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毕淑敏:父母如何营造家庭幸福

2023-09-28天竺

现代家长 2023年9期
关键词:毕淑敏心理学目标

天竺

【人物名片】

毕淑敏,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心理学博士方向课程结业,注册心理咨询师。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显示:“近八成的父母不仅不懂得照顾孩子的心理,还往往因其本身的心理缺陷,导致孩子出现心理问题。”这说明,我国大部分父母需要高度重视心理问题。

在一个家庭里,父母的情绪会传染孩子。如果父母终日郁郁寡欢,即使不批评孩子,孩子也不会幸福快乐;相反,如果父母在家时时感到幸福快乐,孩子耳濡目染,即使碰到一些沟沟坎坎,也不会太在意,从而形成开朗的性格和健康的心理。

那么,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父母应该如何营造家庭幸福呢?我们不妨看看作家兼心理咨询师毕淑敏的建议。

每个人,无论父母还是孩子,都要问问自己—你想用一生做什么,然后立下目标,并为之努力

笔者: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现在,父母对孩子的生理健康越来越重视,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却不那么重视,原因是不是感觉心理健康离生活较远?

毕淑敏:其实,心理无处不在。比如,你对待孩子和父母对待你,很多时候是一脉相承的。再比如,有的孩子一考试就紧张,会的也不会了。我们就说,这孩子没有输在学识上,而是输在了心理上。现在员工入职、大学生入学,很多也要接受心理测试。这说明大家对心理健康越来越重视。

当初,我跟香港中文大学心理学教授林孟平学习心理学时,她对我说:“学习心理学,是你的福祉。”我听后很吃惊:心理学是很重要,可是把学习心理学说成是福祉,未免有些夸张吧。

后来的事实证明,老师说得对。学习心理学的过程,其实是认识自我的过程。只有认识了自己,你在工作中、子女教育中才会多一分把握。所以,我建议父母们都能学一学心理学。

笔者: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从低到高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严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是说,人最低层次的需要是温饱,温饱解决后,才开始谋求其他层次的需要。如今,中国社会已全面实现小康,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但是很多人却对为什么活着感到迷茫和困惑。

毕淑敏:我在北京有个心理咨询室,来访者经常问的一个问题就是“人为什么活着”。这个问题听起来宏大、缥缈,其实答案就在生活的点滴之中。

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写了一本书,其中提到他和妻子养了一条狗,想请驯狗师驯狗。驯狗师问他们驯狗的目标是什么,他和妻子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觉得没什么目标。结果,驯狗师说:“请回吧,我不能训练没有目标的狗。”回去后,戈尔夫妇开始讨论,并确定了驯狗的目标:希望这条狗白天能够和孩子们一起玩耍,晚上能够看家护院。然后,他们再次找到驯狗师。经过训练,这条狗果然表现出色,白天陪孩子们玩耍,晚上尽职尽责地看家护院。戈尔在书中说:“我常想,一条狗都要有目标,何况人呢?”

戈尔的话让我震撼。每个人,无论父母还是孩子,都要问问自己——你想用一生做什么,然后立下目标,并为之努力。

曾有朋友问我:贪官那么有钱,为什么还拼命捞钱?某种程度上,贪官就是没有搞清楚自己到底要什么。他身居高位,却还拼命敛财,是因为他的心理需求还在最低层次——解决温饱上。其实,于他而言,温饱早已不是问题。

我曾到某检察院讲课。课间,我问一位检察官:“你审过那么多贪官,其中有不后悔的吗?”检察官说:“没有,个个都后悔。”有个贪官受贿无数,被判死刑后问:“外面的天还蓝吗?小磨油还香吗?我的孩子还好吗?”此时,他惦记的不过是普通生活。

笔者:就是说,人要真正地认识自己,先要搞清楚自己想要什么。

毕淑敏:对。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出心理问题的却增加了,我想是我们在设立目标时出了问题。小时候,我们的目标是父母给设立的,比如考名校、进名企;长大后,我们的目标是社会舆论给设立的,比如住多大的房、开什么价位的车……

这些目标都是别人灌输给我们的,不是发自我们内心的。人一旦没有发自内心的目标,就像没有舵的船,很快就會迷失在欲望的大海上。

交通规则“红灯停、绿灯行”,人人知道,但未必人人照做。因为完全照做,有人会觉得自己像个傻子,太不灵活。

我听过这样一个故事:在德国的一条街道上,大家站在路边等红灯转绿灯,结果等了好久灯也没变,原来这个路口的信号灯坏了。在确定这个路口的信号灯坏了的情况下,德国人觉得还是不能通过,于是走到下个路口,在信号灯变绿时才过马路。

我跟外国朋友讨论这件事时,感叹德国人处理问题太死板、太愚笨。谁知,他说:“德国人才不愚笨呢!你想想,无视红灯,其实是把自己的生命放在了别人的手里。万一有车开过来,司机怎么知道信号灯坏了呢?”

他的回答让我深受启发。很多人处理问题总是过于灵活,规定是一回事,信不信是一回事,做不做又是一回事。太灵活了,结果导致什么都不信,又什么都敢做。运气好的时候,固然占了便宜,但万一运气不好,付出的就是生命的代价。所以,不如统一起来。你相信真理,就捍卫它,不要动摇;你渴望亲情,就认真地爱配偶、孩子和父母,不要敷衍;你想拿高薪,就好好干,找到价值感,不要上班“摸鱼”。

幸福不是惊天动地、敲锣打鼓的事,而是日常生活中温暖的瞬间、不经意中流露出的真情

笔者:做父母是一件辛苦的事,既要赚钱养家,又要教育孩子,每天疲于奔命。很多做父母的都说,自己难以体会到幸福。

毕淑敏:这种感觉我也有过。20世纪80年代,我在一家卫生所当医生。一天读报时,我看到一篇短文:欧洲一个小城市,面向社会征询“什么是世界上最幸福的时刻”。信件如雪片般飞来,报社遴选后认为这三个时刻最幸福:妈妈刚给孩子洗完澡;医生治好患者,在医院门口目送患者远去;孩子在海滩上筑好城堡,看着自己的杰作。此外,还有一个备选答案:作家写完作品的最后一个字。

看完短文,我心里的痛楚至今记得——这四种时刻我都经历过,却没有感到幸福。

我有孩子,给孩子洗澡是常事。那时,家里没有洗澡间,我花6元钱买了一个大塑料盆,烧一大壶热水倒盆里,再兑上凉水,把孩子放进去,洗完,用毛巾把孩子包好抱上床。我没有觉得幸福,只觉得疲惫。

我自认为是个好医生,对病人耐心、细致,每天都有很多患者等在诊室外。看完一个,我就一个想法,赶快看下一个。

至于在海滩上筑城堡,我虽没有去过海滩,但在建筑工地的沙堆上筑过碉堡,也算基本完成。

那时我已开始写作,作品完成后我并没有感到幸福,而是想:如果退稿了,怎么办?

全世界公认最幸福的时刻全落在我一人头上,我却没有感到幸福,是当时我的心态出了问题。后来,我终于认识到幸福不是惊天动地、敲锣打鼓的事,而是日常生活中温暖的瞬间、不经意中流露出的真情。明白这个道理之后,我的心态有了很大变化。原来,不住大平层,没有年薪50万,不开豪车,一样能幸福。幸福是朴素的、别人无法代替的,而且只取决于自己。

我希望父母的精气神儿不要被日常琐事消磨殆尽,能认真地规划一下生活,每天有滋有味地度过。这样,你和家人包括孩子的幸福,就能够最大化。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要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不论孩子是不是脾气暴躁、学习困难,都有其独特的价值,都要认可和尊重他

笔者:父母有了健康的心态之后,该怎样和孩子相处呢?

毕淑敏:要找机会表达你对孩子的爱。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事情上都要肯定孩子。

我有个朋友曾质疑这一点:“难道孩子说谎也要肯定?”我告诉朋友,是的,因为说谎也许是孩子希望被认可、被关注的体现。

得知孩子说谎后,父母可以问问孩子:“你这么做,是想维持一个良好的印象,对不对?”当然,父母也可以怒斥孩子“不应该说谎”。做法不同,孩子的感受和反应会完全不同。

我希望父母记住:孩子做得好的时候,要肯定他;孩子做得不好的时候,更要肯定他。就是说,对孩子的任何反应,都要给予正向反馈。

笔者:孩子做得不好的时候,怎么给他正向反馈呢?

毕淑敏:可以从4个角度肯定孩子:肯定情绪、肯定动机、肯定做得好的地方、肯定需要提升的地方。

肯定情绪  行为的背后是感受,是情绪。不管孩子行为好坏,都要看见并肯定孩子行为背后的情绪。这相当于告诉孩子:我看到了你的情感需求,我尊重你的感受。这就和孩子建立起了一个很好的连接。比如,妈妈叫孩子吃饭,孩子不搭理。妈妈又叫,孩子气急败坏地说:“不吃!”通常,妈妈会很生气:“不吃?你要成仙吗?”但是这位妈妈没有这样,而是问:“你心情不好?”她就是看到了孩子行为背后的情绪。这时孩子说:“我被老师批评了,心里很烦,所以不想吃。”妈妈听后,询问事情的经过,与孩子开始了良性对话。

肯定动机  这需要父母站在孩子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比如,孩子愛打游戏,往往是为了获得成就感和朋友的认同,而成就感和被认同,是人类最基本的心理需求,如果家长能看到这一点,就迈出了肯定孩子动机的第一步。

肯定做得好的地方  任何事情都有好的一面,哪怕孩子没按时完成作业,但过程中一定有值得肯定的地方。比如,孩子写作业虽慢,但一直在坚持写,说明他很努力。

肯定需要提升的地方  父母可以这样鼓励孩子:“我发现你很有潜力,改进一下做法,下次一定会做得更好。”注意,要给予孩子切实的帮助,不要给孩子留下光说不做的印象。否则,孩子分分钟就会怼你:“最烦你这么说!”

需要注意的是,孩子是否得到了正向反馈,不是父母说了算,而是孩子说了算。父母自认为付出了很多,但孩子没有感受到,那父母就是做了无用功。

有父母吐槽,每次夸孩子,孩子都说他虚伪。这是因为他们对孩子的夸奖,犹如成年人之间的社交性寒暄,只有形式,没有情感。父母是不是发自内心地认可、接纳孩子,孩子其实是能够感受到的。

总之,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要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不论孩子是不是脾气暴躁、学习困难,都有其独特的价值,都要认可和尊重他。认可孩子作为个体所具有的尊严和价值,是每个父母都要无条件做到的。

【编辑:杨  子】

猜你喜欢

毕淑敏心理学目标
《毕淑敏心灵独白》
善良是颗种子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毕淑敏:愿你的“生命借记卡”物超所值
毕淑敏的两次放弃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