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妙语/名词/提醒

2023-09-28

现代家长 2023年9期
关键词:共情大脑宝宝

妙语

婚姻的真正价值不是成年人生下孩子,而是孩子造就真正的成年人。

—仔细想想,这话在理。所以,家长也应该对孩子怀有感恩之心

喜欢的东西还是喜欢,只是不再强求;害怕的东西还是害怕,只是敢于面对。

—真正的成熟就是这样

遇人藏得住事,遇事沉得住气,生气压得住火。

—生活的磨砺让家长们从心浮气躁变得冷静沉着,这便是修行

永远没有否定,眼里没有蔑视,肢体没有威胁,表情没有冷漠。

—合格的家长要做到这四点

做好人,靠的是一颗善良的心;做老好人,靠的是一张善变的脸。

—家长应该培养孩子做好人,但别让孩子做老好人

讲理的人使自己适应世界,不讲理的人坚持要让世界适应自己,所以一切进步得靠不讲理的人。

—语出萧伯纳著《给革命者的格言》。孩子不听话时,家长不妨这样想想

如果你没有哭过,你的眼睛就不会迷人。

—意大利演员索菲亚·罗兰如是说。孩子伤心哭泣的时候,家长这样劝慰或许能给孩子自信

在一个行业里做出点眉目的人,往往不是什么聪明人,而是坚持下来的人。

—世上本没有普通人,除非你甘愿做普通人。高考落榜的孩子需要这样的鼓励

名词

共情

共情(empathy),也称为神入、同理心、投情等。是“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卡尔·罗杰斯首先提出的心理学概念。

罗杰斯曾这样定义:“所谓共情,是指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它意味着进入他人的私人认知世界,并完全扎根于此。”

通俗地讲,共情指的是能设身处地体验他人的处境,对他人的情绪、情感具备感受力和理解力。在与他人交流时,能感受到对方的内心世界,将心比心地体验对方的感受,并做出恰当的反应。

共情的目的是表达接纳和理解,创建安全的交流环境与和谐的人际关系。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家长如何做到与孩子共情呢?

第一,不要过早下结论,不要给孩子贴标签。比如,孩子说:“今天我不想去上学。”家长马上说:“不可以!偷懒不是好孩子,厌学的孩子更没有前途。”家长不问缘由,匆忙下结论,给孩子的行为定性,其实是以自我为中心,忽视孩子的感受,很容易引起亲子冲突。

第二,用心倾听,不要随便用自己的故事与孩子面临的问题做牵强的连接。比如,孩子打球擦伤了膝盖,哭着向家长求助。家长说:“这点小伤不算什么,我上次骨折了都没哭,男孩要勇敢一些!”孩子会很伤心,因为他没有得到安慰和安全感。

第三,给孩子选择权,让对方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讨论问题时尽量采用开放的方式。比如安排午餐,家长不要问孩子:“排骨和蒸鱼,你想吃什么?”因为这样问选项太少,孩子会感觉被限制,没有被尊重。家长应该问:“孩子,中午想吃点什么?”让孩子充分表达意愿。如果孩子不知道想吃什么,家长再给出几个选项,调动孩子的食欲。这是辅助孩子决策,而不是替孩子决策。

速 览

提醒

激活大脑主要靠运动、游戏、阅读

幼年时期,孩子大脑的发育决定了以后的思维能力,因此家长极为重视。著名脑科学家、教育学家洪兰教授给出了三个激活孩子大脑的方法:运动、游戏、阅读。

研究表明,运动会刺激多巴胺、血清素、肾上腺素这些神经传导物质的分泌,促使神经连接增多。运动能使大脑主管动作、情绪和认知的区域间产生回路,思维运作更加活络,认知功能不断增强,情绪得到改善,学习效率得到提升。孩子多运动,还能促进骨骼肌肉系统发育,增强大小肌肉协调性和肌肉耐力。

3~6岁的孩子每天至少要运动3小时,包括1小时中高强度活动(比如做操、抛接球运动等);6~12岁的孩子,每天至少运动1小时,每周要有3次肌肉耐力和骨骼训练。

玩游戏是孩子智力发展的动力,能激发孩子的求知欲与创造力,促进其全面发展。会玩的孩子情商往往更高,因为他在团体游戏互动中学会了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理解和表达情绪。

陪孩子玩游戏,家长需要掌握以下基本原则。1.以孩子为主导。尊重孩子的兴趣和自主权,让他选择喜欢的玩具和玩法,家长只需适当给予回应或帮助。2.解说而不指示。3.注重游戏过程和乐趣,多夸赞,别打击。

阅读是大脑接收信息最快的方式,可以使孩子的智力发展无限延展。

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阅读需求。萌芽期(0~6 岁):培养阅读兴趣,逐渐认识常见字或符号,能预测故事内容或看图说故事。识字期(6~7 岁):学习文字与语音对应的关系,阅读时能边读边猜字词意思。流畅期(7~8 岁):识字能力增强,阅读越来越流利,从对字词的注意中逐渐解放出来,转移到对文本意思的理解。阅读新知期(9~14 岁):通过阅读,学到各种知识。家长应根据孩子的阅读需求给予相应的帮助,切勿拔苗助长。

(陈  杰)

吃饭规矩要早点立

添加辅食后,宝宝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喂食困难,如边吃边玩、挑食、进餐时间过长等,原因是没有养成良好的进食习惯。培养良好的进食习惯,家长要注意以下几点:

1.固定地点。让宝宝在固定座位上进食,明确告诉宝宝,只有他坐在餐椅上才能开始吃正餐,并坚持下去,养成习惯。

2.限定时间。限定每次进餐時间为20~30分钟,并严格遵守。当接近截止时间时,可提醒宝宝,督促他尽快吃完。时间一到,即使宝宝没有吃完,家长也要收拾餐具,结束进食。可在餐桌上放一个卡通计时器,提醒宝宝遵守时间。

3.吃饭要专注。不要让孩子边玩边吃,或边看动画片边吃。关上电视,并移走那些令宝宝分心的物件。家长也不要在餐桌上玩手机,做好进食示范。

4.家长少干预。即使宝宝年龄很小,也要给他自己的小碗和小勺,鼓励他自己吃,哪怕餐桌和地板被弄得一片狼藉也不要干预。家长可以提前在地板和桌面上铺好报纸,方便事后收拾。

5.制造餐桌“仪式感”。给宝宝喂食前,提前几分钟告诉他马上要开饭,然后,建立起餐前的某些固定程序,比如洗干净小手和小脸,坐在固定的座位上,围上小围裙、围嘴等,让宝宝形成习惯。

(吴  琼)

【编辑:陈  彤】

猜你喜欢

共情大脑宝宝
发现高潜人才:共情与谦卑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县域教师培训管理中如何实现共情
幼儿共情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BABYPIG/宝宝猪 BXS—212
可爱宝宝超级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