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年内二次降准“恰到好处”

2023-10-08杨千

证券市场周刊 2023年34期
关键词:息差发力流动性

杨千

为巩固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9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于 2023年9月15日下調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不含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本次存款准备金率下调后,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约为7.4%。

此次央行降准25BP颇为突然,市场推测可能与当前银行间流动性整体偏紧的现状有关。

2023年以来,银行间流动性持续偏紧,此次降准可以直接释放长期流动性,从而在一定程度缓解市场流动性偏紧的情况。

截至2023年二季度末,中国金融机构超储率为1.6%,环比下降0.1个百分点,连续两个季度下滑。由此可见,2023年以来金融机构超储率持续下降。从MLF与NCD的角度来看,2023年8月,1年期MLF的利率水平为2.5%,而国有大行与股份制银行1年期同业存单平均发行利率分别为2.26%、2.27%,9月(截至9月15日),国有大行与股份制银行1年期同业存单平均发行利率分别为2.39%、2.37%,环比分别提升13.16BP、10.15BP,逐步逼近同期限MLF利率水平。

从上述MLF与NCD利率水平的变化情况来看,目前银行间流动性整体仍处于偏紧状态,需要补充中长期资金以缓解流动性压力。根据2023年8月的最新数据,金融机构境内存款余额为281.15万亿元,剔除非银金融机构存款以及财政存款后,预计此次降准可释放流动性6258.77亿元。考虑到此次降准不包含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预计实际释放流动性将小于上述测算值。

回顾近三年来央行降准的历史,自2020年以来央行进行了多次全面降准和定向降准。此前定向降准的方向主要包括普惠金融和城商行、农商行(包括其他农村金融机构)。此次降准为2023年以来第二次降准、2022年以来的第四次降准,维持前三次各自25BP的下调幅度。

根据中泰证券的推算,本次金融机构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大概可释放资金规模约6000亿元,其中,上市银行释放资金规模在4600亿元左右。根据2023年上半年其他存款性公司纳入广义货币的存款规模242.9万亿元进行测算,若降准0.25个百分点可以释放的总资金规模为6072亿元;其中,上市银行可释放资金规模为4643亿元,具体来看,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农商行释放资金规模分别约为3297亿元、984亿元、3305 亿元、57亿元。

至于本次央行降准的原因,根据中泰证券的分析,主要有以下四个原因:

一是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缓解市场对于资金面的担忧。9月以来,DROO7波动上升,截至9月14日,DROO7加权均价较前日上涨5.8BP至1.95%,市场对于资金面存在一定程度的担忧。

二是9月为政府债发行高峰,降准与财政政策相互配合。根据8月28日《国务院关于今年以来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明确提出,2023年新增专项债券力争在9月底前基本发行完毕。而根据企业预警通数据,截至8月31日,专项债发行规模为3.09万亿元,完成2023年全年计划的81%,2022年同期发行规模为3.52万亿元,完成2022年全年计划的96%,由此可见,2023年前八个月的发行速度显著慢于2022年,剩余额度在9月内将全部完成发行。

三是增强银行信贷投放能力。8月社融数据表明结构问题仍在,本次降准增加金融机构长期稳定资金来源,增强信贷投放能力。

四是降低银行负债成本,缓释存量房贷利率下调压力。随着存量房贷利率下调政策的落地,银行负债端压力陡增。根据此前的测算,存款利率下调并不能完全缓释存量房贷利率下调的影响,且存款利率下调的影响较贷款端更加滞后,因此,本次降准是进一步降低银行负债成本的有效方式之一。

根据中泰证券的测算,本次降准对上市银行息差将提升0.4BP;利润增速提升0.4%。具体来看,降准对银行收入影响主要体现在净息差和利润上,银行可以将降准释放出的流动性用于投放更高收益的资产。行业降准0.25个百分点,对上市银行息差提升在0.4BP左右,对利润增速提升0.4%。具体测算如下:

第一,银行息差提升0.4BP:降准释放的长期流动性资金用于投向收益率相对较高的信贷、债券投资、同业资产,对资产端收益率拉动0.4BP。利差推算为:法定存款准备金利率为1.62%,考虑投向高收益资产情形,高收益资产的收益率用贷款利率和债券投资收益率平均值。

从银行板块情况来看,农商行资产端收益率提升程度最大,国有大行其次;农商行由于存款占比不低、仅次于国有大行板块,由于客户比较下沉、资产端综合收益较高,因而释放的中长期资金缓释的贡献较大。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和农商行息差分别提升0.39BP、0.37BP、0.35BP和0.42BP。

第二,降准对上市银行利润影响的测算:降准0.25个百分点,上市银行通过资产端收益率提升0.4BP,对2023年预计税前利润增速拉动0.39%。与资产收益提升程度匹配,对利润贡献度最高的是农商行板块,其次是国有大行板块。由于农商行营收端主要是传统利息收入,因而成本缓释对利润的敏感度更高。降准0.25个百分点对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农商行2023年税前利润提升幅度分别在0.4个百分点、0.36个百分点、0.35个百分点和0.45个百分点。

对银行而言,在平衡“让利”与“盈利” 之间, 降准为银行负债端“减负”。

近期受汇率因素的扰动,短端资金面明显收紧,DR007在2%左右波动,9月以来同业存单利率亦明显上行,在流动性偏紧背景下央行及时降准呵护流动性,释放积极信号,提振市场信心。

考虑到9月投贷和配债力度或双强,此时降准为银行提供“恰到好处”的流动性支持。政府债净融资额或延续高增,财政发力需银行自营投资配合。8月28日,国务院关于2023年以来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指出“今年新增专项债券力争在9月底前基本发行完毕”,预计9月政府债券发行规模延续高增,国有大行为政府债绝对投资主力,且以持有至到期为主,债券配置压力明显抬升;此外,特殊再融资债发行或提上日程,财政积极发力亦需银行自营资金配合。

预期9月信贷投放力度较强,银行或存流动性缺口。一方面,银行有季末信贷冲量传统,9月本就是信贷投放大月;另一方面,8月18日,央行、金监局、证监会召开会议表明“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要够、节奏要稳、结构要优、价格要可持续”,监管层或对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信贷投放节奏进行窗口指导,8月人民币贷款同比多增已有所体现。此外,近期各家银行均积极推进存量按揭利率调整,将有效缓解居民提前还贷情况。总体来看,对9月信贷投放力度可以更乐观些。

对银行而言,在平衡“让利”与“盈利”之间,降准为银行负债端“减负”,根据开源证券的分析,降准兑现需关注银行负债成本的改善。

2020年以来,由于疫情因素监管3年来一直引导银行让利实体经济,一般贷款收益率持续下行,存款利率下降红利部分被结构因素冲抵,资产端收益率下行的同时负债成本略显刚性,2023年上半年上市银行净息差持续承压,42家上市银行中已有20家净息差低于1.8%的预警线。

此次降准正是时候,银行资产端收益率有望企稳,关注银行负债成本管控能力的差异。从资产端看,新发放贷款收益率有望企稳,但存量按揭利率下降推进对息差形成冲击;从负债端看,降准为银行负债成本减负,存款挂牌利率红利待释放。

开源证券根据上市银行2023年上半年数据静态测算,本次降准可使得上市银行计息负债平均成本率下降0.24BP,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农商行分别下降0.33BP、0.13BP、0.08BP、0.14BP,存款占比高的国有大行和农商行负债成本改善更明显。此外,9月银行迎来新一轮存款挂牌利率的集中调降,但挂牌利率下调传导至实际存款成本改善成效或有所差异,客群基础优、负债结构管控能力强的银行将更受益。

降准能够释放银行体系流动性,帮助银行降低负债端成本,有助于缓解银行息差压力,提振银行息差进而提升银行业绩增速。从上市银行的角度来看,此次降准可为上市银行释放4714亿元长期流动性,2023年内可为上市银行节约利息支出超27亿元,降低上市银行2023年计息负债成本0.12BP,提振上市银行2023年净息差0.11BP。此次降准预计提高上市银行2023年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0.13个百分点。

分银行类型来看,此次降准后,国有大行、股份制行、城商行与农商行2023年计息负债成本率可分别改善12.03BP、10.72BP、10.92BP、12.39BP,2023年净息差可分别提升11.03BP、10.48BP、11.23BP、11.86BP,国有大行与城商行、农商行整体受益较多。从单个银行来看,兰州银行与常熟银行受益较大,2023年净息差可分别提升0.18BP、0.16BP,2023年归母净利润增速可分别提升0.41个百分点、0.17个百分点。

自8月17日央行在二季度货币政策报告中指出要维护商业银行合理利润与息差水平后,商业银行政策定位有明显转变。商业银行前期让利阶段基本结束,后续监管更加注重银行体系的压力缓解。此次降准后,一方面为商业银行提供了中长期流动性支持,打开商业银行信贷投放空间;另一方面,此次央行表态为“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持续恢复,内生动力持续增强,社会预期持续改善”。为巩固经济回升向好基础,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而实施此次降准,而未再提促进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银行后续信贷利率水平有望维稳甚至回升。

整体来看,此次降准不仅可以打开银行信贷的投放空间,还可以让银行迎来“量价齐升”的经营态势。

近期货币政策发力不断,各部委接连出台政策,不断为稳增长蓄力,稳增长态度坚决。二季度以来,中国经济弱复苏,政策端开始强调“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

此次降准为商业银行提供了中长期流动性支持, 打开商业银行信贷投放空间。

7月下旬,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发挥总量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作用”,之后8月降息,总量工具箱开启。近日,8月金融数据公布,虽总量数据超预期,但结构仍有待改善,代表企业投资需求的企业中长期贷款依然同比少增,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仍需巩固。

考虑到近期汇率承压,美元兑人民币即期汇率已达到2012年以来最高值附近,央行也开始采取外汇降准、召开全国外汇市场自律机制专题会议等行动稳汇率,在中美利差倒挂、汇率掣肘的背景下,中国降息空间相对有限,本次降准作为货币政策的发力点,体现了监管层在珍惜政策空间的同时稳增长的坚决态度,未来后续财政政策也有望为稳增长接续发力。

根据测算,本次降准预计将释放5000亿-6000亿元左右流动性。9月为季度末月,银行信贷投放力度加大,同时面临国庆等节日扰动,叠加地方债发行放量等因素,银行间流动性压力增大,近期市场利率中枢已高于政策利率。此时发布降准通告并在次日即执行,对流动性合理充裕形成了有力支撑。

从银行端来看,降准一方面可以腾挪更多的流动性,助力银行资产投放,另一方面也降低了银行的負债成本,可以缓解银行息差压力,降本增额为银行带来直接利好。以上市银行2023年上半年的数据进行静态测算,本次降准对上市银行息差平均正贡献0.42BP,预计带来2023年净利润同比增幅提升0.36个百分点。

央行在2023年二季度货政报告专栏中提出“商业银行维持稳健经营、防范金融风险,需保持合理利润和净息差水平”,随后8月LPR利率调降时步长相对克制,近期多家银行存款端再次降息,都体现了对于银行息差和合理利润空间的呵护,此次降准也为银行维护合理息差再度蓄力。

本次降准无论是从监管“稳增长”的决心出发,还是考虑降准对银行流动性和息差的实际贡献,都对银行板块构成利好。从长远角度来看,预计在经济企稳回升之前稳增长政策有望持续发力,加上房地产和地方化债政策不断推进,银行资产有望“量增质稳”。

从8月金融数据来看,虽然8月社融增量显著回升,但是结构仍偏弱,具体来看,社融增量主要依赖政府债券净融资增长,新增人民币贷款同比多增量主要由票据融资贡献,住户端和企业端贷款均同比少增。整体来看,实体经济融资需求仍有待提振,宏观经济仍处于弱复苏的阶段。基于此,本轮降准十分及时且必要,监管全力推动经济回升向好的意向非常明显。

从资金面来看,9月为缴税大月,也是银行流动性指标等监管考核的关键时期,同时地方债加速发行,预计9月金融机构的资金需求有所提升。从净息差角度来看,2023年二季度末,商业银行净息差降至1.74%,低于自律监管机制的1.8%的警戒线,降准释放低成本资金的必要性增强。

此次全面降准,是继3月全面降准0.25个百分点之后年内第二次实施降准。从宏观层面来看,本轮降准释放了稳增长的积极信号,是政治局会议中关于“发挥总量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作用”的具体落实,是巩固经济回升向好基础、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的重要举措,将有望提振市場信心,为推动经济持续复苏提供有力的支撑。

对于银行业来说,一方面,本次降准将直接增加银行的可用资金,从而使银行具备更强的信贷投放能力,同时在资金运用上拥有更大的灵活性,推动银行各项业务稳健发展。另一方面,有利于优化银行体系资金结构,降低商业银行资金成本,缓解银行因LPR下行、首套存量房贷利率调整等带来的净息差压力,使银行有能力、有意愿持续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进一步打通货币政策的传导路径,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近期房地产、货币政策等政策组合拳接续落地,市场可积极关注各项稳增长政策的落地情况,把握预期与信心扭转的关键期,若后续各项托底政策持续发力显效,将从根本上改善银行业的经营环境,后续经济指标的积极变化或将成为银行板块修复的重要催化剂。

平安证券认为,降准提振预期,稳增长政策持续发力。此次降准的落地延续了7月以来政治局会议“精准有力实施宏观调控,加强逆周期调节和政策储备”的政策基调,结合8月降息落地,货币政策的持续发力呵护经济修复的进程。同时,财政政策发力明显,8月政府债规模同比多增支撑社融增速环比修复,专项债发行速度明显加快。展望未来,稳增长政策的持续发力将带动国内需求的进一步恢复,信贷投放速度也有望持续加快。

8月末以来,银行间市场资金面表现相对紧张,银行间质押式回购加权利率持续上行,截至9月13日,质押式回购月加权利率较9月初上行49BP至2.7%。本次降准维持25BP的空间,保证了政策空间的弹性,预计约释放5000亿-6000亿元的中长期资金,缓解资金面紧张压力,夯实市场资金面稳定性。近期地方债发行高峰叠加财政存款的上收,市场资金缺口效应逐渐明显,后续若继续叠加MLF的超额续作,宽松货币政策信号将更为积极。

此次全面降准后,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将分别降至9%、7%,区域性银行则降至5%-8%。此次降准预计可以缓解行业净息差下行压力,有望提升净息差约0.3BP,提高利润贡献率约0.3%,整体有益银行成本端管控,一定程度缓解成本端压力。

而且,在降准有利于缓解银行净息差压力并提振业绩增速的情况下,银行存款利率或进一步调降。随着存量房贷利率调整政策的逐渐落地,虽然存款准备金率和存款利率均有所调降,但整体也难以完全缓释掉存量房贷利率调整的影响,银行息差压力仍较大,存款利率在中长期来看仍有进一步调整的动力和空间。

由此可以判断,未来货币政策仍将延续宽松态势,并有望根据形势变化继续加力,存在进一步降息的可能。前期存款利率下调和本次降准为降息打开一定的空间,在多重地产利好政策出台的背景下,若房地产市场需求仍持续低迷,则不排除下阶段进一步降息的可能。

在资本充足率的监管要求下,银行天然有其ROE底线和净息差底线。为了支撑实体经济增长,实际GDP增速为5%,通胀为2%,名义GDP增速为7%,在分红率保持30%的前提下,在银行能够资本内生的前提下,也就是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的分子增速ROE不能低于分母风险加权资产的增速,即名义GDP增速。

基于此分析,支撑实体经济增长的ROE底线就是10%(ROE10%*(1-分红30%)>=7%),考虑当前杠杆12倍,管理费0.73%,资产减值损失0.55%,所得税率0.14%,考虑到这些目前比较刚性没法变动的盈利驱动因子情况,可以计算出息差的底线在1.75%。

三季度以来,稳增长政策信号不断强化,有望推动市场预期的改善,考虑到当前银行板块静态PB仅为0.55倍,对应隐含不良率超15%,安全边际依然较高,未来一段时间仍需持续关注稳增长政策的发力。

此外,伴随无风险利率中枢的持续下行,银行股息收益率的吸引力进一步凸显,对市场而言,关注银行板块作为高股息资产的配置价值。全年来看,居民消费倾向和风险偏好的修复仍然值得期待,成为推动银行板块盈利和估值回升的催化剂。

猜你喜欢

息差发力流动性
美联储“顺潮”降息或将提升全球流动性
金融系统多维度流动性间溢出效应研究
——基于三元VAR-GARCH-BEEK模型的分析
人大发力 让“执行难”不再难
这12件事,十九大将全面发力
瞄准“房子不是用来炒的”发力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
组织成员流动性对组织学习中知识传播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