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3.0T MRI mDixon-Quant序列扫描指导成年腰椎间盘退变诊断及分级的价值*

2023-09-26罗爱芳陈淑娇陈鼎伟欧阳林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3年9期
关键词:椎间盘腰椎间盘椎体

黄 丽 罗爱芳 陈淑娇 陈鼎伟 欧阳林

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九医院(厦门大学附属东南医院)放射诊断科 (福建 漳州 363000)

腰椎间盘退行性改变(DDD)是脊柱外科疾病中发病率最高的疾病,是由椎间盘的基质代谢失衡所致,且基质金属蛋白酶等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参与病变过程,可出现椎间内生物力学、生物化学及病理解剖的改变,导致椎间盘退变,引起的下腰痛[1]。椎间盘作为人体最大的无血管性组织,其营养物质主要来源于终板,营养是由椎体内经软骨终板输送至椎间盘,因此,终板软骨损伤、椎间盘周围脂肪组织减少被认为是DDD发生的重要因素[2-3]。对DDD的早期诊断、准确分级和量化评估对于临床诊治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DDD同样也是骨科、影像科医师普遍关注的问题,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核磁共振(MRI)、CT等影像学手段的普及,人们对其的认知也在不断的深化和完善。MRI技术具有良好软组织分辨力,尤其在骨关节系统中更具优势,骨关节、软骨、韧带层次分明,明显优于常规的CT检查;改良水-脂分离技术(mDixon-Quant)序列扫描是新发展的MRI成像技术,通过获取腰椎间盘感兴趣区T2*值以及上、下位椎体脂肪分数(FF)值,从而实现对DDD患者椎间盘生化改变的定量分析[4-5]。基于此,本研究分析98例行3.0T MRI mDixon-Quant序列扫描患者影像资料,获取其L1/L2~L5/S1椎间盘的T2*值、上下位椎体FF值,探讨其对成年DDD的诊断及分级价值,以期为成年DDD的早期诊断及分级提供参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表1 椎间盘Pfirrmann形态学分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21年1月至2021年10月在我院进行3.0T MRI mDixon-Quant序列扫描的98位患者。其中男41例,女57例;年龄为22-77(48.42±5.11)岁;检查原因:腰痛56例,下肢麻木、刺痛19例,下肢无力23例。

纳入标准:行3.0T MRI mDixon-Quant序列扫描,且影像资料清晰可用;临床资料完整;年龄≥18岁。排除标准:影像资料质量不达标;腰椎发育异常或腰椎骨折、外伤史;腰椎肿瘤史;代谢性骨病史。

1.2 检查方法利用3.0T MRI扫描仪(Philips Ingenia 3.0 T,the Netherlands),以32通道椎体表面相控线圈,对患者进行腰椎扫描。患者采用仰卧位,身体与床体保持平行,扫描部位尽可能接近主磁场和线圈中心,膝部放置海绵垫,以控制腰椎静止。参数设置:矢状位T2WI-TSE序列:TR 2500ms,TE 107ms,层厚3mm,层间距0.8mm,采集次数2次;矢状面mDixon-Quant序列:TR 5.6ms,TE 0.95ms,FOV 400mm×350mm,矩阵368×214,翻转角3°,层厚3mm,层间距0,扫描时间17s。

1.3 影像分析由2名肌骨影像诊断经验丰富的医师进行图像观察,结果有异议时共同协商。Pfirrmann分级标准[6],见表1。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所有数据经检验均呈正态分布,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T2*值、FF值与Pfirrmann分级相关性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性分析;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纳入98例患者,共计490个椎间盘,其中L1/L2~L5/S1椎间盘Ⅰ级个数分别为38个、40个、30个、15个、15个,共计138个;Ⅱ级个数分别为39个、26个、26个、26个、33个,共计150个;Ⅲ级个数分别为18个、23个、22个、22个、26个,共计111个;Ⅳ级个数分别为3个、9个、17个、31个、19个,共计79个;Ⅴ级个数分别为0个、0个、3个、4个、5个,共计12个。

2.1 不同Pfirrmann分级椎体的T2*值比较在L1/L2~L5/S1椎间盘中T2*值均为Ⅰ级>Ⅱ级>Ⅲ级>Ⅳ级>Ⅴ级(均P<0.05),见表2。

2.2 不同Pfirrmann分级椎体的FF值比较在上位椎体中FF值为Ⅳ级>Ⅲ级>Ⅴ级>Ⅱ级>Ⅰ级(P<0.05),在下位椎体中FF值为Ⅳ级>Ⅴ级>Ⅲ级>Ⅱ级>Ⅰ级(P<0.05),见表3。

表3 不同Pfirrmann分级椎体的FF值比较

2.3 T2*值与Pfirrmann分级相关性Spearman相关分析发现,L1/L2~L5/S1椎间盘T2*值均与Pfirrmann分级呈负相关(均P<0.05),见表4。

表4 T2*值与Pfirrmann分级相关性

2.4 FF值与Pfirrmann分级相关性Spearman相关分析发现,上、下位椎体FF值均与Pfirrmann分级呈正相关(均P<0.05),见表5。

表5 FF值与Pfirrmann分级相关性

2.5 典型病例影像分析典型病例影像分析结果见图1。患者女,57岁,入院后行3.0T MRI mDixon-Quant序列扫描,图1A显示该患者腰椎间盘L1/L2~L5/S1T2*值分别为57.167ms、43.15ms、43.81ms、38.144ms、37.411ms,选取伪彩区域时包含椎间盘髓核和纤维环;图1B显示该患者腰椎FF值分别为74.212%、76.19%、77.363%、75.092%、74.139%,ROI设置于椎体骨髓L1-S1中央区,避开骨皮质和血管。

图1 A-图1B 1例成年DDD患者影像资料

3 讨论

腰椎间盘是人体最早发生退行性变的组织之一。近年来,以T2*值和FF值为指标的MRI新技术对DDD进行评估,已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7]。MRI作为一种检测DDD的重要诊断检查,能够准确地反映出椎间盘内的信号与形态改变[8],并量化DDD分级,有利于对不同分级患者实施相适宜的治疗手段,改善预后。因此,如何将其早期检出并量化DDD对临床有重大意义,是目前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

mDixon-Quant法利用三维梯度回波Dixon序列,可实现水、脂肪信号在正、反相位分离,一次扫描即可得到全腰椎间盘的T2*值与FF值,且与常规扫描相比,该技术具有更好的信噪比、更快的采集速度、更稳定、易于图像后处理等优势[9-10]。本研究探讨不同Pfirrmann分级患者的T2*值发现,在L1/L2~L5/S1椎间盘中T2*值均为Ⅰ级>Ⅱ级>Ⅲ级>Ⅳ级>Ⅴ级(均P<0.05)。另外,本研究发现L1/L2~L5/S1椎间盘T2*值均与Pfirrmann分级呈负相关(均P<0.05)。提示T2*值可用于成年DDD诊断,且椎间盘Pfirrmann分级越高,其对应的T2*值越低,具有负相关性。罗爱芳等[11]通过对DDD患者椎间盘MRI mDixon-Quant影像资料分析发现,T2*值与Pfirrmann分级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此结论与研究结果相吻合。国外学者研究发现,椎间盘具有类似于关节软骨的特征,DDD其主要的变化为蛋白多糖的丢失,属于生化改变,导致椎间盘含水量降低而发生退行[12-13]。翟树佳等[14]研究提出,T2*值是反映椎间盘生化特征的重要指标,且T2*值与椎间盘胶原组织含量的相关性较高,甚至高于Pfirrmann分级与椎间盘胶原组织含量的相关性程度。说明T2*值在DDD诊断中具有更好的应用价值。而Pfirrmann分级越高的DDD患者,其椎间盘生化改变越显著,其所测得T2*值越低,说明T2*值与椎间盘Pfirrmann形态学分级具有显著负相关性。

此外,本研究探讨不同Pfirrmann分级患者的FF值发现,不同Pfirrmann分级患者上、下位椎体中FF值存在显著差异(P<0.05)。另外,本研究还发现上、下位椎体FF值均与Pfirrmann分级呈正相关(均P<0.05)。提示FF值可用于成年DDD诊断,且椎间盘Pfirrmann分级越高,其对应的FF值也越高,具有正相关性。椎体骨髓脂肪含量与骨密度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性,并且与骨质疏松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基于此,骨髓脂肪测量是一种非常可靠的分析骨质变化的无创手段[15-16]。腰椎旁肌肉的脂肪含量与椎间盘高度降低即DDD的发生有着密切关系,其原因在于:在腰椎旁肌肉退行性改变的过程中,其正常的肌纤维形态也会发生改变,被脂肪替代,进而导致腰椎功能退化、稳定性减弱,引起关节软骨、椎间盘等结构负荷增加,最终导致DDD发生;同时,DDD患者的腰椎稳定性下降,椎旁肌发生代偿,进一步导致椎旁肌负荷失衡,导致退行性病变,最终导致椎旁肌的萎缩和脂肪化,形成恶性循环[17-18]。故可在椎间盘Pfirrmann分级越高的DDD患者影像资料中发现其FF值越高。

综上所述,3.0T MRI mDixon-Quant序列扫描测得成年DDD患者T2*值低于、FF值高于标准值,可用于成年DDD诊断,且椎间盘Pfirrmann分级越高,其对应的T2*值越低,呈负相关性,对应的FF值越高,呈正相关性。

猜你喜欢

椎间盘腰椎间盘椎体
基于T2mapping成像的后纤维环与腰椎间盘突出相关性研究
经皮椎体成形术中快速取出残留骨水泥柱2例报道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
16排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ProDisc-C人工颈椎间盘在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CT引导下椎体成形术骨水泥渗漏的控制策略探讨
超声检查胎儿半椎体1例
椎体内裂隙样变对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压缩骨折疗效的影响
16排CT在腰椎间盘突出诊断中的应用
腰背部肌肉锻炼联合TDP照射腰痹痛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7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