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杨家埠木版年画色彩特征与成因分析

2023-10-02曹伊悦

艺术家 2023年6期
关键词:杨家埠桃花坞木版

□曹伊悦

杨家埠木版年画在中国民间工艺中占据着一席之地,其独特的色彩特征为我国年画艺术添上了浓重的一笔。虽然从全国范围来看,年画所表现的内容大同小异,都是以祈福辟邪为主,但在色彩运用方面有明显的差异。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杨家埠木版年画色彩强烈鲜明,是农耕社会人们调节生活的产物,更是民间文化观念、审美观念和道德观念的综合载体。人们在日益枯燥的农业劳作中借助年画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色彩的运用成了民众思想表达的媒介和心理需求的体现。

一、杨家埠木版年画概述

杨家埠实则西杨家埠村,位于山东潍坊(古称潍县)寒亭区东南方向,紧邻寒亭镇贸易中心,交通便利,地势宽阔,温度适宜,物产丰饶,自农耕社会先秦时期起就已成为经济发达的地区之一。自然环境是农耕社会的核心力量,人们借助民俗活动敬畏自然,祈盼福祉,通过年画来表达精神寄托,这便有了最初的艺术符号。然而,艺术的产生并不是空穴来风,杨家埠木版年画有着扎实的文化根基。杨家埠历史文化最早可追溯至史前文化——东夷文化,有一定野性思维的东夷文化对黄河下游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历史推进中儒家文化在齐鲁大地上发展壮大。《周礼》《尔雅》中记载:“潍地爽鸠始居,凭负山海,擅利盐铁……固海邦之一大都会也。”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使杨家埠这一地区,无论建筑形式、村落布局,还是民间工艺都蕴藏着传统文化的魅力。得益于传统文化的启发,夸张隐喻的色彩表现成了杨家埠木版年画的特色。从地理位置来看,杨家埠自汉代就是重要的交通枢纽,位于山东半岛腹地,是商品往来的咽喉要地,清代德国人修建的胶济铁路横贯潍坊,优越的地理位置为杨家埠木版年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杨家埠木版年画生产制作于山东潍坊,是老百姓农闲时补贴家用的物品。追其溯源,起始于明,昌盛于清,至今已有600 多年的历史。明代杨家埠木版年画的色彩借鉴了四川文昌庙中麒麟的配色,有红、青、黑、黄、蓝五种颜色。到了清代,杨家埠木版年画吸取其他年画的优势,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粉色,引进了洋红色,利用黄色和绿色的叠加形成了浅绿色和草绿色等。清末民初,受战争影响,杨家埠木版年画开始走下坡路,色彩因吸收中国画的特点发生了转变,出现了墨货,仅以黑白两色来表现画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家开始重视传统工艺,从政府层面颁布相应的保护措施。杨家埠木版年画的发展在这一时代背景下获得了新契机。

杨家埠木版年画以民众为出发点,将日常生活中的事物以色彩为媒介进行表现,在数千年的历史变革中,借助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发展迅速。杨家埠木版年画立足于独特的色彩源流之上,吸收内化其他年画的色彩特征,运用象征、寓意、对比等手法,形成了独特的色彩内涵。

二、杨家埠木版年画的色彩特征

(一)鲜亮热烈:艳不俗,淡适宜

为了突出吉祥、喜庆的节日氛围,杨家埠木版年画采用富有节奏的对比色,将两个或多个强烈色彩放置在一起产生较大的视觉冲击力,体现出色彩应用的独特之美。在杨家埠木版年画的构思过程中,色彩的运用遵循了一定的规律。从俗语“艳不俗,淡适宜”“红离了绿不显,紫离了黄不显”等色彩口诀中可以看出,由于红绿、黄紫等对比色在使用过程中有区域的分离性,故在进行年画色彩的表现时,选取适宜的位置和面积恰当地运用对比色,一方面可以强化不同色相之间的张力,拉开色彩的距离,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特殊的视觉对比平衡画面效果。杨家埠木版年画色彩的对比不只是明度之间的对比,还包括冷暖、色相等的对比。这种对比方式并没有科学依据,是基于中国传统色彩观念,凭借民间艺人对色彩的感知所形成的搭配模式。

杨家埠木版年画历经漫长的发展和变化,在满足人们审美需求和实用功能的同时,恰当地运用色彩之间的对比,形成鲜亮热烈的色彩语言。如《荣华富贵》这一类以人为主的年画,多以黄色、蓝色、粉色为画面的主要颜色,借助绿色、红色点缀画面。大面积的蓝色和粉色构成了色彩之间的冷暖对比,红色和绿色、黄色和紫色构成了色彩之间的色相对比。蓝色的上衣绘制粉色的花纹,粉色的下衣绘制蓝色的枝叶,两种颜色交相辉映,面部以白色为主色,画面整体明度较高。整幅作品在表现色彩跳跃感和人物活跃感的同时,将强烈的色彩对比以和谐的视觉感受呈现在人们眼前,展现了独特的魅力。

(二)纯正吉庆:红红绿绿,图个吉利

杨家埠木版年画用色单纯明快,画面鲜明夸张,尊崇着吉庆纳福、驱邪攘灾的文化内涵。从杨家埠木版年画的作品中可以发现,它的色彩多由红、黄、蓝等饱和度较高的纯色组成。民间关于年画有这样一句俗语:“红红绿绿,图个吉利。”人们对高纯度原色的喜爱,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根植于民间土壤成长起来的审美习惯,一方面与这一热闹的节日相匹配,另一方面色彩运用相对简单。在清末之前,年画使用颜料多为就地取材,村民在房前屋后栽植大量的古槐,用于槐黄颜料的熬制。由天然植物制成的植物颜料或天然矿石制作的矿物颜料,色泽纯正又经久不褪。清朝末期,西洋色传入我国,进口的工业颜料相比天然颜料固色性更持久,使用方式更便捷,色彩也更鲜艳,因而受到人们的广泛使用。虽然颜料来源发生了转变,但色彩纯度仍居高不下。纯正吉庆的色彩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为了使这些单纯、直接、艳丽的色彩表现出丰富的画面感,年画艺人在创作中生动运用色彩技艺,以大色块铺垫整个色调,小色块穿插其间,合理搭配多种色彩,使整个画面和谐,形成了独特的色彩语言。例如,在年画作品《天官赐福》中,画面以未经调和的红色为主,黄色、紫色、蓝色为辅。主体人物的衣服和面部均为大面积的红色,与黄色的福祉、衣袖内衬和官帽呼应,以红色和蓝色的文字表明主题,借助衣服上搭配的蓝紫色纹饰来调节纯度过于红艳的主体人物。这幅画通过色彩的运用得到了进一步升华,给人以喜庆、吉祥、福运之感。

杨家埠木版年画仅由几种简单的颜色组成,但它们在繁复的社会结构变化中,在一代代人的审美观念中凝结成美的沉淀。杨家埠木版年画色彩是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产生的,是我国自古以来劳动人民思想观念的延伸和审美观念的体现,反映了劳动人民追求美好生活、趋吉避祸的审美文化心理,记录了时代上升过程中社会生产与社会生活的复杂情况。

三、从民众视角分析年画色彩特征产生的原因

木版年画的生产使用在全国覆盖面广泛,不同地区的年画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年画色彩也各具特色,究其缘由,与民众有直接的关联。下面,本文基于民众视角对南方桃花坞木版年画和北方杨家埠木版年画进行分析,从民众的生活环境、文化背景、经济水平、审美情趣方面深入挖掘,探究色彩特征产生的原因,以突出杨家埠木版年画的色彩本质。

(一)民众生活环境

民众的视觉感知因生活环境的不同而产生差异。桃花坞木版年画是苏州传统工艺中的瑰宝,桃花坞地处江南,秀美的地理环境、发达的水系交通、积极的对外交流、繁荣的社会生产和安逸的生活方式影响着人们对色彩的感知。桃花坞木版年画在无形中形成了丰富的色彩体系,表现为秀丽、淡雅、纯度低、间色与复色交叉使用的色彩特点。相较之下,杨家埠处于北方地区,人们生活在广袤的平原,一直以农业耕种为生存的主要来源,住房多采用泥土、沙石、茅草、木头和砖瓦等色彩饱和度较低或色彩较单一的材料建成,建成的住房相对矮小封闭,光线不足。只有通过这种强烈的色彩,才能看清画面所要表达的内容。因此,手工艺人在对年画进行构思时,色彩的运用分外鲜亮、强烈、浓重、刺激,呈现出蓬勃向上的生命力以及北方豪迈直爽的地域特色。由此可知,环境影响了人们对色彩的感知,也影响着色彩的运用,而年画色彩所产生的生理刺激也反映着民众生活环境的差异。

(二)民众文化背景

民众在不同文化熏陶下对色彩的理解是不同的。桃花坞自古以来文人汇集,年画艺人敏锐地察觉到民众对文化商品内涵的需求越来越高,在创作时吸收“文人画”的用色、画法,也受宫廷绘画和西方绘画的影响,形成了桃花坞木版年画秀美淡雅、精细工整的色彩风格。从文化背景来看,潍坊在历史上是著名的文化古都,先后有多位文化名人在这里生长,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了多种文化,有西周文化中的礼,有齐文化中的变革、创新,两汉文化中的经学,以及山东地区的核心文化——儒家文化等。多元的文化形态铸就了既文明儒雅又爽朗豁达的内在气质,塑造了独特的文化背景。民众在文化氛围中接受的是博爱、仁义、孝道、诚实、正义等思想。在此浸染之中,手工艺人下意识地选择艳丽、纯粹的年画色彩来表现原生态的色彩风格。

(三)民众经济水平

民众的经济条件影响着年画色彩的艺术水平。桃花坞木版年画生产于苏州,苏州古属吴郡,是江南地区的经济中心。宋代龚明之《中吴纪闻》载有“苏民三百年不识兵”:“姑苏自刘(禹锡)、白(居易)、韦(应物)为太守时,风物雄丽,为东南之冠。……盖自长庆以来,更七代三百年,吴人老死不见兵革。”意为五代十国的动乱未波及苏州,经济处于稳定状态。明清时期苏州更是成了全国的经济中心。经济的高度发达使桃花坞木版年画民众群体的经济水平高于其他地区,因此在年画色彩选择上十分考究,有浓重和谐、古朴高雅之感。自古以来,潍坊的经济水平相较于苏州来说略逊一筹。对于当时市场上售卖的可供家里装饰的物品来说,年画不但价格便宜,而且颜色比较显眼。主人家因其吉祥寓意也不愿轻易将之揭下,无意之中节省了房屋装饰费用,降低了民众的经济支出。因此,杨家埠木版年画的色彩鲜艳,对比强烈,易于观赏。

(四)民众审美情趣

民众的审美情趣是年画色彩去留的关键。桃花坞木版年画是在宋代书籍插画中发展而来的,最初的受众是上层人士。清朝中期,对外贸易促进了桃花坞年画的发展,受众仍是上层人士,且其审美情趣相对高雅。清朝末期,社会动荡,闭关锁国政策迫使桃花坞年画的服务对象以农民为主。使用者群体发生了转变,使用者审美也发生了变化,因而桃花坞年画在原来的基础上融合鲜艳的色彩来迎合大众的喜好,特别是鲜艳的桃红色,成为桃花坞木版年画色彩的标志性特征。杨家埠木版年画的服务对象自始至终都是人民大众,在创作过程中不受诸多条件的束缚,更多考虑的是广大民众的视觉需求,通过色彩来表达民众的审美意趣,因此色彩运用较原始,配色大胆且对比强烈。同时,颜色鲜艳的年画,可以使人们的心理得到满足,人们也可以借助色彩来表达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祈福辟邪的美好愿望。

由此可见,杨家埠木版年画的色彩运用与民众是密不可分的,是综合了民众的多重影响因素,在色彩形式的流变之下,构建了独具特色的年画色彩体系,寄托了劳苦大众质朴、纯真、向往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体现了人们对美好劳动生活的高度颂扬和对社会不公的批判。民众不仅丰富了年画的艺术创作,也促进了杨家埠木版年画色彩的多样性,使杨家埠木版年画具备深厚的艺术价值与文化价值。

杨家埠木版年画生产的目的是服务广大民众,而民众对色彩的喜好则影响着年画色彩体系的构建,二者之间既相互制约又相辅相成。在历史长河的演变中,杨家埠木版年画基于民众的生活环境、文化背景、经济水平、审美情趣的共同作用,形成了鲜亮热烈、纯正吉祥的色彩特征,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在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大背景下,对杨家埠木版年画色彩的研究,不能只浮于表面的视觉感触,要深度剖析色彩的特征,将传统工艺美术中色彩的自发性发展意识和自觉性创新理念结合,积极弘扬杨家埠木版年画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民间艺术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猜你喜欢

杨家埠桃花坞木版
2012-2022年杨家埠木版年画文献综述
2012-2022年杨家埠木版年画文献综述
当浮世绘遇上桃花坞
浅析杨家埠年画的品牌设计及应用研究
朱仙镇木版年画的视觉艺术符号分析与解读
桃花坞与梅花岭
平阳木版雕印戏曲拂尘纸一幅一戏四图年画考释
寻梦桃花坞一晌清欢
论中国木版年画数据库的建立与开发——兼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中国木版年画抢救工程的应用价值研究——冯骥才先生对中国木版年画的抢救及其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