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施工信息化管理体系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2023-09-26李毅

建材与装饰 2023年28期
关键词:管理体系管理系统工程项目

李毅

(广州市房屋开发建设有限公司,广东 广州 510030)

0 引言

近年来,信息化建设水平已经成为衡量行业、企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以及综合发展能力的主要指标。党的二十大也明确提出,新时期我国需要继续推进人工智能和实体产业的融合发展。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无法缺少的支柱型产业,建筑行业的信息化发展起步相对较晚,基础相对来说较为薄弱。近些年,建筑施工企业在基础设施、技术研发、制度体系以及组织保障等层面上已经获得了信息化建设的阶段性成果,也使得工程项目的管理水平不断提升。但新时期仍需技术改进,加强对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的技术的融合运用,以促进施工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改善。

1 建筑施工信息化管理的特征

1.1 以物联网监控传感代替人工监管

在建筑施工信息化管理体系的建设上,相较于传统的施工管理体系,其最大的不同便在于传统工程项目的管理工作主要是借助于人工进行管理,而信息化管理体系主要是通过各种现代化的传感设备、网络体系和系统平台。因此,在建筑施工信息化管理工作上,其主要特征便是借助于各种监测传感器设备实现监控范围的全面扩大,覆盖于整个工地,并借助于网络体系连接不同节点的传感设备,构建物联网管理体系。通过该管理系统对设备进行统一信息编码、信息全面采集,可减少传统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工作中的监控盲点,真正的时间管理工作是实时化和全面化[1]。

1.2 清晰界定组织结构及权责

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信息化,主要是通过建立健全用户管理体系,并对用户属性进行定义,实现整个工程项目管理水平的进阶。因此,在进行信息化管理时,其基础便是实现组织架构的清晰界定、权责划分的清合理,保障信息传递的精准有效。

1.3 数据的统一记录、处理及分析

相较于传统的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体系,信息化管理体系十分重视数据信息的采集和合理运用。在进行信息化管理体系时,无须人工展开信息记录,而是直接通过信息化管理系统对工程项目产生的安全、质量和进度信息进行自动化处理,形成规范数据。同时将其记录到数据库或云端。除此之外,信息化管理体系无须人工进行数据信息统计和分析,只需结合工程项目管理需求,对数据库信息进行二次分析处理即可,便可为用户所需信息进行自动推送。

1.4 智能化辅助决策

在传统的工程项目管理工作中,所有的决策和命令都需决策者进行现场调研及了解,才可下达到各单位、各部门。而智能化管理体系可以通过智能化决策辅助,对整个决策下达过程进行简化处理。信息化管理体系中的智能决策辅助功能,可以把需要处理的决策信息进行智能处理之后直接传递给决策者,全方位提高了决策者的问题认知效率以及信息采集速度。同时,针对反复发生的进度、安全、质量决策问题,智能决策辅助系统也可以利用专家经验进行自动学习处理,随后将信息推测到决策者面前,形成最为合理的决策方案。

2 施工信息化管理体系应用

2.1 打造智慧工地平台,实现多方协同管理

利用互联网+技术的智慧协调管理平台,将BIM 技术作为核心,真正的实现了施工现场管理机具的互联互通,以促进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工作迈向全新的发展台阶。举例来说,通过施工信息化管理体系,可以针对施工建成的人、机、料、法、环进行不同要素的物联网感知,实现不同设备的实时互联,真正的实现了整个工地管理工作的在线化、无纸化、数字化和智能化。例如,监理单位借助于施工信息化管理平台,直接通过建设系统发起工程项目的安全质量实时整改问题,同时通知业主单位以及其他参建单位,要求施工单位针对班组及施工现场进行整改,之后拍照上传整改之后的施工内容,并对整改情况进行回复,以提醒监理单位针对整改内容进行复检。监理单位复检合格之后,可以直接把复检结果报送到业主单位,最后完成整个施工安全质量问题的整改流程,同时平台中也留下了整改全过程的任务痕迹,并自动进行存档记录,生成了施工现场管理工作的周总结和月总结,方便日后出现工程项目管理问题时查阅。通过智慧工地平台的建设,可以使得整个工程项目管理工作内容及过程更为细化、全面化,实现了工程现场的实时监控。同时通过一体化管理平台,也可以实现多方参建主体的协同管理,沟通过程更为高高效,优化了管理手段,提高了管理效率。在施工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上,需要确保其模块化功能的全面性,主要包括物联网监测、质量管理、安全管理、进度管理、物资管理、资金管理、实名制管理模块等,实现传统工程项目管理工作中的文明、绿色、质量、进度、安全融为一体,构建出层级更为丰富多样的管理系统。同时也可以通过其中的终端设备实现工程项目、物资、进场作业、工人信息、施工进度等数据信息的实时获取,不同主体之间可以实时查看,进而对施工现场进行合理安排[2]。

2.2 实现虚拟建造,满足项目变化

在现代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中,不管是工程项目的施工环境还是施物界面都变得越来越复杂。与此同时,需要多个参建设单位进行同步施工,专业图纸较为繁复,搭接位置错综,只依靠传统的设计图纸来展开施工现场规划和部署,将会对有关工作人员提出较高的审读能力,协调过程也较为艰难。举例来说,对于建筑工程项目的交接位置狭窄空间施工问题,可以通过施工信息化管理体系中的BIM 技术,针对施工现场的临时道路、毗邻建筑物以及其他公共缓冲区进行三维建模,同时结合建模情况对施工计划进行处理,实现了和工程项目施工进度的同步绑定。并利用模拟动画对工程项目的施工先后顺序进行判断,及时对施工计划进行调整,提前解决有可能会发生的各种进度、质量及安全问题。

2.3 汇编项目说明书,强化项目过程管控

在传统的工程项目技术交底中,大多数都是通过多媒体PPT 或CAD 展示的方式,交底过程较为单一和零散,不便于后续进行技术资料的查阅和存档。与此同时,现代建筑工程项目的周边搭建工序变得越来越复杂,工程项目施工重点和难点较为突出,只用传统的交底技术手段,无法对工程项目的重点内容进行表述。因此,将工程项目施工信息化管理体系作为基础,结合不同工程项目的实施方案、施工策略以及标准工艺流程,可以将不同施工内容的重难点施工过程以可视化模型的方式进行展示,编制成手册,以便于工程项目参建主体进行沟通交流。

3 施工信息化管理体系架构设计

3.1 建设模式

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信息化管理体系的建设过程中,需要始终坚持需求驱动,严格依照先纵后横、标准先行这一建设步骤,寻找工程项目业务管理的切入点,依照标准步骤进行分步实施,以确保业务管理系统可以发挥出最大价值。具体来说,其建设模式需要从以下4 个方面入手。

(1)需求驱动。施工企业的不同业务部门需要结合在业务管理工作上的具体需求,提出系统开发的需要,而不是简单的看第三方软件厂商在系统功能上具有哪些模块。可以通过软件开发商来进行系统建设,但是过度依赖软件开发商切不可取[3]。

(2)先纵后横。在业务系统的建设工作上,不能够依照独立项目来进行系统开发,而是需要依照业务归口来进行分布实施。例如在物资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和工商管理系统上,需要保障纵向建设。基于企业集团、工程公司两级总部,一直到基层的项目管理单位,实现信息化管理系统的一条线建设,确保各项目贯彻到底,最终实现横向整合。

(3)标准先行。为避免在信息化系统建设上出现信息孤岛问题,需要制定统一的接口标准和编码标准,确保横向资源整合过程的顺利。

(4)系统集成需要将进度作为主线,合同作为约束,预算作为基准,成本管理作为重点,科学决策作为核心,不同业务模块整合作为支撑,实现整个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的事前有目标、事中有管控、事后有考核,保障整个信息化体系建设的流程化、标准化、科学化、精细化,并借助于管理制度来为其提供保障。

3.2 总体架构

(1)业务架构,在项目部层级设计上,需要将工程项目的施工生产作为核心,为不同的项目梳理出专业管理的标准作业流程.企业总部层级需要结合具体的业务主线,对业务主线和主要业务职能之间的关系进行有效分析。具体来说,在业务职能上,主要包括业务活动的串联关系和业务活动与资金活动之间的联系,形成从端口到端口的主线业务流程体系。在进行业务梳理时,需要将职能分工作为载体转变为将业务流程作为核心。依照工程项目管理的具体操作手册,将其重点放置在反映现实业务上,随后实现对业务流程的必要化改造升级。

(2)数据结构。数据结构是整个信息化管理体系架构设计中难以缺少的主要环节。借助于对数据架构的梳理,可以对公共数据管理办法进行规划,同时明确业务数据和综合数据的具体应用办法,实现数据资源基于横向和纵向的共享及贯通,优化整体的数据管理水平。具体来说,数据架构可以分为3 个不同的层级,分别是公共数据、业务数据和综合数据,如图1 所示。

图1 数据架构

(3)应用架构。应用架构是整个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总体框架,其目标在于实现系统功能的合理划分,并把业务框架中的不同业务活动结合功能特性进行合理分类,划入不同系统中,为后续依照计划来进行系统开发和实现系统资源的有机集成奠定有利基础[4]。

3.3 建设标准

(1)基础设施的建设标准。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其主要内容分别是安全保障、网络环境建设和硬件设施建设,这也是保障整个系统稳定运转,实现数据信息有安全、有保障的重要内容。具体来说,需要建立健全可以满足等级保护以及信息安全保密要求的机房设施、网络设施。企业的核心业务系统需要通过部署自建网络机房的方式来保证数据信息的安全性,其他的业务系统可以通过云服务器部署。

(2)统一数据编码。首先是用户编码,企业的信息化系统建设需要覆盖不同类型内容,包括工程项目在岗职工、供应链供应商以及分包商等。为确保不同主体登录用户编码的统一性,实现对应业务的合理管理,可以分层构建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供应商管理体系和分包管理体系。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数据信息中,可以实现和企业一体化管理平台的对接,并对不同层级、单位、部门、岗位员工的。编码分配,保障编码的唯一性,同时为其提供唯一的数据接口,以供业务系统的数据运用。同时要求不同业务系统不可允许工程项目的开发组织人员及其他用户对其中的功能进行随意删减,不同的业务系统只负责用户权限的分配,进而解决在施工信息化体系建设过程中我能干什么、我是谁、我在哪里等基础问题。其次是工程编码。在建筑施工企业的信息化体系建设过程中,工程基础信息模块可以运用到的工程信息均需要借助于这一接口,从该模块中直接引出工程编码。需要实现与工程项目施工全过程不同业务系统的融汇贯通。不同业务系统需要结合工程基础信息管理业务数据来进行管理。再次是机构编码。对于不属于当前工程项目模块的业务,企业可以通过机构来展开管理,并实现对机构的统一编码管理,运用该机构对非工程业务数据信息进行融会贯通。最后是资源编码,资源编码需要依托于劳务分包管理系统、物料编码系统和物资供应商管理系统来进行统一。

(3)统一接口标准,可以通过建立健全信息系统公共服务接口平台的方式对企业结构标准进行统一发布[5]。

(4)实现open ID 身份认证的统一性。企业下属单位的各层级职工、分包单位和供应商都需要对身份进行统一认证,并对接口进行统一。

4 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信息化建设任重道远。总的来说信息化体系的建设只有起点,并没有终点,目前获得的成功也只是企业改革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成果,未来仍需从企业的实际情况着手,因地制宜。因地制宜才可以保障企业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完善性。文章分析了施工企业信息化管理的特征以及在企业工程项目管理工作中的具体应用,提出了系统的设计方案,旨在为建筑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水平的提升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管理体系管理系统工程项目
对质量管理体系不符合项整改的理解与实施
基于James的院内邮件管理系统的实现
基于KPI的绩效管理体系应用研究
当代经济管理体系中的会计与统计分析
控制系统价格管理体系探索与实践
基于LED联动显示的违停管理系统
工程项目造价控制中常见问题的探讨
海盾压载水管理系统
基于RFID的仓储管理系统实现
加强工程项目档案管理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