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风马牛不相及”新解

2023-09-28薛文举吉林大学长春130000

名作欣赏 2023年12期
关键词:管仲左传齐国

⊙薛文举[吉林大学,长春 130000]

一、研究概况

对于“风马牛不相及”这一习语的阐释,学者们众说纷纭,因而笔者通过对“风”的训释将所有观点大体上概括为如下几种类别。

(一)将“风”训为“牝牡相诱”

该观点认为“风”恰当的解释应为“牝牡相诱”。也就是说,以牝马与牡牛、牝牛与牡马因不同类,不可以相互引诱来比喻不相干。此观点为最早观点,为汉代贾逵、服虔等人提出,孔颖达引注,王力在《古代汉语》里引注。钱锺书持此说。单侠、李秀强也持此说。

(二)将“风”训为“逃跑”

该观点认为“风”字的意义应为“像风一样四散逃跑”。也就是说,像风一样四散逃跑的马和牛,人是追不上的。引申为事物相差甚远,没有联系,互不相干。何生荣、李玉平、曹新尉、叶欢、任今梦、牛彬彬、徐山等持此说。在此观点之上,彭小琴衍生为偏义复指说。

(三)将“风”训为“放牧”

该观点认为,“风”,“放也”。“放”又作“牧”,即放牧之义。也就是说,各自放马、牛,互不到对方境内,也就是互不用兵。刘清渭持此说。

(四)将“风”训为“譬喻”

该观点认为,“风”是“讽”之假。“讽,譬喻也。”也就是说,就像马牛一样,马自马,牛自牛,是没什么关涉的。周乾溁持此说。

(五)将“风”训为“顺风逆风”

该观点认为牛喜顺风,马喜逆风,因此难以走到一块去。清代吴楚材所编的《古文观止》说:“牛走顺风,马走逆风,两不相及,喻齐楚不相干也。”①宋代学者俞文豹提出此观点,沈怀兴、常评、唐小曼持此说。

(六)将“风”训为“东南”

该观点认为:风象征巽卦,马象征乾卦,牛象征坤卦。“风马牛”用以表示三个不同的方位——东南、西北、西南,借以说明两国并不接壤、毫不相干。翻译成现代汉语应为:“您在北海,我在南海,这就好比,东南、西南、西北三个方向并不挨着、毫无关系。没想到您跑到我的国家,为何?”邓玉凯持此说。

观点1虽引证《尚书》对其进行了最早的解释,但若用牝牡相诱的解释有违当时的外交之礼。观点2、3、4都可以从语音以及其他文献的角度进行合理解释,但由于语序是汉语表达的重要手段,观点2、4不符合说话人的顺序,若依照释义的顺序应为“马牛风不相及”,观点3的问题在于“马”可以作为“用兵”的象征,而“牛”则无法解释,早期“牛”应为农事的象征。观点5的提出是在前几个观点的探讨方法基础上增加了客观的现象进行证明,但都无法解释《左传》作者记载以及使者说此话的意图。观点6虽已联系具体的背景知识,涉及行人,却没有结合上下文进行解释。而笔者在前人基础上,通过认知语境的角度,通过其他文献考据、《左传》作者记载以及使者说话的意图和背景来对“风马牛不相及”进行解释。

二、“风马牛不相及”新解

我们借用认知语境这一理论对“风马牛不相及”进行重新解释,这里采用熊雪亮的观点,即认知语境由具体语言使用中涉及的情景知识(具体场合)、语言上下文知识(工作记忆)、以及背景知识(知识结构)三个语用范畴构成。②

(一)语言上下文知识

“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与上文“君处南海,寡人处北海”前后呼应,其中的“是”作为代词回指了上句话,“风、马”与“南海”对应,指齐国所处位置,“牛”与“北海”对应,指楚国所处位置。同时“君处南海,寡人处北海”也可以说明,楚国使者对齐、楚两国的大致方位具有一定的了解。

胃癌的化疗药5‐Fu通过抑制胸苷酸合酶而阻断DNA合成,诱导细胞凋亡,产生抗肿瘤作用。为探索低毒、高效的新化疗方案,王正文等[15]用染料木黄酮联合5‐Fu分别处理人低分化胃癌细胞BGC‐823[14]和人中分化胃癌细胞 SGC‐7901,结果表明染料木黄酮联合5‐Fu不仅可以通过上调Bax的表达和下调Bcl‐2的表达诱导BGC‐823细胞的凋亡,还可以通过上调Bax的表达和下调mt P53、Bcl‐2的表达诱导SGC‐7901细胞凋亡,两药联用较单独作用效果明显。因此,染料木黄酮可以通过调节mt P53、Bcl‐2及Bax细胞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与5‐Fu联用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二)情景知识

从当时所处场合看,楚国使者在与齐国管仲进行所谓的“外交谈判”,在这种场合下可以说明以下几点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第一点,在这种外交场合下,说公牛、母牛,公马、母马之类相互诱配在大国邦交的场合下有违礼数,因此“牝牡相诱”的观点难以站住脚。不过贾逵、服虔等汉代大儒在阐释此意义时可以看出也是在《易经·说卦》的“乾为马。坤为牛”的基础上进行阐释的,如《〈易章句〉导读》中解释,“凡称牛,皆指坤,牝牛、童牛也”③;再如《说卦》中提到“坤为子母牛”。这也是《尚书·费事》中“马牛其风”的解释为“牝牡相诱”的原因。

第二点,笔者认为,齐国想要攻打楚国,危机存亡之际,使者必须说服管仲,因此他需要了解管仲的一些观点才可以反驳,而管仲的观点大多见于《管子》。首先,《管子·四时》里说:“东方曰星,其时曰春;其气曰风,风生木与骨。”管仲在其思想里将“风”归为五方(东、西、南、北、中)的东方。从地图上的位置可对应出,齐国并非在楚国的正南,因此用“风”代表楚国的东南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其次,《管子·轻重丁》中说:“龙斗于马谓之阳,牛山之阴。”(古本“谓”作“请”。张佩纶云:“‘请’与‘谓’皆‘渎’字之讹。”)无论版本④如何,这里的“马谓”和“牛山”是假托地名以达成共识。那么管仲假托地名为“马、牛”要龙斗于其间的原因,也可以用上文提到的“乾为马。坤为牛,震为龙”作为依据,乾象征阳,坤象征阴,因此在“马谓”之“阳”,“牛山”之“阴”。另外,由于管子懂得《周易》(后文将证明此观点),因而使者才会说“风、马,牛不相及”。

第三点,“风”是楚国使者对齐国因战争而野蛮的一种隐喻,《竹书纪年·夏纪》中说:“九夷来御,曰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⑤根据张福祥的观点,“风夷”为风姓族群,源于传说的太昊集团,古籍中用以称呼族群的大风、风后、风伯、防风氏等,当都是这一集团的嫡系后裔。这一集团原活动在今豫东鲁西,东至黄海之滨,下至春秋时仍有风部族散居今鲁西南济宁等地。⑥通过地理位置对比,会发现“风夷”所在部分地区与齐地重合。齐国则自诩为礼仪之邦,把楚国看成蛮荒部落,在这种情况下,齐国去伐楚,会找各种所谓的“理由”,而从楚国的角度去看是一种野蛮的侵略行为;从《左传》的作者角度看,在齐国攻打蔡国时用了“侵”,但是在齐国攻打楚国时因为有理由用了“伐”,但是用“风”对应齐国,借以隐喻齐国的行为也是有违礼仪的。这也体现了《左传》的“春秋笔法”。

(三)背景知识

接下来从背景知识的角度进行探讨,第一,《左传》作者的背景知识,即其内容与《周易》的相关性。

首先,《左传》的主要特点在于神秘性,其中有很多描述都是和梦后应验有关,如《左传·成公二年》齐晋鞌之战记载:“韩厥梦子舆谓己曰:‘旦辟左右。’”最终免于箭矢而擒住逄丑父。这和《周易》的神秘性有一定继承关系。

其次,《说卦》的成书时间。《周易》中所有篇章的成书时间并不是相同,《易经》的成书时间很显然是殷末周初,其他篇章的时间尚在探讨。这里只对《说卦》进行探讨,引用廖名春先生的《〈周易·说卦传〉错简说新考》中的观点:“今本《说卦》前两章与后九章意义所有区别,存在着错简的可能,但这种可能不会发生在汉代,应当早到先秦。”⑦梁韦弦先生在《关于〈序卦传〉的制作年代》中也同意该观点,因此至少说明《说卦》在成书时代的一些取象观念是与春秋战国时期有相似性的。⑧

最后,《左传》中有很多解《易》的内容,这里采用周少川先生的观点。《左传》通过解《易》,来达成以下几个方面:利用《周易》内在联系、运动发展的辩证因素,分析战争胜负、国家吉凶,预断历史的前途,如僖公十五年,史官卜徒父占秦晋交战一事;借助《周易》中有关古代社会生活的记载,来说明古代历史,如昭公二十九年记载史墨讲述古代养龙的历史;通过解说《周易》,展开对人物的评论,如宣公六年记载“无德而贪,其在《周易》《丰》之《离》,弗过之矣”,表达了对郑公子曼满与王子伯廖的评论。这些都反映出作者的朴素唯物论思想,即在人事的基础上灵活理解卦辞卦象。

第二,使者与管仲,即言者和听者之间具有相同的对话背景。

首先,从言者(使者)的角度看,在春秋时期,往来的使者,即专门负责邦交任务的官员,被叫作行人⑨,如襄公十一年,“郑人使良霄、大宰石㚟如楚,告将服于晋,曰:‘孤以社稷之故,不能怀君。君若能以玉帛绥晋,不然则武震以摄威之,孤之愿也。’楚人执之,书曰‘行人’,言使人也”。这段话证明了两件事情:行人有多个称呼,如“使”“使者”等;楚国使者也有这种官员。这说明虽然楚地的其他官职是有所不同的,但是齐、楚两地的行人系统是相同的。春秋行人除了对诗礼知识的精熟,还掌握了以《书》为基础的历史知识、以《易》为核心的哲学知识。⑩正如上文提到的史官在某些内容上表达了对于占卜筮卦的正确认识,反映出作者以客观事实为依据的朴素唯物论思想,行人也是如此,因为行人所处的位置,更多的是将这种思想转化为一种“道德思想”,从而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如屈完欲退楚兵,“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由此,我们可知楚国使者是懂《周易》的。

其次,从听者(管仲)的角度,管仲作为一个大国的相,一定是五经皆知的,所以懂《周易》是理所应当;而且,前文所提到的管仲的很多思想是在《管子》中得以体现的,《管子》中很多地方都体现了关于“阴阳五行”的思想,如《管子·形势解》中“春者阳气始上,故万物生。夏者阳气毕上,故万物长。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冬者阴气毕下,故万物藏”。⑪由此我们可知管仲也是懂《周易》的。因此,使者和管仲之间是可以构成这种共同话语背景的。

三、结语

通过分析《左传》作者记载以及使者说话的意图和背景,“唯是风马牛不相及”具有了新的解释:风象征巽卦,代表西南;马象征乾卦,代表正南;牛象征坤卦,代表正北。“不及”应该释为(因距离远而)达不到,“唯是”应该释为“恐怕,这样”,整体意思即为(您在)东南、南方,(我们在)北方,(因距离太远)不能相互达到。其主要原因如下:在语言上下文方面,“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与“君处南海,寡人处北海”相对应;在情景知识方面,“风”被释为“牝牡相诱”不符合场合,“风”既是在管仲的观点基础上说服他,又是对齐国因战争而野蛮的一种隐喻;在背景知识方面,《周易》的一些取象观念是与春秋战国时期有相似性的,同时使者和管仲是在共同的《周易》背景下进行交谈的。所以在接下来的研究中,我们也可以考虑通过一些时代背景、相关作品来分析作者记载的目的以及言谈者的目的,从而对一些词汇释义进行全新的解读。另外,本篇对“风马牛不相及”的解释观点是在邓玉凯先生观点的基础上进行思考的,从而联想到运用后天八卦这一背景进行阐释,而“风马牛不相及”与汉代所继承下来的“纳甲卜筮”或有一些关联,由于笔者才识有限,研究只停留于此。

①〔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1页。

② 熊雪亮:《认知语用学概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16页。

③陈居渊:《〈易章句〉导读》,齐鲁书社2002年版,第232页。

④ 关于管子版本问题见郭丽:《管子版本研究》,齐鲁出版社2019年版。

⑤ 范祥雍订补:《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订补》,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

⑥ 张福祥:《〈后汉书·东夷传·序〉诠释》,《海岱学刊》2015年第1期。

⑦ 廖名春:《〈周易〉经传与易学史新论》,齐鲁书社2001年版,第123页。

⑧ 《左传》《国语》的易学思想又被称为“左氏易传”,见杨虎:《左氏易传:〈左传〉〈国语〉易学研究》,山东大学2017年博士学位论文。

⑨ 陈彦辉:《春秋辞令研究》,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293页。

⑩ 陈彦辉:《试论春秋行人的知识结构》,《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⑪ 李山、轩新丽译注:《管子》,中华书局2020 年版,第832 页。

猜你喜欢

管仲左传齐国
Modeling and dynamics of double Hindmarsh–Rose neuron with memristor-based magnetic coupling and time delay∗
《左传》“摄官承乏”新解
《左传》疑难考辨一则
《左传》“讥失教也”句献疑
管仲买鹿
清華簡《管仲》帝辛事迹探討
管仲:我给你们唱个曲儿
齐国强 作品
略论古齐国的治国之道
点点和小e / 管仲之器小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