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95后豫剧传人谢彦巧:以戏曲直播传承非遗文化

2023-10-13阿春

伴侣 2023年9期
关键词:豫剧师父戏曲

阿春

谢彦巧在表演豫剧

近日,有位叫谢彦巧的姑娘,因28岁的年纪唱了24年豫剧,出演了24年的穆桂英,而火上热搜榜。20多年来,她先后获得《梨园春》擂主、全国第八届戏剧“小梅花”金奖、河南省“黄金叶”戏曲大赛金奖,多次参加中央电视台《青春戏苑》节目录制,曾荣获全国戏曲表演十强选手。

在抖音直播间,这位95后戏曲主播找到了新戏台。她的票友中不仅有耄耋老人,更有一大批90后、00后的年轻人。年少成名的谢彦巧曾是梨园春童星,还是豫剧大师马金凤先生最小的亲传弟子。从中国戏曲学院毕业后,她没有像其他青年演员一样加入剧团,而是在抖音做起了“学院派”戏曲直播。来自网友的直播打赏,则让她看到了传统戏曲全新的打开方式。

1995年8月,谢彦巧出生于河南嵩县车村镇一个农民家庭,小时候的她非常可爱,有着圆圆的脸蛋和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她的父母都非常喜欢豫剧,平时他们也会教女儿唱。慢慢地,他们发现女儿很有节奏感,且一学就会。虽然不是专业的艺术工作者,但谢彦巧的父母却成了她的伯乐和引路人。

慢慢地,在父母的培养下,谢彦巧很快能流畅地演唱一些戏曲片段,并在家乡小镇小有名气。上个世纪90年代末的一天,风靡全国的《梨园春》来到河南嵩县招募。得知消息后,谢彦巧的父母第一时间把女儿送去参加了周擂台赛,可没想到,年幼的谢彦巧竟然获得了周冠军。

谢彦巧获得周冠军后,父母对她的要求更高了,觉得女儿光会唱不行,必须得配合眼神和动作才完美。从那之后,父母开始有意识地把她往专业方向引导。4岁时,谢彦巧被父母送到为期45天的戏曲夏令营。这是她第一次接受专业的戏曲训练,才知道唱戏不是单用嗓子唱,还需要练习基本功——压腿、踢腿、下腰。初次练习基本功,谢彦巧一边练一边哭。老师教导她要坚强,要吃苦耐劳。谢彦巧坦言:“这个思维模式一直影响着我,让我对自己非常苛刻,永远对自己不满意。”

戏曲夏令营虽苦,但谢彦巧的父母并没有因为心疼她而让她放弃。相反,他们更坚定地要让女儿在唱戏这条路上走下去。小镇上找不到戏曲老师,他们就每周送女儿去城里学。后来,得知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王希玲老师的学校有一个小朋友戏曲班,他们便立即将女儿送到了那里。此后,小小的谢彦巧便开启了长期的寄宿生活,在戏曲学校度过了她的童年时光。

功夫不负有心人,谢彦巧的辛勤付出,使得她在演艺事业上不断结出硕果。9岁时,她荣获全国第八届戏剧“小梅花”金奖;10岁时,她荣获河南省新年戏曲大赛少儿组一等奖;11岁时,她荣获河南省“黄金叶”戏曲大赛金奖。

2011年,16岁的谢彦巧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河南省艺术学校。通过4年的专业学习后,她如愿考入中国戏曲学院,进入自己梦寐以求的学习殿堂,开始了7年的本硕学习,从此走上专业戏曲之路。

从学豫剧开始,谢彦巧就把“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牢牢地记到了心里。天赋加上勤奋,她每一步都走得很踏实。尽管如此,她还是遇到了青春期瓶颈,听到不少质疑的声音。有人说她身材微胖,演不了纤细的少女;也有人说她个头不高,不够有气场,演不了主角,不适合站到舞台中间。为此,她开始减肥,两年减重25斤,真的在舞台上演了少女。当一切都做到了之后,谢彦巧发现,其实这些高矮胖瘦之类的外在问题都不重要。

走进中国戏曲学院极大地拓展了谢彦巧的边界,在这里,她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剧种和行当,例如京剧、昆曲,花旦、刀马旦、青衣等。有段时间,她迷上了歌剧,并动了转去学歌剧的心。大学毕业之际,她准备考中国音乐学院的研究生。但后来,谢彦巧发现自己还是比较喜欢传统经典,觉得它们更有韵味,更接近她的本心。

谢彦巧与师父马金凤

大学毕业后,谢彦巧接着攻读中国戏曲学院的研究生。她将自己所越过的每座山峰都归功于父母的支持,尤其是父親。“我爸爸是那个年代的高中生,他认为读书很重要,所以,要求我不仅要学好技艺还要学好文化。”在她面临学业与表演事业的冲突时,父亲的态度总是很坚定,“他说不希望我因为去挣钱,而耽误读书。”

16岁那年,谢彦巧被国宝级豫剧大师马金凤相中,拜入师门。这缘于她2011年的表演视频,经人推荐后被送到马老师家。马金凤的女儿看谢彦巧的视频时说:“这姑娘长得可像我妈年轻的时候了。”

谢彦巧接到电话时,正在北京准备艺考。她连夜坐飞机回到郑州,第一次见到师父就是在拜师礼上。她扮上全妆,师父说:“这姑娘似曾相识啊。”梅葆玖先生做见证人,阎肃先生致辞,谢彦巧磕头敬茶。从这一刻起,谢彦巧在艺术上真正拥有了归属感。

她感到很庆幸。她说,当时自己作为年龄很小的弟子,也受到过各方质疑,她也曾为自己能否传承好豫剧马派而忐忑。为此,在研究生期间,她把豫剧马派的传承方法论作为研究课题。

刚拜师时,她会特意下功夫模仿师父。最初,她每次去请教马金凤,总是唱完一段后问:“师父,我唱的跟您像不像?”师父总说:“像像像,对对对,就是这样没错。”谢彦巧后来才意识到,其实师父一直在等她真正开悟。

2016年下半年,谢彦巧重新看师父的演出视频。再见面时,她拿出一段视频问师父:“您演到这时,是怎么想的?”然后师父就开始具体讲她是怎么想的。谢彦巧说:“当时和师父聊完,我发现师父的眼睛都亮了,我感觉我们能交流了。”

马金凤一直秉承着鼓励式的教育理念,支持弟子们创新,不希望大家都学得像她,而是希望他们最终都有自己的特色,“我师父经常说‘你可以学我,但不要学死。’她就是这样帮助我拓宽认知视野的。”

从没想过把直播当成事业去做的谢彦巧,一不小心成了“学院派”戏曲主播。这还得从 2019年说起。一天,谢彦巧在抖音上发了一些排练视频,没想到,一下吸引了很多不同年龄段的戏迷。很多看过谢彦巧在《梨园春》打擂的人评论说:“她小时候上过《梨园春》,现在都长这么大啦?”也有人“认识”她,说:“这不是马先生最小的弟子吗?”

谢彦巧看了粉丝们的留言,感动的同时,她也发现,喜欢豫剧的戏迷还真不少,于是,她决定尝试开一次直播。一开始,直播间的人寥寥无几,没有人互动。后来,为避免尴尬,她开始尝试提前写脚本,把整场直播要做什么、说什么都安排好。她借鉴在中国戏曲学院学戏的模式,“以口代锣,讲演剧目”,用故事把豫剧马派“一挂二花一春游”里的经典选段串起来,一边唱一边讲。谢彦巧边学边干,慢慢将直播越做越好,找到了属于她的“第二舞台”。

有一次,谢彦巧去看师父,她告诉师父自己晚上有演出。师父很兴奋,问她去哪里演?谢彦巧笑着说:“不用跑场,手机一开,演出就开始了。”那天,谢彦巧和师父一起直播了仅半个小时,观众就达到了五六千人,这让师父感到十分不可思议。下播后,师父感慨地说:“你们这代人太幸福了,你们赶上了好时代。”

师父的有感而发,也让谢彦巧深感肩上的责任之重。在谢彦巧看来,线上直播已不再是线下演出的补充,而是豫剧传播传承新的主渠道。随着一场又一场的抖音直播,她在直播间收获了一大批年轻票友。

2022年,谢彦巧在家乡洛阳,也是马派的福地,开办了自己的戏曲创作工作室,主要进行排练、演出、研究、培训等。在这里,表演形式更加多元化。线上线下的联动,让大家逐渐习惯了用“电子戏票”回馈演员,双方互相珍惜和尊重,让戏曲有了新的生命力。

生活中的谢彦巧是一个不擅言谈的普通女孩,喜欢在脖子上系一条丝巾,扎个丸子头,喜欢穿小众有设计感的衣服,也喜欢追剧、自驾游。但一谈到与戏曲相关的话题,她又會滔滔不绝地阐述自己的想法。她坦言自己会一直坚守在戏曲行业,挖掘传统的剧目、创作新的作品,并将自己所学的戏曲理念进行传播、延伸,做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南梆子”的传承人。

“如今,我们利用直播间这样的线上舞台,有了更广阔的戏迷群体、更多元的表演方式、更良性的经济循环。”谢彦巧相信,这些新变化还会激发出源源不断的创造力,激励着更多青年戏曲人追梦前行。未来,她希望自己能做好新时代的戏曲人,引领更多年轻人感受戏曲文化的魅力。愿“古老”与“青春”的大合唱,能够不断焕发光彩,越唱越响!

责编/伊和和

E-mail:yihehe@163.com

猜你喜欢

豫剧师父戏曲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民国豫剧唱片探论
品豫剧,听秦腔:谁有滋味谁响亮
不老的豫剧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师父穿越啦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倒霉的师父
戏曲的发生学述见
云山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