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往“音乐”的一座陆桥
——音乐影像志的跨学科对话

2023-10-12

中国音乐 2023年1期
关键词:民族志学界音乐学

【主持人语】

刘桂腾教授:从19世纪末叶爱迪生发明蜡筒留声机到电影摄影机的出现,声音和动态影像记录最早在人类学的田野调查中得到了应用。那些综合在有关殖民地原住民生活和风俗纪录片里的声音、歌曲、戏剧片段和后来的民族志电影,成为比较音乐学研究的影像文献资料库。20世纪中叶以来,虽然涌现出从曼特尔·胡德《会说话的加纳阿通庞鼓》到安东尼·西格尔《老鼠典礼》一些音乐民族志的田野记录实践,但是,影像手段也只局限于少数专业研究机构和音乐学家的个人学术实践中,并且,主要是将其作为文字文本的“附件”而使用之。

进入21世纪,随着以计算机为核心的数字技术普及和影像设备的普及,影像手段学术应用的“贵族化”局面终于破局。在中国音乐学界,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上海音乐学院萧梅教授带领的学术团队率先开设了音乐影像志专业课程,出版了《声音中国》等影像民族志作品。“第一届华语音乐影像志展映”的成功举办,标志着中国音乐影像志事业的正式开局。上海音乐学院设置了音乐影像学专业方向硕士学位并开始招生,在全国专业音乐高校的学科建设中迈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步。去年,在难以预测的防疫情势下,“第二届华语音乐影像志暨国际音乐影像志展映”终于如期在美丽的鼓浪屿鸣锣。自此,中国音乐学界的音乐影像志“双年展”迈入了制度化发展阶段。展映活动以乐人、乐种、乐事为对象,题材丰富,视角多元,是一场连接音乐、田野、影像三个关键词的跨界学术盛会,体现出华语音乐影像视界的丰富多彩和巨大的发展潜力。期间,主办方还与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合作,举办了“音乐影像志教学与发展研讨会”。会议分别设立了“音乐影像志学的理论与实践”和“新媒体时代与传统文化”两个学术单元。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导演等,以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做了学术交流。疫情下的厦门,虽然新冠肺炎疫情的阴霾尚没散去,但音乐影像志事业的这片天空依然晴朗。新世纪以来,从学者个人的学术兴趣到普及化的田野影像作业,从视觉方法在民族音乐学/音乐人类学教学的引入到音乐影像志学科的设立,从会议的“影像单元”到制度化的“双年展”,从局部学术交流到系统化理论体系探索,中国音乐影像志事业正迎风破浪,扬帆起航。

鉴往知来,我们深知任何新生事物的成长与壮大,都需要目标明确和坚持不懈的努力。如今,音乐影像志事业虽然已不再是独自叩门,实现了以“音乐”为共同对象的跨界发展局面。但,任重道远,学界同仁仍须坚定信念,总结经验,深入探索音乐影像志事业发展的合式路径。回顾与前瞻,我们将面对当下音乐影像志发展的一系列新问题—

如何将传统文化带入当代语境,从田野行动出发探究影像在人类认知以及社会关系、伦理知识建构中的功能和文化价值?

如何在坚守影像文本真实性底线的同时实现视听语言表达形式的多元化,以形成独具特色的音乐影像纪实美学风格?

如何运用音乐影像志知识生产方法进行文化记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再生产,并使之具有时代精神和可持续性?

如何在当代田野关系中辨识音乐文化的“过去时”与“现在时”,合理平衡“文献遗产”与“学术阐释”之间的关系?

如何使音乐民族志能够在“镜头”里共建出一个新的音乐空间,使传统文化遗产与当代音乐生活在“影像”中交互与理解?

如何将数字影像技术与文化传播结合起来,使多模态音乐影像志的介入能够为传统文化提供活态传承的新路径,进而,实现中华民族音乐的全球共享?

如何在音乐高校中提供音乐影像志的相关训练,使其成果能够惠及民族音乐学、传统音乐理论和世界音乐等专业的教学与科研?①所列主要问题,曾发表于《〈回眸与前瞻:第2届华语音乐影像志暨国际音乐影像志展映〉活动·拾零》中,本文在文字表述上做了进一步的修订。上海音乐学院“仪式音乐中心”微信公众号:《〈回眸与前瞻:第2届华语音乐影像志暨国际音乐影像志展映〉活动·拾零》,上海:2022年1月1日10∶00发布。

凡此种种,都在催生音乐影像志理论与实践取得新成果。期待着“第2届音乐影像志展映”之后的这些追问能够引发学界关注,以推进音乐影像志事业继续进阶,迎接下一届“双年展”的到来。

虽然具有新文科学科建设意义的“音乐影像志学”滥觞于音乐学界,但与其密切相关的影视人类学界,以其承继于民族志电影事业的先行之利和雄厚的学术资源同步加入了这个拓荒的进程。两军携手江湖,始终相濡以沫,共襄盛举。

“音乐”是音乐学的专有对象,但并非专利;“音乐”在影视人类学中虽然不是唯一观照的对象,但亦是业界簇拥的热门主题之一。尽管我们目前似乎还难以清晰界定音乐影像志的学科边界,但学科视角和学术重心的差异还是存在的。因此,跨界联手合作势在必行。在我看来,学界当下不必为音乐影像志的学科身份过度纠结。重要的是,基于各自母学科的学术框架与理论工具,充分发挥各自的学科之长,扬长避短,相互借鉴,以“音乐”为共同对象进行音乐影像志的写作。

受《中国音乐》编辑部委托,本栏目特邀民族音乐学和影视人类学两个学科领域深耕有成的几位学者,立足本学科的学术前沿并及音乐影像志的实践(田野)与理论(书写),突出自己关注的前沿问题和独擅的学术见解,围绕音乐影像志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自由拟题。其中,既有与“音乐”相关的民族志电影史文献梳理,也有“民族志现在时”的前沿思考;既有跨学科视角的基础性理论探索,也有独具个性和方法论意义的影像叙事经验分享。因而,这不是一次统一命题的对话,而是“各说各话”跨学科的学术智慧分享。分置于民族音乐学与影视人类学母体中的音乐影像志,将通过“音乐”这座陆桥穿越学科边界,聚合于音乐影像志这片新开辟的学术丛林,与新文科前沿有志于音乐影像志建设的同仁共勉和进步。

猜你喜欢

民族志学界音乐学
走向理解的音乐民族志
音乐学人
关于戏曲民族志的思考
民族志、边地志与生活志——尹向东小说创作论
学界亮点
第三届音乐学学术前沿中青年学者论坛
标注及口述史视角下的《音乐学人冯文慈访谈录》
论中国音乐学百年来之三大阶段
民族志与非正式文化的命运——再读《学做工》
业界·学界“微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