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财务管理学》课程教学设计

2023-10-13魏静博士杨傲李蕾蕾副教授昆明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云南昆明650214

商业会计 2023年18期
关键词:管理学思政财务

魏静(博士) 杨傲 李蕾蕾(副教授)(昆明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云南昆明 650214)

一、引言

课程思政旨在深度挖掘高校各类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发挥课程育人功能,使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确保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怀进鹏,2021)。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专业课教学为“思政”而“思政”的现象时有发生。一方面,当教师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讲授思政内容时,难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学生的应试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学习思政内容的文化氛围。因此,如何确保课程思政见功见效成为当前的热点问题。

《财务管理学》课程以经济学为理论基石,以资本市场为背景,以现代公司制企业为对象,着重研究企业的资本筹集、运用及收益分配问题。该课程一般开设在大二学年上/下学期,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要求。本文从教学目标定位、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模式与方法、教学实施等四个方面探讨了课程思政在《财务管理学》课程中的教学设计思路。

二、基于课程思政的《财务管理学》课程教学目标定位

一般而言,课程教学目标的设定应基于以下几个原则:一是应基于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人才培养定位来制定;二是应紧密结合人才输送单位的人才需求来确定;三是应立足于国家政策导向来制定;四是应结合课程自身特色和学生特点来制定。以昆明学院为例,《财务管理学》课程是经济管理学院财务管理、会计、工商管理、物流、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且有较长的历史。在制定该课程教学目标的过程中,首先立足于昆明学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定位,其次基于人才输送单位的用人需求,再次结合我国当前政策导向,并考虑到该课程理论性强、公式多这一特点,从学生对该课程的需求视角出发,最终确定了专业规范和专业素养两个方面的教学目标:一是要求学生运用财务管理理论的研究范式,分析评价企业的财务管理行为,探析财务管理理论的应用与实践;二是要求学生具有诚实守信、廉洁自律、经世济民的职业素养,具有批判性思维和高效的学习方法,具有“企业-国家-环境”共同体价值观,以及具有对我国实现“双循环”、生态文明、乡村振兴、数字化等经济高质量发展战略的责任感。

三、基于课程思政的《财务管理学》课程教学内容安排

目前,在专业课展开课程思政的实践过程中,“知识点碎片化”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认为,应重塑课程知识体系,打造贯穿式、渗透式的思政元素融入路径,在知识传授中强调主流价值引领,发挥专业课在思政育人中的深化、拓展作用,使思政理论教育与专业教育协调同步,真正实现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立体化育人(高德毅、宗爱东,2017)。同时,在思政教育过程中,要明确实践教育的主题,整合相关思政教学知识点,使思政教育实践活动的选择更加广泛,避免空洞僵化,使学生在有特色、个性化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得到成长。以《财务管理学》课程为例,基于任务化项目模块,以典型案例作为知识目标与思政目标的有效连接点,引入与主要知识点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持续关注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财务管理实践与现实问题,有机融入法治意识、社会责任、人文精神等思政元素,形成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行业行为规范。具体地,本文将该课程知识点打散重塑并细化,分别从授课要点、思政元素与融入点、授课形式与教学方法以及预期成效等四个方面,详细阐述了思政元素如何在专业课知识体系中贯穿始终,并力求在专业规范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实现专业素养的共鸣和升华,详见下页表1。

表1 《财务管理学》 课程各章节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一览表

四、基于课程思政的《财务管理学》课程教学模式与方法

为了打破传统课堂的沉闷气氛以及机械式的思政教育,本文认为应结合并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探索创新型教学方法。以昆明学院为例,《财务管理学》课程团队创新了基于翻转课堂“SPOC+PBL+FC”混合教学模式的“任务化项目模块推进、在三融合三驱动立体化教学体系中多层次渗透、全过程贯穿”的《财务管理学》课程思政建设模式。通过线上线下实现全过程思政育人,将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与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实验教学的探索性、课外学习的拓展性和线上学习的自主性有机融合起来,通过案例分析和情景演绎等形式,将枯燥的原理转化为学生身边的案例,以真实的案例使学生认识到事情的本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其自主思政能力。

同时,为了更好地将上述教学模式应用于教学过程,教学团队借助BOPPS 教学设计思路以实现闭合式教学。以教学实录收益分配管理这一章为例,主要采用PBL 教学模式,通过课前教师线上发布预习任务、课中教师提出案例或项目问题、学生进行“世界咖啡屋式”分组讨论、教师进行案例情景演绎、总结思政、课后进行线上讨论和巩固等六个步骤来实施教学。具体地,本文以《财务管理学》课程收益分配管理这一章为例进行说明。首先,阐述该课程的学习内容和价值目标。其次,以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的四组数据为切入点,通过学生观察、教师提问和解答,借助“我国强制性分红政策及其实施效果”,引导学生思考“政策制定者与执行者之间的博弈”。教师通过开展案例情景演绎,分析两家上市公司现金股利分配情况以及公司层面的影响因素。再次,进一步深入探讨两家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的经济后果及动因,通过“股东利益与公司利益的矛盾”“利润VS 价值”引导学生正确权衡“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培养“轻利润、重价值”的经营理念和家国情怀。借助“信号传递理论与代理理论在我国的适用性”知识点,在吸收和借鉴西方理论成果合理内核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最后,在启示环节,要求学生思考“透过现象发现事物本质”的哲学道理。综上,将思政元素全面渗透于理论教学全过程,讲授时层层剥笋,遵循学生认知规律,通过案例讲清道理,以道理赢得认同,以领悟取代灌输。

五、基于课程思政的《财务管理学》课程教学实施

为了润物细无声地将思政理念传授给学生,除了第一课堂以讲授为主要形式的教学,还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一步拓展课程思政的方法和途径,将思政教育延伸至实践教育和第二课堂,使学生通过实践将知识吸收、内化,并在潜移默化中感悟人生哲理。以《财务管理学》课程为例,坚持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将“思政育人”有机融入“理论推动+实践+第二课堂”三驱动立体化教学体系中,思政目标与知识、能力、素质目标并重,构建四位一体的全人教育格局。培养学生深度学习和自主学习的习惯与能力,提升团队协作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具备“进取、协作、奉献”精神以及“诚信、专业、负责”的职业素养,具有家国情怀、创新精神、国际视野,引导学生将个人成长与祖国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具体地,依托财务ERP沙盘、证券投资等4 个自创仿真实验平台,将专业伦理和职业道德的培养贯通于实践教学;依托16 个校外实训基地、2 个订单式人才培养合作基地、2 个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在验证、实践和巩固课本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李玉宝、曹茂庆,2021)。依托创新创业、技能竞赛等第二课堂,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现实问题,形成正确的伦理价值判断。

六、基于课程思政的《财务管理学》课程教学评价

教学设计的效果最终体现在教学评价上,同时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也为教学设计提供了意见和建议。合理的评价体系应包括两部分:一是教师的反馈。教师的反馈在于将思政教学加入到混合教学模式中,实现体验式反馈。并且,借助线上平台实现教师教学经验互动和交流,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以及对教学内容的深入认识。二是学生的反馈,包括对教师的反馈和对课程的反馈,对教师的反馈可以采用及时反馈模式。根据课程,反馈可以直接设置在课程后面,可以对反馈进行评分,并将学生的反应设置为1—5 分,分数越高代表满意度越高。根据反馈内容的两部分建立课程评价体系,可以保证评价体系的全面性。

《财务管理学》课程依据设定的教学目标,实施多元化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具体包括:一是课前实施诊断性评价。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学习情况和前导课程成绩,结合教材特点落实有效教学框架,明确目标,集体备课,统一课件。二是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形成性评价。通过学生评教、院内督导组评教和校内督导组评教三级评价,全方位确保教学质量;通过阶段性测试,巩固教学效果。三是课后实施总结性评价。围绕目标达成开展课程反思,评价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和思政教育实施效果,推进后续课程调整与改进。

七、结语

为了确保课程思政见功见效,解决专业课教学为“思政”而“思政”的问题,本文从教学目标定位、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模式与方法、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五个方面探讨了课程思政在《财务管理学》课程中的教学设计思路、实施及评价情况。通过合理明确的教学目标、有效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知识体系、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BOPPS 教学实施方案,将思政元素有效融入《财务管理学》课程之中,最终实现了专业规范和专业素养的双重目标。

猜你喜欢

管理学思政财务
“天人合一”的管理学启示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党建与财务工作深融合双提升的思考
论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实现
张瑞敏金句背后的管理学知识
欲望不控制,财务不自由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浅谈管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