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接受美学理论在《故乡》教学中的运用

2023-09-27艾媛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23年8期
关键词:阅读期待接受美学读者

艾媛

摘 要 接受美学理论的核心是从读者接受的角度出发来深入研究文学文本,该理论认为读者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创造者,强调文学文本的价值最终是由读者决定的。本文对接受美学理论的核心概念进行论述,并以此为依据,对接受美学理论在《故乡》教学中的运用进行较为深入的剖析。

关键词 接受美学  读者  阅读期待  召唤结构

接受美学也称“接受理论”,它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最初由德国康斯坦茨大学的姚斯和伊塞尔提出,后来逐渐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并形成了对西方文论产生重要影响的一种文学批评流派。该批评理论于80年代传入中国,成为中国文学研究中的一种新方法。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语文教改的不断深入推进,接受美学理论也被引入到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之中。

一、接受美学的主要内容

1.以读者为中心

接受美学颠覆了传统的作者中心论的观念,而是将读者视作阅读活动的中心,强调读者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只有读者的期待和理解才能实现文本的真正价值,不经过读者阅读的文本甚至不能被称之为文学文本,而只是一堆印在白纸上的符号。读者对文本的解释必须调动自己的个体生活经验,创造性地对文本进行重新建构。这些理论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注重对作者创作意图的分析挖掘的教学方式。

2.读者的期待视野

接受美学提出了“期待视野”这一概念,意即在文学接受活动中,读者原先所有的经验、趣味、素养等,会在读者的阅读活动中形成一种欣赏要求和欣赏水平,并且在阅读中体现为一种期待。当然,在阅读活动中,读者的阅读期待不是 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阅读量的积累和阅读的深入,不断地得到修正,从而建立起新的期待视野。

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作为阅读主体的学生,也处在他们以往的经验、知识、阅历所形成的阅读期待中,并且一直伴随着学生的阅读活动。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的期待视野是帮助他们理解文本的关键。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阅读期待视野,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开展阅读。

3.文本的召唤结构

接受美学理论认为,文本的召唤结构是由文本中的空白、空缺和否定组成的。在文学文本中,作者经常会不明确地进行叙述,从而给情节留下许多空白,这些空白需要读者在阅读中根据已有的内容或自己的生活经验加以创造性地补充,从而激发读者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将这些空白具体化。空缺是指各个层次语义单位之间出现的空缺,从而导致故事情节上的缺失。而否定则是指有意颠覆读者头脑中固有的意识习惯,以期构建起读者新的期待视野。这三个要素组成了文本的召唤结构,唤起读者与文本展开对话和交流。

每一个文学文本都包含着“召唤结构”,它是联系作者创作和读者阅读的一座桥梁,是二者之间转换的关键所在。一篇文本的意义空白和未定性越多,读者就会越深入地进入文本去填补这些空白,创造出属于每一个读者的“第二文本”。

二、接受美学理论在《故乡》教学中的运用

鲁迅的文学文本有着极其丰富而深刻的内涵,这与其文本中的空白、空缺、否定以及召唤结构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阅读鲁迅文本的过程中,读者可以通过与文本的深度对话,不断赋予文本以新的内涵和意义。因此,在鲁迅文本的教学中,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期待视野,引领学生关注文本的召唤结构,以此构建起与鲁迅文本开展对话的有效平台,激活学生的阅读思维,提升学生对鲁迅文本的阅读接受水平。在此,笔者以鲁迅小说《故乡》为例,探索在《故乡》教学中运用接受美学理论的相应方法。

1.丰富学生的“前理解”,做好教学铺垫

在上课之前,教师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狠挖教材文本,与文本展开充分而深入的对话。同时,教师还必须时刻关注学生的阅读期待。

在教学之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小学阶段曾经学过的课文《少年闰土》,让学生想象30年后的闰土会是怎样的形象,他与作者又会是一种什么关系?学生可以调动自己的知识记忆和生活经验对文本内容进行大胆猜测,然后通过阅读去检验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统编教材中的课文还配有插图,初中学生的思维尚停留在形象思维阶段,对于教材中的插图充满浓厚的兴趣,教师可以利用文本中的插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少年闰土天真、活泼、勇敢的形象,再以此与文本中描绘的中年闰土进行对比,从前后的人物形象变化中去感知人物的坎坷经历和悲惨遭遇。通过对文本助读材料的认识,可以有效丰富学生的“前理解”。

2.了解学生的“期待视野”,构建对话平台

学生因知识基础、生活阅历有限,因而对文本的阅读理解常常会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能用自己的理解去替代学生的认知,而是要充分了解学生的阅读期待视野,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深入阅读文本,尊重学生的期待视野,并适时适当地补充作者介绍、时代背景、创作意图等相关资料,提升学生的期待视野,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深度阅读。

例如,在讲解《故乡》中“我”与闰土30年后的重逢时,可以先让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一下自己与许久未见的朋友重逢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景,引导学生生成良好的阅读期待,构建起学生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的有效渠道。

在学生学习完课文之后,教师还可以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将学习自然延伸到鲁迅的其他文学文本,使学生在更广阔的背景下去认知鲁迅作品,更进一步拓展学生的阅读期待视野。

3.利用文本的“召唤结构”,激活学生的阅读思维

文学文本呈现的是一个想象的虚拟世界,为了在有限的语言文字中表达更为丰富的内涵,会在文中留下大量的空白和未定点,从而形成文本开放的“召唤结构”。在《故乡》文本中,生活场景、人物对话、内心独白等等,都留有大量的空白,这就需要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去不断丰富和充实。

例如,文中有一个细节,杨二嫂向母亲告状,说闰土故意把碗碟埋在灰堆里,想趁运灰之机带走。对于这个情节空白历来众说纷纭。对此,教师应该在充分尊重文本的基础上,允许学生对问题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从而促进学生阅读思维的生成和发展。

《故乡》在叙述故乡30年历史变迁的故事之外,还隐藏着一个作为知识者的“我”的还乡故事,构成了鲁迅小说经典的情节结构模式“离去——归来——再离去”,从而展开了对乡土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深入思考。但这些内容都潜藏在文本中若隐若现的情节和文字之中,正是这些空白和未定点,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可供深入挖掘的“召唤结构”,也正是这些“召唤结构”赋予了文本无限丰富的阅读可能,从而使文本获得“常读常新”的艺术魅力。

鲁迅是中国现代历史中具有原创性、源泉性的作家,鲁迅文本的学习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承担着十分重要的“精神垫底”作用。因此,在鲁迅文本的教学中,引入接受美学理论,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与文本展开对话,进而更深层次地理解文本。

[作者通联:武汉美加外语学校]

猜你喜欢

阅读期待接受美学读者
词语导入课堂,有“形”有“效”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戏剧翻译
英伽登的“具体化”理论研究
阅读期待
接受美学视域下的《美人鱼》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分众传播与受众反馈
接受美学视角下Mulan的翻译研究
阅读期待:回归文本的价值体验
“《读者》光明行动”(26)
“《读者》光明行动”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