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信中的心理学

2023-10-12肖赣贞

检察风云 2023年18期
关键词:象限聊天社交

文/肖赣贞

微信几乎成为当代国人不可或缺的沟通工具

人类天生就有获得别人关注的需求。个体生活在特定的群体中,需要通过不同的方式来体现自己在这个群体中的位置和价值,以满足被这个群体中的其他人关注的需要——微信在某种程度上具备这种功能。

当今社会,快节奏的生活压缩了人们用于情感交流的时间,而心理认同感有所减弱促成了社交平台的繁盛。与完全开放式的社交平台中的用户不同,微信好友通常是较为熟悉的人,关联度较高,认同感也可能较强。基于此,微信在人们信息和情感沟通中所起的作用无疑是巨大的,得体的“微信礼仪”也是非常重要的。

“朋友圈”与四个象限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心理都有一套自我保护机制,都有属于自己的、不愿为外人所知的隐私。微信是基于“熟人圈”的社交工具,用户在“朋友圈”中发布的内容,只能被自己的微信好友看到。在这一点上,微信更能满足人们的自我保护心理。

另一方面,很多人害怕孤独,一遍一遍地刷微信,就是想看看“朋友圈”中的“朋友们”都在干什么。将自己置身于微信的环境中,就意味着不再是孤身一人,摆脱了独处,会觉得更安全。

在微信的各项功能中,“朋友圈”更趋向于展示出符合社会共同规范、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的形象,比如理智、富于同情心、博学等等,能满足人们的心理要求。由于“朋友圈”成为发布与自己相关的各类内容的平台,人们可以很快获知联系人的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弗洛伊德认为,人类生来就存在好奇心,这源于童年时期对自己身世的好奇与追问,也是个人成长的需要。

在微信上,虽然一条帖子的转发和传播数量有限,容易造成信息搁浅,但是极大地照顾到了用户的体验。微信中的信息需要主动关注,主动获取,人们关心的大都是自己想获取的信息,从而使信息的传播更加精确化。微信通过图文传递进行表达,这个过程本身具有觉察及整理思绪的功能,能够从潜在的“下意识”层面提高到“意识”层面,从而启动情绪疗愈。

20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乔瑟夫和哈里从自我概念的角度出发,把人际沟通信息划分为四个象限:公开象限、隐私象限、盲点象限和潜能象限,这个心理学原理被称为“乔哈里视窗”。其中公开象限表示个人信息—— 态度、价值观、情感、知识、体验、技能、视角等等,不仅自己知道,而且别人也知道。一般来说,明星、领袖和著名企业家等,其名气越大,公开象限就越大,自己知道、别人也知道的事也越多。隐私象限指自己知道但对其他人隐藏的信息,包括不可告人的内容、不好意思开口的事情,以及“忘了说的秘密”。盲点象限指自己不知道但别人知道的信息。潜能象限则是自己不知道、别人也不知道的信息。

当我们对一个人了解得越少,打交道时就越会流于表面,心理距离也越远。不发“朋友圈”的人,意味着公开象限区域小,隐私象限区域大,这是主动选择的结果。也就是说,不发“朋友圈”的人不喜欢无效社交,而倾向于深度社交。所谓无效社交,是指无法从精神层面给人带来进步的社交活动。

关于情感需求

微信是现代国人不可或缺的社交途径,不仅改变了生活方式,也改变了表达情感、寄托情感的方式。它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很容易,每个人的关系网都空前扩大。与此同时,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浓度和纯度则被稀释,即这类社交往往难以满足个人的情感需求。

微信的“背景”和“状态”等元素,是人们常用以寄托情怀的媒介。设置这些元素的举动看似随意,却能从中窥见个体的情感需求。每个人都能通过自己的设置向外界传递内心的想法。在收到点赞时人们会很开心;在看到与自己类似的设置时,会产生亲密感。

心理学家认为,这一切的背后蕴含着情感表达和社会认同这两个基本需求。人类天然具有向外界传达自己思想的欲望,这种欲望不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说,这种欲望是恒定的,我们无时无刻不想表达。表达实质是为了获得认同,当发布的“朋友圈”被点赞评论的时候,个体在主观上会有满足感、愉悦感和安全感。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变化,当代人的内心情感倾向于不稳定。从心理学角度看,在社交软件上“透露信息”较多的人,往往其内心比较孤独。

在经常发“朋友圈”的人当中,有的是记录生活,记录当时的心情,分享自己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包括个人经历、孩子的成长过程等等,等到将来的某一天去回忆,“翻看曾经幼稚、率真的自己”。有的则抱有攀比、炫耀的心理,想告诉别人自己过得怎么样,以博得点赞与评论。这实际上源于对自我的接纳度较低,缺少自信和定力。

心理学家建议,对于别人发的“朋友圈”,一旦评论就应尽量满足对方渴望被重视和关爱的心理。用心评论,站在对方的角度想问题,充满诚意。不应在别人的“朋友圈”发表带有负面色彩的评论。若真有意见,可选择私下沟通。评论的内容要抓住重点,少用长篇大论,以免有故意炫耀自己的嫌疑。

“微信礼仪”

线上聊天远比面对面聊天更考验换位思考能力。有时候,无意间的一句话在线上容易被夸大。而在线下聊天时,即使互相开玩笑也不会轻易翻脸。

在微信聊天中,往往能看出一个人的情商高低。当对方主动给你发消息,说明聊天的目的,或者想叙叙旧,拉近彼此间的距离,那么从正常的社交礼仪考虑,及时回复是基本的礼貌。即使你很不喜欢对方,也应该礼貌地结束这段对话。如果别人跟你聊天,你没有回复,而转身就发“朋友圈”,这是失礼的行为。不管对方是不是你的好朋友,心里都不会感觉好受。

在发起微信聊天的时候,先问候对方“在不在”“忙不忙”,紧接着就说出自己的请求,等待对方的回答;当对方帮忙之后,要说一句“谢谢”。尤其是双方还不太熟的时候,更要时刻记得将“谢”字打在屏幕上。

有事最好直接说,不要问太多的“在吗”,却不说自己有什么事情。这样的聊天开场很容易给人带来压力。问完“在吗”,不管对方在不在,建议都把要说的话说清楚。

一个很久没联系过的朋友忽然问你“在吗”,而你不知道对方到底有什么事情找你,你会怎么想?回消息吧,不知道要聊什么,可能很尴尬;不回消息吧,对方没有下文,你会陷入茫然。

聊天时不宜将一句话分成很多段打出来,也不宜频繁地给对方发“长语音消息”。人类对于通过视觉获取信息是有一定侧重甚至依赖的。明明可以一句话说出来的内容,却“一个字一个字蹦出来”,会给信息按收方造成极差的视觉体验;明明可以打字表达出来的内容,却不分场合地发长语音,逼迫对方从视觉切换到听觉来获取信息。这些做法都很不礼貌,有着“只顾自己而不为别人考虑”的嫌疑。建议如果真有急事就打电话或发起语音通话,否则还是通过流畅的文字来传递信息。

聊天是一种互动,只有两个人在一个“频道”上,才能拉近关系。在聊天中 忌讳自顾自地表达,要学着去理解对方的状态,再有针对性地传递信息,这样才能让聊天产生价值。

如果你拜托别人帮忙的时候,别人总是岔开话题或者顾左右而言他,那么适可而止就好了。

当对方连续发出“嗯”“好的”“知道了”等等,基本上就是不想聊下去的信号。对方使用省略号、表情等没有实质性内容的表达,尤其是回复速度很慢时,那么信息就更为明确了。这个时候应该及时结束沟通,以免打扰对方。

最后是关于微信群的礼仪。在需要拉人进群之前,应礼貌地问一下对方是否同意。在群里一起聊天的时候,可能有人会发红包。领取之后最好说一声“谢谢”。另外,抢红包和发红包应兼顾,这样才不会让人觉得失礼。

猜你喜欢

象限聊天社交
社交之城
勘 误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复数知识核心考点综合演练
社交距离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基于四象限零电压转换PWM软开关斩波器的磁悬浮列车
平面直角坐标系典例分析
我就是不想跟你聊天了
敞开门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