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活动期炎症性肠病患者血清内脂素水平与骨密度的相关性研究

2023-10-16包文霞崔建华邵秉政

大医生 2023年18期
关键词:内脂活动期骨细胞

包文霞,陈 伟,陈 林,姜 琦,崔建华,邵秉政

(东台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江苏 盐城 224200)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属于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的胃肠道炎症疾病,目前尚未清楚病因,临床症状主要以患者出现反复的腹泻、腹痛、黏液血便等为主。当前,该疾病的患病率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但目前临床上关于炎症性肠病的相关发生机制还没有明确论证,主要考虑与遗传因素有关[1]。有研究认为,遗传易感人群如果出现了持续性的肠道感染,其肠黏膜屏障缺陷,加之环境改变等,就会出现肠道免疫系统异常,引发疾病[2]。除了胃肠道的症状,IBD 患者还有许多胃肠道外的症状,其中,骨密度降低是其肠外表现之一,症状主要表现为骨质疏松症状及骨量发生减少的情况。活动期IBD 患者常伴随骨质疏松,这可能与肠炎的炎症反应有关。内脂素是一种由脂肪组织分泌的激素,其与骨代谢和骨密度的调节有关。因此,一些研究探讨了IBD 患者血清内脂素水平与骨密度的相关性,并指出活动期IBD 患者血清中内脂素较正常对照组高,但内脂素与骨密度降低是否有关,研究较少。基于此,为进一步探讨活动期炎症性肠病患者血清内脂素水平与骨密度的相关性,本文收集2020 年1 月至2022 年6 月东台市人民医院就诊的活动期IBD 患者57例,同时选择60 例健康体检的人群作为对照组,旨在进一步探讨活动期IBD 患者内脂素水平与骨密度之间的关系,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2020 年1 月至2022 年6 月东台市人民医院就诊的活动期IBD 患者57 例,同时选择同期内60 例进行健康体检的人群作为此次对照组进行回顾性分析。57 例患者中,男性31 例,女性26 例;年龄20~74岁,平均年龄(48.11±11.40)岁;克罗恩病27 例,溃疡性结肠炎30 例。对照组:男性34 例,女性26 例;年龄22~75 岁,平均年龄(49.12±10.22)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本次研究获得东台市人民医院医学伦理会批准。纳入标准:①均符合活动期IBD 的诊断标准[6];②均可正常沟通;③无意识障碍。排除标准:①引起其他骨代谢改变的疾病,如短肠综合征、乳糜泻、甲状腺功能障碍、肝/肾功能衰竭、恶性肿瘤患者;②妊娠期及哺乳期;③精神疾病;④使用双磷酸盐和降钙素患者。

1.2 检测方法血清内脂素水平检测:采集患者的外周静脉血,先进行离心处理(离心速率3 000 r/min,离心时间10 min,离心半径10 cm),分离其血清,放置于抗凝管中,然后置于-20 ℃冰箱内进行保存待测。根据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进行检测,选择上海酶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试剂盒,严格根据操作步骤进行操作。最后,于450 nm 波长处测定各孔吸光度(A)值,绘制标准曲线,计算血清内脂素水平。 骨密度(BMD)测定:主要是运用双能X 线骨密度仪EXA-3 000 对两组患者腰椎骨密度值进行测定。

1.3 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 相关分析方法。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活动期IBD 患者及正常对照组血清内脂素水平活动期IBD 患者血清内脂素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活动期IBD 患者与对照组血清内脂素水平(单位:pg/mL)

2.2 活动期IBD 患者骨密度水平与内脂素水平的相关性57 例IBD 患者均进行了骨密度测定,其中,骨质疏松20 例,骨量减少14 例,骨量正常23 例。骨质疏松组和骨量减少组内脂素水平均高于骨量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和表3。内脂素与活动期IBD 患者骨密度之间存在负相关(r=-0.406,P=0.002),见图1。

图1 活动期IBD 患者血清内脂素水平与骨密度关系

表2 活动期IBD 患者骨密度水平及与内脂素水平(±s)

表2 活动期IBD 患者骨密度水平及与内脂素水平(±s)

IBD:炎症性肠病。

?

表3 活动期IBD 患者骨密度水平及与内脂素水平(±s)

表3 活动期IBD 患者骨密度水平及与内脂素水平(±s)

IBD:炎症性肠病。

?

3 讨论

IBD 是一种慢性肠道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两者都表现为肠道炎症和溃疡。这些疾病的症状包括腹泻、腹痛、体重下降和便血等,病情发作时还可能伴随发热和疲劳。IBD 的具体病因尚不清楚,但已确定免疫系统异常反应和遗传因素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3]。患者异常的免疫系统会攻击肠道内的有益菌群,导致肠道黏膜受损,从而引发炎症和溃疡。此外,环境因素如饮食、应激和抗生素使用也可能会影响病情的发展。IBD 目前还没有完全治愈的方法,但可通过药物治疗、手术和生活方式改变等方式来减轻症状和控制病情。

IBD 患者除了临床常见的腹痛、腹泻、黏液血便等胃肠道症状外,许多患者通常伴有胃肠道外表现,骨质疏松或骨量减少即为其中较为常见的表现,且会导致IBD 患者骨折风险增加[4]。目前对IBD 患者骨质疏松的原因尚不明确,可能与其使用激素有关,亦或与其肠道吸收功能障碍及营养状况低下有关[5]。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炎症本身亦可能导致骨质疏松,例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IL-6 等炎症因子可抑制成骨细胞活性,增强破骨细胞的功能,导致骨吸收大于骨形成,从而引起骨质疏松[7]。内脂素作为一种新型的脂肪细胞因子,其在成骨细胞分化过程中高度表达,且可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成骨细胞的过程中显著增加某些促炎因子的水平,继而改变骨吸收与骨形成之间的平衡,参与骨质疏松的发展[8]。在破骨细胞分化过程中,核因子-κB 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通过识别破骨细胞前体上的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RANK)刺激破骨细胞形成,而骨保护素(OPG) 可以通过与RANKL 的竞争性结合抑制破骨细胞的的分化与活化。目前已发现,OPG 在骨质疏松的IBD患者中水平较高,虽然其与IBD 患者的骨密度呈负相关,但其参与维持IBD 患者的骨平衡毋庸置疑,只是可能升高的OPG 尚不足以完全拮抗内源性RANKL[9]。体外研究证实[10],内脂素可通过降低破骨细胞前体各种早期信号转导因子的磷酸化,进而通过抑制RANKL 诱导破骨细胞的形成,从而在破骨细胞分化过程中发挥负调控作用。

有研究显示,IBD 患者血清内脂素水平的下降可能是导致其骨质疏松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对于IBD 患者,需要注意内脂素水平的变化,并在必要时采取措施维持骨密度。内脂素属于一种细胞因子,主要是通过脂肪细胞分泌,目前已发现其具有多种不同的生物活性,可以诱导TNF-α、IL-6、IL-8、IL-1β 等多种炎性因子的表达,从而与多种慢性炎症性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11]。既往研究发现,活动性IBD 患者血清中的内脂素高于正常对照组,同时还高于缓解期的IBD 患者[12]。这说明内脂素可能参与了IBD的发生发展过程。

本文结果显示,处于活动期的IBD 患者,其血清中内脂素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亦说明内脂素参与IBD 炎症活动的发生发展。57 例IBD患者均进行骨密度测定,其中20 例患者骨质疏松,14 例患者骨量减少,23 例骨量正常。将该57 例患者的内脂素水平与骨密度水平进行分析发现,骨质疏松组及骨量减少组内脂素水平均显著高于骨量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活动期 IBD 患者血清内脂素参与IBD 炎症活动,且对IBD 患者骨密度水平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进一步分析发现内脂素与活动期IBD 患者骨密度之间存在负相关(r=-0.406,P=0.002)。这与内脂素在成骨细胞分化及破骨细胞分化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貌似不符,但与IBD 患者血清中OPG 水平类似,说明虽然内脂素对IBD 患者骨质疏松的发生发展起保护作用,但升高的内脂素不足以完全拮抗其他引起骨质疏松的因素,亦进一步说明IBD 患者的骨质疏松是由多种因素错综复杂共同导致。本研究不足之处在于未能进一步研究内脂素对IBD 患者骨质疏松的作用机制及途径,亦未能对IBD 患者进行纵向的内脂素及骨密度水平研究,以更好地发现两者之间的关系,这有待后期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活动期 IBD 患者血清内脂素参与IBD 炎症活动,且对IBD 患者骨密度水平有一定程度的影响,提示,血清内脂素可作为临床主要观察指标,其可通过诱发多种炎症因子的表达,参与免疫调节,进而发挥其在IBD患者机体肠黏膜炎症免疫反应平衡中的作用。

猜你喜欢

内脂活动期骨细胞
调节破骨细胞功能的相关信号分子的研究进展
内脏脂肪素在消化道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养阴化瘀方联合强化西药方案治疗活动期系统性红斑狼疮疗效研究
骨细胞在正畸牙移动骨重塑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内脂素与肥胖、2型糖尿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骨细胞网络结构对骨形成和骨吸收的影响
抗生素联合奥美拉唑治疗活动期胃溃疡的疗效观察
愈疡消溃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3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50例
机械力对骨细胞诱导破骨细胞分化作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