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思政课教育研究年度透视与前瞻

2023-10-09孙杰

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 2023年9期
关键词:学者中学思政

【摘 要】通过对《中学政治及其他各科教与学》2022年转载中学思政课教育研究论文多角度的统计与分析,可以总结梳理出现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教学、政治认同培养、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等研究热点,在中学思政课中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大思政课建设、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标解读与实施等未来研究重点也值得广大教师与学者关注。

【关键词】中学思政课教育研究;中学政治及其他各科教与学;教学前瞻

2022年,中学思政课教学迎来了新变化: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人民大学,为新时代思政课一体化指明方向[1];教育部颁布《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意见》等重要文件,为思政课的学科建设绘制了行动路线图。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学政治及其他各科教与学》可作为教育研究的风向标,通过对其全年转载的中学思政课教育研究论文进行统计与分析,可以梳理出2022年度中学思政课的研究热点,由此对该学科的未来予以展望。

一、2022年论文转载情况概述

(一)栏目设置及论文分布

2022年的《中学政治及其他各科教与学》为中学思政课设置了理论、课程、教学、教师、学生、评价等一级与二级栏目,策划了7个专题,共计转载论文66篇(见表1)。对比上一年度,2022年中学思政课在教育研究上更侧重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论述,以及推进新课标、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的实践探索等。从近三年的栏目设置来看,作业研究与高考试题评析方面的专题在三年间“一以贯之”,足见学界对作业和高考试题的重视程度。

(二)源杂志全文转载量分析

2022年《中学政治及其他各科教与学》转载的中学思政课教育研究论文分别来自21种期刊,其中《中学政治教学参考》《思想政治課教学》《课程·教材·教法》共被转载38篇,约占全年转载量的57.58%。此外被转载篇幅较多的还有《教学与管理》《基础教育课程》等(见表2)。可见,中学思政课教育研究领域已形成具有一定学术规范的学科研究共同体。

(三)课题、基金项目分析

课题、基金项目直击某一特定领域亟待破解的理论难题或现实问题,具有特指性、预见性与可行性,对于革新理论、服务决策、指导实践等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2022年转载的中学思政课教育研究论文中,属于课题研究成果或有基金项目支持的论文共计34篇占51.51%,较上一年度有较大幅度的提升。其中,国家级、教育部级课题与基金项目论文有8篇,占12.12%;省级课题与基金项目论文有17篇,占25.76%,两者累计占比达37.88%。这表明中学思政课教育研究的学术水准正在逐年提升,尤其在聚焦主题、专业表达上有所进步。

(四)第一作者情况分析

从所属单位系统来看,中学有28篇;占42.42%,教科研部门有20篇,占30.3%;高等院校有16篇,占24.24%;出版单位有2篇,占3.03%。从职称/职务上看,多为高级/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还有部分是“长江学者”、课程标准修订组成员、统编版教材主编与核心作者,以及期刊编辑。从地域分布来看,转载论文涵盖全国14个省级行政单位,其中江苏15人次,浙江、北京各10人次,上海9人次,广东6人次,其余零散分布在其他区域。可见,一线中学教师与教研员是中学思政课教育研究的主力军,且呈现出来源广泛但相对集中的地域分布特征。

二、2022年中学思政课教育研究热点透视

基于2022年《中学政治及其他各科教与学》转载论文的统计及图谱分析,可以发现中学思政课教育研究的热点涵盖课程、教材、教学、教师与测评等多个领域,每个领域又细分为若干个小的热点和研究主题。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教学研究

2021年秋季学期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以下简称《读本》)正式进入全国中小学课堂。《读本》坚持改革方向、问题导向,采取“专题设计、专题讲述”结构化呈现方式,将新思想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有机整合其所涵盖的各领域、各方面,引导学生理解新时代如何呼唤并催生新思想[2]。此时如何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考验着一线教师的实践智慧。如何处理《读本》与思政课教材的关系?《中学政治及其他各科教与学》中转载的论文从不同侧面给出了不同的答案,有学者认为应该在教学目标等方面对《读本》和思政课教材进行整合(2022年第5期童君),也有学者提出可以依照“目标—内容—评测”的一体化学习进阶路径达成整合(2022年第5期李渊博)。如何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耳、入脑、入心?有学者基于宏观视角,建议读原文进行系统的学习(2022年第2期刘媛);有学者探索出“试教—国培—省培”等区域推进路径(2022年第10期王艺);也有学者指向微观教学,提出运用统领策略、学生中心的策略(2022年第10期周步兵等);还有学者主张留好“搭扣”、读好“金句”(2022年第10期徐亭);更有学者强调课程内容整合、学科教学融合、德育活动耦合(2022年第10期杨雷)。

(二)政治认同培养研究

政治认同作为思政学科核心素养的灵魂与方向,是维系国家统一与社会稳定的思想根基。对处于拔节孕穗期的中学生进行政治认同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环节,决定着中学生的成长方向。如何把握政治认同与其他核心素养的关系?有学者认为,应该以科学精神支撑政治认同(2022年第5期苏百泉)。那么,又应该如何把握政治认同素养的培育过程?有学者建议,要明确培养任务、优化培养方法、拓宽培养渠道(2022年第1期高中建)。又该如何开辟涵养政治认同素养的有效路径?有学者巧用时政设置议题(2022年第1期何丽杰),通过议题的解决(2022年第1期王晓娜),让学生经历“呈现—对比—共识—纠偏”的学习过程,实现政治认同素养的提升(2022年第1期庄卫军)。

(三)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3]如何从不同层面、不同维度构建纵向衔接、横向关联,且各部件能相互支撑的思政课一体化课程体系?有学者提出,可以通过统合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贯通顶层设计与统筹推进,聚焦政治引领与协同育人建立体系(2022年第2期汶莎莎)。如何做好思政课一体化目标规划?有学者提出了序列化、结构化的对策(2022年第2期何宁)。如何进行课程内容的一体化整合?有学者提出,可以开发衔接课程,加强学段交流(2022年第7期陈美兰),或是促进教学素材一体化(2022年第2期曾冰清)。如何开展一体化教研?有学者提出,想要达到这一目标,既要划清学段边界,又要做到承前启后(2022年第2期林卓玲)。

(四)课程与教材研究

2022年秋季学期始,全国各省(区、市)全面实施新课程新教材,高中思政课也迎来了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三新同步”。如何解读选择性必修教材?围绕《法律与生活》,一册,有学者强调要重视思想政治性、法律常识性与生活应用性等编写理念进行教学(2022年第1期金海军),或是要从中培育纠纷解决意识,明晰纠纷解决机制(2022年第7期程林)。围绕《逻辑与思维》一册,有学者认为应重视思维素养的提升和政治素质的增强(2022年第6期王习胜)。如何深入理解进而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有学者提出,应以思维逻辑、内容逻辑、实践逻辑深化教学(2022年第4期田国秀),也有学者架构了“凝练教学主题—解析支架概念—绘制学习结构—挖掘内隐价值—升华文化境界”的理解逻辑(2022年第8期黄伟),还有学者提出宏观建构、具体活用的策略与方法(2022年第1期王锐鹏),或是基于高度、宽度、深度、长度进行分析(2022年第9期王国芳),在观念建构中实现教材的育人价值(2022年第1期张翰)。

(五)新教材教学适应性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建设要向改革创新要活力,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3]。新教材呼唤育人新理念,新理念赋能教学新变革。如何落实育人为本的理念,改革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围绕大概念(大观念),有学者提出,可以基于单元主题与学习活动生成大概念(2022年第10期华厦),或是在逆向设计中进行高位目标达成的深度学习设计(2022年第1期张翰),又或是建构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大观念教学模型(2022年第12期王小叶)。围绕议题,有学者提出以量议法、比议法和史议法的方法进行讨论(2022年第4期苟强),或是引入社会性科学议题进行教学(2022年第4期毛建忠)。对于项目化学习,有学者认为应重点把握六大要素和四个关联(2022年第10期应娟),也可以根据“低结构探索—高结构指导”的原则,构建“问题链分解式”驱动性问题解决框架(2022年第7期顾旭元)。此外,还有学者提出知识建模视域的单元教学设计理念(2022年第6期刘振南)、辨析式学习设计路径(2022年第10期王峰)、混合式教学样态(2022年第8期石晓芸)等。

(六)学业质量评价与高考改革研究

学业质量评价是学生完成特定阶段课程内容的学习后,对其所取得的学业成就的测量,旨在考查课程目标与学业要求的达成度,并在此过程中刻画学生核心素养实际达到的水平。如何为学生“画像”?有学者提出,应该引入“作为学习的评价”(2022年第7期王静慧),要建构表现性评价质量的分析框架(2022年第3期周文叶),实化学业质量标准并进行操作性转化(2022年第10期傅陆根)。那么,学业质量标准又是如何指导考试命题,“倒逼”学科育人方式变革的?有学者主张构建学科任务导向型的学业水平测评体系(2022年第8期席贯强)。也有学者在对比后发现,2022年高考政治各套试题在打通和落实核心素养“最后一公里”上各具特色:全国卷立足学科本原性的思想方法,全面融入德智体美劳的考查(2022年第12期刘媛);北京卷强调灵活运用所学内容解决实际问题(2022年第12期王悦);江苏卷突出“讲道理”的学科本质(2022年第12期王爱琴);山东卷坚持综合性设计,强化思维测试(2022年第12期丁祥云)。

(七)教師专业发展与教研团队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3]在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的背景下,如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有学者为此构建了中学思政课教师的专业形象特征模型(2022年第12期秦红),还阐述了新时代中学思政教师队伍校本建设机制(2022年第9期王新),也有提议以“同课异构”为抓手(2022年第1期崔伟锋),或以“五课并举”的方式(2022年第11期谭泽光)突破发展瓶颈,更有学者提出“徒手教学”的策略(2022年第3期武兴华)。如何完善教研工作机制?有学者聚焦于大单元教学设计(2022年第6期唐翔),也有学者构建骨干教师浸润式研修模式以破解学科教研困境(2022年第4期郝国强)。

三、新时代中学思政课教育研究未来走向

基于2022年中学思政课教育研究热门主题及其研究情况的梳理,再结合中央有关政策文件,可以大致推测新时代中学思政课教育研究的未来走向,并对其具体研究内容进行展望。

(一)中学思政课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2022年10月16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大会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等重大问题,集中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光芒。学习和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成为当前思政课的重要任务。一年来,已有部分作者围绕大会主题探索如何将伟大建党精神有效融入中学思政课堂,提出了加强理论学习、建设知识资源库、开辟第二课堂的建议(2022年第3期张其飞)。也有学者认为可以从精准发力、讲好故事、转化价值等维度赓续红色血脉(2022年第11期唐兴军)。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新观点、新论断、新思想、新战略、新要求,如“中国式现代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等,这些新精神如何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贯穿并融入中学思政课的全过程,将成为未来研究的重点。

(二)大思政课建设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4]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的重要指示为新时代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了依据。2022年7月25日,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为推动思政课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提供了行动指引。如何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和资源,开办思政课?这需要广大思政课教师在实践中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探索在拓展育人“大格局”中,讲好新时代“思政大课”[5]。

(三)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标解读与实施研究

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义务教育,包括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内容、方式等都进行了系统的改革。如何全面吃透其精神实质,领会其思想内涵,并据此有效指导一线教学实践,将是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学思政课尤其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研究的重点之一。一年来,已有部分作者从课程理念(2022年第8期冯建军)、学科核心素养培育(2022年第11期周增为)、课程实施(2022年第11期石芳)等方面作了初步解读。此次课程标准的修改,构建了“新课标—新教材—新课堂—新考评”完整的课改链条,亮点频现。然而课改理念的深入理解、全面落实仍需要广大理论工作者的研究先导和一线教师的实践智慧。

(四)“双减”背景下的作业改革研究

2019年始,中央有关部门先后密集出台《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等一系列有关作业改革的文件,对教师的作业设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作业设计过程中“控量”“提质”?一年来,已有部分学者从活动型作业(2022年第6期王青)、主题性作业(2022年第6期全敏)等入手进行了不懈的探索。然而,如何基于作业本质的再理解[6],创新作业设计形式、提升作业设计质量等,仍需要广大研究者持续探索。

(五)学业质量评价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明,要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7]。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历史性地提出“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等攻坚方向[8],成为新时代深化教育评价改革的纲领性文件。至于该如何基于学业质量标准,推进与课标理念相匹配的命题与评价改革,创造性地践行素养导向的质量观,对学生学业成就表现进行总体刻画,仍需要大量的实践探索与经验总结。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EB/OL].(2022-04-25)[2023-08-02].https://www.gov.cn/xinwen/2022-04/25/content_5687105.htm.

[2]孙杰. 学有载体·学有阵地·学而生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高中)》“三进”路径[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41):18-20.

[3]习近平.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樹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 求是,2020(17):4-16.

[4]杜尚泽.“‘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微镜头·习近平总书记两会“下团组”·两会现场观察)[N]. 人民日报,2021-03-07(1).

[5]孙杰. 党史学习中“大思政课”的价值旨向与实践进路[J]. 教学与管理,2021(19):10-14.

[6]孙杰. 大作业观:撬动思政课育人进阶[J]. 思想政治课教学,2022(4):33-36.

[7]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 人民日报,2018-09-11(1).

[8]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EB/OL].(2020-10-13)[2023-08-02]. 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0/content_5554488.htm.

(责任编辑:朱晓灿)

【作者简介】孙杰,高级教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发展研究所副所长,苏州市高中政治教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学思政课教学研究。

【基金项目】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大先生’视角下‘大思政课’建设的区域探索”(2022JSQZ0314),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重点课题“指向学科育人的思政课UbD教学的实践研究”(C-b/2021/02/45)

猜你喜欢

学者中学思政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学者介绍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在多解中学创新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学者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