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公共空间的发展困境及景观重塑路径探索

2023-10-15魏帅宋建军鲍敏昕杨谦

农业与技术 2023年17期
关键词:景观村民空间

魏帅 宋建军 鲍敏昕 杨谦

(湖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与艺术设计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引言

乡村公共空间是村民的日常田间劳动、休闲娱乐、议事办事、沟通交流且可以自由进入、走出、具有一定人群承载力的空间;作为乡村空间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承担着乡村的历史与乡土回忆,具有整合公共空间、提供公共服务、促进公共关系等各种功能[1]。随着乡村建设的不断发展,各级政府和相关领导机构、部门十分重视在经济快速发展下的乡村规划建设的质量,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任务,将旅游与乡村发展紧密联系。由此,作为同时承载着乡村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极具发展潜力的乡村公共空间迎来了十分宝贵的重建、发展机会。在这种情况下,位于乡村的公共空间发展与乡村振兴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快速发展起来。

但是,在经济快速增长,外部基础设施迅速建设的过程中,乡村公共空间的建设仍出现了较多问题。空间功能与形式的分离,以及场所精神的流失,在建设设计阶段,部分设计师照搬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样式,造成场地空间功能混乱,公共设施短缺,在施工建设中,施工队伍不按图施工,随意改变设计和材料,在建设定位上存在误差,在后期维护的过程中,责任方定位不清晰,没有专人负责维护与保养;公共参与性、场地活力不足,在乡村公共空间建设发展的过程中,虽然最大的受益者是村民,但村民作为实际使用者,参与使用的意愿并不高,场地也缺乏一定的活力和人气[2]。所以,在乡村振兴建设如火如荼的背景下,乡村公共空间不可避免地走入了衰退的境地,这不仅表现在外在景观、设施等方面的衰败,也深刻影响了场地本身所蕴含的文化精神,文化的流失进而导致场所不再具有足够强力的文化输出能力和凝聚力。本文通过总结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公共空间的衰落现状,分析出现当前情况的原因,并从风景园林景观设计的角度,提出重塑、提质乡村公共空间的方法。

1 乡村公共空间

1.1 乡村公共空间的概念界定

乡村公共空间指的是在一定范围内供村民开展集体活动,出入自由的户外场所,也是承载乡村记忆与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交流、休憩、生态、景观、文化等多方面的功能[3]。乡村公共空间一般可分为2个部分:乡村主体内部公共空间,包括村民集聚的广场、庭院、门楼、祠堂、古井古树旁、河边等;乡村主体外部公共空间,包括乡村周边的田地、湖泊、丘陵、森林、果园及附属空间等[4]。本文认为,对于乡村公共空间的概念界定,不可拘泥于时空形态,应侧重该公共空间的功能和其承载的活动性质,承载一定乡村生产、生活、文化等活动的空间,均可作为本文所讨论的乡村公共空间。

1.2 乡村公共空间公共性的本质属性

乡村公共空间最重要的特征在于其公共性,村民的公共性生产、生活活动都是在乡村公共空间中完成的,究其本质,在于其使用便利性、人群可达性、共同参与性和功能复合性。

1.2.1 使用性强、可达性高的共享场地

乡村的公共空间作为村民聚集活动的首选场所,其可达性与公共性是相辅相成的。具体可表现在3方面:具有一定的承载力,作为公共空间,公共性建立在承载性之上,作为公共空间首先要具有一定的承载性;具有一定的可达性,公共空间是可以亲身接触、亲眼所见、亲自可达的空间;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公共空间的场所承载着当地独特文化,拥有可以被村民感知的内涵[5]。

1.2.2 共同参与性

乡村公共空间是村民进行举办婚礼、葬礼、过节、宴会等公共活动的重要场所,这些活动存在的共性就是共同参与性。村民在公共空间里扮演公共事务的参与者,解决公共问题,庆祝节日,协商、规划乡村发展,通力合作,用集体力量解决问题。

1.2.3 功能复合性

从公共空间的功能整合特性上来看,乡村公共空间最为重要的一个特征是,其存在将场地的形式和功能整合在一起,这也是公共空间作为乡村举办公共活动的首选地的原因。一般情况下,传统的乡村社会中的公共活动,往往是与村民的生产生活具有紧密联系的,为了能够更加便利、快捷、实用、低成本地进行公共活动,往往会首选公共空间。同时,乡村公共空间所具有的功能复合性,也为村民进行活动提供了方便。如,村庄的祠堂,既可以为举办红白喜事、村民休闲娱乐交流提供场地,也是整个村子的精神内核载体,起到了团结村民的社会功能。

1.3 乡村公共空间发展的新形势

1.3.1 村民流动性较强

传统意义上,乡村社会是一个相对封闭、静态的空间,村民的流动性不强,活动范围依旧局限在村庄内部。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城镇化进程,以青壮年为主体的村民不断流入城市,乡村留守多为幼儿和老人,这种迁移是周期性的,每逢节假日或重要日子,外出的村民会返乡,这种人群结构的迅速变化,给乡村公共空间的营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6]。

1.3.2 空间功能趋向复杂性

由于当前乡村公共空间使用群体不再单一,受到不同职业身份、价值取向、利益关系诉求的影响,其所承载的空间功能不断趋于复杂,除满足原有的乡村生产生活活动需求,还需考虑政绩需求、经济需求、文化传承与展示需求、心理需求、公平需求等。这是当前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公共空间建设中需要注意的,要在不破坏原有空间基本形态的基础上,通过设计手段,赋予空间更多的功能容量,引导多样的公共活动,满足不同的功能需求。

1.3.3 公共空间营造的现代性与去乡土性

在乡村振兴建设的背景下,乡村公共空间的景观设计、空间营造的设计师大多都是专门从事城市建设方面的人员,由于缺少一定的乡村建设的经验,所以在设计规划时往往效仿城市空间的营造手法,使得乡村公共空间的设计过于现代化而失去了原有的本色,不能够很好地融入乡村生活中,反而导致了资源的浪费。

2 乡村公共空间发展困境现状及原因

2.1 空间形式与功能分离

目前,中国的乡村正处于建设与衰落的双重境地,国家政策正大力支持乡村振兴建设,乡村公共空间正逐渐走向失落,原因在于乡村公共空间作为与村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场所,随着建设的过程,由集体依附转向了个性化发展,过度追求外在形式与意识形态功能,从而忽略了乡村本身的特色,造成了公共空间形式与功能分离的现象。造成现象的原因具体如下。

2.1.1 政治色彩逐渐浓厚

随着乡村政治建设逐渐完善化,作为乡村公共空间的村委会、村公所、祠堂、庙宇、村活动中心等公共场所的建设不再仅仅是村民生活自发建设,同时也是乡村基层自治建设的政绩考核重要指标,公共空间建设的质量好坏甚至影响基层政府的政绩考核,使得乡村公共空间的建设存在政治化竞争,成为一个展示治理水平的重要平台。

2.1.2 个体化

传统乡村公共空间一般是村民共同拥有、共同使用的公共空间,但是由于不平衡的发展和村民素质良莠不齐,存在部分村民侵占公共空间用作个人生产、休闲与娱乐的现象,破坏了乡村公共空间的基本性质,严重疏离了村民与村民之间的联系,对于乡村公共空间的建设十分不利。

2.1.3 表面化,形式化

传统的乡村公共空间在设计和功能上趋向于功能性和场地文化性的有机统一,但在当前乡村振兴快速建设的背景下,仍存在较多问题。对于乡村公共空间的重建,部分来自城市的设计师和规划师,会习惯性的用都市化的设计手法和逻辑思考问题,甚至会照搬城市设计,对于乡土文化的探索、发掘和利用往往不够深入,缺乏表现力。这种机械地照搬城市设计,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本就脆弱的乡村公共空间设计格局,造成毁灭性的影响。

2.1.4 资本市场化

传统的乡村公共空间一般是自发形成的空间,本质上是基于乡村村民的生产生活习惯和需求而形成的公共场地。在当前乡村建设的大背景下,资本迅速进入,在经济效益和个人利益的趋势下,乡村公共空间的设计和建设会逐渐背离乡土化而走向“资本化”,忽略了村民最本质、最简单的使用需求和情感寄托,造成了村民间交流减少、邻里关系淡化等问题,引发乡村的社交和发展危机。

2.2 活力低下,场所精神丢失

当前,多数乡村出现严重的“空心村”现象,村民的大量流失间接导致乡村文化的“空心化”,乡村公共活动锐减。同时,新媒体的出现也减少了村民间传统的交流方式。本就脆弱的乡村公共空间使用频率降低甚至荒废,所承载的场所文化精神流失殆尽。

乡村公共空间的功能与形式不再和谐统一,而是趋向分离。在传统的乡土社会,乡村公共空间是村民长期劳动生活下自发形成的场所,是村民集体意志与精神的外化,是乡村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复合载体,强调了其服务性与实用性。但在当前的乡村快速化进程中,乡村公共空间的建设和发展受到了政治化和市场化因素影响,更加注重政治宣传功能和经济功能,更加关注乡村特色的场景带来的独特美学价值和旅游体验,忽略了村民在生产生活方面的使用需求,削弱了乡村公共空间功能和形式的紧密性[7]。功能离散化,传统乡村公共空间具有教育、交流、生产、商业、政治等方面的复合功能,而在现在的建设中,开始追求功能的专业化和现代化。如,村委会、居委会逐步演变成为基层管理机构、党委的办公场所,充当乡村的政治中心。功能的弱化与转变,随着时代发展,乡村设施的功能发生转化,传统功能逐步弱化。传统的祠堂、戏台、庙宇等设施的交流议事、休闲娱乐功能逐渐衰落,如今开发成为乡村旅游的景点;乡村“逢集”的概念开始模糊,购物不再拘泥于日期,乡村商店转型成为快递点。承载着传统乡村记忆和精神的公共场所发生转变或消亡,使得乡村的活力更加低下,场所精神逐渐丢失[8]。

2.3 公共参与性不足

乡村公共空间最重要的就是公共性参与,这是空间的基本属性,人数众多、积极参与是乡村公共空间“公共性”的集中体现,这其中既包括了建设过程的集体参与,也包括了建成后的集体维护,更包括了使用的公共性。然而,在当前乡村建设发展,城市化建设加快的大背景下,村内大量人口涌入城市中,留守在乡村的多为老人和幼儿,造成了乡村集体活动的主体缺失性,无论是建设还是使用,都缺少活力与积极性。同时由于资本化的入驻和政治化建设因素,造成了普通村民对于参与乡村公共空间的集体活动的意愿不断减弱,村民的生产生活逐渐“个人化”而不再是“集体化”。另外,从管理者角度来看,乡村公共空间使用的管理模式和手段存在水平低下的现象,同时随着资本介入和政治化的建设,乡村公共活动开始逐步脱离乡村公共生活,基层政府主导下的乡村公共活动尚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公共参与和管理模式,造成村民的参与意愿不断降低。

3 乡村公共空间的景观重塑路径

当前乡村公共空间存在多方面的发展困境,场地的功能、形式、精神、使用人群等方面在乡村振兴的快速发展下均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乡村公共空间是一个包含文化历史、社会经济、自然生态等多方面的复合体,景观设计能够融合各方面要素,促使整体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局面。基于当前的现状,提出从景观规划的角度,考虑多方需求,重组功能形式;寻求多元融合发展,激活场地活力;增加设施建设,增加参与需求,以探寻乡村公共空间的景观重塑路径。

3.1 考虑多方需求,重组功能形式

对于乡村公共空间景观营造,通过考虑多要素的耦合作用,在形式和功能上对其进行有机整合、重组,有利于营造极具特色的乡村公共空间景观,以提升乡村整体景观品质。在进行乡村公共空间景观营造的同时,要注意因地制宜,考虑场地现实情况,考虑乡村所处的山水格局,考虑使用多样的、具有当地特色的乡村景观元素进行公共空间景观营造,而非将设计流于表面形式。同时,也要关注多主体的需求,在设计阶段,进行深入的实地调研、考察、走访,做到全盘掌握乡村公共空间各层次使用者的需求,做到个体化与集体化的区分与统一,做出符合当地使用者需求的公共空间景观。设计的同时考虑功能与形式相统一,通过设计完善公共服务等手段提高空间的整体利用率和实用性,合理配置各个公共空间功能,使公共空间功能有所区别又相互联系,以满足现代乡村公共空间发展的需求。积极保留自发形成的公共空间原始面貌,对于政府、资本介入的公共空间建设,通过合理运营与监督,优先选择适宜生长、村民热爱、富有内涵的植物构建景观,而非只考虑成本与一时的美观。

3.2 多元融合发展,激活场地活力

人作为公共空间的使用者,公共活动的参与者,是乡村公共空间最重要的活性要素,人的活动时刻影响公共空间的大小、性质、作用等方面,利用多元融合发展理论,进行微介入式激活空间活力,重拾场所精神。

乡村公共空间的多元融合发展,主要考虑乡村的文化本土性、生态多样性和主体多样性。乡村建设要考虑该乡村独特的历史人文、民俗古建、自然环境、场所精神等要素,基于此进行本土化设计,利用公共空间景观设计,留下岁月的痕迹,强化文化认同,保留美丽乡愁。在景观设计中考虑乡村原始自然生态环境,保证生物多样性,给予乡土动植物更多的生存空间。在乡村公共空间的开发过程中,结合规划,考虑建设为谁所用的问题,要同时能够满足不同使用者的基本需求。

在景观设计时,优先考虑具有典型性的乡村公共空间节点,如代表乡土宗族文化的祠堂、代表乡村劳动生活的谷场、代表田园休闲风光的门楼等,采用微介入式手法,融合场所精神,打造代表性乡村景观,激活场地活力,彰显地方文化[9]。

3.3 深化设施建设,增加参与需求

通过乡村公共空间的景观设施建设,考虑主要使用人群和潜在使用人群的公共参与需求,增加人与人之间、人与景观之间的互动性,提高使用人群的自主参与、管理意识,回归公共空间本身带来的交互感与放松感。

乡村公共空间主要使用人群是留守村中的老人和幼儿,潜在使用人群包括回村探亲过节的青壮年、游客等。通过设置符合使用需求的景观设施小品,能够增加空间的交互性,提高使用人群的参与需求,赋予景观新的生命力。如,通过发掘当地特产、文化,结合艺术彩绘的形式创作墙画,增强本土文化认同;在村民劳作的区域增设休憩景观亭,提供村民劳作之余的休息和交流空间,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在孩童玩乐的区域增加沙池、就地取材建造而成的秋千、树篱组成的迷宫等,为孩子提供舒适、放松的娱乐空间;在村口、门楼等老人集聚的地方栽植大型乔木,提供足够的荫蔽空间和交流空间等。

通过增加设施建设,合理组织空间和人的关系,满足村民对公共空间的功能需求。设施建设的增加不仅指简单的休闲娱乐设施,而是针对村民对公共空间功能的诉求有选择特定的设施来营造特定的公共空间,以最大程度地增加村民的参与需求。

4 总结

乡村公共空间作为乡村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物质文化传承,地域特色展示,历史精神延续,村民权益保障等功能,公共性作为乡村公共空间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其高度可达性,共同参与性以及功能复合性。本篇阐述了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公共空间发展的新趋势,分析总结乡村公共空间在当前建设管理中存在的功能与形式分离、活力低下、精神缺失和参与性不足的现实困境及出现原因,并尝试通过景观设计的角度,从形式功能、场所活力和设施建设3个方面,探寻公共空间的景观重塑路径,为当前的乡村公共空间的建设及景观设计,提供一定参考,并希望能通过研究景观重塑乡村公共空间发展路径这一角度,尝试通过景观设计手段,解决乡村公共空间建设发展所带来的场地功能缺失和乡土文化流失等问题。

猜你喜欢

景观村民空间
景观别墅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创享空间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蒋虚村村民为何没有获益感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