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画传承

2023-10-14孟祥特

东方收藏 2023年8期
关键词:黄宾虹国画笔墨

摘要:20世纪以来,作为中国特有的艺术门类,中国画经由上古一路发展演变至今,其艺术表现形式可谓百花齐放,谢赫“六法”之要义在各个时期皆有体现。文章以黄宾虹的山水绘画语言为基本理论研究,探讨其绘画形式和艺术特色,并进行总结和归纳,以期中国画在新时代繁荣发展,不断绽放出耀眼的光芒,为中华传统文化增光添彩。

关键词:黄宾虹;国画;笔墨;山水画

一、传承中国画

中国书画自古相通,一言以蔽之,谓“书画同源”。追溯中国文字之初,依类象形谓之文。夏商著金文于钟鼎,周代文盛而始出大篆。秦汉魏,画法依然图经石刻不离象形。乃至两晋,一批名留青史的文人墨客便各自生发推动着画史的书卷向后一点一点地摊开。其中,顾恺之特重传神,春蚕吐丝,迁想妙得,意存笔先,画尽意在;陆探微穷理尽性,古今独立,秀骨清像,动与神会;张僧繇所绘人物像今古不失,朝衣野服,时代和民族的特色都能尽显其妙、可见一斑,“张家样”也由此而来;“佛画之祖”曹不兴善龙虎马人,最善佛像绘画,有“落墨为蝇”的传说。此四者并称“六朝四大家”,对后世影响深远。

乃至于唐,尤以吴道子的“气胜”名动一时,后有王维画学吴道子而创南宗。南宗之画与北宗之画又区分开来,意于溯源书法,把书画合二为一者是为南宗。院体画始于宋,画专尚理;反观元人则不然,其又尚意,二者显有不同。至于明者,明初沿袭宋元之法,文徵明、唐六如、仇十洲、沈石田稍变旧法。清代之画则不及于前。

我等后世学画者,断不可只沾沾于皮毛而不明古今书画之源流,更不可只穷于孤本藏卷。虽积百千而不得古人之精神微妙,亦是空劳一场。早有南齐谢赫所言“六法”——“曰气韵生动、曰骨法用笔、曰应物象形、曰传移摹写、曰随类附彩、曰经营位置”,上者合于神理,下者得其形似,造化自然之功,不至于入歧途而不自知,误己也误人。故唯深明“六法”,方可于正道中问道自然,身参造化。又有董玄宰所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方可作画”,诚乃心血之言,广闻见而分雅俗,是为要论。古今书画名家以画传世者何止千万,然其中天资学力足以教化世人、整饬浮靡者又有几多?是故虽吾道不孤,但吾辈更应承前人之妙,发乎于心,行于身,坚于志,以求通达,不惑于心尔。

二、黄宾虹之画

中国绘画史毫无疑问是悠久且传承完整的,世界上再也找不出第二个像中国在文化和精神层面上如此完整传承、延续并发展的国家了。我们从2000多年前战国时期楚国产出的两幅帛画就不难看出,那生动的气韵、灵动的线条结合在一起,向世人所展现出来的意境,我们不仅能够观赏,还能看懂;不仅能看懂,还能去深入地了解和感悟这跨越时空的交流,通过艺术来实现思想和灵魂的碰撞,从而擦出新的艺术火花,这便是中国绘画在时代的发展和前进中不断充实自身并突破和创新自我,从而孕育和造就出新的艺术风格,因此成为华夏文明的瑰宝,亦是世界文化中永不凋零的常青藤。

根据史料记载,中国绘画以伏羲氏画八卦、黄帝画制服、舜妹嫘氏绘影像为最早。早期绘画多经匠人加工刻于料上、青铜器及陶器上,直至纸张的出现。画家用毛笔在纸上作画,才逐渐演变成当下大家所共知的中国画,我们所熟知的“积墨法”便是中国画的一项技法。而提到“积墨法”,首当其冲想到的便是近代书画大家黄宾虹,他尤擅山水画。以山水画而言,早有五代荆(荆浩)关(关仝)董(董源)巨(巨然),后有黄(黄公望)倪(倪瓒)吴(吴镇)王(王蒙)。之后的四王(王翬、王鉴、王时敏、王原祁)二石(齐白石、傅抱石),皆为山水画大家,但时至今日,黄宾虹亦为山水画坛所崇。

黄宾虹为世所重的乃是他的山水画,但他自己却把画画当作学术的消遣,图写泉瀑山林以供娱身养性,非是求以画立身。傅雷谈及黄宾虹,颇有盖棺定论之意:“……宾虹则广收博取,不为一家一派所束缚,集历代名家精华之大成,而构成自己面目”“宾虹的学习概括能力极强,所以其一生面目也多,而成功也最晚,六十多岁时作品尚未成熟,直至七十、八十、九十岁,方才登峰造极”……黄宾虹晚年时画法突变,逐步臻于大成,后世论者皆以“浑厚华滋”称之。黄宾虹晚年山水好写夜间山、阴面山,笔墨堆积,干湿变化,层层加厚,满纸黢黑,似那古碑残拓,画面样貌并不惹人喜爱。黄宾虹的“黑山水”全在一团黑墨里透出乾坤、点出精神,笔墨交织,神采内敛。黄宾虹论画只讲内美和笔墨,内美是画作的品级,笔墨是实现的桥梁[1]。要有法可依亦要以心御法,構成画面的笔墨是法,内美则是趣,要以法得趣。以法得趣必然是有章可循,可启后人入得门户;以意得趣则全在自悟,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

三、黄宾虹山水画的“五笔七墨”

中国画作为我国独有的传统画种,经历史检验后的源远流长必然有其独到之处。笔者于大学期间研习国画,对这门本土艺术的体验愈发深刻,愈加觉得所知不过皮毛,其博大精深绝不是一时可以窥透的。前文提及两晋六朝始创山水画,以神为重,传至唐代南北两宗则由气生韵,黄宾虹曾说:“古人笔虽简而意工,后世画虽工而意索,此南北宗之所由分。故迅速而非粗率,细谨未为精深,观于此而可知唐画之可贵矣。”再想五代两宋经元明清乃至当代,顿觉自身所学,不可谓不渺小、 不可谓不轻微。

黄宾虹山水画的妙处全在其笔墨上头,他的绘画乃是从“五笔七墨”筑基而来,中国画提及笔墨便离不开这“五笔七墨”。“五笔”是指平、圆、留、重、变,“七墨”则是指浓、淡、破、泼、渍、焦、宿[2]。澄心细品黄宾虹的山水画,久视之,厚中有薄,薄厚相守而存,明中抱暗、暗中仍明,阴阳相守而生,近于一个“穆”字。“静”字诀乃为传统画学的共同理想,画自贵静,黄宾虹便自称“画贵有静气”。古穆而静,心有静气,画有静气,不与时俗争高下,勿与古贤较长短,此一切皆建立在笔墨基础上,故历来名家大作只于笔墨方面力争上游,乃为夫子之道。而笔者在这无尽学识的海洋中沉浸时,受现实其他因素影响,也会衍生出别样的火花。

历史上的画作大都带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和艺术色彩,代代并不相同,唐画重气,宋画存法,元画尚意,明画文气渐盛,清画甚为学古,至黄宾虹这一代亦是人才辈出,在艺术星空里熠熠生辉。黄宾虹是一位学者型画家,更是一位敢于革新的开拓者,他化古为新,从旧法中为后人开辟一条新路,为后来者点了一盏长明灯。黄宾虹一辈子都在不断地为自己的艺术理想而奋斗,但他的审美意识在当时太过超前,很少人能够理解和接受。在当时的“南黄北齐”中,无论是旧有的保守派还是逐步兴起的新派都很难去读懂。而齐白石雅俗共赏的理念成为当时文化发展的一个方向,黄宾虹的理念和追求在当时则无法被接受和大众化而继续沉寂,但这恰恰也是多年之后作为回顾者的我们所珍惜的。其不仅仅是如今被大家所尊崇的意识理念,更有落寞了半个多世纪后突然从历史长卷中跳脱出来的终得拨云见日的快感。犹如一颗遗世的明珠,隔着时间的珠帘闪耀着属于自己的灿烂,也诉说着那个时代的辉煌。

以筆墨记录历史,以理念贯通古今。回溯中国山水画史,最先将笔墨二者放在重要位置的是五代时期的荆浩,笔墨早就在“六要”中提出但落到实处却是在元代。“用笔千古不变”的道理所讲究的是线条的质量而非其形态技巧,技巧多变无常,形态因人而异,但万不可轻视线条本身的质量,古人常说的“屋漏痕”“锥画沙”“一波三折”便是此理[3]。而山水画的笔墨线条更是多样且丰富的,反观黄宾虹的山水画,从点到线皆是此理,单点自圆自足,一笔落下一笔又出,周而复始,循环不息,且笔断气连,笔墨纵横下方才画出神采奕奕。笔墨的最终效果是要画出神采,这便是书法和绘画的区别。

四、墨分五色

回到作画本身,在传统中国画中,墨自然是避不开要论一论的,“墨分五色”的说法是前人智慧的总结,在浓淡干湿焦中挖出一份韵味出来以寄意抒情,用笔自然是重中之重。国画重意,墨与笔皆是为表达“意”而存在的,要想达到这种效果,苦功必不可少,天分又是一部分,亦是点睛之处。王维《山水诀》中言:“夫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或咫尺之图,写百千里之景,东西南北,菀尔目前,春夏秋冬,写于笔下。”凡研习过此类艺术的人必定是有着深刻体会,这也是我辈学子追求且不断为之研习的一个目标。

再说笔法,黄宾虹作画用笔能够体现出平、圆、留、重、变的意味。平者,古来执笔贵在悬腕,指、腕、肘、臂各自相平,发全身之力经由臂腕落乎笔尖。用力平均真所谓“锥画沙”,起止分明,笔笔俱到,无柔弱处方为平。平非毫无变化,相反腕平笔不平,用笔因势利导,千变万化乃见功夫。用笔要一波三折,这在黄宾虹的画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波为笔势起伏,折是变化方向,此法熟练得当线条自不会板滞凝阻、毫无变化,才能表现出物像的本来状态,实为笔法之上乘,山石、波涛、褶带、枝叶尽在此理,尽显曲折变化之妙。圆者用笔起行转止首尾衔接,尽含写字笔法之精妙,自左至右再由右至左起笔用锋,收笔回转势取全圆。“折钗股”者便是此理,无往不复、不垂不缩乃圆之法,阴阳抱守相生,万物本相自然相和乃是自然真意。灵动转折中不失刚劲方位正理,婀娜但不可媚俗,媚俗则不圆。圆之笔法最早追至南宗开山之祖董北苑(董源),其写山石纯用圆笔皴擦点缀,纯任自然,圆之至矣,笔法圆劲多由篆隶得来。留者不同于停,笔有回顾,凝神静思疾徐有法。善书者欲左先右或右先左,算术中的“积点成线”便是书法中的“屋漏痕”也。停笔迟滞、笔力遒劲是为留。忌用笔浮滑,重者非滞浊,笔力之重也。古人说点如高山坠石,万钧之力发于笔下[4]。要有举重若轻,更要举轻若重,虽细亦重,而后变化万千,于婀娜中显刚劲、浑厚中透轻灵。金之重取其柔、铁之重取其秀,方能不流于枯硬板滞。而变者就是变化,平、圆、留、重千古不易,变者变的是技巧和形态,不拘泥于成法。作画者有诸多物像,山水环抱,树木相交,云天相应,人物相呼各有回顾,融洽自然,流露本真,莫不有情。道者形而上,艺为形而下,故艺万变而道不变。天地自然各明其状,自成其态,各守其情。山有脉,石有棱,水有行止,木分枯荣,黑白相生,四时相成。善画者用笔必随势而变,知黑守白,融洽分明,融于自然。惟能变者不拘于法,参差离合、大小干湿、肥瘦长短、俯仰高低、齐而不齐是为内美。黄宾虹之画则内美具矣。

五、结语

黄宾虹的“积墨法”多在用笔,上述诸法习练而成一笔画,一笔成则千万笔成矣。一笔中起有盘旋之势,落锋则锋有八面,全身之力运于笔,笔下一波三折圆转如意自成气象。笔有顺逆,法用循环,起承转合之理尽在一笔中。一笔起则一笔终,一气而成。古云宋人千笔万笔,无笔不简;元人三笔两笔,无笔不繁;简者其法不加多,繁者其法不减少。繁固难,简则更难。知繁与简,在笔法尤在笔力。离法则无以尽用笔之妙,拘于法亦不能全用笔之神,是为用笔之理也,得知而复观黄宾虹画作则又感知良多矣。

黄宾虹下笔,笔法墨法尽皆精妙,层层堆叠,浑厚华滋,笔笔相承,因势而起,应物则合,本真具显,气韵恒生,观之受用无穷矣。画之真诀,全在“用笔”和“尽意”二者。习画重在有笔,笔要合法。笔法重在遒练,功夫下得不深则不合自然,自然之道得天地造化。天生之物人不能造,人造之物,天亦不生。人巧或可夺天工,故摄影未可代画。这些道理,无论是观看前人名家画作,还是用于自身的绘画创作,都有不小的帮助和启发。

参考文献:

[1]黄扬,陈敬玉.中国画创新之路中的美学思想——以黄宾虹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3(09):25-27.

[2]王中焰.见微知著——从《古画微》看黄宾虹的文艺观[J].艺术评论,2023(04):117-128.

[3]海宁.中国画笔墨语言的现代性探究[J].书画世界,2023(05):91-92.

[4]潘红梅.试论黄宾虹绘画艺术分期——以安徽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馆藏书画为例[J].书画世界,2022(12):4-9+2-3+109-111.

作者简介:

孟祥特(1998—)男,汉族,河北邢台人。吉林艺术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画(写意花鸟“笔墨结构”研究创作)。

猜你喜欢

黄宾虹国画笔墨
黄宾虹《致昂青信札》
国画《鲦鱼》
国画《鲿》
笔墨童年
灿然一灯——再读黄宾虹笔记一则
国画欣赏
浅析黄宾虹入蜀画作
国画等
为练笔墨才写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