年、2020 年、2021 年毕业生进入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人数占总人数(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比例分别为63.21%、60.09%和52.78%。 可以看到该校流向电子信息产业的学生数量呈现下降的趋势,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制造业、教育行业、金融行业、公共管理等行业也越来越受到毕业生的青睐。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2020 年和2021 年进入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毕业生人数占总人数(包括专科、本科和研究生)的比例为29.38%和38.7%。这个比例较电子科技大学更低,说明有更多的学生流向电子信息产业之外的行业。 透过两所大学的毕业生就业数据可以看到,原行业高校其实已经走在转型的路上,原部门行业不再是唯一出路。

四、启发与思考

(一)行业高校转型的立足点:将人才培养放在首位

部属院校在划转前的主要职能就是给所属行业培养人才。 就原电子工业部来说,发展经济主要靠行业企业,科研主要靠行业所属的研究所,科研在当时并不是行业高校的强项。 通过统计年鉴里的数据来看,行业统计年鉴在统计行业高校时更多统计的是培养了多少人,比如大学、中专、技校生毕业人数,职工教育做得如何等,都是关于毕业生数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数据。 也就是说一个行业部门评价自己所属院校办学质量的高低,更多的是从人才培养的角度考量,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当时对专门人才需求量很大,故主要关注所属学校培养了多少人,另一方面,新中国成立初期根基薄弱,还未来得及开发高等教育深藏的巨大价值,所以没有表现出对行业高校在科研以及带动经济发展方面的重视。 但这并不影响行业高校发挥自己的功用,直至现在,培养人才依旧是行业高校存在的主要目的。

(二)行业高校转型的方向:面向市场、服务当地

行业高校的转型不仅要面向我国的战略计划、战略科技方向,还要面向市场、服务当地。 纵观行业高校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行业高校的成长与国家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行业高校本身是为发展各行各业而生,而行业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企业、科研单位等多个组成部分。 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企业成为了主力军,开发了许多新的技术,高校此时应该重新找准定位,将学校的知识优势同市场进行联系与互动,集中大学的智慧,追求与社会的合作,推动产学研,尤其是后来划转到地方的高校,更应该注重与当地的联系与互动,走出象牙塔。

经济行业分类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而不断变化,电子工业逐渐变成电子信息产业,这种变化在校名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无线电—电子工业—电子科技—信息。 经济行业的发展变化不仅直接影响行业部门的前途命运,更对行业高校产生了重要影响,行业高校依托行业而生,为行业服务,二者存在着天然关系,但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关系逐渐产生了强弱的区分,即不同行业与其所属院校之间有强关系和弱关系之分,存在强关系的高校即使在划转以后仍能同原行业保持紧密的联系,而弱关系高校则相反,同原行业之间的关系可能会越来越淡化。 就原电子工业部部属高校而言,学校和原行业之间的关系呈现出逐渐淡化的趋势,从毕业生流动的数据可看出,一方面是由于行业壁垒不再像计划经济时期一样严格,另一方面跟经济越来越活跃、各经济门类发展速度越来越快有关,因此行业更新速度同样加快,使得毕业生流动范围更广。

(三)行业高校转型的关键:正视自身、立足当下

行业高校转型的关键在于解决走别人的路和走自己的路的问题。 新中国成立之初一无经验二无资源,我国主要以苏联的管理制度模式为学习范本,后期苏联解体,中国也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复制的经验可能无法适应我国独特的国情,舶来品落地后能不能本土化还得另当别论,可以学习新的知识和方法但体制机制的创新只有靠自己把握。 行业高校是我国特殊时代背景下的特殊产物,行业高校的发展不仅要立足国情,还要审视自身,对自身有清晰正确的了解,转型要怎么转,往哪个方向转,转型的研判都要基于对自身实际的综合评估。

就行业高校自身而言,行业高校多由单科类院校成长起来,有自己的看家本领,但也要与时俱进,把握市场规律,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科结构,营造良好的学科生态,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市场的需要。 就政府而言,应该在资金和政策方面给予行业高校更多的支持,同时,还要坚持多元一流观,坚持各自跑道上的一流。 大学趋同化背后也折射出高等教育评价标准单一的问题,高校被排名所裹挟,大部分高校都往研究型大学的方向发展,并且,从目前的产业基础和生产力水平来看,行业高校的存在是非常有必要的,但如果长期生存在单一评价标准之中,行业高校可能会消亡,如果行业高校都向综合型大学转型,又会走向另一个极端,即同质化发展,行业特色可能会消失,国家分类引导不能只停留在口号层面,政府在帮助行业高校发展方面有待发挥更大的作用。

猜你喜欢

工业部电子科技特色
三线建设时期中国集成电路事业建制化的历史考察——以原电子工业部第24研究所为中心
西安展天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宝鸡市普瑞思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医的特色
2S1广州弘傲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213B广州市码尼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完美的特色党建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
中国恩菲副总经理刘诚参加蒙古2015年工业论坛并会见蒙古工业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