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既有建筑改造空间的典型性与多义性
——以鼓楼西大街33 号院改造项目为例

2023-10-18韩文文

城市建筑空间 2023年8期
关键词:合院鼓楼老城

韩文文

1 项目概况

鼓楼对于生活在北京的人来说再熟悉不过,它在北京老城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鼓楼西大街33号院位于鼓楼西大街与旧鼓楼大街的交叉口,距离鼓楼直线距离不足200m,总建筑面积约300m2,并非典型的传统四合院,是由其他院落背墙围合出来的一片小空地以及围绕着院落边界不同时期建造的平房。院落沿街立面虽已完成整修,房屋结构保存良好,但室内空间极为简陋,采光及通风条件不佳(见图1)。

在鼓楼西大街3年复兴计划中,33号院位于鼓楼西大街的起始端头,是衔接鼓楼文化与市民文化的关键节点(见图2)。项目在老城保护更新实践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面临的设计挑战如下:①院落作为老城区最微观的空间构成单元,其更新既有现实意义又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②院落位于老城区核心,周边历史文化氛围浓厚,城市纪念性与街区日常性形成强烈反差;③在严格的限制条件下,既有建筑沿街立面无法改造,院内空间要基本保留且不能拆除重建,故院内空间环境质量提升成为改造重点。

2 院落区位(图片来源:张宏宇)

项目初期,设计团队在分析上位规划后得出:①在老城街区改造背景下,政府鼓励“见缝插针”,即增补绿地和小型广场;②文化街区需注重风貌保护、文化传承和基础设施改善等方面;③政府鼓励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综上所述,设计及运营团队将项目定位为具有社交属性且以轻餐饮为主要功能的文化创意消费业态,利用周边环境优势让人们感受现代都市生活活力与古都味道。

2 与城市肌理重新链接

传统四合院为内向型,但本项目外部环境价值较高,东侧为鼓楼,西侧为规制极佳的四合院,南侧为鼓楼西大街,故应使院落空间边界相对开放,让人们置身其中还能对外部空间有所感知。项目初期,设计团队重新审视院落边界,在不同方位形成各异的视觉拼贴图景(见图3)。

3 院落边界不同方位的视觉图景(图片来源:张广源、张宏宇)

3 内部格局重构

通过现状分析将场地切分为3个层次:①第一层紧邻鼓楼西大街,应处理好与街道的关系;②第二层要回应老城的历史氛围,考虑与鼓楼的对话关系;③第三层应回应周边邻里关系。对应上述空间,改造设计将原本单一的杂院通过嵌入、移植和抽空3种不同的动作拆解为边院、合院和哑院,在形式语言和建筑材料上选择不同的做法以应对具体问题(见图4)。原本的杂院破败简陋,缺少与老城相关联的特征,结合“平改坡”政策,设计移植传统四合院的片段,将东侧平房改为卷棚坡屋顶。

4 改造后院落总平面(图片来源:张宏宇)

3.1 边院

在临街院墙后方嵌入1个白盒子,将院门对应的区域抽空后形成前院,组织咖啡厅和书屋的入口空间(见图5)。

5 边院空间位置(图片来源:张宏宇)

嵌入室内的部分让原本单薄的围墙不再是表皮,成为狭窄但有深度的腔体,窗口更加生动和立体,院内空间与街面有了交流的可能,咖啡厅的空间特征凸显。在维持立面原貌的前提下,植入的白色体块改变了对立面深度的感知。沿街落地大窗以往被窗帘遮挡,如今窗口改变了立面表情,院落与街道被重新界定关系。通过厚墙分割3重院落,设置咖啡制作区、备餐区以及工具储藏间、卫生间等,使用空间被清晰界定,空间层次更加明确。与传统院落空间的组织方式不同,各个空间片段在体验上均强化室内与院落的联系。此外,收纳服务空间的植入让使用空间更加完整,是更有效率的空间构建方式,赋予空间更多的灵活性(见图6)。

6 边院改造后实景(图片来源:李季、张广源)

3.2 合院

合院片段从远处看是对鼓楼周边传统城市风貌的回应,从近处看是与周边院落邻里和街角花园的友善对话。虽然只是片段,但“木结构+灰砖+青瓦卷棚”的传统做法使小院中的老城生活味道十足。房子虽然恢复成了传统片段,但现代生活却有必要,设计团队希望人们以全新视野去感受城市(见图7)。

7 合院空间位置(图片来源:张宏宇)

若原有平房的屋顶能加以利用,在老城里尤其是在鼓楼旁颇为难得。设计将原有西侧平房的部分平屋顶改为可上人的屋顶平台,沿着合院北侧叠落的灰砖墙走上平台,人们的视线从院子限定的围合空间中解放出来,合院片段成为协调传统片区的前景,在仰瓦卷棚坡顶上浮现出钟鼓楼和老城轮廓线,屋顶平台成为人们打卡拍照之处。西侧平房增加的一段檐廊成为室内外空间的过渡,檐廊下的木屋架穿插入室内,与原有的混凝土梁脱开,形成建造关系的穿插。同时,合院边界嵌入周边肌理之中,既有贴近的围墙,又有与邻近院落之间的缝隙,顺着缝隙将原本封闭的墙体打开,在檐口下设计高窗,阳光由此照入,屋檐让人们意识到邻里的存在,成为老城区场所特征的提示(见图8)。

8 合院改造后实景(图片来源:张广源)

3.3 哑院

院落北侧被周边邻里边界限定,缺少通风采光的条件,仅能作为库房使用。改造设计选择牺牲室内面积向后退让,抽空尽端的一段屋顶板,倚靠着邻里院墙形成哑院,房间被映照在一片灰砖墙上的阳光点亮(见图9)。

9 哑院空间位置(图片来源:张宏宇)

哑院曾是“黑房间”,故改造后仍选择黑色作为空间基调,提示某种曾经的空间状态,暗黑的空间底色让光线显得尤为可贵,波纹镜面不锈钢吊顶将光线和一片绿意反射进来,幽暗的空间似乎有了几分禅意(见图10)。

10 哑院改造后实景(图片来源:柴培根)

4 结语

整体来看,改造项目由3层递进的院落组成,从临街的开放逐渐过渡到内里的封闭。在入口白色体量的尽端有1条与其垂直的通道,穿过南北向水平切分的空间,通过厚墙强化了通道的空间感。通道的一端面对着底景哑院,一面旧砖墙映衬着一株玉兰的绿意;通道的另一端正对着一扇落地大窗,透过这扇窗可见街对面的大石碑胡同口。坐在窗边看着胡同进进出出的行人,人们的视线和心思似乎可由通道延伸到胡同生活里去。平行于街道的白色咖啡厅及与其垂直的通道让空间进深感被进一步强化。

改造项目的三重格局正好迎合了咖啡、西餐、餐兼会的运营需求,场所的丰富性与体验性成为吸引人群的重要因素。由于项目本身的非典型性,设计团队有机会脱离回应与传统四合院的对话关系,从而转向对周边环境更灵活而积极的互动。本次改造项目更像是一场有关在地性的空间探索,三重院落即3个时空锚点,分别是对当下城市、古都北京、胡同肌理3种节奏截然不同的情景体验,让人们可在同一时空中沉浸式体验不同的故事。

猜你喜欢

合院鼓楼老城
老城新活力潮流新维度
浅谈地产行业的中式院落住宅
鼓楼颂
老城旧影·和平路
老城活力
中式合院成本控制策略
传统民居中“合而不同”的两种构成形式
Land of the Dong Minority
侗寨鼓楼传歌声
南京鼓楼医院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