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山野烂漫处守护大熊猫家园

2023-09-28苏晨曹颖频周雅丽

方圆 2023年16期
关键词:栖息地大熊猫检察院

文|方圆记者 苏晨 检察日报记者 曹颖频 周雅丽

通讯员|曾行茹 毛长春

图|方圆记者 张哲

对于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的保护,司法保护是其中的关键一环,也是最好、最直接、最有力的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车辆行驶在蜿蜒的盘山公路上,向山林更深处进发。道路两旁,高而挺拔的山地阔叶林木不断从《方圆》记者身边穿行而过,往公路外侧深处望去,山间峡谷映入眼帘。更远处,连绵不绝的山岭高耸在白云之间,绿植覆盖其上,千山一碧,生机盎然。

随着盘山公路变为只容单车通行的山间窄道,一块醒目的红底白字路牌出现在路边——“您已进入大熊猫国家公园,请注意保护野生动物。”其不远处,大熊猫国家公园的界碑屹然直立。

6月7日,在天朗气清的初夏上午,《方圆》记者跟随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局都江堰管护总站工作人员的脚步,迈进了大熊猫国家公园都江堰片区。山间清透的风、树叶摆动的“沙沙”声和笔直的峭壁,仿佛都在诉说着这是一片自然之境。

大熊猫国家公园主要位于我国四川盆地西缘和青藏高原东缘,处于我国第一阶梯与第二阶梯分界线,地跨秦岭、岷山、邛崃山和大小相岭山系,占地约2.7万平方公里,跨越四川、陕西、甘肃三省。

这里庇护着占全国总量70%以上的大熊猫,是野生大熊猫的生态家园。大熊猫是我国特有的珍稀物种,被誉为“活化石”“中国国宝”。大熊猫国家公园内,还生存着万余种野生动植物,其中不乏金钱豹、雪豹、川金丝猴、红豆杉、珙桐等多种珍稀野生动植物。大熊猫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如果将保护大熊猫比作是在自然界中撑起了一把“保护伞”,在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大伞”之下,万物生灵得以安然栖居。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是关系民生福祉的重大社会问题。”8月15日,在首个全国生态日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阐明生态文明建设的深远意义。

大熊猫国家公园是如何建设起来的?目前大熊猫国家公园生态保护还存在哪些问题?未来大熊猫国家公园将如何进行更加规范的保护和管理?跟随《方圆》记者的脚步,一同走进大熊猫国家公园,体会生态之美,探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密码。

从割裂的栖息地到大熊猫国家公园

数十万年前,北至北京周口店,南至越南、缅甸,都是野生大熊猫生活的乐园。受气候、环境变化等影响,如今野生大熊猫栖息地退缩至青藏高原东缘一代——这片狭长的土地上,秦岭、岷山、邛崃山、大相岭、小相岭以及凉山山系由北向南依次分布,高山深谷和原始森林使这片土地自然地“与世隔绝”。

“位于四川省境内的山地,在板块的挤压下,大地上山连山、山接山,海拔落差很大。”都江堰管护总站二郎庙管护站站长芶安然向《方圆》记者介绍,动辄数千米的海拔落差造就了多种多样的气候环境,包括野生大熊猫在内的不同种类的动植物,都能在此找到适宜的栖身之所。正因如此,这片仅占我国国土面积约0.3%的狭长土地,成为万物共生的“世外桃源”和野生大熊猫在地球上最后的家园。

近年来,四川省检察机关以办案为中心,督促解决自然保护地范围内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及其栖息地等问题。

然而,这片“世外桃源”也面临着诸多现实问题。2015年发布的《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报告》显示,随着气候变化和人为活动影响的加剧,大熊猫栖息地不断萎缩和碎片化,野生大熊猫被割裂成33个孤立种群。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被阻断,遗传特性日益单调,部分微小种群存在灭绝风险。

据同年发布的《四川省第四次大熊猫调查报告》,放牧、交通道路、采药、采伐、割采竹笋等是干扰野生大熊猫生存的主要人为因素。与此同时,大熊猫分布区内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交叉重叠,野生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保护,面临多头管理、效率低下等状况。

保护好野生大熊猫最后的庇护所,是建立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初衷。2016年12月5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次会议审议通过《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2017年1月3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全面启动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一场由国家主导,关于大熊猫及其栖息地最高级别的保护就此拉开序幕。

据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大熊猫国家公园覆盖了大熊猫分布区内的大面积栖息地与潜在栖息地,着力修复受损、破碎的栖息地,打通野生大熊猫栖息地之间的连接通道,努力实现隔离种群的基因交流,加强小种群复壮等。在整合原有各类保护地的基础上,维护一个范围更大、完整性更强的生态平衡。

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期间,原有82个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打破行政区划被重新整合;开展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和监测,完善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抢救保护机制;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等重点生态工程……

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都江堰基地的工作人员正在查看大熊猫情况。

“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中,都江堰片区在原有保护区的基础上,新增了青城山等区域。针对新增区域,我们多次开展查勘、巡护工作,增设红外相机,摸排其中野生动植物分布、生存情况,清理危害野生动物的偷猎陷阱、猎套等。其间,我们还利用红外相机拍摄到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白鹇等,加强了我们对于新增区域的认识和了解。对于原有自然保护区,我们向山林更深处摸排、查勘,进一步开展生态保护工作。”芶安然向《方圆》记者展现了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中的工作图景。

2018年12月25日,在大熊猫国家公园都江堰片区,经过历时两年多的野化培训,由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人工繁育的大熊猫“琴心”“小核桃”被放归自然。“这是首次在成都范围内放归人工圈养繁殖的大熊猫,有利于增加大熊猫遗传多样性,加强大熊猫小种群复壮。”芶安然介绍。

2021年10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并发表主旨讲话时指出,我国正式设立大熊猫国家公园。这不仅是我国首次以单一物种名称开展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更是一个被“伞护”的生态家园。

随着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建设,一幅野生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保护的画卷徐徐展开。公开数据显示,目前,大熊猫国家公园创新体制、整合资源,已经打通了13个大熊猫局域种群生态廊道。大熊猫国家公园内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稳定,大熊猫栖息地面积扩大、连通性增强。

“从不理解到主动参加巡护工作”

《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报告》显示,我国野生大熊猫数量为1864只,其中,四川省野生大熊猫数量为1387只,占全国总数的74.4%。作为野生大熊猫的主要栖息地,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片区占公园总面积的87.7%。

四川省都江堰市地处岷山、邛崃山交界处,浩荡的岷江穿城而过,将岷山、邛崃山两大山系中的大熊猫种群分隔开来。大熊猫国家公园都江堰片区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野生大熊猫生存繁衍的关键区域和天然走廊。“我们目前工作的一个重点就是,改善人工林对大熊猫栖息地的阻断,探索建设生态廊道,为不同种群野生大熊猫之间的交流、繁衍提供便利。”芶安然说。

大熊猫国家公园都江堰片区日常开展的各项工作,也是野生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保护工作不可或缺的环节。那么,巡护员们每天都忙些啥?

芶安然介绍,日常开展的工作是动态的,主要涵盖巡护、监测野生动物状况、保护自然资源、开展科研调查等方面。“我们每日会按照固定线路开展巡护工作,发现并打击侵害野生动植物行为,沿途为当地社区居民宣传生态保护、森林防火知识等。”

大熊猫国家公园都江堰片区每年会开展4次专项巡护工作,组织人员深入山区进行为期一周左右的勘查、巡护,并根据科研任务要求不定时组织人员前往深山进行野外科学考察。

野外作业必然伴随着艰难与险阻。芶安然说,深山里没有路,通常要在荆棘灌木中开路;山内道路崎岖,帐篷无法搭建,只能连续几天睡在随意铺排的油布上;山里天气阴晴不定,上一秒晴空万里,下一秒就大雨倾盆,大雾、大雪天气还会扰乱行进方向,以及遭遇森林里蚂蟥、黄蜂等的侵袭……“最危险的一次,是我进山进行科考任务,沿崖壁攀爬前行时,大雨引发山石滑落,一颗大石头就从我眼前砸落。”

2020年,都江堰管护总站与大自然保护协会(TNC)合作开展了大熊猫野外产崽洞人工洞穴建设及后续红外相机监测项目,为大熊猫及其同域动物提供野外繁育场所。

都江堰管护总站龙池管护站站长朱大海介绍:“在不同的海拔区间,我们共修建了6个人工洞穴,希望大熊猫产崽的时候能够充分利用这个洞穴。”人工洞穴设置一年后,工作人员通过红外相机发现,以大熊猫为代表的野生动物在人工洞穴内活动频繁,已完全接受了人工洞穴。

事实上,野生大熊猫大多分布在人迹罕至的深山密林处,因此,人在野外直接碰见野生大熊猫的概率极低。工作多年来,芶安然也从来没见过野生大熊猫的身影。

“我们会通过大熊猫等动物的粪便、毛发,红外相机拍摄的影像等,来观测、监控大熊猫等野生动物的生存状况。通过大熊猫留下的痕迹,我们能更好地掌握野生大熊猫的分布情况,了解不同季节野生大熊猫的活动范围等,为开展人工繁育的大熊猫野化放归、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等工作提供数据支撑。”芶安然说。

除了日常巡护、野外科考等工作,与当地社区百姓的沟通也是管护站工作人员肩负的一项“重任”。芶安然表示:“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初期,我去周边社区发宣传单时,一些老百姓觉得我们的工作会影响他们的生产经营和收入。”而经过长年累月的宣传工作,当地大部分百姓都能对国家的政策有所了解,生态保护意识也有所增强。

“目前,偷猎等现象明显减少。我们也在为当地百姓做培训,鼓励他们为周边游客充当自然讲解员,探索帮助当地百姓创收的方法。”芶安然说。

如今,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内及周边生活的一些百姓还从“居住者”主动转变成为“保护者”。在都江堰管护总站虹口保护站站长刘波的组织和鼓励下,周边百姓成立了“巡护队”,公益参加巡护工作。“工作人员毕竟无法在野外常驻,但当地村民们可以起到第一线的缓冲和防护作用。”刘波说。

“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不像是建筑房屋,人们无法看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和变化。但当我越来越频繁地从红外相机窥到野生动物的身影,我就能感受到生态越来越好,也感受到生态保护工作的意义。”作为土生土长的都江堰人,芶安然如此说道。

司法保护是其中的关键一环

对于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的保护,司法保护是其中的关键一环,也是最好、最直接、最有力的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作为管护站工作人员,对于破坏大熊猫栖息地的行为,我们可以及时劝阻、制止。而想要不法分子得到应有的惩处,则要依靠司法机关的力量。我们无法制止的行为,也要靠法律来制止。”芶安然告诉《方圆》记者。

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片区是野生大熊猫的主要栖息地,四川省也是全球36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近年来,四川省检察机关切实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法治思想,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以办案为中心,推动发挥大熊猫国家公园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伞护效应”。

2020年8月,四川省检察院与四川省高级法院、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局联合印发《关于建立大熊猫国家公园生态环境资源保护协作机制意见(试行)》。四川省检察机关关注以桢楠、红豆杉、天全槭等为代表的野生植物保护和以林麝、马麝、金雕等为代表的野生动物保护,截至目前,共办理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公益诉讼案件1576件,督促解决自然保护地范围内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及其栖息地等问题。

“大熊猫国家公园是大熊猫等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如非法狩猎罪等破坏其中及周边野生动物资源的犯罪,滥伐林木罪等侵害其中及周边植物的犯罪,是近年来较常见的犯罪类型。”四川省都江堰市检察院检察官张传利说。

《方圆》记者梳理发现,涉及破坏大熊猫国家公园及其周边野生动物资源的犯罪主要有危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非法捕捞水产品罪和非法狩猎罪。其中,一些犯罪分子以营利为目的,非法猎捕、杀害国家重点保护动物,还涉及野生动物线上交易、跨省交易。

2022年10月,四川省青川县村民朱原庆联合甘肃省文县柳少等人在跨省边境非法猎杀野生动物。其中,朱原庆在青川县采用绳套猎杀的方式非法猎捕、杀害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黑熊一只,后将黑熊制品销售至文县,被当地公安机关查获。

青川县检察院、文县检察院召开专题联席会,就案件如何提起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生态资源修复等达成一致意见。朱原庆、柳少等9人因涉嫌危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被提起公诉,目前该案正在审理之中。

“近年来,破坏生态环境资源违法犯罪手段不断翻新,呈现野生动物线上交易、跨省交易等新特点。为打破地域限制,追根溯源查处此类案件,我们与九寨沟县检察院和文县检察院,举行了毗邻地区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工作协作机制会签仪式,希望通过定期开展联席会议和联合巡查等方式,实现线索移送、协助取证等方面的深度融合。”青川县检察院副检察长冯文杰介绍。

《方圆》记者调查发现,还有一些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的犯罪,并没有新颖的犯罪手段,也不存在有组织的买卖链条。主要是因为百姓法律意识薄弱,引发了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的犯罪。

在张传利办理的相关案件中,大部分当事人并不以贩卖、营利为目的,主观恶性不强,一些当地百姓非法狩猎、捕捞野生动物食用或观赏。究其原因,张传利认为,一是相较于大熊猫等珍稀野生动物,当地百姓对其他野生动物的保护意识不足;二是百姓存在侥幸心理,认为捕猎野生动物的行为难以被发现。

对此,张传利认为,既要打击犯罪,也要加强普法宣传,增强百姓的法律意识和野生动植物保护意识。

“想要做到长治善治,在依法打击违法犯罪的同时,也要强化犯罪预防和源头治理。”四川省崇州市检察院副检察长杨小兰也持同样观点。

崇州市检察院办理过一起非法狩猎案件。当地两名村民为防止周边鸟类捕食他们养殖的泥鳅,架设防鸟网,最终导致35只鸟受困死亡。这些鸟皆为对国家或省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鸟类。

考虑到二人设防鸟网的行为初衷是防止养殖的泥鳅遭受损失,且具有自首情节并均认罪认罚,崇州市检察院经过召开公开听证会,最终对二人作出不起诉处理,并移交行政机关作出行政处罚。二人缴纳的生态修复金1.7万余元,则用于崇州市野生动物救助站对野生动物的救助。

杨小兰介绍,为进一步提升当地百姓法律素养,崇州市检察院建立“线上+线下”线索联报、“检察院+社区(乡镇)”院地联动等工作机制,吸纳300余名养殖户、热心村民、老党员担任联络员,讲述“身边人”“身边事”“身边景”,增强百姓生态保护意识。

在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都江堰基地,两只憨态可掬的熊猫正在吃竹笋。

保护更多大熊猫的“小伙伴”

除了非法猎杀珍贵、濒危野生动物,非法捕捞水产品等危害大熊猫国家公园内及周边动物的犯罪,也有危害该范围的植物的犯罪。《方圆》记者梳理发现,相关犯罪类型主要有危害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罪、滥伐林木罪、盗伐林木罪,其中存在一些当地百姓对野生植物保护等级认识不清、保护意识不足而引发危害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的犯罪。

2021年6月,四川省绵竹市清平镇某村村民范越认为珙桐等林木遮挡阳光,有碍他种植的黄连生长,便在未取得相关部门许可情况下,雇请韩辉对他家药田周围的植被进行清理,韩辉砍伐18株珙桐和60余株其他林木。经鉴定,珙桐被誉为“植物中的大熊猫”,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经检察机关提起公诉,范越、韩辉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并承担相应修复受损生态环境费用。

该案的办案检察官表示:“两人都是本地村民,因对野生植物的保护意识严重不足,竟然准备将珍稀的珙桐晒干后当柴火。”

保护大熊猫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打击是手段,让保护观念深入人心也是关键。为此,绵竹市检察院构建“行政+检察”专业化宣传模式,聘请绵竹市自然资源局林业专家担任特邀检察官助理,宣讲相关专业知识;派出干警加入森林巡护队,参与定期巡护,向本地村民和外地游客宣讲破坏野生动植物的法律后果。目前,保护大熊猫国家公园内的野生动植物,已逐渐成为当地百姓的共识。

此外,《方圆》记者调查发现,一些生活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内及周边的百姓,从事人工商品林采伐工作。然而,由于保护意识不强、存在侥幸心理,部分百姓会超量采伐林木,造成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人工商品林是指采用人工营造方式种植、培育的,以生产木材、薪材、干鲜品等为主要经营目的的林木。根据相关规定,人工商品林采伐应遵循依法治林、可持续经营等原则。经营者不能砍伐超出林木采伐许可证规定数量的林木,否则会破坏森林固碳增汇能力,进而影响整个生态系统。

四川省都江堰市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部门的检察官们正在研究案卷材料。

《方圆》记者了解到,针对此类犯罪,多地检察院引入认购“碳汇”替代修复模式,引导被告人自愿购买“碳汇”,弥补森林固碳增汇能力,助推被破坏生态环境修复。据四川省宝兴县检察院检察官介绍,植物从损害到完成修复是有一定时间差的。在这个时间差内,原本应该由被损害植物吸收的二氧化碳就可能无法吸收。而认购“碳汇”进行修复,则弥补了这段空白。

以宝兴县检察院办理过的一起滥伐林木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为例。经审查,当地居民宋飞飞、杨帆帆超林木采伐许可证规定的数量采伐人工商品林柳杉。采伐区域位于大熊猫国家公园一般管控区内。

2022年12月,宝兴县法院审理并支持检察机关指控的犯罪事实,以滥伐林木罪分别判处被告人宋飞飞、杨帆帆缓刑;支持宝兴县检察院提出的民事公益诉讼诉求,特别是支持了起诉书提出的“认购碳汇”诉讼请求。

“虽然宋飞飞、杨帆帆二人按照植被恢复方案补种冷杉1023株,但小树苗的固碳增汇能力低于其超量采伐的树木。因此,宝兴县检察院将‘认购碳汇’替代履行森林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责任,列入公益诉讼请求,为生态修复提供了既符合法理又契合实际的解决方案。”宝兴县检察院副检察长杨雪芳表示。

张传利办理过一起滥伐林木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黄历飞、金小虹是都江堰市龙池镇某村居民,承包了一片厚朴树林。厚朴树皮是藿香正气水的主要成分之一,二人砍树后将树皮、树干等贩卖。经审查,二人超林木采伐许可证规定的数量采伐人工商品林厚朴。

张传利介绍:“黄历飞、金小虹的行为破坏了生态环境,侵害了社会公共利益。”都江堰市检察院对二人提起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都江堰市法院支持都江堰市检察院提出的民事公益诉讼诉求。

最终,黄历飞、金小虹在采伐区补植树木6600余株,认购因滥伐林木造成碳储量损失58.46吨,并公开赔礼道歉,在3年内管护已补植树木,以及每年不少于4次自愿参加森林巡护等社会公益活动。

前不久,金小虹按照法院调解书要求,在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局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进入大熊猫国家公园内,进行公益森林巡护工作,从“破坏者”转变为了“保护者”。

“了解了滥伐林木行为对生态环境的危害。以后要做一名守法公民,自觉保护生态环境。”接受《方圆》记者采访时,金小虹坦诚地说道。

“都江堰市检察院采用‘生态检察+碳汇司法’模式,让被破坏的生态环境得到及时修复,同时也能使被告人在补植复绿、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等过程中,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张传利说。

在张传利看来,通过司法力量保护野生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不局限于打击发生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内的犯罪。“无论犯罪行为是发生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内还是周边,法律适用是平等而统一的。自然界的一草一木都彼此关联,这有助于对生态环境的系统性保护。”

“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食物链关系复杂多样。每一种野生动植物,都是食物链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保护大熊猫的同域动物、同域植物,就是在保护大熊猫,保护生物多样性。”芶安然说。

“四川条例+三省决定”,携手建好大熊猫国家公园

自《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发布以来,围绕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相关部门共同努力,大熊猫国家公园范围内的自然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

“在实际工作中,仍面临一些现实问题。目前我们开展工作,主要参照《四川省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办法》。但与百姓沟通、劝阻破坏大熊猫国家公园行为时,我感到只有规范性文件,力度还不够大。期待有关部门能够完善大熊猫国家公园相关法律制度,为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提供法律保障。”采访中,芶安然向《方圆》记者表达了对完善大熊猫国家公园相关法律的期待。

“在设立大熊猫国家公园之前,该区域通过零散形态的保护区、保护地来实施保护。依据国务院关于设立大熊猫国家公园的相关批复,保护区、保护地随之取消,其对应的法律法规不再适用。”四川省十四届人大城建环资委员会主任委员梁伟华也曾表示,大熊猫国家公园需要专门、完整的法律来加强保护、统筹管理。

7月25日,四川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加强大熊猫国家公园协同保护管理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和《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7月27日、28日,甘肃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陕西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也相继通过关于加强大熊猫国家公园协同保护管理的决定。川、陕、甘三省将以“四川条例”+“三省决定”的形式,携手建好大熊猫国家公园。

《决定》明确,三省坚持生态保护第一、国家代表性、全民公益性的国家公园建设理念,按照统一规划、统一保护、统一管理的要求,共同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高质量建设,将大熊猫国家公园建成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区、生态价值实现先行区、生态教育展示样板区。将按照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原则,统筹推进国家公园野生动物栖息地修复、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生态廊道连通等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协同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周边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遵循统一保护、分类管理原则,对大熊猫国家公园核心保护区和一般控制区实施差异化保护管理。

《条例》和《决定》自2023年10月1日起施行。自此,大熊猫国家公园保护管理将有法可依。

8月19日,第二届国家公园论坛在青海省西宁市举行。在此次论坛上,《大熊猫国家公园总体规划(2023—2030年)》正式发布,其中提出一系列目标——到2030年,大熊猫国家公园内,适宜大熊猫栖息的面积不少于大熊猫栖息地面积的80%;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稳定增长;大熊猫栖息地斑块少于10个;森林蓄积量达到2.62亿立方米;监测体系覆盖率达到70%;自然教育受众人数达到1000万人次。

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省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从早期探索阶段进入快速建设阶段,熊猫家园未来的变化值得期待。(文中涉案人员均为化名)

猜你喜欢

栖息地大熊猫检察院
四川大熊猫栖息地
我们都爱大熊猫
扶贫队“砸锅”——记山西省检察院扶贫队员武海龙
大熊猫
BEAN SCENES
大熊猫也消暑
抵达栖息地
水中大熊猫
基层检察院检务督察工作之完善
未检工作与检察院组织法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