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常存忧患在心中

2023-09-25

乡音 2023年9期
关键词:忧患郭沫若底线

■ 郭 华

居安思危,常存忧患意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最能代表这一思想的是“卧薪尝胆”的故事。越王勾践兵败,屈膝求和,卑身事吴,为吴王夫差当了三年马夫。回国之后他不仅自己卧薪尝胆,而且把居安思危的思想传导到越国上下,每天早晨他门外的士兵都要大声提示:“你忘记三年的耻辱了吗?”他重用贤臣,休养生息,甚至亲自到田里与农夫一起干活儿,妻子也自己纺线织布。这些举动感动了百姓,凝聚了人心。当初吴王夫差不听相国伍子胥劝阻,放勾践回越国时,伍子胥悲愤地说:“越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二十年之外,吴其为沼乎!”然而,只用了一个十年,越国便转弱为强,兵精粮足,灭掉吴国,成为一代霸主。后人由衷赞叹: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越王勾践是在失败之后,居安思危,励精图治的,比较而言,这还容易做到,胜利之后呢?柳宗元在《敌诫》中说,六国俱在的时候,秦国兢兢业业,奋发图强,六国统统灭掉之后,就骄傲自满了。所以,胜利者是很容易忘记忧患,只看到歌舞升平的。

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已读过多次,从湖北九宫山归来,重读《甲申三百年祭》,则更加觉得字字戳心:“在过短的时期之内获得了过大的成功,这却使自成以下如牛金星、刘宗敏之流,似乎都沉沦进了过分的陶醉里去了。进了北京以后,自成便进了皇宫。丞相牛金星所忙的是筹备登基大典,招揽门生,开科选举。将军刘宗敏所忙的是拶夹降官,搜括赃款,严刑杀人。纷纷然,昏昏然,大家都像为天下就已经太平了的一样。”

对于接下来的那场悲剧,能否避免发生,郭沫若作了一些假设:“假使初进北京时,自成听了李岩的话,使士卒不要懈怠而败了军纪,对于吴三桂等及早采取了牢笼政策,清人断不至于那样快地便入了关。又假使李岩收复河南之议得到实现,以李岩的深得人心,必能独当一面,把农民解放的战斗转化而为种族之间的战争。”

可惜,历史不能假设。但是,李自成的教训有人汲取了,那就是中国共产党和领袖毛泽东。《甲申三百年祭》引起了毛泽东的关注,延安《解放日报》加长篇按语全文转载,并成为全党整风的文件。毛泽东说:“我党历史上曾经有过几次表现了大的骄傲,都是吃了亏的……近日我们印了郭沫若论李自成的文章,也是叫同志们引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这一切发生在1943 年的春天,虽然抗日战争已经转入战略反攻阶段,但是夺取全国政权还不敢说板上钉钉,毛泽东却已经开始为全党注射疫苗。当着胜券在握的时候,他再次敲响警钟:“因为胜利,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

他发出誓言:我们决不当李自成。

改革开放40 多年来,我们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切从中国的实际出发,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一成就不论是对中国而言,还是对世界而言,都是空前的辉煌,中华民族终于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面对这样辉煌的成就,我们还要居安思危吗,还要常存忧患意识吗?我们还能够居安思危吗,还能够常存忧患意识吗?

邓小平同志说:“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更何况我们还面对着人类历史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因为如此,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要求全党,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要坚持底线思维,常存忧患意识。他说:“孟子曰:‘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中国共产党是一个生于忧患、成长于忧患的政党。越是取得成绩的时候,越要有如履薄冰的谨慎,越要有居安思危的忧患。这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条重要经验。”

1944 年3 月19 日,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在重庆《新华日报》上发表,连载4 天

常存忧患意识才能坚持底线思维。我们所开创的事业都有美好的理想和目标,我们愿意为之奋斗。但是,任何时候任何事情都不能一厢情愿,不能认为只要是追求美好,向往光明,沿途就一定是鲜花和掌声;恰恰相反,越是美好的事情越需要披荆斩棘,攻坚克难。所谓底线思维就是既要有美好的理想,又要做最坏的打算。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憧憬美好结果的同时,把可能发生的不利因素统统想到,早加回避,早加预防,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人的饭碗要端在自己手里”。当俄乌战争引起世界性粮食恐慌的时候,我们才知道这一指导思想何等正确,同时也生动地告诉我们何谓底线思维。

常存忧患意识才能有担当有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领导干部在工作中要有“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如果说“时时放心不下”是一种责任感,那么忧患意识就是这种责任感的提示器。“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只有心中时时放不下经济能不能稳住,发展能不能安全,群众收入能不能增加……才能感觉到自己肩头的担子有多重,才能激励自己夙兴夜寐,枕戈待旦,不至于事情发生了却一头雾水,手足无措,从而做到不负百姓不负党。

常存忧患意识才能激发斗志。“皆知敌之仇,而不知为益之尤;皆知敌之害,而不知为利之大。”知道有“敌人”存在,才能调动拼搏的勇气,而且,这种由忧患激发的斗志,常常能够发挥出意想不到的潜能,能够成就最为辉煌的事业。

遥想当年,在从西柏坡前往北平的路上,那些奋斗28 年,终于即将用自己的双手托起一个新中国的开国领袖们,何等的精神抖擞,意气风发。而在这最令人高兴的时刻,毛泽东又说起了《甲申三百年祭》:“这仅仅是读了个开头,这篇文章是要永远读下去的。”

遥想当年,在协商新中国成立的政协会议上,在一派兴奋喜悦的气氛中,最后却一致同意把《义勇军进行曲》定为国歌。中华民族已经不再是最危险的时候了,还要这样唱吗?要,如果以为天下太平,再也没有危险了,危险就会随时降临。因此,我们的国歌提醒我们要永远居安思危,常存忧患意识。

猜你喜欢

忧患郭沫若底线
郭沫若书法作品分享(二)
郭沫若书法作品分享(一)
画里有话
真相与底线
哲理漫画
青春1919:心怀忧患、担当奋斗的湖南青年
郭沫若佚诗一首
戈恩被捕:底线不可碰
忧患、悲悯、历史沧桑感——我读杨强诗词
反七步诗